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再一次,全國聚焦

再一次,三明,全國聚焦。

新醫改10年,整頓改革藥品流通及其寄生環節的第一聲哨響,出現在三明;第一個與流通企業開展二次議價,積壓藥價水分的舉措,出現在三明;第一個做的最實、最有成效、基本形成體系的醫改模式,出現在三明……

三明,三明,自2015年新聞聯播用了六分之一的時長解讀其模式以來,三明一直是醫改先鋒的頭號C位。

詹積富,三明醫改的掌舵者,去年10月被任命為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局長。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任職短短三個月之後,在三明醫改,星火燎原的聲浪中,福建省醫保局昨日正式對外宣佈,免去詹積富醫保局局長一職。

三明,再一次,全國聚焦

“今年政策最大的紅利就是詹積富沒進國家醫保局”,有企業負責人這樣說。

改革永遠伴隨爭議,三明醫改更是如此。自三明醫改落地以來,關於其的爭論、質疑、捧殺從未停止。有來自國務院的點贊、中央的認可,亦有“三明醫改:藥不夠用、醫生跑光”的驚人言論。是醫患共贏?還是藥不夠用?爭鋒相對的言論之下,到底什麼才是三明醫改的真相?

藥真的不夠用嗎?要區分醫改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

新一輪醫改面對的主要矛盾,是費用增長過快、藥品濫用過多、不必要的高檔藥濫用多。三明醫改緩解了這些問題,就是緩解了主要矛盾。但醫改是個複雜的問題,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很有可能出現另一個方向的問題。就像戒斷反應一樣,戒菸會難受,減肥初期會營養不良,但我們總不能因為戒斷反應的痛苦,而永遠不戒菸。

其次,醫改是個持久戰,這些問題總可以解決。何況,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研反饋來看,三明並未出現明顯的藥不夠用的情況,我們不能因為次要矛盾的問題,而否定主要矛盾。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三明醫改雖然抓住了“藥改”這一醫改的重中之重和當務之急,但突破不徹底,如果借鑑臺灣和日本的模式,將藥品採購權歸還給醫療機構,允許醫療機構獲取購銷差價收益,實施政府只管藥品最高零售價並動態調整的政策,擠水分的效果會更明顯。

醫生真的跑光了?要區分哪些問題是改革之前就存在的。

我國醫改有全世界醫改都沒有的兩個嚴重問題:第一個是藥品供應體系的不合理,導致藥價虛高、不但加劇醫保和患者經濟負擔,還讓患者飽受過度用藥之苦;

第二個是禁止醫生自由執業,導致市場在醫生這一最關鍵資源的配置過程中無法發揮應有作用,能看病的醫生都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逼迫患者湧向看病更難、更貴的大醫院,所以有“全國患者擠協和”的說法。

醫生人才外流的問題,在各地都存在,不是三明醫改之後才出現。雖然推進了醫生年薪制等國際普遍採用的做法,以提升醫生收入,但三明醫改沒有推行醫生自由執業這一重要措施,沒能利用充分的市場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真正體現醫生的價值,不失為一種遺憾。

三明醫改,究竟哪些經驗值得複製?

想當年,三明醫改在醫保基金虧損2.1億元的巨大財政壓力下,在全國地級市藥佔比均在50%以上的時候,只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將藥佔比降到了27%!要知道,自1997年藥改啟動以來,在整個地級市做到這一點的,唯三明一例。

因此,每一次國家調研之後,關於三明全國推廣的言論總是甚囂塵上,從三明醫改模式來看,究竟有哪些經驗值得推廣?

一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孤注一擲的勇氣。面對醫保基金已經崩盤的嚴峻局面,三明並不是採取被動應付的態度,而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敢於直面挑戰,且十分罕見地將事關醫療、醫藥、醫保的“三醫”事項由一位市領導主管,這種敢於冒天下之先的精神顯示了市委市政府的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改革氣魄。

二是抓住了改革的關鍵。誠如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所言,“三明藥改以虛高藥價為突破口,擠掉了藥價水分。”成功的關鍵在於,三明敢於突破省級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不得“二次議價”的禁令,以“限價採購”為名,與藥品生產流通企業進行“二次議價”;通過“標外壓標內”“標外換標內”等手段,擠壓藥品中標價中的水分、壓縮藥品回扣和返利的空間;同時,毅然決然剔除了100多種高毛利藥品,實現了藥價的大幅下降。

有業內人士說,冬天彷彿是三明的季節,每到冬天,都會有一場關於三明的風波。而今年因為詹積富的離任,三明也再一次伴著爭議,全國聚焦。但真正的改革者,總能從中去偽存真、撥雲見日,窺見事實的真相,讓讓政府之手有力到位而不越位,讓市場之手發揮作用而不使壞,讓醫改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所以,每次冬天過去,春天總會如約而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