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正史上真實的于禁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本為鮑信部將,後投降曹操,在宛城張繡之亂時,因斬殺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並修築壁壘抵抗叛軍,被曹操稱為世之良將。奈何于禁晚節不報,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擊敗後,選擇了投降關羽。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裡對於于禁有以下記載:

跟隨曹操,平定四方

中平四年,于禁被鮑信招募到麾下討伐黃巾軍,初平三年,鮑信和于禁等人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被封為都伯,隸屬於將軍王朗。王朗成為了于禁的伯樂,他向曹操推薦于禁,說于禁有將軍之才,可以重用。曹操召見了于禁,拜其為軍司馬。


初平四年,曹操派于禁統兵到徐州進攻廣戚,攻克廣戚後,封于禁為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于禁跟隨曹操在濮陽攻擊呂布,于禁單獨帶兵在城南攻克了呂布的兩座大營,後來又在須昌打敗了高雅。

在討伐黃巾軍的戰鬥中,面對夜襲曹營的黃巾軍,于禁鎮定自若,斬殺其頭領,迫使其全部繳械投降。同年在跟隨曹操征討袁術的戰鬥中,連斬袁術手下的四員大將。

臨危不亂,拒敵有功

建安二年,于禁跟隨曹操討伐宛城張繡,張繡聽取了賈詡的建議,率眾投降曹操。後張繡又再次反叛,因為事發突然,曹操手下眾將都措手不及,很多兵卒被殺,局面十分混亂。唯有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陣腳不亂。

在還沒有退回曹操大營的時候,半路上于禁發現了十幾個衣衫襤褸的曹軍,細問之下才知道是青州兵作亂。這些青州兵本身黃巾軍出身,後來投降了曹操,曹操對他們十分寬容,因此他們經常目無軍紀、打家劫舍。


于禁一聽就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並把帶頭者明正典刑。這些青州兵被于禁逼迫的緊了,就到曹操面前去誣告于禁趁亂造反。 有人勸于禁應該早點到曹操處去分辨是非,于禁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現在張繡的叛軍在後面緊追不捨,當前的要務是拒敵。況且明公是明智的人,謠言止於智者,有什麼好怕的!”

于禁命人修築壕溝壁壘以拒張繡,打退敵軍之後,才來到曹操大營訴說事情的原委。曹操對於禁大加讚賞,說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討伐奸佞、駐守有功,加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于禁跟隨曹操破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建安四年,于禁和樂進、曹仁等人攻破眭固於射犬,曹操因而吞併了河內。

官渡交兵,振奮軍心

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作亂,曹操親自率軍討伐,令于禁堅守營盤,袁紹不能攻克。于禁隨後主動出擊,攻打袁紹側翼的營寨,與樂進率兵五千渡河攻取了嘉縣,斬首招降千餘人,並招降了袁紹的將領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隨後曹操派于禁進駐原武,攻克了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曹操於袁紹在官渡對峙,雙方都修建了土山,袁紹命令人向曹操大營裡射箭,曹操的兵卒多有死傷,軍心動搖。于禁督守土山,組織士兵反擊,鼓舞了士氣,穩定了軍心。

博望遇險,李典為援

建安七年,劉表派劉備攻打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逼近許都。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帶兵對抗劉備,劉備將部隊後撤到博望和曹軍對峙。不久劉備燒燬了營寨逃走,夏侯惇和于禁要追擊,李典說:“我看博望坡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草木茂盛,容易設伏,還是不要追擊。”

夏侯惇不聽李典的建議,帶領于禁追趕劉備,命令李典留守,結果在博望坡中了伏兵,戰況十分危及,幸虧李典帶領援軍及時趕到,才解除了危及。劉備見沒有什麼便宜好賺,感覺強攻沒有什麼益處,便率領軍隊撤退,曹操成功保衛了許都。看到這兒,我才知道,所謂的火山博望坡是劉備的計謀,而不是諸葛亮的功勞!

不念舊情,不忘君規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後又反叛,曹操命于禁前去討伐,昌豨不是于禁的對手,想到自己和于禁是舊相識,就向于禁投降。眾將都以為于禁會念在舊相識的份上,放昌豨一馬,或者交給曹操處置。

可於禁說:“你們難道忘記了曹公的軍令了嗎?被大軍圍困之後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們的罪行。”于禁又說道:“我和昌豨儘管是舊相識,但不能因此不執行曹公的命令,遵守曹公的規律,如果那樣做的話就是失節。”隨後,于禁和昌豨訣別揮淚斬之。曹操知道後,感慨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向于禁投降,這就是他的命運呀!”

不戀私財,不辱君命

于禁受到曹操的器重,因此每次曹操出兵,不是讓于禁擔任先鋒,就會讓其斷後。于禁治軍嚴謹,從來不收受私財,因此曹操對於禁更加器重。

曹操嫉恨朱靈,便命于禁帶十餘人,去朱靈軍中奪其兵權,朱靈及其屬下不敢仰視,乖乖交出兵權,並歸附於于禁麾下,可見於禁在曹操軍中威望之高。

水淹七軍,揹負罵名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擊樊城,于禁和龐德率軍救援,恰逢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龐德被關羽所擒。



龐德拒不投降,大罵關羽被斬,而於禁則投降了關羽,被關羽關押在荊州的江陵。曹操知道後,哀嘆道:“于禁跟隨了我三十年,竟讓還不如龐德!”

關羽被呂蒙擊敗後,于禁落到了東吳孫權的手裡,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後來曹丕繼位,孫權稱臣,于禁回到了曹魏。但是曹丕怨恨他投降關羽,沒有氣節,便故意羞辱他,一代名將於禁最後羞憤而死。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于禁是曹操元老大臣,身經百戰。 但是他終究死於曹丕的羞辱之下。曹丕殺人不見血,比曹操給荀彧空盒子(一種說法)讓其自殺有過之無不及。

于禁最早跟隨小軍閥鮑信,鮑信歸順曹操之後,于禁自然也成了曹操的手下。他在曹操早年的征戰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地位之高,多半由於他“入坑”比較早。至於說他有多厲害,那到未必非常強,用中規中矩來形容他比較合適。

于禁比較出彩的三次戰鬥。

第一次是進攻呂布,攻下其兩座營寨。

第二次是官渡之戰中堅守陣地,鼓舞士氣,和曹仁襄樊抵擋關羽所處的境遇有類似之處。

第三次就是曹操被張繡降而復叛時,于禁整頓軍務,避免了軍隊的恐慌。

至於其他的戰鬥,由於對手實力有限就不表了。大致可以看出,于禁雖然老成持重,但是卻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所以排列在五子良將之三的他,似乎並沒有那麼厲害。

他的人生汙點也是無法抹去,投降關羽讓他之前的功勞黯然失色。

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對於于禁的結局描述完全一樣,孫權將他遣送回國,于禁形容憔悴滿頭白髮,曹丕表面上噓寒問暖實際上則非常鄙視。

曹丕安排于禁去祭拜曹操,卻讓人在陵屋裡面畫關羽取勝,龐德怒罵而於禁投降的場面。于禁羞愧抑鬱而亡。

于禁被諡厲侯,比起張遼剛侯、樂進愍侯、張郃、徐晃壯侯顯然是一種批評。于禁在五人中最為穩重,而穩重中透露出的確是面對危機的反應不靈活,甚至是穩重中帶著老實,曹操派于禁去救曹仁明顯是個錯誤。


泊圖泊途


于禁,是魏五子良將之一,即使在關羽水淹七軍後投降關羽,仍被列入五子良將之列,如果不是有這個事情,于禁必能取代張遼成為五子良將之首。那我們來看看于禁都有哪些厲害的功績吧。

公元184年,于禁是鮑信的手下,後來鮑信為曹操斷後而死。

公元192年,鮑信迎曹操入主兗州,于禁隸屬於將軍王朗,王朗看到于禁,覺得於禁非同尋常,就向曹操推薦,曹操見了于禁之後,就拜他為軍司馬。

公元193年,曹操派于禁率軍打徐州方威縣,打下之後,任命他為陷陣都尉,也就是先登部隊的指揮官。

公元194年,跟曹操到濮陽征討呂布,獨立帶兵攻破了呂布的兩座兵營,之後又拿下了張超的四座城池,接著再隨曹操討伐劉闢,黃郡等黃巾軍,再討伐袁術的部將橋蕤,張勳等人,斬其四將。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隨曹操至宛城,張繡投降,但後來又叛亂了,曹操的其他部隊都被張繡擊垮,只有于禁的部隊紀律嚴明,且戰且退。

在回曹軍大營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傷兵衣冠不整,一問之下,原來之前投降的青州兵在搶劫,于禁就率部攻打這些青州兵,這些青州兵就向曹操打于禁的小報告。

說于禁造反了,有人就勸于禁要趕緊向曹操解釋,于禁說,現在張繡追來了,來不及了,我們得先做好防備,然後再能向曹操去解釋,主公是個聰明人,他不會相信這些小報告的。

曹操後來瞭解了實情,就表揚了于禁,還封為他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跟隨曹操擊破了張繡,擒獲了呂布。

建安四年,與曹仁,樂進攻打在射犬的眭固,並且將他斬殺。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袁紹攻打于禁的部隊,不能攻下,于禁主動出擊,攻打袁軍的側翼,與樂進一些燒了袁軍三十餘屯,並且殲敵數千,還招降了二十幾個袁軍將領。因為于禁在官渡之戰的功勞,于禁被封為偏將軍。

建安十一年,昌豨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曹操派于禁前去征討,昌豨是于禁的故交,所以就向于禁投降了,很多人認為昌豨既然投降了,應該交給曹操去處置,于禁說,主公有令,被包圍之後的人投降是沒用的,昌豨雖然是我的老友,但也不能因私枉法。

於是,于禁跟昌豨決別,然後處斬了昌豨,曹操聽到之後說,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是于禁投降,這就是他的命呀。于禁戰後被拜為虎威將軍。

建安十四年,于禁攻打梅成,張遼攻打陳蘭,梅成假裝投降,又造反了,投奔陳蘭,張遼與陳蘭相持,軍糧不足,是于禁及時將軍糧運至,然後一起斬殺了陳蘭,梅成。這一戰之後,于禁的食邑增加到一千兩百記。

于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就成為了魏國的名將,曹操每次出征的時候,不是讓他們當先鋒,就是讓他們斷後。曹操很不喜歡朱靈,想奪掉朱靈的軍權,曹操知道于禁有威重,就讓于禁帶著幾十個騎兵,直接去奪走朱靈的軍權,朱靈和他的手下沒人敢動。

建安二十一年,于禁被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再分食邑給自己的兒子,也封了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于禁率領七軍去救援曹仁,然後被關羽水淹七軍,投降了關羽。


歷史簡單說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真正草根的崛起之路

曹操有自己的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其中於禁和樂進是真正從最低級軍官成長起來的,軍司馬,雜號都尉,雜號校尉,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一步一個腳印。

對於漢代武將的征戰來說,武將的軍功分為從攻與擘劃。具體什麼意思呢?簡單翻譯一下,“從攻”就是主帥、主將有命令下達,而武官負責執行命令、配合命令的能力;“擘劃”就是單獨領軍作戰的能力,獨自做出靈活性的決策並上報,最終完成方面軍的戰鬥任務。

這兩者的比較,毋庸置疑,自然後者高於前者一個檔次。在曹操軍中成長的過程中,于禁的成長曆程中不斷積累曹操的信任。于禁在曹操的支持下,負責擘劃的機會早而且多。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派遣于禁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于禁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緊接著,在滅呂布的過程中,于禁單獨率兵在城南攻破了呂布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了高雅。整個戰鬥過程,于禁完成的乾淨利落。

之後的官渡前後,于禁宛城遇襲後負責殿後,斬眭固,以二千兵馬守延津拒袁紹,甚至與樂進率少量兵馬,攻破袁紹幾十個據點,使得曹操在黃河北岸立穩了腳跟,為之後的曹袁對決打下了基礎。

緊接著于禁又完成了大功勞,攻破杜氏津,在曹袁相持階段打破僵局,平東海叛,降梅成,後督運糧草,奪朱靈兵。

實際上,在敗於關羽之前,于禁是真正的“未嘗敗績”,作為曹操極為信任的優秀統帥,于禁的成長過程也是非常勵志的。

于禁的地位到底多麼重要呢?

假節鉞,是這個歷史時期武將地位的重要標誌——

假節鉞在戰時,是一個很實用的任命,戰時,假節可專殺兩千石以下官吏,假鉞則專征,可自主發動戰爭,無需請命。而在非戰時,假節鉞則是一個莫大的榮耀。

我羅列一下三國時期被假節鉞的武將和其中的時間,大家直觀的感受一下。

董卓,189年;曹操,210年;于禁,216年;關羽,219年;曹真,不清楚;滿寵,223年;諸葛亮,225年;曹爽,239年;司馬師,254年;司馬昭,255年。

看了這份榜單什麼感覺?這裡面要麼是決定國家命運的人,要麼是大權在手的人,于禁什麼地位?不用多說了吧。

再說于禁的官職是什麼?左將軍!最高職級的四方面軍統帥之首,于禁在曹魏的地位基本相當於關羽在蜀漢的地位。

不得不聊聊于禁的失敗和投降

于禁最終的歷史地位和評價並不高,五子良將也是以張遼居首,對於于禁來說最大的黑點當然是兵敗投降於關羽的問題了。

用司馬懿的觀點來看,“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我也這麼認為,于禁被水淹七軍,主要還是天時的原因,他的反映決斷不及時讓這場自然危機變成了他的滅頂之災,是他的不幸,也是曹魏集團的不幸。

看到于禁的結局,我是真正感受到一絲悲涼的——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於)禁降服之狀。(於)禁見,慚恚發病薨。

有人說龐德寧死不降關羽是顯示出他的忠烈,和于禁對比鮮明,可是龐德不就是從馬超處投降曹操的嗎?五子良將之中,張遼本為呂布麾下,張郃原為袁紹麾下,徐晃更為楊奉麾下,其都為降將罷了,如果投降就不是忠烈,那他們又何談忠烈之說?

就說到這裡吧,至於于禁的性格,具體戰功,細節能力,其他的回答已經提到,我不再重複。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同學


于禁是三國中曹魏陣營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名武將。

認識三國中的人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三國演義和三國志。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雖說以歷史為題材,參考了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小說,其中加入了作者的許多主觀意識,有不少虛構,其中人物的性格也與三國志中有很大差異,而且還表現出了明顯的尊劉反曹的傾向。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個史學家,修史貴真實,不虛美,所以三國志的史學價值至少要比三國演義要來的真實的多。




所以要了解于禁,要從《三國志》中去了解,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于禁不一定就是歷史上那個真實的于禁。



于禁是一個武將,作為一個武將我們不評價其他的,只討論他的武力值和領兵作戰能力。

于禁自身的武力值在三國中並不屬於頂尖的那種,但是武力值也絕不會是個戰五渣,作為五子良將之一,他不像張遼那種有能力的一投誠過來就封將的,而是從小兵開始,靠著戰功實打實一步步爬上來的,他是五子良將中第一個被封將軍的,在曹魏前期,于禁簡直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獨立領軍,持假節鉞。

于禁自身戰力不足,但是領兵作戰能力那是槓槓的,打呂布,打黃巾軍,戰勝高雅,在定陶,離狐,雍丘一系列戰鬥中,那是連連告捷。

于禁能受曹操青睞,也不僅僅是作戰勇猛那麼簡單而已,冷靜和沉著,也是為將者極為重要的品質。

曹操討伐張繡失利的時候,全軍上下都是一遍混亂,亂兵四下亂串,唯獨于禁所率領的手下,邊戰邊退,雖然有所傷亡,但始終保持隊形沒有潰散。等敵人追擊得不太緊時,他又把隊伍清整好,敲鑼打鼓地返回大營。史書記載:“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

在途中,于禁還直接處決了劫掠百姓的青州兵,為曹操解決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