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山川网:上一期,我们聊到了山东半岛上的青岛都市圈。在山东省内,提青岛必提济南,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济南都市圈。

相比成都、武汉等高首位度省会城市,济南是低首位度省会城市的代表。按照经济总量计算,济南只占全省的10%左右。放眼全国省会,只有江苏南京首位度情况与济南类似。

南京在江苏省内的低首位度,主要原因在于江苏各地级市均富效应较明显,所以并未影响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优秀资源的汇聚,而济南都市圈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济南都市圈

济南都市圈简称为"济南圈",是以济南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济南都市圈地处山东省中西部,承东启西,在山东省区域经济格局中居重要地位。

济南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6个城市和邹平市,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3219.4万,辐射河南省濮阳市、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


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从官方对济南都市圈的定位看,是区域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

规划提出山东济南城市区空间策略为: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改的同时,应有效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保证城市外围开敞空间的完整性,将部分职能向山东省的章丘、邹平、平阴、济阳等中小城市转移疏散,形成山东济南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

在产业发展上,尤其要扩大第三产业尤其是咨询业、金融服务、技术产品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成为山东半岛区域的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上一篇的青岛都市圈中,我曾提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规划为“两圈四区”,即两个都市圈+四个都市区的结构。

两圈四区即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和烟威、东滨、济枣菏、临日四个山东省省级都市区。


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济南都市圈重点突出山东省会城市优势,强化与周边山东省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等城市同城化发展,建设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向中西部拓展腹地的枢纽区域;

青岛都市圈重点发展蓝色经济,协同山东潍坊等城市一体发展,建设陆海统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

以两圈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六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即山东东营—山东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山东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山东青岛—山东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山东烟台—山东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山东潍坊——山东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山东日照—山东青岛—山东威海—山东烟台的海洋产业带。


众所周知的优劣势

山东是现阶段中国北方省份中,综合情况最好的。所以山东省的发展思路、发展路线已经发展经验,对于整个中国北方的价值至关重要。

北京的发展路线,特殊性太强,对于北方其余省市的发展,可参考性并不高。而坐拥中国北方最佳地理条件的山东,如果不能在接下来成功突围,其影响远远不局限于济青一城一市或山东一省,而将会成为影响整个中国北方区域经济格局与路线的重要因素。


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关于山东发展都市圈的优势与劣势,官方层面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答案——

优势方面

经济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外资进入集中,开发区密集,制造业聚集,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丰富;

区位优势也明显:紧靠日朝韩,水陆空交通便捷,港口集中。

劣势方面

在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南北“夹击”下,也存在成为中国经济“洼地”的可能。如今,发展区域经济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必要措施。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好机会,如果不注意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好的软环境,就必定会被边缘化,处于劣势地位。

与中国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山东济南、山东青岛的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山东省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协调利益、调整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是对山东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战。


济南都市圈与青岛都市圈

和其他同样双核驱动的省份一样,网络上关于济南阵营和青岛阵营两边的网友,存在许多的争论与非议。其中最关键的点,就在于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同时运作两个都市圈,会不会出现两个都做不好的局面。

尤其是在现阶段青岛各项数据都大幅领先济南的情况下,不全力支持青岛,而是同时扶持“弱省会”上位,是否是正确选择。

事实上,山东本身是具备成为双核驱动省份的基础的。首先是山东经济体量足够大,长期作为中国第三省的山东,其对标对象原本就应该是广东和江苏,而这两省均为双核驱动的代表。广东江苏之外,其余沿海省份如浙江、福建、辽宁事实上也都是双核驱动型省份。

其次是人口体量上,山东过亿的总人口支撑两个2000~3000万体量以上的都市圈,同样并不是不可行的事情。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的齐鲁大地,“多子多福”+“父母在不远游”双重思维的影响下,虽然在过去这些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东人的开拓进取心。但是在国内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大背景下,人口其实是山东未来能够持续保持发展的重要筹码。

再有就是济南与青岛分别位于山东的西部与东部,直线距离300公里,铁路与公路距离还要更多,客观上两地各成区域中心,完全可行。从发展思维上,海洋思维和内陆思维并举,差异化竞争,完全有可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来。

对于青岛,济南应该做的更多是使其承担类似深圳的创新、试错作用,不用过多的条条框框进行过于严苛的约束;对济南,青岛也应该认识到,拥有一个强势省会,长期来看对于山东整体的发展将是非常有利的。想要走的快,一个人更好;但想要走得远,团队是必须的。

以基建为例,位于海岸线上的青岛,过于远离山东腹地。所以在争取资源上,明显不足。而更偏于山东中西部的济南,则可以较好的弥补青岛在这一方面的缺陷。


新一线城市圈增补系列丨济南都市圈:济南和他的小伙伴们

例如早在2011年7月15日,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范围以山东省的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周边山东省的的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滨州、德州、聊城等14市。

双核驱动的广深和宁苏,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的矛盾、沟通、融合之后,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双中心模式。在本系列青岛篇中,我曾提到伴随着沿海通道的日渐完成,山东需要向南“取经”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如何避免济青双中心内耗,使其逐渐形成1+1>2的效果。

晋冀鲁豫四省中,石家庄和太原难以真正崛起,实话说客观因素较强,非人力所能轻易改变。而济南本身条件并不差,绝不逊色于郑州。但为何近些年郑州能够崛起,济南却速度明显落后,这需要所有山东朋友反思的。

在我全国游历的这些年,河南朋友的身影遍布全国各省各地;而出了山东省,能够见到山东朋友的次数其实便很少。偶尔碰到,也基本多在京津和长三角地区,继续向南探索的动力非常不足。

没有足够的人才外出,而且是较长时间在一线城市磨练,很难真正习得其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精髓,进而再返乡进行产业迁徙式升级。从这个维度说,我强烈鼓励山东朋友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走出山东,并且不要急着回去。

为什么十年前人口流出大省代表的河南、安徽、四川、重庆,现如今各自中心城市都成功得以崛起,这是值得大家思考与研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