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的“山東莊”

關中的“山東莊”

在陝西關中渭北,有很多山東人居住的村莊,俗稱之“山東莊”。這些村莊小者三五十戶,大者千餘戶,人日數千人。“山東莊”除分佈在陝北富縣、洛川、宜君等縣份外,其大多數分佈在三原、高平、蒲城、高陵、臨潼、涇陽、大荔、渭南和閻良境內,這些村莊已 有著一百多年的滄桑歷史。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年至四年(1876-1878),陝西關中連遭三年大早,餓殍遍野,寸草不生,兵盜四起,十室九空。光結六年(1880),官府招募耕民,有湖北、山東人前來墾荒耕田。據清《富平縣誌》記載,到光緒十二年(1886)富平縣共招民1299戶5800多人。光緒二十六年(1900),渭北又年饉,旱情嚴重,鄉民以草根、樹皮度日,不少百姓飢餓逃亡,流離失所。幾次災情過後,渭北平原人口劇降,土地大面積荒蕪。當時先後曾任三原、富平、臨潼等縣縣令的焦雲龍(字雨田,今山東淄博市周村區清泉村人),他出身貧困,性格忠厚,勤勞善讀,為官清正,體恤民情。當時他見此情狀,甚感不安。山東青州府、萊州府和膠東半島常遇災年,大多農民難度饑荒。他便捎書信或託人到山東老家說服鄉親來陝西落戶,宣傳陝西是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好地方,“落戶西安府(清代稱),人人有飯吃,家家有地種,天天吃白饃”。再加上1885年前後來陝較早的部分山東人互相串聯,親威串親戚,朋友串朋友,鄰里互相溝通,遷陝災民日眾。 1889年春,適逢山東青州府基督教召開“大公祈會”、四方教徒雲集。已遷居三原大程附近的王科文的祖父王源回山東,藉此機會宣傳陝西的優勢,將基督教引人福音村。在 基督教的基礎上成立了崇真、崇美兩個書院,三原、富平、臨潼的部分青年走進新學堂。

通過山東往返人員的互相宣傳,特別是縣令焦雲龍的誠意鼓動,越來越多的山東 老多鄉來到了陝西安家落戶。大多數是先變賣家產作途中盤費,鄰居們難分難含揮淚告別。有些高裕點的家庭套上一輛馬車作交通工具,裝上傢俬和生活用品,讓老人和小孩坐在車上。大部分人家是用“二把手”車(山東農村小型人力車)推上或擔上家當,日行夜宿,途程艱辛。晚上歇在村頭或廟院,每天途中兩頓簡易飯,邊歇息邊吃唱。如遇風 雨,行程更為困難,有些老年人經受不住長途跋涉的折騰,染上疾病。高密縣西鄉客戶孫學忠的老伴年邁體弱半路生了病,因無錢治療,只得將年僅八歲的小女孩賣了求醫買藥,病沒治好卻死在河南靈寶縣境內。老漢放聲大哭一場,用黃土將老件埋在路旁山坡上,隻身到達陝西。半路遭到土匪搶劫或晚上住了賊店被搶等事件,屢有發生。儘管受盡千辛萬苦,還是千里迢迢來到陝西。1896—1906年,山東先後有高密、昌邑、昌樂、濰縣(今濰坊市)、平度、安丘、青州、益都、淄川、博山、沂源、壽光、廣饒、臨朐、諸城、萊蕪等十多個縣的部分農民背井離鄉,拖兒攜女,推車挑擔,途經濟南、 開封、鄭州、洛陽、潼關等地,跋涉三千多里遷到陝西渭北落戶。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富平縣齊村鎮安樂村的舞龍表演1890年由山東淄博遷陝時帶來,流傳至今。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當年是父母懷中抱著來陝的小孩,上世紀來已是年逾九十多歲的太爺爺、太奶奶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山東移民住過幾十年的“草披屋”

當時三原縣大程和富平、蒲城、高陵、臨潼境內及渭南官底四縣廟一帶,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荊棘叢生、狼群出沒。今富平縣張橋鎮巨賢村一帶,過去人稱"東荒地”。這裡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所以有很多山東人在這裡落戶。先開荒地,再建村莊,少則一兩戶,多至十幾戶,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大村莊。初來時先與當地老戶聯繫,建立關係,很快互相取得信任。因山東人忠誠老實,勤勞吃苦,當地人普遍稱山東人“山東客”,朝夕和陸相處。山東人之間也互相照應,先幫後,富幫窮,吃穿不分,相依為命,開闢新的生活,建立新的家園。高密縣高戈莊鄉揚名屯有位秀才為歡送親人遷往陝西,特意書贈 一副堂聯是:“君德自成鄰燕喜鶯遷移勝地,仁裡臣為美雲蒸霞蔚佔名區。"以鼓勵親人到 “風水寶地”安居樂業,建立美好的新家園。昌邑縣解家莊有一蘆氏族長,為其子弟遷移陝西送了一副檻聯作留念:“東魯齊地詩書執禮,西京長安孝悌耕田”,勉勵其在陝西耕讀傳家過好日子。山東省青州市益都縣劉家莊的劉登高,清光緒四年(1878)全家遷居陝西。先住臨潼清河岸敬家保,宣統元年(1909)其子劉學東又率家遷居蒲城縣興鎮南川,為紀念先輩來陝創家立業之艱苦精神,蒲城縣委退體老幹部、詩詞楹聯專家劉福謙 編著了《泰華百年》一書,以“泰山”和“華山”為見證。當時,大多數人家住房很簡陋,先是”半地屋”,逐步發展為就地打土牆,用茶碗粗的木料三至五根作檁條,再用蒿草、麻稈、高梁稈等作房笆,上面苫麥草

,蓋成拱脊草披屋。當時大多數是“連鍋炕”、木楞窗 房間不太大、每間平均八九平方米。三間正房一明兩暗,中間明間稱“當門”間,兩邊房子為東間或西間、這種草房冬暖夏涼投資少。前門稱“過道”.院子稱“天井”。以後逐步發展成“風火簷”房(即房簷有八至十排瓦,上面是草),房簷出牆一尺多,這種房防風防火,所以稱“風火簷”。至建國後,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發展成磚瓦房或現在的樓房。

為不忘山東人來陝時的團結、義氣艱苦創業和合作共事的精神,許多山東莊取名雙合村、雙富村、雙義村、三合村、仁合村、太合村、仁義村、聚賢村、義和村、永安村、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富平山東莊的瓦接牆草房

安樂村或太平莊等。有些村還以山東的縣名而起,如蒲城的“高密莊”、閻良的“淄川堡”等。還有些人給孩子起名叫山東、高密、濰縣、青州、萊州、昌樂、平度、臨朐等,不過這些人現在多是八旬有餘的老人了 。

提起山東人初來時,也有說不完的酸、甜、苦、辣,在陌生的地方要安家落戶,除埋頭苦幹墾荒種地外,還要出去拉長工、打短工,在家做豆腐、養豬養羊養雞、打涼粉、紡線織布等,以養家餬口。有時還遭受自然災害和匪盜的襲擊,個別當地人還有欺客現象,都要村上人團結起來應付。由於大部分家庭無院牆或無房門,住房簡陋防守不嚴,晝夜常有狐狼進村吃豬或逮雞,還有不少家的孩子被狼吞掉。如富平縣城附近東石村韓文龍家的小男孩就是被惡狼從屋裡叼走的。由於初來乍到,民事糾紛干戈不停,所以每個山東圧都選有管事人。當時,在北最有名氣的要數劉家村的劉殿英先生,他為人 忠厚,能說善辯,辦事公道.敢說敢為,樂於奉獻,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他的老家是山東省高密縣王劉官莊,1895年逃荒來陝落戶,是關山鎮劉家村的創始人,村上和周圍山東莊的老鄉都推選他當“客頭”。他慨然承擔了這一任務,當上了山東客民民間組織的“領 導”。他辦每件事都是以理服人,結識了不少當地知名人士和紳仕,連當時的富平縣縣令劉林立也是他的好友。他在蒲、富,臨 、渭、三原一帶成為有名氣的“劉客頭 ”,周圍的山東莊如發生大的事件或糾紛他都參與解決,遇官司說合,遇糾紛說解。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富平山東莊的倉房

如有土豪劣紳欺負山東客現象,他便挺身而出,為山東老鄉撐腰,說公道話。他夜以繼日地為老鄉操心,每天晚上親自帶人在村子查夜巡邏,防守門戶。並檢查誰家紡線車子轉不轉,織布機子響不響,督促大家勤勞致富。所以,山東人提起他無人不讚賞,有口皆碑。像他這樣的“客頭”或“二客頭”在各地都有。如富平縣城杜村堡的鄧善文,原籍山東昌邑縣太保莊,1896年來陝落戶,當時過得算小康日子。他專門蓋了間草房,縣域附近的山東人初來先在他家留住,成為山東客的“接待站”。還有縣城東鄉皂角村的高維華、雙合村的劉德馨、留古鎮義和村太平莊的韓新德、韓欣德兄弟二人等,都是當地有名氣的“大客頭”和二客頭”。富平縣城西石佛塬的李 尊,是1879年落戶的老戶“山東客”。莊裡鎮附近澇池村的孫明仁、西安市閻良區譚家堡的譚德道等也是山東人初來時的領頭雁和致富帶頭人。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富平縣山東高密移民後裔孫喜貴家的家堂

一個多世紀以來,渭北的山東莊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富,生活越來越好。由於居住集中,大部分還保持著山東人的習俗和口音,還保留著醃鹹菜、做豆醬、攤煎餅、做菜豆腐等山東特色的飲食文化。婚喪大事,過年過節,還依照山東老家的習俗,特別是有些老人過年要做 隔年飯”、“蒸餑餑”、“蒸年糕”,至今還有些老人臘月三十晚不 睡覺“守歲”,大拜年吃餃子、迎山東的先人等,按山東老家的 禮儀風俗過大年。居住在富平縣杜村十一村民小組的山東人仍然保持山東腔,這裡是一個山東人的特區,


闖關中 | 關中的“山東莊”


挎上箢子走親戚

有些村鎮山東人佔有大半,如富平縣的齊村、華朱,蒲城縣的八府莊、東魯村、三合村,閻良區的譚家保、劉家村,涇陽縣的山東莊,三原縣新莊等。據有關資料介紹,三原縣的安樂鎮全鎮19000多口人,其中90%為山東人;富平縣共有24個鄉鎮,其中18個鄉鎮都分佈有山東莊。縣城附近的華朱鄉共有16個村30633人,其中13個村中有山東莊,總人數已達12000多人,佔該鄉總人口的39.2%。在這些山東莊密集的地方 如逢集遇會到處聽到的是山東口音,彷彿到了山東地界一樣。進了山東莊都是山東腔,但公用語言全為本地口音,其他人根本聽不出是山東人。現在,婚嫁也不分山東或陝西,有許多本地女娃嫁給山東人,幾年後也說出一口流利的山東腔,山東女娃嫁給當地人也聽不出是山東口音。

山東人勤勞忠厚,性格直爽,待人非常熱情厚道。經數代人的繁衍生息和生活磨鍊,與本地人彼此溝通,互相尊重,互相結親拜友,關係相處得非常融治,現在已不存在山東人或本地人這個概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莊湧現出了許多企業家和實幹家,成為當地致富能人。還有不少人成為科學家或國家棟梁之材,如革命前輩許權中、武伯綸,省軍級的有劉春茂、魯思成、姚恆斌、李賢一等,著名電影導演吳天明、陝西電 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陳愛美、陝西日報高級記者元樹德等,他們原籍都是山東。富平縣離休老幹部劉華林、秦德康等都是山東籍的陝西人。更有意思的是山東人愛秦腔、唱秦腔,像富平縣張橋鎮三合村、閻良區的譚家村都有秦腔自樂班或劇社,陝西省著名秦腔演員廣雪琴、焦瑞霞、任永華、李娟等原籍也都是山東。

歷經百餘年的滄桑,渭北塬上的幾百個山東莊已成為這裡的老村莊,山東客”已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草房幾乎看不見了,一幢幢樓房裝飾的那樣漂亮,過去的“東荒地”、西荒地"已杳無蹤影。看到的是一片片果林、大棚溫室和綠色的莊田,到處是一派 豐收景象,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陝西的“山東莊”人們以飽滿的熱情,在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中大顯身手,用勤勞智慧、創建更美好的家園。

作者簡介:孫喜貴,祖山東高密,1941年生於陝西富平,曾任富平縣文化館副館長、 富平縣攝影協會主席,現任富平縣文聯副主席。

本文原載《富平縣誌》(1989-2005)附錄,本文組照由孫喜貴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