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改造Lazada 東南亞戰事升級

本報記者 李立 新加坡 上海報道

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在3月27日迎來七歲生日。在中國,七歲意味小孩子脫去乳齒,長出恆牙。為了迎接這樣一個特殊生日,Lazada策劃了一系列節目展示其雄心壯志。

這些“節目”包括:3月以來不斷釋放的加速成長計劃,開放新賣家自助申請入駐系統、新加坡本地網上雜貨平臺RedMart與Lazada 合體;LazMall宣佈加速孵化品牌優質商家。

來自消費者端的慶祝活動則與“雙十一”相當類似:長達一星期的線上促銷、用戶通過互動遊戲贏取優惠券與禮品,3月26日晚間,在印尼雅加達上演的超級派對在Lazada的APP上同步直播,正式引爆購物狂歡。

不過對外界,更為關心的是被阿里巴巴收購之後,Lazada如何代表這家電商巨頭征戰東南亞,在形勢複雜的東南亞,阿里巴巴如何複製中國式的成功。

並非複製淘寶、天貓

一直以來,阿里對Lazada的改造都頗為神秘。

從資本層面看,截至目前,阿里巴巴集團對Lazada的投資額總計已達40億美元。其中,2016年投資10億美元收購Lazada 51%股份,2017年投資10億美元增持其股權至83%。2018年3月,阿里巴巴又再追加20億美元投資。

看不見的改變則來自技術、人才、架構等內部調整。真正的改造運動則始於2017年,來自淘寶、天貓、技術、物流、產品等阿里核心人才開始大量外派東南亞六國。

談到阿里巴巴對lazada的影響力,Lazada CEO皮爾·彭龍(Pierre Poignant)反覆提到技術與賦能。他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lazada眼下的主要競爭力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建物流帶來的優勢,在東南亞共有30個倉庫,80%的包裹通過自己的物流處理;其次是阿里在科技、金融、大數據等方面的賦能,這些支持能幫助lazada更有效率地應對市場;在外界看來,lazada似乎越來越像一個東南亞版的阿里巴巴,皮爾·彭龍則透露,“阿里巴巴不同的商業單元我們都有”。每個月他都會跑一趟杭州,和阿里各個業務單元的負責人開會,一起討論東南亞戰略。

此前一度盛傳頻繁的人事變動給lazada帶來影響,不過至少目前你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團隊。作為lazada的創始人之一,皮爾·彭龍接任彭蕾任Lazada CEO並向彭蕾彙報。在皮爾·彭龍看來,彭蕾的進入直接推動了lazada和阿里的深度融合,“Lucy(彭蕾英文名)親力親為處理公司業務,她說自己來做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關鍵人物則是Lazada集團聯席主席印井,在加入Lazada前他擔任天貓電器美家事業組總裁。在新加坡舉辦的Lazmall品牌未來峰會上,印井詳盡解釋了Lazmall將如何孵化品牌商家,給東南亞用戶提供有品質保障的商品。“有人覺得是試點,實際上我們是雄心勃勃的。”印井說。

眼下Lazada已經從最初的自營零售平臺變身三塊業務:marketplace平臺模式、Lazmall B2C模式以及LazGlobal跨境等多種模式。關於平臺和Lazmall關係是否類似淘寶與天貓,最終走向拆分獨立,印井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否認了這種猜想。“市場還非常年輕,還沒有這麼大的缺口需要區分C2C和B2C”,在他看來,絕不僅是簡單的複製淘寶、天貓,東南亞市場顯然需要更多的創新。

生鮮按鈕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本地網上雜貨平臺RedMart在3月與Lazada完成了合體。這意味著在東南亞電商市場,Lazada搶先按動了生鮮按鈕。

Lazada早在2016年11月就收購了RedMart。但是近期才決定將RedMart

併入現有的平臺,這標誌著Lazada開啟了新的購物選擇。這一舉動直接推動Lazada超市提供超過165,000種產品,經營品種也拓展至新鮮水果和蔬菜,冷凍和冷藏肉類及海鮮。

起家於食品速遞業務,RedMart市場定位是提供生鮮產品速遞服務的網上超市,生鮮與速度是RedMart制勝的關鍵點,也同樣意味著挑戰。記者走訪了位於新加坡西面,距離市中心20餘公里的RedMart倉庫。倉庫分為常溫區域與生鮮倉庫兩大部分,常溫倉庫日常溫度約為28攝氏度左右,生鮮倉庫則根據蔬菜、雞蛋、肉類等不同的儲藏條件從10~12攝氏度,2~5攝氏度等依次遞減,做出不同分區。

在常溫倉庫記者注意到,揀貨員通過掃描電子面單,可以根據系統指示的優化路線,一次同時完成9個訂單的處理。RedMart倉庫的FC經理 Cassvinder Singh告訴記者,基於獨立開發的智能倉儲操系統,一個揀貨員一天能處理約1500份訂單。

難點在於生鮮倉庫的管理與貨品揀選。據Cassvinder Singh介紹,每三個小時質檢員會對生鮮倉庫進行檢查,淘汰不符合配貨標準的商品。揀貨員在揀選貨品時也必須比常溫商品更為仔細,肉眼明顯辨識到新鮮度不夠的商品不允許出庫。

更大的挑戰還來自東南亞地區的高溫,以新加坡為例,日均氣溫常年在37、38度左右。為了保證新鮮配送,RedMart會將生鮮食品放在裝有冰塊的保鮮箱裡。據RedMart方面介紹,目前已經實現新加坡全覆蓋,訂單從倉庫出貨後,分送到位於五個不同區域的Cross dock(交叉轉運中心),再由轉運中心送達用戶。從顧客下單開始,每單的平均送達時間約為5~8小時。

除去對自我的挑戰,RedMart可能還需要面對居民消費習慣的挑戰。新加坡遍及線下的超市也是RedMart的對手,新加坡居民Anne告訴記者,她習慣在線下購買生鮮食品,在線下,Fairprice、ColdStorage等連鎖超市都很方便。不過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東南亞的生鮮食品和日用品市場價值將達到3090億美元,購物者每月在線上至少購買兩次日用品。而新加坡在線購買日用品的消費者中,每10人中有7人通過RedMart購買。

毫無疑問,生鮮意味著不可放棄、必須拿下的重要潛力市場。這一點已經在中國市場充分證明。阿里創造的新物種盒馬鮮生正在以整合線上線下,前店後倉等創新模式,在生鮮大戰中撕開新的口子。

RedMart作為獨立頻道上線Lazada,顯然會有效彌補Lazada在生鮮類目上的空白。在新加坡,Lazada已經開始遇到亞馬遜這樣的強勁對手。2017年,亞馬遜在新加坡推出了Prime Now服務,為新加坡用戶提供從生鮮食物到家用電器等各種產品。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阿里對Lazada的改造,不排除盒馬模式、菜鳥正在國內積極鋪設的智能物流骨幹網絡、機器人倉庫等輸入到東南亞市場。

強敵環伺

從某種程度看,東南亞是全球電商未來競爭的一個縮影:極具潛力、巨頭競相落子,差異化非常大。

第三方報告顯示,東南亞是繼中國、歐洲、美國之外擁有6億消費者的又一市場。谷歌和淡馬錫聯合發佈研究報告顯示,隨著網絡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將在2025年突破2400億美元。其中,電子商務領域交易額有望增長三倍以上,超過1000億美元。

為了爭奪東南亞市場,騰訊曾兩度投資移動電商平臺Shopee的母公司Sea,Sea已於2017年10月赴美IPO。京東除了將自營業務開到了印尼,最新的舉動是登陸谷歌,借船出海。谷歌和京東達成的一系列戰略合作,其中一項包括東南亞、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全球多個地區合作開發零售解決方案。京東計劃優選一系列高品質商品,通過Google Shopping (谷歌購物)在全球多個地區進行銷售。

阿里的打法則更為立體化。對Lazada的改造背後還意味著一系列電商基礎設施的鋪設。

皮爾·彭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Lazada的很多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上,物流、支付、供應鏈等包括其中。“我們必須有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作為商業的支持。”這樣的思路與阿里一直提出的做商業基礎設施的策略如出一轍。一旦阿里通過Lazada將阿里系的商業基礎設施本地化,毫無疑問,它將在未來的東南亞市場掌握更多話語權。

阿里巴巴的影響力也在有意無意輻射到東南亞。談到差異化競爭時,印井特別提到,“Lazada背後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優質商家池子:天貓和淘寶”。

3月21日,包括雅詩蘭黛、創維酷開、寶潔、小米、歐萊雅等在內的12家代表品牌宣佈與Lazmall開啟戰略合作,共同深耕東南亞市場。深圳創維-RGB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國告訴記者, Lazada是創維酷開在東南亞合作的唯一電商平臺,過去八個月,創維酷開已經入駐了Lazada在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四個國家平臺。

讓人意外的是,相當一批用戶認識Lazada卻是因為淘寶。新加坡用戶李劼洋告訴記者,一年會在Lazada上購物四到五次,主要選擇大促的時候。購買的商品從原先的電器配件過渡到家裝買大件,他知道Lazada則是因為女友經常上淘寶。而出租車司機王偉聰則更喜歡在wish和淘寶上買東西,“相比而言,亞馬遜、eBay上的東西不夠多”。

“最大的挑戰來自各國市場的差異化”,印井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除去新加坡,東南亞其五國還處於新興發展狀況,從人文、宗教、信仰到文化差異化都非常大。如何有效地本地化才是關鍵。

此前Shopee為了應對差異化市場,曾推出七個不同的APP。Lazada的打法則是一個平臺不同版本,用戶登錄時可以進行不同的語言選擇。“Lazada核心仍然是六國的本地運營,總部的職責是把基於平臺整體的事情解決掉。”印井表示,更願意將阿里外派到的Lazada的團隊看成“影子”,“要做的是把最需要賦能的地方想清楚,給子彈,給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