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关注历史文化,你就是关注发展的源泉。

***************************************************************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这里的文化遗址赋予这里人们丰富美好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说起冤句在这里我们首选说的就是这里的龙王庙行政村了,龙王庙行政村现有四个自然村组成,饿虎牢李庄、曹庄、翟庄、新翟庄。人口2180人,耕地3900亩。

李庄也叫饿虎牢李,又与李朝花称之南北李庄。李庄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李慎才、李慎木兄弟从-县迁来建李庄村。1983年地震,村民又从旧址迁至新村,人口816人。翟庄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从-县迁来建翟庄村,至今人口发展500人。70年后迁至新翟庄100多人,现新翟庄300多人。曹庄现有750余人,耕地面积1300余亩,本村有曹、吴两姓氏,曹姓占三分之二,吴姓占三分之一。

说起饿虎牢李还有许多传奇的神奇故事传说:传说之一在很久很久以前,龙王庙这一带起山,便有老虎来到此地,南方的隐士知道这里起山,便化装乞讨来破解这里灵气,借路过之说寄宿龙王庙。传说当时龙王爷的眼睛是两颗夜明珠镶嵌的,龙王庙的龙王爷可灵验了,一直保护着这一带善良的人们,话说从那天夜里便被南方的隐士把龙王爷的夜明珠眼睛拿掉更换了普通明珠,一夜之间,这里的山再也没有起来,被破解灵气没起成山,跑来的老虎也被饿死在七亩固堆和八亩台之间,故这里的南李庄又叫饿虎牢李庄;

传说之二话说大清慈禧太后,身患眼疾。御医都束手无策,慈禧动怒,命人周寻神州古都各地奇方妙药,途经曹州府去开封、洛阳,听说这里龙王庙里龙井清泉能够去百病。便命曹州府取龙井之水,进献太后,进行清洗双目,说来也奇怪,慈禧太后眼疾尽消。慈禧大喜,随机提御笔为龙王庙题写匾额,赐予龙王庙院。据老年人传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龙王庙慈禧题写的匾额失踪了。匾额至今成了迷........

龙王庙行政村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八亩台遗址、饿虎牢冤句故城遗址、龙王庙遗址、岭子遗址、曹堌堆遗址;村主导产业果蔬种植、畜牧养殖 ;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旅游资源深厚,有待开发利用。 通过平台,让龙王庙村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村的主要特产推向全国;让龙王庙的群众生活更加富裕、村庄更美丽。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冤句县始置于秦,废于金,存续1300多年。冤句县故城是古济水流域的一座历史名城。它的繁荣对周边诸县的经济发展起了辐射带动作用。由于黄河泛滥的影响,这座历史名城至今还沉睡于地下,罕为人知。济水、曹州故城、济阳故城、漆园故城的存在,《括地志辑校》和考古新发现,是探寻冤句故城的重要标志物和左证材料。今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龙王庙一带,是最符合冤句故城遗址的大致方位。

冤句是菏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宛朐,问於鬼臾区。"宛朐指冤句。《汉书·郊祀志》:黄帝得宝鼎于冤侯,即冤句。秦置冤句县,至金大定年间废置,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延续一千四百多年。

说起在这一带的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都与冤句紧密关联。尤其冤句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故里和举义地,千余年来,特别是至近代,冤句在什么地方,黄巢是什么地方的都倍受关注,各说各的故事。我们做为所在地区的人,有责任努力把它搞清楚解决这一历史疑案,也算为历史和后人做出贡献。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2007年6月,由菏泽市原人大副主任潘建荣带队,菏泽市、牡丹区两级文物部门对牡丹区马岭岗镇龙王庙行政村一段废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出东门瓮城墙347米,外廓234米,东城门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献,又与《水经注》中关于冤句城在济阳东,与戎城(今曹县桃源镇长冈庙遗址)为南北的记载相符。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云: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龙王庙村距菏泽城西南四十里许。该废城遗址被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就是汉、魏、晋、唐、宋之冤句故城。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山东省菏泽地名志》(1987年10月出版)对冤句县的来历变化有明确记载

冤句县建于秦朝。冤句亦作宛朐、宛句。句又读作勾。《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得宝鼎于免候,即冤句。可见冤句一名由来已久。林传甲著《大中华山东地理志》载:“境内有冤水(即古泲水,又名 水),县以此得名。”

秦置县年代无考,时属东郡,汉初属梁国。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公楚地(今河南省东境)置冤朐国,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儿子刘势(《汉书·王子候表》作埶。颜师古曰:“埶音艺。”)封为冤朐候,都冤句。《山东通志·封建》载:“候之三年,候反伏诛,国除。”冤句复以县属梁国。景帝中元六年(公年前144年)改属济阴国,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又属济阴郡。王莽改名济平亭。东汉复名冤句县,仍属济阴郡,至晋不改。晋南迁后,“土宇分裂,郡县之制更变繁多。”(《菏泽县志》),“至南朝宋无冤句县”(《北周地理志》),或于“五胡”割据战乱中废置。北魏复置冤句县,属西兖州济阴郡。北周改属曹州济阴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以县直属曹州。隋炀帝大业初又改州为郡,复属济阴郡。唐属河南道曹州。宋属京东西路兴仁府。哲宗元祐年(1086年)改名宛亭县。金属南京路曹州。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黄河决口,宛亭圮于水患,并入济阴县(是年济阴县移治今市城),自此废置。

据《水经注》记载:济水东迳冤句故城南,又东迳魏冉冢南。魏冉冢即安平陵,俗名安陵堌堆,安陵即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村。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记,冤句与魏冉冢均处于济水北,略成西北、东南向,两地相距约十五里;《太平寰宇记》记载,冤句城东距曹州四十七里,西北距文台(古地名。《括地志》:在冤句县西北六十五里。即在菏泽市原牡丹区西北,现高新区与东明县交界处。)约六十里。《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编著的,距黄巢起义不过一百年稍多一点,地理沿革变化不会太大。古曹州府址在今菏泽市城区内。上述地望勾勒出的地理方位,恰是现菏泽市原牡丹区西南方向距城40多里高新区马岭岗镇辖区。

《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纂修)、《菏泽县志》(清光绪十一年出版)、《菏泽市志》(1993年出版),对冤句属菏泽市原牡丹区今高新区境有清晰记载

《曹州府志》卷之一图考《曹州府图》(清·刘藻撰),图文并茂,清楚的示意出:冤句在原牡丹区,今高新区境内。《曹州府图》说:北至莘县235里,西至东明县县界30里,东至嘉祥县界145里,南至河南考城县界20里。曹州府座落于今菏泽。曹州府西有葭密城,西南30里有吕都城,再10里冤句城。这从古沿革至清说冤句在菏泽西南40里十分吻合。更有图示意:“此三座旧城皆在济水之东,济水之西有桃园,桃园在冤句城西南。皆在原牡丹区,今高新区马岭岗境内。

《菏泽县志》记载:“菏泽实兼句阳、吕都、葭密三县之地,而冤句在其西,又得其地之半。”

《菏泽市志》记载:汉朝“市(牡丹区)境为句阳、冤句、成阳、离狐县地。”“魏晋时期,仍为句阳、成阳、冤句、离狐县地,属兖州济阴郡。”南北朝时期“北齐时,今市境大部属乘氏,西南部属冤句。乘氏和冤句先属西兖州,后属曹州。”隋朝时期,“牡丹区境绝大部分仍为乘氏县地,东北一隅为雷泽县的西南部,596年(开皇十六年),一说605年(大业元年),改曹州为济阴郡,冤句、乘氏、济阴等县属之。”唐朝时期,“南华县,本离狐县。因庄子在此地(漆园)写《南华经》,而唐玄宗推崇道教,故在742年(天宝元年)改名为南华县。”宋朝时期,“1086年(宋元祐元年),冤句改为宛亭县,与乘氏、南华、济阴属曹州。”金朝时期,“南华、宛亭并于济阴县,仍属曹州。”自此,原牡丹区境内仅一济阴县。

古代和现代历史著作中均认定冤句故城在原牡丹区,今高新区境内

《资治通鉴》注释:“冤句,汉县,唐属曹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以政治中心来确定行政区域内某地的方位和距离,是我国古今相承的习惯作法。曹州城旧址在今菏泽城,距马岭岗镇龙王庙村四十多里,这与《资治通鉴》的记载吻合。

现代历史著作中,论及黄巢大起义时,对黄巢的籍贯的研究,最占优势的是以中国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为代表,即冤句在“今山东省菏泽(注:原牡丹区,2001年1月撤小菏泽市设区归属牡丹区,2018年8月马岭岗镇划归菏泽市高新区)西南”的说法。另外,1979年版《辞海》记载“黄巢”一条中也这样写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人”。现代的历史学家们和具有权威性的辞书,均认定冤句县城址在菏泽市牡丹区内,足以代表当前史学界对黄巢及其故里的研究成果。

总之,各类历史文献和近期考古证明,冤句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境内。

经多种史志和考证,冤句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高新区马岭岗镇境内也有多方面证实,这也是千年古镇冤句故城——马岭岗镇的十万人民的期待,因为有了历史文化,千年古镇就有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经济的源泉。相信不久的将来千年古镇她一定再会绽放昔日魅力!

历史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是一个地方的灵魂。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古镇一定会充分利用古镇人文历史资源,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开发,增强千年古镇马岭岗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厚重感,对促进马岭岗经济社会和文明建设、振兴乡村将发挥重要作用。

↘↘↘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古镇觅踪—探寻冤句故城遗址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