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相比于波瀾壯闊、群星璀璨的前中期,後期三國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很少被大家所關注,而羅貫中甚至將其中很多精彩部分一筆帶過。但事實上,後三國時代不僅有激烈的戰場廝殺,更充斥著殘酷而慘烈的政治鬥爭,比之天下大亂之時,亦毫不遜色。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不為人熟知的吳國宮廷鬥爭。

在《三國演義》原文中,這段歷史僅僅被兩百多字一筆帶過,即使加上諸葛恪被殺的部分,也不過寥寥。但實際上,這其中複雜的歷程和殘酷的鬥爭,卻遠非這些簡短筆墨所能表現。

公元228年,石亭之戰爆發。吳軍在陸遜的率領下,大敗曹休,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不僅使得東吳聲威大振,孫權也在一年後藉機稱帝,開始真正名義上的三國鼎立。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石亭之戰的失敗,讓魏國在長達二十餘年中沒有輕易對東吳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為吳國的經濟和國力發展,爭取了寶貴的時機。

然而,相比於政治清明的蜀國不斷謀求著一次又一次地北伐,石亭之戰的榮光並沒有給吳國帶來更進一步的擴張機會和發展時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場權力爭奪的大幕正隨著孫權的日漸年邁而拉開大幕,並在爾虞我詐、血雨腥風中,為東吳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老年喪嫡的孫權

公元241年對於吳國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因為正處盛年,且愛人好善的太子孫登突然逝世。一方面是國家失去了穩定成熟,一直被悉心培養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則是作為父親,突然承受老年喪子的悲劇。這對孫權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打擊,之後很多事情上,孫權的所作所為幾乎和年輕之時,英明果敢的孫仲謀判若兩人,性情大變。

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同時,和歷朝歷代關於儲位之爭的例子如出一轍,東宮太子之位的空缺很快就引來了很多利慾薰心之輩的關注,爭搶謀劃“從龍之功”。一邊是沒有從喪子之痛中走出的年邁父親,時刻忍受著生離死別帶來的傷懷;一邊是儲位空缺、國局不穩的帝王,不僅要擔憂國事未來,更對別有用心之人橫加反感。

在這樣的局面下,孫權開始變得多疑多慮、心胸狹窄,從而開啟了荒唐的兩宮之爭。

二宮之爭

皇帝一天未死,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太子和藩王之爭,當數唐代李世民與李建成之爭。不同的是,唐代的李世民笑到了最後,而吳國的兩宮之爭,最後卻是兩敗俱傷,滿盤皆輸,倒是和李世民之子李承乾、李泰的結局,著實相似。

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公元242年,在孫登死後的第二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同時封孫霸為魯王。由於孫和、孫霸皆為王夫人所生,孫權對二人寵愛相當,並沒有區分太子魯王的嫡庶地位,讓二人同居宮中。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不合禮制,更給了孫霸一種錯覺:只要把親哥哥孫和從太子之位上拉下馬來,自己就能登上這儲君之位,然後在老邁的孫權死後,進位為帝。

與此同時,太子和魯王居住在同一宮殿,也引起了大臣們的反對,紛紛上書孫權,要求魯王出鎮地方,引來了孫霸的憤恨,將此歸結於太子一黨的讒言。至此,孫霸開始走上了奪奪權力的不歸路,也正式拉開了殘酷的“兩宮之爭。”

陸遜之死

隨著兩宮之爭的愈演愈烈,朝中大臣也開始站隊,除了一些本有嫌隙的朝臣因為敵對關係分屬兩派外,世家大族希望於押對籌碼而保留自己的特權和地位,爭相派遣子弟侍奉太子或者魯王,謀求上位的年輕人也將此當作機遇,能得擁立之功而表現的更為激進,以至於兩黨在朝中相互詆譭、水火不容。

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於是,在雙方謀臣賓客的篡奪下,兩人開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並牽扯了大量外戚和朝中重臣參與。而在這種殘酷的鬥爭中,最先的犧牲品不是別人,而是出將入相的國家柱石——陸遜。

早先的陸遜對於兩宮之爭處於中立態度,但由於對待世家子弟侍奉兩宮的態度不同,陸遜和外戚全琮交惡,並導致其外甥被全家所陷害,將陸遜推向了太子一方。同時,出於對國家穩定的考慮,在孫和地位越發不穩固之際,陸遜作為國家重臣,多次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最終引來了孫權的猜忌和憤恨。

公元245年,在孫權不斷髮來的斥責中,陸遜憂憤而死,時年六十三歲。從書生拜將到匡扶社稷,孫權和陸遜相知相與,本能成就一段君臣和諧的千古佳話,但卻因為權力的爭奪,畫上了一個充滿缺憾的句號。而陸遜之死不僅將兩宮之爭推到了明面上,更導致了朝堂權力的進一步真空,更使得吳國國力開始衰退,江河日下。

全公主弄權

此時的太子孫和處於一個極為艱難的時期,朝臣中最為得力的依仗陸遜去世,而面對的政敵,卻並非只有孫霸一派,另一個更加強大且陰險的對手正蟄伏在暗處,對他虎視眈眈。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孫權最為寵愛的女兒——全公主孫魯班。

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作為已經出嫁的女子,夫家又是備受寵信的全家,按理說全公主並沒有什麼理由構陷孫和。但諷刺的是,正是因為女子的憤恨和妒忌,造就了全公主弄權的開端。

在孫和被立為太子後,群臣請求立孫和的生母王夫人為皇后,素來憤恨王夫人的全公主自然無法接受,於是,她屢次向孫權進讒言誣陷孫和母子,使得王夫人在驚恐憂慮中逝世。由於擔心孫和繼位後知道真相,於是她開始幫助孫霸,全力構陷太子。

兩宮之爭一直持續到公元250年,孫權對於兩個兒子的鬥爭和朝臣的分裂終於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廢掉了太子孫和,又賜死了魯王孫霸,殺盡了二人的親近黨羽,將這場延續近十年的兩宮之爭拉上了帷幕。

此時的孫權年老昏聵,對於兒子們失望之極,對於這個時常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女兒,卻是百依百順,信賴有加,幾乎把所有的大權,都交到了女兒手上。而全公主則一直擔心自己對孫和的陷害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揣測出孫權的中意孫亮的心思後,便讓孫亮納全尚的女兒為妃,藉機攀附。

公元252年,孫權駕崩,少帝孫亮即位,全妃也被立為皇后,仗著擁立之功和全家的興盛,此時的全公主可謂是權勢滔天,先後害死了廢太子孫和與一向與她不和的親妹妹朱公主。

外戚猖狂

而在兩宮之爭前後,外戚的地位也在吳國之中不上升,先後有孫權步皇后的母家步家,後有全公主的夫家、孫亮全皇后的夫家全家大規模掌握朝廷權力。尤其是在兩宮之爭中,全家仗著外戚身份,藉機公報私仇,排除異己,進一步激化了兩宮的矛盾,也加劇了群臣的分裂。

孫亮登基後,全家更是達到了權勢的頂峰,有五人被先後封爵,顯赫一時。從孫策以來就沒有解決的世家大族問題,在這時更加的嚴重。

權臣當道

孫亮即位時只有十歲,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人輔政,然而,這三人都不是省油的燈,先是諸葛恪率先發難,殺死孫弘,總覽朝政。但隨後,剛愎自用的諸葛恪很快就又引來了朝野上下的不滿,並在新城兵敗後孫峻所殺。

三國演義中被一筆帶過的血腥歷史——吳國權力鬥爭

隨後,孫峻開始了一家獨大的專權統治,殘害宗室,羅織冤案。三年後,孫峻暴斃,權力被移交給了他的堂弟孫綝,比起孫峻來,孫綝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殘暴無道,使得吳國的國勢進一步衰微。

期間,少帝孫亮曾和全公主、全尚等人密謀誅殺孫綝,卻被全尚之妻,孫綝之姐告密。孫綝乘機廢除了少帝,改立孫休為帝,全家也因此徹底失勢。

孫休即位後,又來了個螳螂捕蟬,設計捕殺了孫綝,終於為這段長達二十年,波及甚廣的權力爭奪畫上了句號。但此時的吳國已經大廈將傾,再也無法逃避滅亡的命運。

滅亡之路

自宣太子孫登死後到景帝孫休捕殺孫綝,這場宮斗大戲持續了整整二十年,兄弟相爭、手足相殘中,還加入了大量外戚干政、後宮干政和世家大族之間的利益爭奪,使得吳國失去了晉魏代替之際最為寶貴的十年,以及整整兩代政治軍事的人才。

在權謀和殺伐之中,吳國主動從三國的大舞臺淡出,主動將其讓給了鄧艾和姜維,成就了這對鬥智鬥勇的棋逢對手。在朝臣和宗族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以及決策的一次又一次失誤,最終把吳國引向了滅亡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