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于禁都投降過,兩者之間有高下之分嗎?

yyluming


關羽與于禁投降,有著天壤之別,關羽投降為義,于禁投降為玩。劉關張自戰黃巾以來,十多年東奔西走,好不容易有了徐州,又為曹操所破。劉備張飛突圍出走,關羽在下邳保護劉備家眷,下邳被圍,關羽帶著二位嫂子定然突圍不出,死戰定會害了二位嫂嫂。同鄉好友張遼前來勸說招降,為了嫂子,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曹。于禁魏軍事集團第四號人物,盡次於夏候惇,曹仁二人,五子良將之首。于禁武藝不高,但統兵有方,曹操令于禁率七軍以解樊城之危,大軍據罾口川被淹,全軍覆滅,魚入罾口,怎能不被捉拿。于禁被擒,降了關羽,關羽與丞相關係鐵,是好朋友,在他這無所謂,有時間到成都玩玩。于禁可玩大了,身為大將,曹操對他倚重,只有斷頭將軍,不有屈膝將軍,龐德能以死報曹,不知他是怎麼想的。當時關羽降曹,是諸侯紛爭,是良禽擇木而棲,不論誰跟誰,天下毫無異論。樊城之戰,曹操雄據北方,劉備站據兩川,孫權據有江東,三國已成雛形,于禁投降似國本之爭,後碾轉東吳,再回魏國,曹丕使他羞愧而死。


劉坤忠120


首先,關羽和于禁投降的原因和經過大致是一樣的,沒有高下之分

于禁投降關羽,原因是戰敗而無法脫身,為求活命只得如此。漢代重名節,面臨此種情況應該捨身取義,如龐德那樣,但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能說是致命汙點。

三國時期有許多降將,如徐晃、張遼等,戰敗而降,求得重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像張郃,投降之後馬上掉轉槍頭打自己人,也都得到了大家的諒解,還有呂布,今天依附這個,明天依附那個,雖然政治操守很差,但在民間的形象還是不錯的,畢竟生命權也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

關羽追隨劉備而失敗,不得已情況下投降了曹操,劉備則依附於袁紹,關羽不久後奉曹操之命攻擊袁軍,斬殺顏良,這些情節若論起來,性質較於禁投降還嚴重,這是馬上掉轉槍頭打“自己人”的節奏。儘管後世演繹出“夜讀春秋”“割袍斷義”“過五關斬五將”這些故事,試圖淡化關羽投降的情節,但就基本事實來看,關羽投降與後來的于禁投降沒有本質性區別。

其次,關羽和于禁最大的區別是投降的對象不同

關羽和于禁都在戰敗的情況下投降敵人,但後世對他們的評價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根本的原因不在於他們本身,而在於他們投降的對象。

關羽投降的對象是曹操,曹操的背後還有漢獻帝這個招牌,關羽也可以被認為是“歸順朝廷”,因為他的偏將軍、漢壽亭侯是朝廷頒給的,而不是曹操私人的。更重要的是,曹操的事業後來蒸蒸日上,是三國之中最大的政治集團。

于禁剛不同,他投降的是關羽,等於“朝廷命官”向“逆賊”投降了,而關羽不久後又失敗了,于禁被“倒手”到孫吳。關羽投降後,還有在戰場上表現的機會,而於禁則完全沒有機會,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

最後,關羽和于禁另一個區別是的投降以後還有沒有洗刷屈辱的機會

除此之外,關羽投降和于禁投降最終的結局也不一樣,關羽重新迴歸劉備,當時曹操的勢力很強大,未來一片光明,而劉備已戰敗依附他人,朝不保夕,前途一片暗淡,關羽不計這些,放棄現成的榮華富貴,重新回到劉備身邊,這讓人忘記了他投降曹操的事,反而敬仰他的忠義和不貪慕富貴。

于禁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機會,他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裡,始終以降人的身份苟活著,他也想找機會洗刷自己的屈辱,但沒有可能了,這是于禁不如關羽的地方,也是他難以翻身的原因。


南門太守



路遙lgy


關羽投降後是再次迴歸和走向巔峰,于禁投降後是二次投降和遭受羞辱。

關羽好歹大體上算是戰死的,于禁則是窩囊死的。這視覺效果反差著實很大。

關羽投降曹操在《三國志》中記載的並不多,《關羽傳》寫的是:“曹公擒羽以歸。”《曹操傳》寫的是:“(曹操)復進攻之,羽降。”遠沒有關羽和曹操約定二三事那麼精彩,也沒有張遼、關羽那種趨於肉麻的惺惺相惜。

(《三國》中的關羽形象)

關羽投降後給曹操解了白馬之圍,萬軍之中取了顏良的首級,這是揚名立萬的一戰。此時天下混沌,沒有誰確保成為天下的霸主,袁紹實力是公認的強,古時信息不暢,關羽或許都認為劉備已經戰死了,所以他這種投降比于禁的投降來的好看些。

之後關羽再次回到劉備身邊別人們大書特書,後來竟演義成了中華忠義的第一代言人,關羽也從一個武將一節一節的被後世人稱為了神。假如於禁泉下有知,他可能會覺得只要輕噴就可以了,不求有多少功勞。

(《三國》于禁被俘後和被俘前)

于禁作戰能力比較一般,給人的感覺就是武將機靈鬼中的“老實人”,老成持重、中規中矩,魅力上就遜色關羽一籌,解釋投降時讓人難免不偏心於關羽。五子良將中於禁位列其中顯得沒有存在感,甚至把五虎加五子,十個人之中也是他最沒有存在感。五虎上將中趙雲列為其末可以理解,因為關羽、張飛是萬人敵,黃忠殺了夏侯淵,馬超曾給曹操極大的威脅。張遼八百敢死隊擊敗孫十萬,張郃被劉備誇讚強於夏侯淵(先不管是不是鼓舞士氣),徐晃擊敗了關羽,于禁諡是惡諡,曰“厲侯”。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曹操曾經誇于禁、張遼、樂進“質忠性一,守執節義”,但是于禁“性二”了。關羽攻襄樊確實兇猛,如果說用火用的最好的是周瑜和陸遜,用水最好的就是關羽,他已經把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發揮到極致。于禁在荊州軍的包圍下,感覺大勢已去,在人造鐵桶中投了降。曹操事後感嘆,沒想到于禁是這樣的人,關鍵時刻反而還不如龐德!這是怎樣一種感慨!

關羽被夾擊了,劉備軍事集團又反應遲緩,關羽走向了人生的終點。《三國志》記載孫權將關羽的家小盡數擄走。而此時此刻,作為階下囚的于禁也就重新姓了孫。在吳國的日子並不好過,後來孫權把于禁送回魏國,于禁形容枯槁,面有死色。曹丕讓于禁陵廟祭祀,內部事先準備好于禁投降和龐德赴死的畫,于禁看了之後,精神崩潰,憂憤而死。

從投降的形式上看,二人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從後來的歷史事件和結果來看,于禁的確很悲慘。同為投降,一個成了神,一個被貶的一無是處。讓人唏噓。


泊圖泊途


兩者當然有高下之分。
關羽因為投降過,更顯露出他的忠義。也可以說投降成就了關羽。

于禁就不同了!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將之首,曾在曹操面前紅的發紫,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大軍被水所淹,敗於關羽,無奈之下投降了關羽。因為投降,身敗名裂,晚景淒涼。有人說于禁不能和關羽相提並論,個人覺得於禁也是曹魏名將,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不能因為一時過錯,把其功勞都抹去,于禁也是個難得的良將。于禁的遭遇,只能說一個人的才能重要,氣節更重要。同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于禁和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差別太大了。


今古大觀


不是郭德綱相聲說的好,是同行的襯托。

關羽投降的時候,是一個人投降的。但關羽畢竟保全了嫂子,也沒死兵。

但是于禁不一樣啊!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打樊城。這時候樊城有三波曹軍:曹仁、龐德、于禁。

這一戰的結果是:樊城失守、于禁、龐德全軍覆沒,龐德被殺、于禁投降、曹仁重創。

我們隨便把一個罪名拿出來,都是死。

龐德戰敗被殺——死了;

城池失手——說起來,張飛丟掉小沛的時候也想自殺來著呢,被攔住了。死。

全軍覆沒——于禁你還有臉回來?死!

于禁投降——投降了當然也得死。

三年後,曹操病死、于禁從東吳回國(東吳打下荊州,于禁就成了東吳的首領),講真,他要是在這期間投降東吳,那還算是一條好漢,也是呂布一樣響噹噹的爺們……

結果於禁回國了。曹丕沒把他凌遲就不錯了吧。

但畢竟於禁投降的時候,曹丕沒上位,死的不是曹丕的兵,留著于禁也沒啥意義。

羞辱羞辱吧!然後于禁就自殺了。

換句話說,死前的于禁成為了三國裡唯一一個被各方勢力都嫌棄的人:

劉備——投降了不幹活,廢物

孫權——嫌棄他裝可憐

曹丕——狗東西還敢回來!

上一個被各方都嫌棄的人是呂布……但于禁怎麼能和呂布比對吧~各方面都不如


酒騎風


“自私",是人類的天性。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認為,投降就是投降,都是因為惜命而委屈求全。

于禁投降首先是貪生,其次是,他認為投降一個曾經投降過自己團隊的人不丟人。所以,于禁是真實的。

關羽投降也是貪生。我們知道,劉邦為了自已的性命可以不顧父母、妻兒的生命安全〈劉邦是真實的〉。可關羽卻說是為了保別人〈劉備〉的妻子性命而投降,誰信哪!就算是劉備本人,關健時候也末必憐惜妻子性命,〈長坂坡,他不是把自己兒子摔地下了嗎〉。所以,關羽是虛偽的,也許巜三國演義》作者是虛偽的。但不管誰虛偽,關羽作為忠義的楷模足足欺騙了國人壹千多年。


筋骨堂傳人


他們倆從那方面都不是一擋次,關羽是堂堂的大將軍漢武亭候,馬上㱑下,兵書戰策:、無所不能,而餘禁,是個水蠔子,紙上談兵空無點墨,貧生怕死,小人之見,怎能跟關羽相提並論啟有此理,,錯字應是漢壽亭侯


用振江


雖然都曾為降將,卻有天壤之。!關二爺之降,是為義也,忠也!于禁之降,卻只是貪生怕死。所以說一個義薄雲天,一個遺臭萬年!


童146569245


關羽為保護嫂子…忠於生死結拜諾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