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在中共解放战争史,前后两次成立前委会,惟有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解放军前后浴血奋战6个多月,伤亡4.5万人,被称为解放战争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严格地说,太原战役应该从1948年7月下旬开始围攻算起,一直到1949年4月24日9时攻占太原“绥靖”总署,前后停停打打,历时8个多月。徐向前元帅事后曾说,太原战役是他戎马一生最煎熬的一场战役。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战役期间,有一次战斗结束,解放军队伍中有位排长,在打扫敌方阵地时,猝然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哥哥。让人悲恸的是,他哥倒在血泊中,已然断气。多年后,他一直耿耿于怀,当年命丧残垣的兄弟,或许就是我亲手打死的,唏嘘不已。太原战役结束,两年后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他脸颊被美军子弹洞穿,全口牙齿被打掉,差点就命丧朝鲜。

1953年回国,他不久就转业到四川宜宾,在此安家落户。文革时,他被红卫兵揪出批斗、游街、关牛棚。再后来,他被平反,然后他永远失去了老母。1984年,他不幸得了肝癌,一天夜里,趁着孩子们不在身边,把输液管、氧气设备拔掉,决然而去。

他叫樊忠义,一个有血性的军人,本期故事人物樊建川的父亲。之所以要写樊忠义的故事,全因为他对樊建川一生影响至深,才会有下文那些,一连串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那么,樊建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1、下乡插队

1975年,樊建川高中毕业。

在那个年代,他没有更多的选择,要么下乡做知青,要么参军。他选择下乡,在宜宾县日成公社插队当知青。两年知青生活,给他留下一辈子的记忆,影响最深刻的是艰苦、劳累、吃不饱。

插队期间,樊建川没有住在知青房,而是住在农民李国成家里。当时农民条件都很艰苦,他住在李家搭建的偏棚里面,里面还放有一口棺材。那个年代,农村家里有老人,都喜欢早早准备好棺木放在家里,以防不测。棚屋的另一头是猪圈,中间只隔着一层用竹片糊的泥巴墙,满屋子都是猪臭味。下乡插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泥巴糊墙,尽量隔开猪圈散发的异味。

下乡后,樊建川学会了干农活,种水稻、种红薯、种玉米、栽秧苗、打谷子都没问题。连技术含量很高的农活,如犁田、耙田、搭稻草堆、糊田埂,他都学会了。堆稻草,是个技术活,技术不到家的人,围到一半就塌了。糊田埂一样,很多人糊了半天,就是会漏水,樊建川糊得很好,跟老农民水平差不多。除了干农活,樊建川还要帮生产队赶集卖东西、运输公粮、挑大粪。不过让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挑大粪。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那个年代,农村化肥非常紧缺,挑大粪是门技术活。要知道,所谓挑大粪,不是指把队里的大粪挑到庄稼里,而是进城把公家单位茅厕的大粪挑回村里。城里公家茅厕,就那几家单位,全县有那么多公社大队打主意,所以这里面就有很多道道。最关键的是要城里有熟人,联系好单位负责人,才能挑到大粪。挑大粪有很多讲究,大粪也分几个等级,肥力有优劣之分。论大粪质量,要数当时县革委招待所公厕大粪最肥,其次是县革委党校。因为这两个单位干部多,干部生活水平还可以,平时能吃到油水,拉出的大便又臭又黄又结实,肥力算是很足了,各公社的社员都抢着要。樊建川总是有办法,让队里社员挑到满意的大粪。

下乡期间,樊建川最苦恼的事情,不是劳动辛苦,而是饥饿。那段时光,他正处于青春期,加上干繁重的体力活,饭量很大,却总是吃不饱。第一年还好,政府按月供应口粮。第二年,靠在生产队挣工分,集体分配伙食,就不够吃了。一年能分二百斤谷子,打成米就一百多斤,摊到每个月就十来斤。另外,再分点麦子、番薯之类的杂粮,就靠这些食物过日子。根本吃不饱,经常饿得两眼发花,脑袋发晕,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美美地吃顿饱饭。有次下田插秧,插着插着,就两眼发黑,直接昏倒在田里。社员用板车(农村人拉车)把我送到公社卫生院,医生一看就说,没得病,饿晕的。给我开了药方,红糖化水,喝完就可以走路。

饥饿的威胁,迫使樊建川做出选择,他想改变命运。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2、从士兵到市长

为了改变命运,樊建川决定报名参军。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兵能吃饱饭。当时很多人,都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命运。而当时参军,需要通过严格的体检,很多知青都未能如愿。樊建川视力不达标,通过“搞关系”蒙混过关,最后被人举报,取消参军资格。他不甘心,骨子里面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决定再去试试。

这次,樊建川没有再弄虚作假,而是换了个方式。他跑到另一个部队,找到负责招兵的领导(据说是副团长),就毛遂自荐,说自己多才多艺,希望能参军,为人民服务。并现场给部队领导表演了吹笛子、拉二胡、拉手风琴、写毛笔字等才艺。领导见他挺有才,外加经不住他软磨硬泡,于是答应把他招进部队当兵。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参军后,樊建川跟随部队,派到内蒙古某地驻守。冬天,内蒙古异常严寒,零下40°的情况下,依然要在户外站岗。在内蒙古驻守两年半,命运再次迎来转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樊建川想上大学。当时部队只有一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他自己心里也没底,管不了那么多,拼一拼还有机会,不拼永远没机会,拼完再说。为此,他开始准备复习资料,挑灯夜读,迎战高考。结果,他如愿以偿考上西安政治学院。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大学毕业之后,樊建川进入重庆三医大教书,相比同龄人,这是一份非常光鲜的工作。八年后,樊建川不想干了,在他看来,这份工作抬头就能看到天花板,没啥子劲。他运气不错,后进入宜宾政策研究室做研究员,由于做事踏实,务实能干,被宜宾市委书记相中,从此步入仕途。34岁那年,他晋升为宜宾市常务副市长,成为前途无量的公务员。

1992年,邓小平南巡,鼓励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樊建川在宜宾城区摆起地摊,亲自体验市场经济的活力,在当地成为新闻。1993年,组织找樊建川谈话,准备提拔他当宜宾市长。按常理,这事令人心情舒畅、笑逐颜开,而樊建川却感到为难。他想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决定辞职不干。没有其他的理由,只因为做市长工资太低,满足不了他搞收藏的喜好。他坦言,自己也很纠结,担心自己成贪官,所以干脆辞职。

这个辞官的理由,让人惊愕,也让人肃然起敬!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3、捡破烂到建博物馆

辞官后,樊建川到成都谋生。

开始给人打工,后来和朋友合伙创业,成立建川建筑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创业初,差点破产,盖好的房子卖不出,后来熬到市场的春天,国家大力推行商品房改革。凭借那股不服输的干劲,他的房地产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四川知名建筑商,个人财富激增,一度登上中国福布斯榜前200名。

有钱后,樊建川收藏东西起来就更阔绰与得心应手,不用像以前那样走巷串户去“捡破烂”。他的收藏爱好,源于文革期间,他父亲被关“牛棚”,樊建川就经常收集相关报纸、传单,希望从中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慢慢养成收集物件的习惯。他崇敬抗日军人,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深沉敬意。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樊建川和其他搞收藏的人不同,他不收藏古董文玩,却花心思专注抗战题材方面的旧物件,都是一些老百姓看不上眼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樊建川是个怪人,钱多得没地方花,难于理解。面对朋友与旁人的诘问,他依旧如故,陶醉在收藏抗战文物的快乐中。

2001年,樊建川去参加卢沟桥抗日博物展览,他随行带来的展品,惊艳到现场多位专家,有十几件被认证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事,就像一阵惊雷,惊醒樊建川的内心,让他看到新的方向,一定要建个与众不同的抗战博物馆。回到四川,樊建川开始着手筹建抗战博物馆,要把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收藏起来,让民族铭记。

由于博物馆规划面积过大,动手就是500亩,找地颇费周折。在找地过程中,他说买地盖抗战博物馆,很多人都说他是大忽悠,你小子是圈地盖商品楼吧。顶着众人的狐疑,朋友的不解,他最后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找到合适场地。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为了建好抗战博物馆,他卖掉写字楼、卖掉商铺、卖掉物业,筹资建立抗战系列博物馆集群。200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抗战系列博物馆全面通过多个部门专家严格检验,正式投入运营。博物馆分为五个主馆、三个广场: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红色广场、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和中国老兵手印广场。博物馆收藏上千万件抗战文物:手写资料30吨、书信40万封、日记一万五到两万本、像章百万枚,800余万件藏品。每件藏品都由樊建川亲自经手把关,经国家机构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有400多件,是民营博物馆之最,比北京卢沟桥博物馆还要多。

在收藏这些抗战文物过程中,樊建川遇到各种情况,其曲折感人的故事,可以写成百万字的长篇小说。2005年7月,他一位朋友突然给他打电话,为他提供一条收藏《荻岛静夫日记》的线索。为了这本珍贵的抗战日记,他立马飞往日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当事人,付出昂贵的价格,才把它收入囊中。为了收藏一份刊登“日本投降新闻”的旧报纸,他立即飞往日本,找到书店老板,花高价收回。类似这种事情有很多,花巨款买回一堆旧东西,在普通人看来是缺心眼,而樊建川却津津乐道。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樊建川给自己的博物馆题词: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为了抗战博物馆,他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心血,让人欣慰的是,他呕心沥血的付出,赢得政府与社会的肯定,获得网友与民众的认可。抗战博物馆的成功,激发樊建川更大的雄心,他要建造100个博物馆。截至目前,他已经建好抗战博物馆、红色年代博物馆、抗震救灾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四大主题,共计29个场馆。

其中,在红色年代博物馆群中,专门建立了一个知青生活馆,还原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场景,让许多参观的知青泪流满面。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4、感人涕泪的知青生活馆

樊建川,做过两年下乡知青,由于经常吃不饱肚子,改行当兵。虽然只做两年知青,但是知青生活却让他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建完抗战博物馆之后,他就开始筹建知青博物馆,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个群体表达深切敬意。知青生活馆占地面积1500平米,建筑面积3000平米,共两层,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亲自设计。知青生活馆分为:知青历史、知青岁月、知青磨难、知青人物四个单元,以场景、文物、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封尘的知青岁月,让观众在文字、图片、物件间,读到那个时代的激情、艰苦、磨难与不屈。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知青生活馆有藏品7866件,除了知青生活劳动用品、档案等常规展品外,还有反映知青磨难、冤案、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譬如:知青死亡调查报告、知青上访及审查材料、知青及家属的控告信、公判材料、“三·二四”知青宿舍失火遇难女知青档案等,这是其他知青博物馆少有的展品,显得弥足珍贵。许多知青来到展馆,一圈走下来,都泪流满面。即使是年轻的80后、90后,也被现场所展示的知青历史物件、资料所震撼,对那个时代人表示无限尊敬。

樊建川为了建设博物馆,前后花费数十亿,几乎掏光了家底。早在几年前,建川博物馆群,就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估价值80多亿元人民币。当记者采访樊建川,问他若干年后博物馆怎么办?他说我死后,所有博物馆无偿捐献给国家。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偷偷地提前写好遗嘱,注明百年之后博物馆全部捐赠给国家。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这是为什么呢?

折腾半辈子,竟要把所有博物馆捐赠给国家。

樊建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在我看来,樊建川就是一个勤快的知青,一个勇敢的士兵,一个上进的大学教师,一个务实的公务员,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有思想的馆长。

如果你非要我赞扬他为社会所做出的努力?非要我褒奖他在金钱与正义之间选择身怀正义?非要我盖棺定论地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只好心平气和地告诉你: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致敬樊建川!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人物简介:樊建川,樊忠义的儿子,1957年9月出生于四川宜宾,祖籍山西兴县。1975年高中毕业做了两年知青,1976年参军当兵,1979年9月考入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1982年在重庆三医大任教,1987年转业到宜宾地委政策研究室,1991年任宜宾市常务副市长,1993年5月辞职到省城成都打工,1994年创办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现任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汶川地震博物馆馆长等职。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谁最会捡破烂?当然非他莫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