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的事业和家庭平衡?对不起,不存在

前阵子和一些圈外好友聊天,大家说作为女性现在真是不容易,既要事业上的追求又要满足家庭的一些承担(大量带娃工作)。的确,作为从事医疗的我来说,更是深有体会。只是从过去的值班值班值班变成到现在的加班加班加班。

​不要看海外医生生活和工作能分得想当清楚那种看似从容不迫的生活,那是诗和远方。作为最勤劳的民族,可能医疗人的已经是仅次于创业者的工作强度了。尤其正当年的医生们,谈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基本就是个伪命题。

住院医生,之所以叫Resident,是因为真的是以医院为家的一类人。好不容易熬到住院总,却发现这原来才是升级打怪路上的一个BOSS。内科住院总和外科住院总可以算是全院最忙的两个人之一了。

凑巧硕士同班同学有个巴基斯坦人,去年MATCH到一家医院,目前住院医生第二年。他告诉我一般6点到达医院,以十二小时轮转医生为例其工作时间为上午6点到下午6点或者上午7点到下午7点。

医疗人的事业和家庭平衡?对不起,不存在

内科有morning report(提供早餐),中午学术讲课有noon conference(提供午餐),因此他调侃住院医基本很少有机会花钱。目前起薪也就4500刀/月,还好因为他是没有读医学院而是直接考了USMLE,因此省了一大笔,再加上早午餐都省了,现在竟然买了房子。

外科住院医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住院期间的考核,都是以医院为家的。看来外国的月亮也不圆。为此,很多在住院阶段的同学们都不敢谈恋爱,因为根本没有空约会,或者到了约会因为临床事务而不得不取消。硕士时候我们Social Work Department有个课题就是研究临床医疗人员的情感幸福问题,据说那时候调查结果让人相当堪忧。

在国外,好在媳妇熬成婆,到了主治后相对日子会比住院时会舒服一些。不想在医院里执业可以自己开诊所,流程简单,甚至可以用家里的场地(上面睡觉,下面就是诊所),从此过上小老板的生活(老板需要操心的事情再此略过,但至少工作强度比住院医下降很多)。

国内可能以为你熬过住院总了升了主治,但那才是真正满负荷工作的开始。科教研,全面发展,样样要强。身边太多的同学,都是夜深人静等安顿完毕娃后开始写标书、写论文,出差培训路上也是一轮二轮三轮的修改。掐着各种Deadline过日子,一边搞临床,一边读书,一边带娃。

男医生可能还好些,太多太多的女同学们都深深感到自己带娃的时间实在有限,但这是个矛盾体。我也只能安慰工作时尽力工作,陪伴是全心陪伴,世界上没有平衡这回事,尊重自己的选择。

也有同学和我说,太忙了,还是离开公立医院去器械公司、或者去私立医疗机构吧。很抱歉,只是你的忙碌换了一个方式而已。去大型医药企业相关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可能面临无数出差、写报告、会议的。去私立医疗机构做医生会有额外的市场活动、患者教育、义诊、培训等等活动。

也有人说,觉得做管理不错,到了管理岗位肯定工作量会下降吧。实在抱歉啊,管理岗位的工作量绝对不亚于临床。如果你有兴趣再去学点人力、财务、市场、法律、质控、信息等等和临床不相干的那些事,那么可以考虑去管理岗位试试。试想,院领导每年都背负着的那些指标需要完成,谈何容易,背后压力又何其大?

根据IQVIA的调查显示,78%在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显然已经将矛盾突出点集中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了。为此,大学几个女同学说起自己的工作量和陪伴家人的时间都透出一种愧疚感。不要再被那些鸡汤文迷惑了眼啊,对于医疗人而言科学数据告诉我们的确是个伪命题。但人生道路有多样性,家庭和事业不应该存在对立关系,也没有绝对的平衡。

医疗人的事业和家庭平衡?对不起,不存在

如果选择在医疗场上打拼,就请面对现实,你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病人需要你,科教研等着你)。如果选择回归家庭,就请放下焦虑,把家庭当成是一生的重大投资之一。选择在职场奋斗,照顾家庭的时间就少了;选择投入在家庭,职场事业上的发展就会有局限,这些都是必然的规律。心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对自己的选择有担当。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最需要GET到的一个点吧。

对于女性来说,的确目前医疗职场和传统家庭观念对于女性的要求有时成了一对无解的矛盾体。我们既需要PK那些不需要太带娃的男医生们(现实真是不公平),又要面对家里七大姑八大爷对于鸡汤文章中好妈妈形象的期盼。

于是,我曾经想着个有趣的课题,是不是可以调研一下,已婚已育女性在医疗职场上的抗压能力、包容能力会比同龄已婚已育男性工作者更强?请忘却绝对平衡,记住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更好的自己。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无数矛盾体的医生们

仅以此文献给伟大的妈妈们

写这篇时候,我正在陪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