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初次听说程颢程颐两兄弟的名字,始于原来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邓拓的杂文《事事关心》,不管是文中点到的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颐、杨龟山、朱熹、顾宪成怎样的师徒关系也罢,他们的故事无论是时间或是距离总觉得离咱远远的。

可是,原本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的宋儒大家、一辈子长期在洛阳讲学、死后又葬于洛阳伊川、一生几乎没与咱邓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学奠基人程颢和程颐,偏偏就在咱邓州市夏集镇享有这么一座独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这又是为什么呢?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其实事情缘由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采风中,从一处碑刻上倒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维水有源,其流乃长,维木有本,干枝斯昌。静观物请, 理无或爽,况在人类,事更彰彰,粤稽我祖, 前代莫征,延及炎宋,传盛洛嵩二程后裔,转迁怀庆,明祖二年,南徙至邓。 相传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松苍、柏古、圣贤。身各异处,各亲其亲,愈处愈远 ,当此与明,维理是重。 圣论煌煌,反复叮咛,念我祖众,共祖同宗; 蒙诸兄恩,泽笃淳风,公坟地分, 前后两段; 在坟前者三亩五分,荒地六分列坟后边。户名祖茔,永作祭田。”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图,来自《程氏家谱》)

据碑载及相关资料得知, 原来夏集镇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认“传盛洛嵩,二程后裔”,后又“转迁怀庆”,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怀庆府“南徙至邓”,迁至如今的邓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带,渐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后人为了追源溯本,纪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筑貌似“四合院”布局,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东西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

据上了点年纪的当地人回忆——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边是“明故程氏五门始祖墓”坟地;大殿两边分别是东西两座耳房;再往前是东西屋,分别修建于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间房,有两个圆形窗户;院内有一个三步台阶,左边还有一棵很大的桑树,结白色的桑果;西屋边上有一棵木瓜树,前殿边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树。据说那时出邓县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内的枝繁叶茂的大柏树,不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柏树被伐。西边坟地里的柏树,大概在1955--1957年间也被砍伐,被用作电话线杆使用。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那位老人讲得扼要简明,记忆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筑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树,对被砍的柏树好像更感到有点惋惜,可对于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无知,谈话间绝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于二程的杰出贡献,伊洛地区程姓就将二人以前的世系称为上世系,而将二人作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区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认“二程后裔”的程姓当初建祠堂时,自然会考虑到始祖二程,夏集镇程集祠堂的堂号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简单明了,霸气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两位宋儒大家,它是邓州夏集程氏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它也代表着邓州夏集程氏后人的族源血统和历史荣誉。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程集村的二程祠实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视为家族的圣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种形式,拜的是一种信仰,敬的是的一种文化,长期以来相信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边人。

人之发肤生命,授之于父母,根之于祖宗。慎终追远,不忘祖根,忆念先祖,传承祖德,兴盛子孙,这兴许就是最初兴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认是二程后裔的程氏人可否了解二程的思想、学识、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图片来自资料)

程颢程颐两兄弟年龄相差只有一岁。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程颢自幼聪颖,并能刻苦学习,10岁能写诗作赋,20余岁即中进士,随后做了几任地方小官。

后来由于程颢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退居闲职。他回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务。神宗去世后,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没来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公元1082年,同样官场失意的程颐在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资助下,得以在洛阳龙门讲学,也就有了后来著名的“伊皋书院”,即如今位于伊川县鸣皋镇的“伊川书院”。当时的鸣皋镇归嵩县管辖,也就从那时起,程颐大部分时间往来于洛阳和鸣皋两地。

有人曾说“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实际二程所开创的理学,最初在北宋是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被朱熹继承和发展后,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学说在古老的中国重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说明二程确有旷世奇才。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长期遭受排挤和贬放,其学说也曾一度被视为异端邪说。直到南宋后期,地位才开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将二程进入为贤,位列孔子门下、汉唐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称他们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学倡导封建礼教,强化伦理政治,成为一种官方哲学,加上封建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发显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与成就乃是求道和学术。他们著书立说,创办洛学,讲学授徒,“居洛阳殆十余年,与弟讲学于家”, 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同时,还经常与司马光、吕公著、邵雍、张载等知名学者议政论道,使洛学逐渐形成完整体系,不断完善成熟,走向全国。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镇程集学校内,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讲学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当年二程认为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读经的方法,至于蕴藏在经中的“义理”,应由学习者去反复思索,从己出发,由近及远,自己寻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许这也是“学而不思则罔”的继续,强调在思考过程中去发展思想。

当然二程的见解反映在教学作风上也有差异,程颢和气,程颐严肃。故前者有“如坐春风”之誉,后者有“程门立雪”之典。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在二程祠前,在新时代的程集学校里,重温一下“程门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颇为适宜。

话说当年二程讲授理学时,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四年后,程颢去世,杨时听说以后,便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之后,已四十岁的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那天正值冬雪飘飞,来到老师门前,只见程颐正闭眼端坐养神,杨时与同学游酢(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它告诉了求学者,

尊敬师长心诚意坚乃求学的法宝之一。

想到这些传说故事,不由得又认真环顾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学校······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的蹲踞神兽。

如今保存下来的二程祠,仅剩主殿三间,我们通过它的局部细节,你也可感受到它别样的气势。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精雕的卯榫梁头,独特月梁拱形前檐顶部。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入门两侧各有四扇均匀分布着160格的木质大窗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精雕细刻着莲花、牡丹以及鹿兽等图案的多层方形柱础石。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前檐础石上立着浑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着史料性的宝贵楹联。题写石柱的书法家 、题字雕刻年份等,一目了然——古宋郭川---题 ,岁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灵,líng) 蘋藻(pínɡ zǎo)

千年 传遗泽(gū)分洛秀 蒸尝万古 仰宗风”,二程祠前檐石柱上下联将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风亮节和功绩大德以及后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艺术手法,将其丰富的内涵都一一反映了出来。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联,上下联中“嵩”“洛”二字已点明邓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尝”泛指祭祀祭拜,“传遗泽”“仰宗风”那种慎终追远、不忘祖典、成风开化之思想溢于言表。

所谓“蒸尝”,原来旧时,宗祠、族谱、祭田是一个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紧密关联,互为作用,其中祭田为修谱建祠和族内活动提供经济来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轮流代理征收祭田“蒸尝”,并负责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务的经济支出。

相信这样一副内涵饱满的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 蒸尝万古,爼豆千秋”,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祖先,通过缅怀宗功祖德,祈求祖灵荫佑,并以优良家风为导引,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二程祠平时大门紧闭,那天采风通过多方联系,二程祠专门护理人打开门锁,得以入内观瞻。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在二程祠内的墙壁上,后人手写的“二程语录”,告诫代代程氏家人“齐家”“慎独”的重要性。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内正中摆放着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征性标志,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实际还有多种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大可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场地。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二程祠”大殿脊檩上的局部纪念文字和照片)

时------大清乾隆肆拾贰年岁次丁酉拾壹月贰拾贰日辰时 修 篤行 秉坤 二程夫子祠堂程氏閤族五門曾孙 主事人 岁进士世楷帮理 玉书 世程 齐道 篤淑 木泥作 田 亮 仝立 米思聪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在二程祠里还悬挂有一块落款康熙的“学达性天”匾,只听说当年康熙共给全国送了9个同样的横匾,其中据说给岳麓书院有两块(另一块给了白鹿洞书院)。康熙帝亲自题写,自然可以感觉到这四个字的分量,那么怎么在程集这里人们也要挂一块如此高大上的横匾呢?

原来虽然“学达性天”四字是康熙题写的,但其思想却是出于大名鼎鼎的儒家,【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颁日讲解义经史诸书。”】

“性”“天”的统一,即是“人”“天”的统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学达性天” 主要是指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天”齐、达到“性”“天”的统一。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教育几千年不变的目标。

目前的教育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不知又有多少人为了短期效益,已经人为地将教育搞得表象繁杂,实际深入传统文化中去探寻‘为什么要教’的本质问题,也许教育没有那么芜杂,不是有学者就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吗?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这里堂中天地悠悠,堂里香灯永续,每一个细节都还在传递着整个家族的历史情感,每一炷清香也都隐隐熏出着整个族群的期盼。

如今的二程祠成了留给邓州市夏集镇程集程氏家族的一座怀旧场地,但不知它所承载的丰厚文化基因能否得以延续?不知它能否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驿站?


补充资料——

一、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末徐必达将他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今中华书局编有《二程集》出版。

二、清康熙年间,程加贵由夏集镇程集分迁大路西侧,故名路西村;程凤贤由夏集镇程集迁出,在程集程氏祠堂北岗上建村,故名后岗村;程起文由夏集镇程集迁出,因新居住村有大白杨树,故名白杨树村

邓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作者笑熬浆糊在夏集镇程集村二程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