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是书法大家,他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名家所推崇,后来经李世民称赞,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献之,其实也是个书法家。

据说,当年王献之练习书法时,有一年他认为自己的书法可以比得上父亲王羲之了,就写了个"大"字,让王羲之看。

王羲之看了之后,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并告诉王献之:去问你妈。

王献之拿去给老妈一看,他妈指出王羲之加的那一点,点评道:我儿学书十一载,唯有一点像你爹。

王献之极为惭愧,从此更近刻苦,终于有所成就。

王献之的作品,有《中秋帖》,原本32字,后来仅剩22个字,为: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这个《中秋帖》,从书法角度看,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确实是难得的佳作,历代都有人收藏,尤其是宋、明、清时期。

这一点从题跋可以看到,不过题跋落款最多的还是盖章界的狂魔,弹幕界的鼻祖——清高宗乾隆。

乾隆不仅盖章,还经常题字甚至写诗词,尤其是在右侧,题了两个大字"至宝",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

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乾隆甚至认为,这帖子是稀世珍宝。

《中秋帖》自然是宝贝,不过乾隆却被打脸了,因为这贴根本就不是王献之的真迹,而是宋人摹本。

此帖是用竹纸所写,而竹纸是宋代才出现的,晋代多用麻纸;还有,这个帖中的字,丰润圆熟、飘逸潇洒,墨色饱满,肯定用是软毫无心笔写的,但是晋代却没有这种笔,只有硬毫有心笔。

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所以宋代的叶梦得明确指出上述问题,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也暗示过。

清初的吴升在《大观录》中也说:此帖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脾,恐是宋人临仿。

但是乾隆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宫中很多都是假的,只有这幅是真的。乾隆还在题跋上说:"大内藏大令墨迹,多属唐人钩填,惟是卷真迹……"

乾隆认定真迹,盖了80多个章,结果还是“赝品”?

后来经考证,果然是宋代摹本,就是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

乾隆被打脸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反思:美育必不可少,审美一定要严谨,否则,在前人同时期的人都发现是摹本赝品的情况下,你还觉得是真品,是真美,那就闹笑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