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实亡于万历”,真相是如此吗?

SoA


万历皇帝


对照看明朝皇帝自己修编的《明实录》,再看清朝修编的《明史》,我觉得《明史》是一本花了心思的力作,虽然部分存在曲解,但是大方向没有偏见,该表扬的表扬,改批评的批评,有的批评或许是偏见,也或许是儒家思想本身的价值观问题。比如:《明史》对万历皇帝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对天启皇帝则是严重抹黑,这种抹黑绝不是故意抹黑,天启皇帝的作为,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就是这部《明史》,说明朝实际上亡于万历。对这个结论,我是比较赞同的。



一个家族企业通常会因为什么原因的倒闭?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小少爷掌权,不管企业生产经营,花天酒地。

2.资金链锻炼,没有采取正确的融资渠道,而是高利息民间借贷,导致资金崩溃。

3.人才流失,不培养人才,任凭人才断层、流失。

4.市场危机,竞争对手在做大,市场竞争激烈。



明朝万历中后期就是怎么个情况?来看看:

1.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皇帝,富十代了。在位48年,后面30年不上朝,在后宫当宅男,喝酒,调戏宫女。不上朝也基本不见大臣,更没有出过门。把不理国事当成无为而治。

2.宗室庞大,开支沉重,不是想着怎么样降低宗室开支,改革宗室制度,开源节流,而是长期非法向民间收取所谓的矿税,其实就是抢民间的银子,搞得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3.官员退休了就退休了,走了就走了,不培养新生代,不抓队伍建设,朝中无能臣,军中缺猛将,朝廷纲纪废弛,部队腐败至极。

4.内忧外患,万历年间虽然国内起义还没有成规模,但是小股叛乱一是此起彼伏。更为严重的是,东北的女真人已经在做大做强,在万历皇帝去世的4年前,努尔哈次正式建立了后金政权,自称可汗,并在万历皇帝去世的前一年在抚顺打败了明朝十几万大军,歼灭其中5万多人,东北局势恶化,明朝在东北已经转为守势。

家族如此,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坐看东南了


说“明亡于万历的”,是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赵翼,这个说法最初来自赵翼《廿二史劄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

赵翼这样说,主要集中于批评万历的矿税政策。

并非说征税本身有什么问题,其实矿本自有税,万历只是把原本由朝廷正常体系征收、用度的矿税改由皇室自己经营,所得全部入内库,且为了监督这笔“小金库收入”就势必派遣“自己人”——太监去各地做矿监,这不仅让太监的势力更大,与民争利激化社会矛盾,而且让相当大一笔财政收入变为“不确定状况”,此后明朝一再出现军政要务需要钱时户部没钱,皇帝明明有钱却不舍得用或不及时用的状况,直到明亡也一直是如此,而且矿税先例一开,各种旨在攘夺户部税收、充实皇帝小金库的做法便不断应运而生,结果自然让国土广大的明朝“官钱”日就削弱。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万历本人四十多年不上朝,各部、科大量缺员也不及时补充,但并未造成太严重的行政效率低下,奥妙就在于他居中驭外,借此把更多权力集中在自己和“自己人”的小班子手中,应该承认,万历本人的能力在明末四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是最强的,他巧妙地挑动并利用大臣党争、外朝和内廷之争、文人和武人之争、内廷太监不同派系之争,实现皇权最大化,避免任何一派坐大,但并非每个皇帝都有这样的能力。等到他一死,这一切就都变成了不可收拾——党争不断、文武不和、东林阉党对掐不已、不同派系的太监也暗地使绊子……泰昌命短,天启和崇祯则走向两个极端,但追根溯源,这些祸根都是万历图自在埋下的。

他在位期间发动“三大征”本来并无不当,但在前面这两个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再这么搞就不免让国家元气大伤,这种伤是内伤,在他这一朝尚不凸显,到了天启、崇祯就病入膏肓了。

当然,“国本之争”是不能不提的,若非他态度长期暧昧,“三大案”估计不会发生,福王问题也不会直到明亡都不得消停。

最后一个麻烦就是他在位时间实在长了点,如果缩一半,朱常洛或许能当个称职的泥水匠也未可知。

张居正再不死万历可已经长大了,我前面说了万历个人能力不差,甚至不妨说是明末四帝中最好的,张继续擅权而万历不服不忿的话,明弄不好亡得还会更早些


陶短房


真相就是万利皇帝把家给败光了,明朝确实亡于万历这个昏君。

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况是因为闹饥荒 和瘟疫,百姓没饭吃就参加农民起义、市民也因为官府腐败而暴动、皇帝本身好淫,长期怠政,只顾搜刮百姓。

典型的例子皇帝带头纵欲成风。成化年间开始兴起,成化年间,花柳病开始在广东流行,很快全国都有这种病。当时的社会风气很腐化堕落,官场流行语说到:“一天贪一千量黄金不算贪,一夜找十个青楼女子不算淫”。从明朝古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当时的性玩具和春宫画十分流行,社会腐化堕落可见一斑,一面是百姓吃不上饭,起义暴动,一面是达官贵人荒淫无赦,这样的国家不灭亡天理难容。这也是皇权极端集中制的弊端。


信用摄


完全无法赞同此观点,一般来讲明亡于万历,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说法,

一是怠政,二十八年不上朝,造成政府机构瘫痪,党争愈演愈烈。真相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明朝文官集团太强大,皇帝被逼的没法,只好躲起来不配合。其实该有的行政班子也还在运行,底层的老百姓活的还不错。

二是万历三大征空耗国力,具体来讲宁夏、播州、朝鲜这三大战役,全胜,意义非凡,维护了领土的完整,应该来讲是万历的功绩,而且主要还是花内帑的钱。

三是到处派太监收税,扰民太甚。其实那些生意完全掌握在士大夫手里好不好,一般的小民哪里沾得上那些生意。都是那些士大夫打着群众的旗号为自己的利益争辩。

亡国之君崇祯,政治形象不错,勤政,生活简朴,更难得是宁愿自杀也不投降,性格刚烈。亡国之君普遍的荒淫,暴虐,昏庸一个不沾。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国家是亡在他手中,只好往上数了,朱由校皇帝当的短,才四年,爱做木匠,就贪玩点,也没什么劣迹,而朱翊钧那个大胖子,皇帝又当的长,躲在深宫二十八年不上朝,还到处派太监收矿税,商税,与士大夫挣利。懒惰,贪婪。得,就是他了。就怪他。

这才是明亡于万历的真相啊!


冉闵天王


一个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落,再到灭亡并不能苛责是哪一位皇帝的是非功过。总体而言,各朝各代的皇帝,还属明朝皇帝有个性了。明神宗在幼年即位,生活上得到了亲生母亲的照顾,学业上得到了张居正的细心教导,身边的太监也不是奸佞之人。即位初级母子非常重视张居正的意见,国家在精英文官集团的合作下,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张居正着手改革,可是天不假年,终于因操劳过度病逝。这个时候的明神宗早已经厌倦了张居正,加上张居正改革上得罪了太多的人,对他的诽谤如潮水般飞来。明神宗重重的惩罚了张氏家族,废除了张居正的所有改革。明朝就像一条长满了铁锈的大船,失去了一次力除积弊的机会。

倡导权力滋味的明神宗,并没有太多作为,甚至企图废嫡立庶,在遭到精英文官集团的反对后,失落地消极抵抗着,每日不理朝政,任用小人,写写清词,企图长生不老。

作为皇帝是最最不能将个人私生活和工作分开的职业。可是明神宗既要享受权力的快乐,又要触碰统治的根据,合格的政治家,都现先是皇帝然后才是丈夫、父亲。明神宗一生贪财,不能给心爱的儿子王位,就给他留下无限的财富,却引来了农民起义群,儿子被做成了人肉丸子。明神宗的定陵也许是命运的注定,也在1965年被挖开,现在旅客可以去他的地宫参观一番。

身为政治家,将个人成见和政治成果混为一谈,为人父母,不提儿女做长足打算,都是他的失败之处。

明朝不是亡于明神宗手上,但是他破坏掉了改革的机会。



z18358


这话有点以偏概全的感觉,网络上长期流传这么一句话“明亡于天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可见,即便这话不对,但万历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还是负有不可磨灭的责任。

明亡于万历,实际上是亡于他的怠政,亡于他在位期间开始的腐败和党争。他在位四十八年,从张居正死后就开始怠政,几十年不上朝。怠政就不说了,他还好死不死的因为个人的恨意,全盘推翻了张居正的新政。导致改革功亏于溃,本可以为大明延寿几十年也被他败坏完了。对于新政的推翻还导致官场上越来越腐败,以至于他的继任者都后继无力。

不仅如此,它对于继承者的选择也饱受诟病。他一心想要立福王为太子,但是大臣们不愿意啊,君臣之间斗了几十年。被迫选择朱常洛以后,也没有为他选择好的老师教导,结果朱常洛就和东林党走近,最后因红丸案死的不明不白,两个孙子天启和崇祯也没有学到什么本事,一个只能依靠魏忠贤,一个只能被东林党们玩弄。

还有,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万历三大征,虽然不能说不对,但耗费了大明最后的国力,把张居正留给他的遗产都用完了,以至于努尔哈赤开始崛起。

所以说“明实亡于万历”虽说有些不客观,但还是很有道理的。


历史小跟班


考古学家已经证实 万历皇帝不上朝,不是因为懒惰 而是因为腿有残疾 即使是这样 皇权依旧在他的手中 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动 而且新旧更替 也是比较顺利的 明朝亡在什么地方 不是外患 是内耗 具体的来说是内斗 官员之间的相互排挤 相互暗算 再加上连年抵抗外敌 国力消耗过剩 崇祯帝继位以后 已经到了连驿站日常开销都力不从心的地步了 不得已只好裁撤驿卒马夫 换句话说就是有些地方,公文无法正常送达 言路不通 上令不能下达 下意不能递于上 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就没有我多说 对于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 可以说就是压倒骆驼最后一根草了


动而欲出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以偏概全了,虽然万历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又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是更多的明朝灭亡真正的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小冰河气候的出现,东北地区农耕文化几乎彻底停止,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也不得不持续南下。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北发生农民起义,东北发生建州叛乱,北方后金和蒙古人不断南下劫掠。这个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下面我们来总结下明朝灭亡的几个因素

①小冰河气候带来的天灾人祸(这个是主要的导火索)。大明王朝末年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旱南涝,农田颗粒无收,导致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虽然崇祯皇帝殚精竭力的想中兴大明王朝,然而此刻魏忠贤已除东林党势大,那些东林党治国无能不仅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百姓生活不下去那只能造反。

②各路起义农民军力量强大,难以对付。回到这里还是因为天灾人祸,才会引起农民起义,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李闯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灭亡了大明王朝。

③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也不得不持续南下,特别是满清一支,北方的满清、蒙古的骑兵牵制了大明的主要军事力量,这才导致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兵力不足,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综合以上的三点,明灭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小冰河气候的降临,因为这才会引起农民颗粒无收而造反,也因为这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掠夺,明朝廷不得不防御,使得没有足够的兵源可以镇压内部的起义军队,导致的灭亡,说“明实亡于万历”实在是过于片面。


像素说历史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这位从万历十五年开始就不上朝的懒皇帝,以其清算改革家张居正的积极,外加多年如一日的消极怠工,彻底把中兴的明王朝,折腾到风雨飘摇的境地,堪称明朝灭亡的罪人。

在他当政的48年时间里,前十年有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大明帝国重现生机。但自从张居正死后,

也许是对于张居正专断朝政和限制他追求声色奢侈,感到不堪忍受。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了 。接下来就是彻底清算张居正,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封号,逼死了张居正的儿子。万历皇帝长达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几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万历皇帝亲政后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却勤于搜刮。在他的统治下,明朝的政治环境日趋恶劣:农民起义、市民暴动、军兵哗变、民族矛盾尖锐。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衰败,财政拮据,而苛征暴敛益形繁重,人民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洲人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万历时期,党争逐渐激烈。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浙江人的浙党,这都是声势较大的党派。这些党派为各自的利益,互相倾轧,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极大的消耗了明王朝的实力。

万历在军事上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对外帮助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彻底把明朝数年的积蓄消耗一空。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后期不理朝政,经常罢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此后,明朝国势衰微。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也是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说,“明亡,实亡于万历”。


宰少


明的灭亡,万历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万历皇帝是个极其贪财之人,张居正在位时,还比较收敛,但为了满足自己大肆花费的私欲,派太监于全国四处征收苛捐杂税,甚至不屑寻求打造钱模工匠,制造假币。张居正死后,他立马查抄张居正全家上下,不仅没收所有财产,将张居正一家灭族,他的仇恨来自于张居正当初的花费的限制,灭族是因为掠夺张居正全家的钱财。在他的影响下,明朝上下贪腐成风,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可谓凤毛菱角,不成气候。

这样的皇帝,他的江山怎么可能稳固千年呢?灭亡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