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前言

在中國歷史的廣袤蒼穹中,大唐是極為璀璨的一顆星辰。她以強大的凝聚力繼承了中國商周秦漢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旺盛的吸引力融匯了外來文化的新鮮養分,以驚人的創造力成就了影響廣泛、綿延至今的盛唐文化,並且始終飽含著那個時代特有的世界精神與宏大氣魄,散發著永久的文化趣味和精神魅力。

本次展覽彙集的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是我們從陝西曆年出土文物中精心甄選、能夠代表盛唐發展水平的代表性物證,它們從文化、生活、藝術、中外交流及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了盛世大唐的絕代風華。極盡工巧的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珍寶,展現唐代時尚風俗的壁上丹青和勒銘存記的墓誌,表現胡風漢俗的三彩陶俑和多元共存的宗教文物,莫不精美絕倫,不僅凝聚著那個時代的珍貴記憶,而且巳經成為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社會徜徉在21世紀的紛繁變局之際,回望千年大唐,我們發現, 那裡不僅有催馬戰猶酣的瀟灑英姿,持戈衛社稷的壯懷激烈,從業務精專的踏實勤勉,也有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宜人風景,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昂揚氣象,彙集四方奇風異俗的博大胸懷。原來,盛世華章是這樣揮灑出來的!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 王春法


1彩繪陶文官俑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高樓村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中國的文官產生很早,文官制度的形成卻較晚。唐朝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並加以改革,制定了嚴格完整的官制和行政體制,構建了分工細密周制的官僚機構。唐朝還逐漸完善了科舉制度,實行開科取士,改善了官場和吏治狀況。這些措施對治世的出現起到了有益的促進作用。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白釉“翰林”“盈”字款罐

1984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罐底部中心偏左刻劃“翰林”二字,中心偏右刻“盈”字,兩處款式皆燒造前刻成。唐代單刻有“盈”“翰林” 款的白瓷都有所發現,但同刻於一件器物上,目前僅此一例。關於“盈”字的含義,大多專家認為是唐大明宮“大盈庫”的一種標記。大盈庫是唐中晚期內府設置的皇帝私庫,只能由皇帝一人支配。推測這是皇宮大盈庫在邢窯專門訂燒來供皇帝賞賜給翰林院的瓷器。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白釉“翰林”款罐

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唐墓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侈口圓唇,短頸,鼓腹,平底。底陰刻楷書“翰林”二字。釉色雪白瑩潤,胎質潔白緻密,造型工整,為典型唐代邢窯產品。唐代大明宮翰林院位於麟德殿之西,初為伎術雜流供職之地,後唐玄宗命於內廷翰林院內別置學士院,翰林供奉改稱翰林學士。自此,翰林職權急劇擴展,和樞密院、“中書門下” 一起組成唐後期新的政治中樞。此罐應為翰林院專燒的器物。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4黃釉三彩馬

陝西省西安市西郊土門1號墓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馬牧業發達,官民都極重視馬匹的養育,在唐高宗時官方牧馬已 逾70多萬匹,唐玄宗時僅宮廷御廄養馬就達40萬匹。唐代的馬不僅廣泛地用於戰爭、交通、驛傳,還大量地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5彩繪貼金騎馬俑

唐 神龍二年(706年)
1971年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馬面貼金,額頂處有一纓飾,馬頸部、胸部與腹部披甲連綴。騎士 頭戴盔,披膊、胸甲俱全,足踏高筒靴,左手牽韁,右手握拳前曲。隋 唐之際,軍事思想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重視機動代替了重視防護。於是人披鎧甲,馬不具裝的輕騎兵逐漸取代了重騎兵。但重裝騎兵作為騎兵的組成部分仍然保留在唐代騎兵的建制中。這組騎馬俑就是當時甲騎具裝保留的例證,體現出皇家威儀和唐朝軍人的風采。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6三彩男立俑

1984年陝西省西安市新西北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這件男立俑應是武官俑,能夠保護墓主人不受鬼魅侵害,又能與文官俑配對,具有朝班意義。唐朝兵力強盛,名將輩出,為大唐的開疆拓 土、治亂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長安多麗人

唐朝的女性,特別是生活在長安的上層婦女,表現出不同於其他時代的自由、奔放、熱情和勇敢的特點。她們修儀容,理絲竹,善吟唱,努力刻畫美麗的人生;她們追求自我,胡服男裝,露髻馳騁,肆意張揚著個性;她們參政議政,入釋入道,舞文弄墨,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她們涉足於唐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歡樂之極,未始有之”。

7彩繪男裝女立俑

西安博物院藏
女著男裝在中國古代社會是較為罕見的現象。只有在氣氛非常寬鬆的唐代,女著男裝才有可能蔚然成風,即使這樣,還應將一部分起因歸 於遊牧民族的影響。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源於馬上民族。 騎乘者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代著裝意識產生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8男裝女立俑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
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女著男裝,頭戴黑色幞頭,上罩花冠,其上殘留彩繪和描金痕跡。 戴耳套,穿圓領窄袖袍,袍長至膝下,內著半臂,腰束革帶,佩搫囊, 背後鑲五個圓銙。左手隱於袖內,右手略殘,其上有鐵芯,疑原持鏡。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9蹀躞帶胡服女立俑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
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頭梳雙髻垂於兩側,頭頂及右髻上殘留描金的花飾,朱唇輕抿,面帶微笑。內穿半臂,外罩圓領對襟胡服,下端露出紅色小口褲。足蹬翹 頭錦履,腰束黑色蹀躞帶。唐代上層社會的“好胡”之風引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潮流,“胡酒”“胡舞”“胡樂”“胡服”成為當時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胡服的主要特徵是簡潔、方便活動,受到唐代女性的喜愛。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0三綵女子騎馬俑

1961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不只是男子,女子亦流行騎馬,玄宗時尤為盛行,在唐代繪畫、 雕塑和文學中都有生動的表現。女子著胡服騎在馬上,英挺地闊步於長安街市。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1雙髻、高髻陶女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雙髻女俑身著圓領袒胸窄袖衫,沒有開襟,為袒胸貫頭式。高髻女俑身著窄袖短襦和曳地長裙,腰繫長帶,肩披巾帛。唐前期女子服裝仍 沿襲隋朝裝束,衣衫短窄,下至腰部或臍部;裙形瘦長,其腰高及胸部, 下可曳地,反映這一時期女子尚清秀的社會審美意識。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2伏睡女俑

1954年山西省長治市王琛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女俑身上原施白粉,多已剝落。人物造型簡練,著重表現心態,體 現了中國古代藝術重神韻、重意境的美學特徵。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3三彩拱手女陶俑

1958年陝西省西安市獨孤思貞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女俑梳丫髻,身穿黃色小袖上衣,綠色長裙,帔帛。拱手而立,若有所思,當為初唐時期少女的風姿。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4彩繪風帽女陶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女俑頭戴風帽,帽帶後結,風帽尾部垂背;身穿對襟小袖衣,寬高腰長裙,帔帛。由於西北地區風沙較大,男女均戴風帽。該俑所戴尖頂 高筒風帽,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5三彩陶女俑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鮮于庭誨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女俑面龐豐腴,略帶微笑,神態生動。頭微側,鬢髮抱面,髮髻垂於額前,為烏蠻髻。身著黃色窄袖衣,綠色長裙,裙腰束於胸上部,披 帛繞兩肩垂於後背,足穿翹尖鞋。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6三彩拱手女立俑

1959年陝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女俑頭梳烏蠻髻,頭、面及頸部不施釉,塗彩,面龐豐腴,向左側微仰。雙手攏袖拱於胸前,上身著淡黃色薄衫,上點綠彩,胸系赭色長裙,右肩披綠色披帛。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7彩繪拱手女立俑

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高樓村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女俑面龐豐腴,長眉細眼,直鼻,櫻桃小口。髮式為蓬鬆的拋家髻, 兩鬂抱面。身著束腰長裙,雙手拱於胸前。體態豐滿,姿態生動。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8彩繪拱手女立俑

1958年陝西省西安市楊思勖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女俑梳烏蠻髻,身穿交領大袖衫,長裙,足穿翹尖鞋。女俑體態豐滿,是盛唐時期婦女的典型形象。與古代大多數時期人們追求苗條、纖 細甚至病態的美不同,唐人有著非常積極的審美觀。不管是唐初的嫻雅,盛唐的豐麗,再晚些的舒展,無不蘊含著健康爽朗的氣質。現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類作品的姿態、動作都表現出特定的思想情緒,毫無呆滯之感。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19彩繪陶腰鼓女坐俑

昭陵博物館藏
腰鼓圓形,兩頭略粗,中間稍細。腰鼓在唐朝主要用於西涼、龜茲、 疏勒、高麗、高昌諸樂中,為當時常見的樂器之一,演奏時掛在腰間。 因演奏方式不同分正鼓與和鼓兩種,以杖擊打的為正鼓,聲音高亢洪亮;以兩手拍擊的稱和鼓,聲音婉轉低迴。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騎獵散歌塵

經濟的繁榮、物質的豐富以及中外交流的空前頻繁,使唐代社會生活呈現出開放和多種文化習俗融含的時代特色。集尚武和娛樂於一體的狩獵之風盛行,馬球運動風靡全國,域外音樂歌舞的傳入也為唐代藝術帶來了蓬勃的活力。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大唐的社會生活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20三彩騎馬奏樂俑

唐 開元八年(718年)
陝西省禮泉縣李貞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5件陶俑可能表現的是馬上“鼓吹”樂隊。唐代是禮樂發展的重要 階段,五禮制度的規範、鼓吹署的建立,以及樂工數量的増加等因素,都推動了唐代鼓吹樂的發展。唐代鼓吹樂作為一種禮儀性音樂,主要分為鹵簿鼓吹和殿庭鼓吹兩種形式。鹵簿鼓吹即人們常說的儀仗隊音樂、騎吹等等,一般用於道路行進、賞賜、葬禮、軍事活動、軍隊凱旋等場合。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1彩繪陶騎馬帶猞猁狩獵胡女俑

唐 開元十二年(724年)
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女俑身穿白色圓領窄袖缺袴袍,腰繫褡褳,腳蹬高靴,身後蹲伏一 猞猁。猞猁是一種貓科的小猛獸,可以馴養成助獵的動物。同豹獵一樣, 猞猁獵也是貴族喜愛的時髦風尚。在古代的西亞北非和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使用馴獸騎馬追獵是廣泛流行的狩獵方式,而豹獵和猞猁獵正是追獵中最富剌激性的兩種。唐代作為當時的國際性帝國,豹獵和猞猁獵的傳入,與馬球、胡旋舞等一樣,是當時外來胡風的組成部分。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2馴馬陶俑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組陶俑造型活潑生動,動感很強。馴馬者右手用力地拉緊韁繩, 筋腱鼓起,左膝微彎,牙齒緊咬下唇,腮部肌肉緊繃,表情豐富。而馬 身體後坐,高抬左前蹄,扭頭反抗,作不肯前行的桀驁不馴狀,彷彿還能聽到它嘶叫的聲音。馬對唐人的生活不可或缺,有徵戰沙場的戰馬,也有供日常出行的坐騎,有民間飼養的馬,也有專為宮廷表演而馴養的馬。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大唐異鄉客

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吸引了眾多域外人士由於出使結好,商業貿易,求知問學,傳播宗教等各種原因遠涉而來,因此唐朝境內活躍著不少異鄉來客。其中有的人身為高官,有的為商賈平民,也有的為人奴僕。一些人入唐既久,逐漸融入社會,展現出唐朝海納百川的胸懷。

23三彩胡人俑

1972年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館藏
顴骨突出,鎖眉,大眼微凸,獅子鼻,辮髮後在兩耳之上各盤一發髻。此類俑相貌醜陋,多為馬伕形象,與中原漢人有別,但又屬蒙古人 種。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有羌人血統的原因。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4三彩胡人俑

1972年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館藏
形體魁梧,髮辮交叉盤於兩鬢。著綠色長袍,前襟挽於腰際,露出黃綠裙。雙手握拳作牽馬狀。此類俑可能屬於吐蕃人。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5彩繪胡人俑

1972年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乾陵博物館藏
深目高鼻,頭戴尖帽,身著圓領長袍,作牽馬或牽駝狀。尖頂帽是西域及北方許多民族共同喜愛的一種頭飾。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6三彩男立俑

陝西省禮泉縣昭陵陪葬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頭戴幞頭,身著唐代風行的胡服,服裝為淺黃色翻領窄袖袍,腰中束帶。唐代,外國使節、商人來華者甚多,異域文化亦隨之輸入,促進了胡服的流行。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7彩繪黑人立俑

1985年陝西省長武縣郭村唐墓出土 
長武縣博物館藏
此俑捲髮,厚唇,袒胸露腹,頸帶項鍊,皮膚黝黑。身纏紅帶,從臀部纏繞至背披於兩肩。赤足,左手緊握高舉,右手平伸於腰間。除陶 俑外,唐墓壁畫中也多有此類形象,一般稱為“崑崙奴”。崑崙這個名稱早在三國時已有記載,指色黑之人,而非指人類學上的黑種人。在唐代,崑崙又是對南海諸國人的泛稱。在這個廣大區域中的居民大多是黃種人,不過膚色較深。但因唐代與橫跨亞非的帝國大食的交流頗多,也不排除有從非洲地區過來的黑種人的可能性。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8彩繪釉陶胡人俑

唐 顯慶二年(657年)
1972年出土陝西省禮泉縣張士貴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頭戴卷沿虛帽,身著束腰敞領袍服,坦胸露腹。推測其為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形象。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29黑釉白斑龍柄瓷執壺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唐代的金銀器、陶瓷器、壁畫中多見這種帶把壺。這類器物在中亞、西亞經常可以見到,一般認為是波斯薩珊遺物。但它的起源早, 分佈廣,羅馬到伊斯蘭時代都有發現。傳至東方的中國和日本以後,被稱為“胡瓶”。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0綠釉陶騎駝胡俑

唐 景龍三年(709年)
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獨孤思敬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雙峰駝通體施灰綠色釉,昂首挺頸,張口捲舌作嘶鳴狀。駝背上乘坐一著綠衣胡人俑,頭戴黑色軟巾幞頭,身穿高領圓口窄袖短祅,下著 綠色長褲,褲腿縛於黑色尖頭長筒靴內,右側腰間掛一香囊。陶駝體形壯碩,綠釉俑身小體輕,真實再現了胡俑驅駝行進時的情景,展示了駱駝與人類的關係,可為西域商賈乘沙漠之舟,往來於長安的歷史見證。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1綠釉男子俑、褐釉駱駝俑

唐 景龍三年(709年)
1956年陝西省西安市獨孤思敬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雙峰駝體形高大,前腿跪臥,後腿斜立,尾尖上翹,駝頭揚起,張口捲舌似在嘶嗚。牽駝俑雙目圓瞪,口唇緊閉,頭戴無簷毛氈帽,內穿 白色圓領窄口長袖衫,另著半袖交領長袍,外套翻左領綠色大長襦,足蹬尖頭長筒靴。腰間繫帶,左側腰部懸掛一香囊,雙手半握拳,右手高舉過頭頂,左臂彎曲置胸前,正用力拽高大的駱駝。兩相組合,形神俱佳,將駱駝與牽駝俑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2三彩胡人騎駝俑

陝西省禮泉縣唐昭陵陪葬墓出土 
陝西昭陵博物館藏
俑頭戴胡帽,深目高鼻,身穿翻領交衽窄袖袍,作勒韁狀。駱駝作仰天長嘯的嘶鳴狀。昭陵陪葬墓出土的此類造型的俑僅此一件,是不可 多得的精品。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3彩繪胡人騎駝俑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沙漠之舟”駱駝,以其默默無聲的千年負載,成為“絲綢之路” 當之無愧的象徵。胡商以這種特殊的運載工具,揹負寶石、香料、瑪瑙 而來,又滿載絲綢、瓷器、茶葉而歸,異域的禮俗、宗教和文化也隨之紛至沓來,胡風禮俗、胡樂歌舞成為盛極一時的長安風尚。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4十二生肖俑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韓森寨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生肖的造型作獸首人身,人身直立,身穿交領寬袖衣,長垂至足, 兩手籠袖拱於胸前。由於十二生肖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因而在陶瓷、石雕、石刻、磚刻、繪畫、剌繡、青銅鏡等各種藝術門類中出現了不少以之為題材的藝術品,作為隨葬品的生肖俑就是其中較具特色的一個種類。墓葬中十二生肖的形象在北朝雖已出現,但主要流行於唐五代宋遼時期,尤其是唐代中晚期,具有表示方位、祈福辟邪等多種意義。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學理共歸真

唐朝時中國歷史上非常開放包容的朝代。傳統的儒,道,釋三家並重,新傳入的襖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也各有發展。其理念雖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信仰,在當時兼容幷蓄的社會中相互影響,和諧共存,共同築就了唐朝人的精神家園。

35三彩塔式罐

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熱電廠2號唐墓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塔式罐是一種受佛教影響產生的特殊隨葬明器,以三彩陶瓷罐最為常見。器物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上部是高聳的圓錐形蓋,中部器身作罐 形,鼓腹,平底,下部為高大的底座,承託罐身。一般認為唐墓中放置塔式罐,表明墓主對佛教的信仰或死後進入極樂佛國的心願。但其所涉及的墓主身份除了普通平民之外,還有較多的皇族、文官、儒家子弟以及道教信徒,表明塔式罐已被儒家及道家人士所接受。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36三彩天王俑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韓森寨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對天王俑皆作武士打扮,頭戴盔冠,身穿鎧甲,四肢矯健,怒目圓睜,足踩夜叉。雖然在隋代已經出現了踩獸或夜叉的天王形象,但初唐時期的墓葬中只有鎮墓武士俑,高宗時才出現鎮墓天王俑,並逐漸取代武士俑的地位,德宗後則逐漸消失。較早時期的鎮墓天王俑通常腳踏臥獸,武則天至中宗時期,又出現了一種腳踏鬼怪的式樣。學界一般認同鎮墓天王俑是佛教因素對於唐代喪葬習俗影響的體現之一,其形象“與同時代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像已經難分彼此”。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萬國來朝,大唐風華!——國家博物館特展陶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