为什么优秀的创业者都爱读书?

为什么优秀的创业者都爱读书?| 舵舟

第一,优秀创业者都爱学习,尤其爱看书。我们原本以为,创业者那么忙,要管那么多部门,还要管营收、融资,他哪有时间看书?但我们发现真正优秀的创业者,他会尽可能去上课,去看书。作为劳动强度很大,决策频度很高的脑力工作者,他所掌握信息的充分与否,决定了他所做出决策的优劣。书本所提供的跨时空的、多元的信息,有利于他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二,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边界非常重要。在采访研究中,我总觉得惶恐和词穷,自己懂得太少了,我们的认知边界,决定了我们愿意听什么,我们能够听懂什么。所以,提高自己成了很重要的研究前提。当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是贫乏的,我们就欠缺跟他的对话能力。

研究的时候,忌讳的是你跟访谈对象认知不平等,因为你可能就很难做到客观看待事实,导致最后产生扭曲的结果。而人又很难隐藏,我这人看上去就属于没什么积累,就很难在认知上跟有所成就的创业者平等。

记得在对话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的时候,他给我建议,如果你真的想好好做这件事,只是天天去见人,去做田野调查是不够的,你还是要多看一些书。但估计我当时那张焦虑的脸,不太是个能看书的样子,他就说你听书也行,但最好的方式还是你自己去看书。

说实话,我以前不是个能看书的人,虽然在大学里看了不少闲书消遣。到了职场以后,每天应对工作,要管团队、推业务,每天都是焦头烂额的。当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心态,心情就容易焦躁,那就既没有看书的时间,也没有看书的心情。

大家都说,创始人是一家公司的天花板,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开始读书。习惯是慢慢养成的,一开始很难坚持,但在过程中,有几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有助于我理解中国公司的组织状态——各公司创始人风格和团队效率问题为何如此趋同?

对我产生影响比较大的第二本书是《原则》。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确立了一个原则——处理职场和发展问题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建立好制度和文化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这本书,把职场上所能遇到的问题,都做了一个横截面的解析,并给到开放式的解决方案。其中有一些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比如:“人生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从事有价值的工作,和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放在这些事儿上”。

比如:“你的头脑越开放,你就越不会自欺,其他人也就越会给你诚实的反馈。极致的透明,可能会招致批评,恐惧这一点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不能坦然地让自己做到极度的透明,你就学不到东西。”

当时读《原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正在开发舵舟培训产品,我们将《原则》里的一些原则,加入到了我们的培训产品里——我们引导学员之间通过开放与透明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当成员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以后,合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这就是一本书直接在舵舟产生了生产力。

我一直以来,也许可以被称为是反应敏捷的学生,但我不是听话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讨厌上级给到封闭的答案和指令。在《原则》这本书里,作者提到说:“在哈佛商学院,没有老师在黑板前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要记住,也没有考试测试我们我们有没有记住。相反,教师给我们的都是真实的案例研究,让我们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我们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假如我们处在和案例中的人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做。”

这也是我这样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我把它融入到了舵舟的教学体系内,得到了很积极的反馈。我们发现,渴望有更开放环境的人们是占大多数的,只是外界没有这样环境罢了。

2018年,我还研究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体系。他的经营理念有两个抓手:一个是企业的哲学观,一个是会计学。稻盛和夫认为,如果你不给你的企业赋予一个神圣的意义,那么你的员工工作起来,是不会有长久的成就感。这也是市场上,很多企业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要创办企业?企业存在的理由到底在哪里?有人为了赚钱,有人为了养家,这些并不错。但要让全体员工与自己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缺乏“大义名分”是行不通的。“原来我的工作有如此崇高的意义”这样的“大义名分”,如果一点儿都没有,人很难从内心深处产生必须持续努力工作的欲望。

会计学是做公司的底层,我以前也是不关注数字的人。但随着做公司亲身经历,以及研究和服务创业者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一套合理的分配体系,让员工觉得有奔头,公平合理,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有时候你感觉员工跟你不是一条心,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就是你钱没有分好。

为什么我们的员工没有梦想,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他反而无所适从?因为他没有掌握选择和独立的能力?为什么一些老板宁愿相信自己的第六感和喜恶,就是不相信制度,这都是有历史渊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恶习,是大家都这样。

但新的趋势在慢慢出现,我们看到一些职场里迷茫的员工,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出路。我们也会发现一些老板,他其实已经慢慢走出来了,他可能天生学习能力很强,或者是他的使命感强大到,让他不得不自断臂膀,让新事物长出来——他们在使命上当仁不让,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想法设法图发展;他们在公司治理上,相信制度而不是个人,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这种共赢的组织形态建设, 来帮助公司不断壮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