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三明:山區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

海峽教育報記者 羅小春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12月25日,《福建日報》第四版整版刊發了《三明:山區教育的特色發展之路》文章,介紹了三明市在福建省教育廳的領導下,因地制宜,積極創新,努力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之路。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11月底,福建省教育廳舉辦全省基礎教育重大改革專題研討班,組織市、縣(區)教育部門有關負責同志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印發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三個基礎重要文件,交流各地改革經驗,確保全省基礎教育戰線準確把握、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精神新要求。
近年來,我省先後印發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推進我省基礎教育改革落地生效。我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積極創新,努力探索適合自己的特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之路,三明市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好山好水好風情,數一數二數三明。作為一個山區地級市,三明市是如何運用自身特點,匯聚各方力量,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基礎教育發展之路?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從這裡出發,去追尋屬於我們生命中的北辰,最終將化為星座,燃燒自己,也照亮後人的路……”不久前,福建高考文科第一名詹藝作為新生代表,在北京大學中文系2019年開學典禮上以《少年未名,雛鳳聲清》為題致辭,一時引發熱議。

今年高考,我省文理科、藝術類省聯考3個第一名均花落三明,清華、北大等名校錄取分佈學校也從市區等3個地方擴大至12個縣市區,創歷史最好成績。同時,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今年全省統一中考,三明市城鄉學生成績差距全省最小;全市基礎教育入園率、入學率、鞏固率等主要指標居全省前列……

基礎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關乎千家萬戶。正如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在全市教育大會上強調的那樣:“教育是重大政治、民生、經濟問題。”三明歷屆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在有限條件下強化“五育”並舉,優化教育生態,激發教師動能,擴大優教覆蓋,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差距,用發展的方式補齊短板,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基礎教育發展之路。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明市實驗小學的特色課堂,在學習中體驗快樂。

補短板 優生態

啟動應急項目建設,首創總校制改革,優化教育生態,真抓實幹破難題。

近日,記者走進原三明紡織廠地塊,看到原有的紡織車間已被拆除,工人們正忙著搭工棚、建圍牆、測量放樣。原來這是在建三明市區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之一——梅列區滬明小學。三明市教育局發展規劃科負責人餘錦明告訴記者,根據規劃,該小學辦學規模為48個教學班2160個學位,目前項目組已進場,預計明年9月份投入使用。

真抓實幹破難題,新建滬明小學,只是三明市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的一個縮影。今年3月以來,針對市區基礎教育學位不足問題,三明市制定出臺《三明市教育補短板應急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按輕重緩急原則,明確2019—2022年在市區實施教育應急建設項目16個,計劃新增學位15075個,進一步滿足群眾“有學上、上好學”的需求。目前,三元區新東霞小學等6個項目已動工建設。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補教育短板,不僅僅是加大教育投入,還要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生態。三明市教育局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

“三明這些年教育的發展,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很重要,一個是有好的‘大氛圍’……另一個是有好的‘小氣候’,就是全市上下高度重視教育、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像抓經濟一樣用心抓教育,探索形成了一套抓教育的辦法和機制,努力打造全省素質教育新高地。”三明市市長餘紅勝曾如是表示。

寧化縣教育局長吳革偉曾說,在寧化當教育局長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領導重視,百姓支持。寧化縣委書記餘建地曾多次在會議上強調:“對教育,投入再多都不為過。”縣長姚文輝說得更直接:“教育是寧化最大的民生工程。”兩位黨政主官都把教育當作寧化最閃亮的一張名片在打造。

“在我們縣,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長都要高於財政收入增長,佔全縣民生投入近五分之一。”寧化一中校長吳太明很是自豪地告訴記者,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寧化一中的建設和發展,併為寧化一中設計出相應的政策激勵和配套制度。

政策、資金、機制,缺一不可。良好的教育生態,讓三明近幾年教育更加堅定了爭當全省素質教育的排頭兵。

“教育投入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在這點上我們毫不吝嗇。”三明市委市政府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2013年,三明對教育的投入是35.31億元,到2018年增加到60.77億元,年均增長11.47%,遠高於財政收入增幅。

近年來,三明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2016年以來,先後出臺了《關於補短板提質量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三明市區基礎教育佈局調整專項規劃(2017—2030年)》《關於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加快教育發展,著力解決制約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為教育事業保駕護航。

“這些年,我們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創新改革驅動機制,有效破解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幾個瓶頸。”陳興分析,一是針對“跨片擇校熱”和小初高銜接不連貫難題,省內首創基礎教育總校制改革,推動總校與分校深度融合,全市組建51個總校制學校,帶動123所學校,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受益面,緩解“跨片擇校熱”現象;二是實施小學“強基”、初中“壯腰”、高中“築夢”工程,形成“三段一體”抓管理、“重心下移”築根基的十二年一體教育質量鏈。

激動能 促成長

優教優酬、多教多酬,“1+4”考評辦法……助推教師快速成長。

寬闊的“清北大道”兩旁,掛滿了考上名牌大學的學子照片及座右銘;今朝折桂,笑傲高考,一副副鞭策學生奮進的對聯,映入眼簾。2019年4個、2018年3個、2017年6個……2014年以來,寧化一中共有20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人數在全省縣域中學中居第一。

教師是學校的主人,提高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寧化縣委、縣政府出臺《葛藤人才行動計劃》,優先保證教師與公務員同等享受年終績效獎、文明獎、綜治獎等。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貼和教師晚自習週末輔導補貼,2018年發放552萬元;出臺“優秀教師政府特殊津貼”政策,按10%評選一線優秀教師,給予每月100元至200元不等的津貼;實施教師“安居工程”,為一些農村教師和城區單身教師解決了住房問題,讓教師安心教學工作……

這些措施,極大調動了全縣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成為寧化一中等提升教學質量的強大“助推器”。“我覺得縣裡的政策太棒了,雖然錢不是很多,但足以體現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讓我們幹勁十足!”寧化一中高三(6)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曹家鑫對寧化的教師激勵政策讚不絕口。

當然,好的激勵措施,還離不開學校的精細化管理。寧化一中實施“年段小學校”的管理制度,壓扁管理過程,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年段長對接校長,段長挑選副段長和班主任,班主任和年段長共同挑選任課教師。年段教師團隊有充分的自主權,班主任和課任教師可以雙向選擇。”吳太明說,“雙選”為教師團隊的磨合溝通提供了良好範式,也是對教師業務能力的最大激勵和極大考驗。“每學年的末位淘汰讓大家都有不斷奔跑的成長動力。”

管中窺豹,以點看面。三明教育,用責任點燃了教師幹事業的激情,2016年來,為著力解決教師“幹好幹壞、幹多幹少都一樣”問題,制定了《三明市基礎教育工作績效考評指導意見》和教育質量、培優補差、班主任、名師名校長等4個考評辦法,進行差別化激勵。“最近,市委、市政府出臺《關於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16條措施‘乾貨’多、含金量大,進一步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陳興告訴記者,“市教育局按照‘優教優酬、多教多酬’原則,建立教師職務晉升機制、表彰獎勵機制、放寬職稱評聘機制等‘組合拳’,促進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特別是‘1+4’考評辦法,增加了學校獎勵性績效工資總量。從2017年開始,三明市的教師工資已經實現不低於公務員工資的目標。”

三明市從有限的財政經費中外引內聯、定製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為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我們不斷加強對外交流學習。三明一中等9所市屬學校與廈門一中、雙十中學等名校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全市共選派397名校級領導、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赴廈門對口學校掛職鍛鍊、跟崗學習;教育行政幹部、高中校長、骨幹教師、名師名校長赴北京教育學院培訓。”三明教育學院副院長陳紅梅說,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素質。

抓五育 強內涵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明市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器樂專場)現場

強化立德樹人,堅持“五育”並舉,構建有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

“1、2,3、4……”早上9點10分,全校400名學生,在綠茵足球場上顛球、轉球、撥球……走進三明市梅列區洋溪中心小學,隨處可以感受到濃烈的足球氛圍:標準的五人制足球場、貼滿走廊的足球繪畫……

“5年前,學校就把足球確定為本校陽光體育的教學內容,並相繼創編了第一套和第二套足球操。2016年,學校還被評為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洋溪中心小學校長楊雲彬告訴記者,學校開發了適合小學的足球校本教材和足球操,足球單項、團體項目比拼,中高年級五人制足球班級聯賽等教材,構成了課程系列。

你還以為校園廣播操就是僵硬的八拍,同樣的動作?不!早在六七年前,永安一中附屬學校校園廣播操早已換成新款式——健身氣功·八段錦。

永安一中附屬學校校長邱長輝介紹,幾年來,學校堅持把健身氣功·八段錦作為課間操項目,目前,該項目作為校本課程,已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

“十年的培育,梅列區已形成校校有運動品牌,年段有運動特色,班班有運動項目的體育教育格局。”梅列區教育局體衛藝股負責人範金英說,近10年來,全區持續開展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陽光體育,各校課間操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創編校內自編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每天“一操一跑”體育教育模式。

今年4月,省教育廳把全省學校體育工作推進培訓班放在了三明市梅列區。“培訓班在三明召開,既是對梅列區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對整個三明市體育教學成績的一種肯定。”三明市教育局局長陳興表示,近年來,三明市重視藝體教育教學改革,抓好“體育藝術2﹢1項目”和“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形成“一校一品”,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不斷提升。不久前,三明市還被教育部評選為“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

三明市教育局副調研員謝群介紹:“不僅在藝體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有特色,我們還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政工作,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據瞭解,近年來,三明市著力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唱響“風展紅旗如畫”紅色三明品牌,出版發行大中小學系列《三明紅色文化讀本》,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鄉情感;組織各地各校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展“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傳統文化”等培育實踐,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加強學生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投資1.5億元的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建成投入使用,創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國家級3個、省級4個。

創特色 提質量

創思教育、美術教學……打造特色項目校,提高教學質量。

走進永安一中校園,映入眼簾的是參天大樹掩映下,身穿校服的學生拿著書本圍著石板桌而坐,迎面走來的老師彬彬有禮,行走片刻就會讓人沉浸於育人“聖地”之內。

今年全省高考文科總分第一詹藝就出自這裡。據詹藝的語文老師李婧介紹,詹藝很有才,曾經獲得第十七屆全國創思英語大賽總決賽百強和全國一等獎。“她的語文成績很好,對外文也很感興趣,她希望自己將來能用外語說好中國故事。”

這一遠大志向離不開學校創思教育理念的浸潤。何為“創思”?“就是創造性思維!”永安一中校長許有濤告訴記者,2000年,永安一中就開始實踐“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思教育,將科技創新教育與研究性學習融為一體,致力於培養創新性研究型人才。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永安一中建立了創思教育、科技創新、電腦製作、科學影像、科普動畫、人工智能、學科競賽等七大創思教育體系。

來到三明九中,您會覺得這裡更像一所有深厚美術教育積澱的“美術院校”:7500平方米的美術教育中心,設有美術教室、書法教室、陶藝工作室、美術展廳等20間功能教室;360平方米的藝術長廊“尚美園”,展示著師生優秀美術作品。

“陳璇同學今年在全省美術類省統考中以276分奪得美術專業第一名。”三明九中副校長程康彪說,20多年來,學校先後培養出4000多名畢業生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等國內外著名高校藝術類專業錄取。連續十三年,美術類學生專業、文化本科雙上線人數以絕對優勢列全省高中校第一。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明九中美術老師池寶玉在給學生點評他們的作品。

走進寧化縣城東小學,你會看到名人讀書故事的“閱讀長廊”,書籍類別繁多的清新“書吧”“圖書角”,一幅幅筆走龍蛇、力透紙背的書法展覽。在三明寧化,無論你走到小學還是進入中學,你都會感覺猶如走進書法的世界,因為寧化縣推廣的“書香墨香”教育在各校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三明一中,學科奧賽成效顯著,先後誕生2塊國際奧賽金牌,9人進入國家奧賽集訓隊。三明二中物理學奧賽也躋身全省前列……“不能一個要求,一個模子同質化發展。山區教育資源少,底子薄,層次質量差異大,所以希望用政策導向激勵每所學校走特色個性化辦學路子。”三明市教育局調研員黃茂鋒說。2014年開始,三明市教育局就從優化頂層設計入手,在藝體、理科、人文、科技、拔尖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特色,創建了一批省市級特色項目校。2018年3月,三明市教育局出臺進一步深化新時代特色學校創建工作實施方案。

“三明是一片富有紅色基因的土地,全域12個縣(市、區)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教育著眼於為山區孩子拓展成長成才通道,辦人民滿意、自豪和體面教育,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教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在財力不寬裕、辦學資源相對不足條件下,探索形成了山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三明教育未來的發展之路,陳興表達了信心與決心,“三明將抓住改革發展新機遇,著力打造省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區,三明教育必將做得更好!”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省教育廳副廳長李迅在全省基礎教育重大改革專題研討班上說,“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不是簡單的農村學校向城市學校看齊、低標準學校向高標準學校靠攏的問題,不是簡單地做加法、擴資源的過程,而是一個補短板、達標準、優結構、提質量的過程。”三明市能夠在有限條件下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優化教育生態,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差距,用發展的方式補齊短板,既符合國家頂層設計,又契合福建發展要求,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之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望。

三明:山区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