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朝代,就不得不提唐朝,說起唐朝最不得不提的就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其實玄武門之變早在李世民之前就已經發生過了,只不過李世民的這次是最著名的,後人只要提起玄武門之變,必定是指李世民的玄武門奪權之變,這個也是兄弟相殺的一個歷史血案。
玄武門是當時長安的北門,是保衛皇宮重地的禁軍之所,也是宮內出宮的必經之地,太極宮是唐朝活動的中心,而北門的玄武門又是太極宮的重門之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就成為了皇宮政變的必爭之地。
那麼,玄武門之變是怎樣引起的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場必可避免的兄弟相殺的慘案呢?
這裡就不得不說李淵了,李淵出生貴族,隋文帝楊堅是他的姨夫,這個和影視劇中的情節差不多,李淵曾經做過不少官職,在各個地方做官的過程當中,就結識了很多英雄豪傑,這個舉動引起了隋文帝楊堅的懷疑,之後李淵打敗起義軍,實力大增,後來隋文帝被宇文化及殺死,宇文化及死後,李淵就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自己稱帝了。
在李淵奪得天下的過程中,他的子女一個個都是隨著他一起戰鬥的,這就培養練就了他的子女各個驍勇善戰。尤其是三個兒子,各個都是建功立業的主兒,都是人才,自然都想做皇帝了,自然就會出現爭鬥了,這個就是原因之一了。
另一個原因則是李淵自己造成的,李世民與李建成都是李淵最喜愛的兩兒子,尤其是李世民打敗王世充的時候才22歲,雖然年紀很輕,但是能知人善用,對帶兵打仗很有自己的一套,他的睿智勇猛為大唐江山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建成則是以太子身份,除了朝政事物偏多,他的主要職責則是協助自己的父王李淵處理朝中大事。
李建成處理朝中大事比較多,李世民則是戰功比較多,在軍隊中的威望高,所以,李世民怎麼可能甘心做一個秦王呢,於是倆兄弟開始了暗搓搓的較量,對於他們之間的爭鬥,其是李淵死知情的,也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也許是兩個兒子在軍中朝中各有威望,太過鋒利,李淵讓他們互相牽制吧,反正就是沒管。
明擺著李世民無論是戰功,還是對於各項事務的處理上都表現出了一個優秀的帝王之選所具備的才能,但是李淵還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選擇了李建成做皇位接班人,如果不是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完完全全是可以坐上這個位子的,可偏偏李建成是太子,任由李世民再厲害,再睿智,你不是長子,沒辦法呀。
李淵為了增加李建成的軍功,特意派李建成討伐突厥人,大敗突厥的李建成也確實讓李淵長了臉,本以為李世民應該無話可說了,結果後來出了一個楊文幹叛亂,有密報說是李建成與之勾結,意欲謀反,李淵很生氣,就召李建成覲見,李建成的部下有的勸他直接謀反的了,有的讓他負荊請罪,最後李建成選擇了面見李淵,李淵很生氣,就將李建成囚禁了,還派李世民出兵鎮壓,李淵還給李世民許諾,如果這次成功就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結果是李淵並未兌現諾言,而且還認為這是他們兄弟相爭的結果,就把兩人都打了一頓。
李淵自己心裡也有自己的顧慮,因為他也怕隋文帝楊堅廢了太子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當年隋文帝楊堅廢了太子楊勇改立楊廣,而後被害於仁壽宮中,比較隋朝才過去幾年啊,他也害怕啊。作為父親,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互相殘殺,作為父親,他既要避免太子傷害李世民,作為君王,他又不想隨意改立太子,所以,他還是選擇了中立。
兒子各個無能會讓帝王頭疼,兒子又各個太有本事,身為皇帝也頭疼,李世民李建成已經是厲害了,李元吉也是一個智商不差的人,他一開始是跟隨李世民的,後來在李建成討伐突厥人的時候,他又站了李建成的隊伍。論戰功他不如李世民,論政治資本他不如李建成,所以,他選擇了個更有勢力的一方,因為奪權是需要完政治資源與手段的,而這一點李建成更有優勢。
但是李建成隊伍的具有政治智慧的人太少了,相反則是李世民這邊有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加上李世民,這幾個人可是個個人精兒。
很快兄弟決戰的時機來了,李世民也下了魚死網破的心思,當時李元吉與李建成要去面見李淵,但是到了玄武門才發現事情有蹊蹺,但已經來不及了,李元吉與李建成當場被射殺,此時的李淵對此毫不知情,直到尉遲敬德闖入大殿,李淵才如夢驚醒,他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們最後竟是這樣的結局,一時之間竟沒了主意,就聽從了近臣立李世民的意見。
整個事件平息之後,李淵召見自己的兒子李世民,說自己當時是被矇蔽了眼睛,李世民躺在父親的懷裡,泣不成聲,即是對自己奪得帝王之位的不易,也是對兄弟的虧欠吧。
閱讀更多 會看書的大龍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