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黃忠一輩子只打了一場勝仗被捧上天,于禁一輩子只打了一場敗仗被無限黑,對此你怎麼看?

瘋狂天才


黃忠自公元209年追隨劉備,從此隨劉備征戰沙場凡有十年。在劉備攻取蜀中的過程中,黃忠功勞頗大,劉備論功行賞,封黃忠為討虜將軍。

劉備晉位漢中王的最重要一仗,是為漢中之戰。此戰之前,劉備轉戰萬里,勢力仍然都不及曹操。這次戰役,劉備幾乎壓上了全部家底,蜀中“男子當戰,女子轉運”,終於擊退曹操。此戰之後,劉備不僅勢力大漲,懼曹之心也消。很快就進位漢中王,開始與曹操分庭抗禮。

(漢中之戰是劉備勢力分水嶺)

在這關鍵一戰中,尤以黃忠陣斬夏侯淵最為驚心動魄。夏侯淵此人,乃是曹操心腹,自公元212年開始就經略關中、隴右,擊破強敵數不勝數。其麾下所統之兵都是曹軍精銳,劉備親領精銳萬餘,攻打數月竟不能勝。黃忠覷得戰機,從戰場的斜角殺出,夏侯淵陣亡。這是曹操在戰場上損失的級別最高的將領,曹軍士氣因此大沮。這次王牌對王牌的戰鬥,劉備終於佔了上風,即使後來曹操親自統兵來報仇看到羽翼漸豐的劉備也莫能奈何。

這次開基立派之戰,黃忠功勞頗著,論功行賞,黃忠得拜後將軍。

所以,黃忠跟隨劉備打了十年仗,靠的是軍功上位。諸葛亮就說:“黃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你看,這哪兒能說黃忠就打了一場勝仗就被捧上天了?

(黃忠忠勇)

至於于禁,則殊為可惜!晚節不保,唯欠一死。

于禁是曹操五子良將之一,素為曹操所看重。其治軍嚴苛,軍法無情。攻戰所取,都如數上交,曹操因此遇之甚厚,賞賜很多,因其秉法公正,不結黨營私。曹操甚至給了于禁假節鉞的權力,可以不經彙報斬殺節將。

我們來看看于禁的發跡史:

公元197年宛城之敗,曹操的青州軍趁亂劫掠,于禁不顧誤會出兵懲戒他們,甚至冒著被誣告的危險先堅守營寨,於大混亂中凝聚了軍心,從此深得曹操賞識;

公元206年,五次反叛曹操的昌豨被于禁等大軍包圍,經過張遼的勸說來到于禁營中請降,他本以為于禁是自己的老友會網開一面,沒想到于禁卻以“圍而降者不赦”的軍令斬殺了他——儘管他自己也痛苦萬分。

當曹操聽說這件事後,一方面嘆息昌豨命運不佳,一方面卻更對於禁倍加器重。

(于禁:威重持法)

可是公元219年,于禁率軍救援曹仁,被關羽擊敗,除龐德等人力戰而死外,于禁以下3萬步騎皆降。“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一時“威震華夏”,嚇得曹操都想遷都河北。緊接著鄴城、洛陽都發生了叛亂,曹丕親自參與鎮壓,可見當時七軍之降造成的震盪有多大。

于禁三萬步騎投降,被送到江陵。人吃馬嚼的,江陵存糧不夠,關羽就打起了東吳的主意,擅取湘關米,因此構怨東吳,讓東吳有了“白衣渡江”的藉口,關羽最後因此兵敗被殺。

所以,于禁的投降事件竟然成了關羽的催命符。

可是,于禁真的投降了嗎?投降和變節是兩個概念。如果於禁變節,關羽陣營就會立刻增添一倍兵馬(關羽北伐也不過三萬兵馬,于禁七軍也有三萬多人),又何必千里迢迢送回江陵?

(關羽北伐)

所以,于禁沒有變節。那麼,他為什麼要選擇投降呢?

一個可能的假設是,于禁軍團沒有在高處紮營,延誤了時機。當洪水來臨的時候,七軍的主將們或是眼睜睜的看著士卒泅水逃命,或是連自己都被捲入大水九死一生,最後面對耀武揚威的關羽軍只好“繳械被俘”。

等到龐德被殺之後,考慮到曹魏軍團的尊嚴,考慮到家人的安危(曹魏是世兵制,兵將家人都被送到霸府——鄴城作為人質,一旦士兵逃亡或者變節,家人就會為此付出性命的代價),尤其是關羽軍力並不佔優,未決一死卻被關羽僥倖逞功,投降顯然是于禁軍最窩囊的選擇。

(關羽末路)

于禁估計此時只有一句: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時的七軍戰敗被俘,不死節就是不忠,誰又會去體量于禁和七軍的處境呢?在“平地水數丈”的“洪災”來臨之時,于禁要麼投敵叛變,要麼英勇就義,要麼忍辱偷生,早已別無選擇。

于禁如果“投敵叛變”,將喪失原則失去家人,但自己卻能獲得榮華富貴;如果他“英勇就義”能成就自己的美名,但群龍無首的三萬魏軍加入蜀漢陣營恐怕將徹底葬送了曹魏;“忍辱偷生”雖然什麼也得不到,卻最終成了三萬魏軍的定海神針。

(呂蒙:白衣渡江)

關羽沒有難為降兵降將,這是關羽妄自託大,也可能是于禁投降談妥的條件。關羽北伐自視王師,自然要仁義為先。如果關羽殺降,可能會解決後方糧餉的問題,可在政治上就會斷送蜀漢的正統地位。

所以,于禁以這樣的條件投降了,保全了三萬魏軍將士的性命。

後來東吳偷襲荊州計成,于禁又被帶回東吳。一年後,孫權因為懼怕劉備舉兵報復,稱臣於魏,就把于禁等人作為納禮送回了曹魏。這時,曹操已去世,曹丕代漢稱帝。

可是,兩年前的七軍之降事件性質極為嚴重,除了于禁,還有七軍校尉都一起送回了魏國。這些校尉心知,如果沒有一個人為這件事負責,那麼他們都將無法生活在曹魏的土地上。中國人向死而生,看重氣節,尤其是軍人,更是如此。這與經過文藝復興後“以人為本”的西方的價值觀有不同之處。

面對部將對於禁的集體訴訟,曹丕也明白一旦交給廷尉徹查,勢必牽涉甚廣,屆時又將鬧的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必須要有人為這件事畫上一個句號,于禁,因為平時威重執法,不被部將擁戴,成為犧牲的對象。


(曹丕:帝王心術)

既然不經過有司審判,要想讓于禁死,只能採取殺人誅心的辦法。於是,曹丕就讓于禁拜謁曹操陵墓,故意畫上當年七軍之降時龐德死戰,于禁屈膝投降的事。

于禁羞愧難當,自此深知曹魏不容於禁。然而,于禁仍然抱有幻想,希望能解釋清楚當年的是是非非,他哪裡知道,此時他已成了政治棄子。他能做的,就只有一死,帶走多數人的是是非非。

于禁最後還是死了,是羞愧死的。曹丕給了他一個“厲”的諡號,是說他,“暴虐無親、致戮無辜”,這或許是曹丕對於禁真實的看法:不近人情,不得人心,以至於成為政治棄子。

世人看到的于禁,是符合人們道德標準的判定下的負面形象,卻不知早已墮入帝王心術的彀中了。

如某遊戲裡的于禁臺詞:末將於禁,願為曹家世代赴湯蹈火!可憐可嘆啊!如果於禁北歸時曹操還在世,不知何以面對于禁這個曾經的“五子良將”呢?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只能說黃忠贏了一場不該贏的仗,于禁輸了一場不該輸的仗。

當黃忠圍定軍山的時候,法正報於成都的意見是圍城打援,殲滅更多曹軍的援軍和有生力量。並且,夏侯淵是大漢開國名將夏侯嬰之後,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還是夏侯淵頂包讓曹操躲過一劫。按理說曹操不應不救,所以圍定軍山就是為了打曹操援軍,劉備也是在定軍山周圍埋伏重兵,只等曹操來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軍山敗局已定,再救屬於送死,且曹操熟知定軍山地形,山地險要,溝谷縱深,易設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對來史所說,徐晃會帶兵三萬救援,那麼這三萬人只能排縱隊進入,那麼入伏之後便會毫無還手之力,而弱派輕騎五千前去又無濟於事,因此只好放棄救援。

而黃忠撿了個便宜,就是攻下定軍山後勸降夏侯淵不成,將其斬首。這一仗是法正精心設的局,沒等來曹軍援軍,只好讓黃忠撿一大功。



于禁之敗也非演義裡的關羽掘開漢水水淹七軍,正史裡就是說“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當然,關羽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滅掉了于禁部隊。

而於禁投降屬於走投無路,對比龐德求死的意氣風發,顯得是有點無名將之風,連曹操也感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龐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許也不會讓于禁如此難堪。


更為慘痛的是,于禁後來又投降了孫權,而孫權把于禁送回曹丕處,曹丕令其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掛了一副巨畫,畫中是龐德大義凜然,求死心切,地上跪著于禁搖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後,于禁便羞愧而死。


棍哥觀史


題目中的說法,前半截明顯誇大了許多,不過後半截倒是個大實話。

黃忠開始活躍在戰場上的時候,確實已經很晚了,但是不代表他打的仗很少,他被後人捧,那也不是因為打勝一場。



黃忠給後人留下的印象,一個是老,一個是猛,而年邁之際還能有這麼強的武力,實在讓人佩服。在小說裡面,他在白鬚之年投奔了先主,並在西蜀主動請戰,在受到能力質疑後,舞了一套大刀,成功證明自己的能力。當然,之前還有一件事,就是在長沙的時候,他還射中了關羽的頭盔,這也是他勇猛的表現。當然,題目中所說的這一仗,確實更是他成名戰,在公元219年的時候,他帥軍將曹軍的大將夏侯淵斬殺,立下巨大的功勞,這不但是他自己的成名之戰,更是劉備成王的巨大的助力。所以,後人對他的推崇,並不只是因為他戰敗了夏侯淵,更因為他雖老卻不服老的態度,這不但激勵了許多不服老的大叔大爺,對於年輕人同樣是一種鞭策。



于禁這個被無限黑是真的,就在黃忠立功後不久,關羽在荊州坐不住了:一個老頭都能立下這麼大的功勞,被封為後將軍,我應該表現得更猛!於是他帥軍迅速出兵圍了襄陽。曹操很擔心南大門失守,於是趕緊調遣兵馬,又把于禁找來,讓他帶兵去解圍。為什麼要派他去呢?因為此時整個中原地區都被劉備集團給震動了,不久前剛死了個夏侯淵,現在曹仁就被圍住了,難道曹操要輸了?事實上,在襄陽一帶被圍困的曹軍士氣非常低迷,這個時候人心是決定戰鬥的關鍵因素。而當年在宛城戰敗的時候,于禁率領的人馬和其他人完全不同,非常有紀律,所以這種時候只有他才能解決這種局面。


曹操對他非常看好,而且於禁是曹軍中唯一的一個假節鉞的將軍,足見對他的信任。於是在踐行後,曹操就一直在家中等好消息。不料沒過多久前方就傳回消息,說派去的數萬士兵都或死或降了,副將龐德被殺,主帥于禁居然投降了!曹操聽了後大怒,氣得過了半年就死了,臨死前,也許他一直在罵自己眼瞎。

如果於禁投敵後,關羽成事也就算了,關鍵是關羽不久又敗了,他又被送到了東吳,在那裡受到南方文士的多次羞辱。而且當時東吳還和曹軍是聯盟,不久他就被引渡回北方。此時曹操已死,曹丕即位。這個一度想害死兄弟的年輕王者,心思何其毒辣,聽聞于禁要去祭奠曹操,就提前在那裡畫了于禁投降的場面。關鍵是于禁直到看了此畫以後,只是羞慚到死,沒有選擇自盡。龐德請死,他投降;東吳受辱,他苟且;回到北方,他依然不敢自盡。於是他的怕死顯然坐實,名聲也壞了,前半生的功勞沒人說,後人說到的,更多都是“手下敗將”“怕死”這類名聲。


小鎮月明


黃忠老當益壯,晚年得志,他在後世享有大名,與各種演義評書的流傳特別是戰長沙故事分不開,也與他在劉備集團的標杆作用密切相關。從史實上說,黃忠也確實受到劉備的看重和推崇,汗馬功勞,功高勞苦,他既是劉備取漢中的第一馬前功臣,也是劉表舊人歸屬劉備的代表人物。古人習慣蓋棺定論和以成敗論英雄,從這一點看,于禁晚節不保和黃忠的老年成名,二人的一捧一踩,符合國人的價值觀念。

黃忠原是劉表手下中郎將,長期鎮守長沙。曾隨劉表的侄子劉磐與孫策交戰於艾縣,劉磐勢迫江左,孫策於是分海昏、建昌為左右六縣,以東萊太史慈為建昌都尉,治海昏,並督諸將共拒劉磐,黃忠應該也曾與太史慈交過手,勝負不明。之後又跟長沙太守韓玄,曹操大軍南征荊州,劉琮不戰而降,劉備逃走,黃忠也隨長官降曹,代理裨將軍。孫劉合力破曹,劉備大舉收復荊南,長沙三郡平定,黃忠就歸到劉備陣營。劉備據荊收川,黃忠與卓膺一同跟隨左右,成為劉備的臂助。史書雖沒有具體戰績描述,只說黃忠常衝鋒陷陣,勇毅冠絕三軍,可見立功不少。劉備取益州後,封為討虜將軍。

黃忠立功並聲名大震的是曹劉漢中之戰,漢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對於關中涼州卻是得之尚可,不得也可。劉備在法正等人的建議下,不顧益州戰火剛熄,民力疲憊的事實,傾盡全力奪取漢中。曹方則是夏侯淵和張郃等大將鎮守在此,他們兵力充足,將精兵勇,有主動奪取部份益州的野心。劉備軍主動進攻,面對夏侯淵,竟佔不到半點好處,兩軍相拒,僵持了兩年,劉備軍幾乎毫無進展,經過審勢定計,是黃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打破曹劉僵局。在與曹操大軍交鋒,也與趙雲一同立功,基於此,劉備破格提拔,不顧諸葛亮等人勸阻,讓他軍職與關羽馬超張飛並列。

于禁是曹操心腹愛將,跟從於曹操未顯時,在平定青徐等地有功,擅長練兵,深得軍心,有人說,如果沒有水淹七軍的事,五子良將應該於禁居首。在關羽主動北攻荊襄,中原群寇響應,曹仁龜縮,諸將束手時,曹操派于禁出征,對他寄予厚望,不料將軍一戰聲名裂,關羽水淹七軍,于禁一戰成擒,當時各方的反應已可見於禁後世的名聲,曹操感嘆跟隨三十年,忠誠還不如龐德,孫權襲荊州放出于禁,虞翻就對他當面折辱,歸曹魏又被曹丕羞辱,真正晚節不保。


南方鵬


你這麼看,只是因為《三國演義》看多了。

黃忠到死也不過是個後將軍,爵位關內侯,比起于禁的左將軍,假節鉞(假節可以不經請示斬殺士卒,假節鉞可認不經請示直接斬殺將領,這個權力非同一般),益壽亭侯差遠了,黃忠無論地位、職位、功勞都無法和于禁相比。



黃忠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在定軍山斬殺曹操手下西部戰線主帥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在關中地區的軍事主帥,關中、漢中、隴右地區的最高軍事首領,在定軍山之戰中,只率領數百人乘夜晚修補鹿角(防禦工事),遭到黃忠的突襲,而被殺。

黃忠殺夏侯淵,屬於突襲,而且黃忠兵力數十倍夏侯淵,並非夏侯淵不敵黃忠,而是寡不敵眾被殺。

黃忠殺了夏侯淵,才一戰成名,而之前的黃忠無論是名氣,還是官職都比較低,簡直是默默無聞,而一個武將成名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戰場殺掉一個名氣較大的敵方將領,而黃忠一生也唯有此功勞可載入史冊,除此之外,並無特別的戰績。



黃忠殺了夏侯淵,也並沒有被捧上天,只是封了後將軍,賜爵位關內侯,比起同時期的其它將領,並不是很高,在劉備陣營武將中也只能算名列第四。

而於禁不同,于禁一生戰功赫赫,追隨曹操作戰近三十年,討呂布、破黃巾、擊張繡、殺眭固、戰袁紹、攻昌豨,成為曹操手下極少數能獨自領兵作戰的外姓將領,五子良將之首,假節鉞,這個非常了不得,于禁是曹操手下唯一有假節鉞權力的外姓將領,可以不經請示斬殺士卒和將領,如果於禁不是戰功赫赫和忠心耿耿,是不可能會有這種待遇的。

于禁的地位如此之高,結果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擊敗而投降,正因為地位高,于禁的投降給曹魏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嚴重打擊了軍隊的士氣。而且同於禁一起與關羽作戰的龐德卻寧死不降,如此不同的對比,也讓曹操集團認為龐德的名節比于禁要高。



龐德最早是馬超的部下,後來投降曹操,要知道龐德一個降將都寧死不降,而於禁一個跟隨曹操近三十年的老將卻投降,這讓曹操難以理解,更嚴重的是由此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崇尚英雄,看不起投降變節之人,尤其是于禁這樣地位高的將領,于禁的投降讓他晚節不保,成為一生洗刷不掉的汙點,而黑于禁的原因,就是在於禁的投降,跟于禁的功勞無關。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偽君子的下場

于禁說起來也是曹操非常重視的大將,位列曹營五子良將之一。想當初張繡叛亂,曹操另一親信大將夏侯惇部下的青州軍作亂,于禁毅然揮軍彈壓,隨後張繡兵追曹操,他不先見曹操(問安請示),卻堅壁整軍,反擊張繡——旁人眼裡這有“謀反”嫌疑,可雄才大略/心胸寬廣的曹操卻稱讚這是“有古名將之風”的舉措。再後來昌豨降而後反,曹操派于禁等剿滅。昌豨失敗後去找于禁投降,他認為和于禁是舊交朋友,投他可能會得到幫助。但于禁把昌豨殺了。殺之前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言辭:你們未必不曉得曹董的命令嗦?被包圍才投降的人(不是主動,所以)不能免罪。遵行並執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氣節,老豨雖然是我的老朋友,但我咋能夠因此而對曹董事長不忠呢!”還跑去和昌豨訣別假吧意思流了幾滴眼淚:兄弟,不是我不幫你,我是在執法!


曹董倒也覺得這是忠誠表現,所以更加重用他。

哪曉得天道循環,後來他自己被關二哥水淹七軍,也是被圍而投降——做了他自己先前鄙視的“失節”之人。

而另一個從馬超陣營投奔曹營沒好久的龐德,反而寧死不屈。這一對比讓老司機曹操都驚掉下巴:于禁跟我三十年,危急關頭還不如龐德!

再回過頭來看他在工作中的為人: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三國志 · 于禁傳》)——做事情太“顯得”一板一眼,結果曹操倒是喜歡了,但他的同僚下屬就很看不慣,不喜歡他。很難說他是不是那種為了往上爬只注重討上司喜歡、不顧及別人看法的人。

所以他的結局很悲催:關二哥被東吳打敗後,他又轉被俘虜,後來東吳把他送還曹魏。等形銷骨立/白鬍子喇撒的他回去,他過去得罪過的人當然都在看他笑話,加上那個有文人氣質的魏帝曹丕就很看不慣他的為人,所以嘴頭也假吧意思安慰他,沒關係,古時候不是有荀林父、孟明視領軍戰敗,後來又崛起復仇嘛……還給他封了個“安遠將軍”的官兒。還沒等他從羞愧/自責/不安中醒過來,曹丕就安排他去拜謁曹操墓地,一進去他就看到一組《水淹七軍》的動畫片,更可惡的是把他和龐德一死一降的“情節”又加鑼鼓又添彩的表現出來。

窩心氣悶又分辨不得的於將軍回去沒多久就死了。

其實古往今來,平理說,投降不是件丟人事——只要是力盡而為不是看風使舵。但他自己先把事做絕/把話說絕了,沒想到反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坑。


黃忠呢,也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雖然領軍就打了定軍山斬夏侯淵一個勝仗,但人家除自身武藝了得——大刀舞的圓、弓箭射得遠而外,還忠心耿耿啊,所以黃大爺莫得啥拿跟別人說閒話的行為。

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所以說,做人要實在,儘量別虛偽。

虛偽的人/不管別人只顧自己往上爬的人總有一天是要栽的。


林武師de文散打


于禁和黃忠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于禁雖然比黃忠出道要早8年,但他倆卻是在同一年(公元192)才開始嶄露頭角。這一年,于禁正式加盟曹操,被曹操拜為行軍司馬;而黃忠則正式加盟劉表,被劉表任命為中郎將,隨其侄劉磐駐軍長沙。

當時的劉表割據荊州,曹操佔據兗州,黃忠和于禁都還只是中下級軍官,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兩人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在隨後的7年時間裡,黃忠一直在長沙郡駐守,協助劉磐抵擋孫策的進攻,官職基本是原封不動。

與此同時,于禁在這七年時間裡,先是跟隨曹操大破黃巾軍,後在張繡投降又復叛時,掩護曹操撤退,並在混亂中整頓軍隊和安營築寨,再後來又跟隨曹操擊敗並活捉呂布。此時的于禁,已經位列高級將領,還被曹操封為益壽亭侯。



在接下來的8年時間裡,于禁又跟隨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破袁紹,被曹操遷偏將軍。接著他又替曹操平定昌豨反叛,並斬殺昌豨,被曹操拜為虎威將軍,成為曹操的核心骨幹將領。而此時的黃忠,仍然在長沙郡駐守,協助長沙太守韓玄抵禦孫權,官職還是原封不動。

直到一年後,曹操揮師南下,劉表病死。曹操在降下荊州後,讓黃忠代理裨將軍的職位,黃忠的官職這才向上爬了一步。這一年,黃忠和于禁都已經快50歲,都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但黃忠卻仍然是個中下級軍官,而於禁好歹已經封侯拜將。如果此時他倆去世,黃忠恐怕不會在歷史書上留下任何痕跡,于禁至少可以留下一個名字。

然而他們倆人生的再次轉機,都是在這其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09年,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劉備趁機佔領荊州,並率領趙雲等南征長沙四郡,而黃忠則跟隨韓玄向劉備投降。自此,黃忠正式加盟劉備,並直接一躍成為劉備的中級將領。

與此同時,在曹操赤壁兵敗後,盤踞淮南的陳蘭、梅成趁機發動叛亂,于禁協助張遼成功平叛,張遼因此戰勝利而獲得假節的權力,于禁也被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戶。此時的于禁,已經正式和張遼、樂進、張郃、徐晃成為曹操賬下最顯赫將領。



在接下來的6年時間裡,黃忠跟隨劉備攻打益州,因為軍功卓著,被劉備封為討虜將軍,正式成為劉備集團的高級將領。而於禁則協助曹操平定張魯,攻取漢中,被曹操正式遷為左將軍,假節鉞,名列曹魏五子良將第三名。此時的于禁,已經達到了異姓將領所能達到的巔峰,如果人生在此停止,于禁的人生將是風光無限,令人羨慕;而黃忠最多在歷史書上留下一個名字。

但在隨後的2年時間裡,黃忠又跟隨劉備攻打漢中,併成功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從此名揚天下。同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黃忠為後將軍,賜爵關內侯,名列蜀漢五虎將中第四名。此時的黃忠,也已經達到了異姓將領所能達到的巔峰,成為真正能夠和于禁相提並論的人物。

然後也就是在這一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作為統帥的于禁和龐德都被關羽俘虜。面對生死選擇,于禁選擇投降活下去,而龐德選擇寧死不降。結果呢,于禁僅僅比龐德多活了兩年時間,卻把一生的成就都給毀掉。



在於禁人生中的最後2年裡,雖然基於統戰的需要,關羽、孫權都願意尊重、重用於禁,但問題是,關羽、孫權的手下呢?看到于禁肯定都是一種態度,那就是,一個叛徒,有什麼好神氣的?雖然基於大道理,曹丕願意尊重於禁,問題是,基於現實的權力運作,曹丕顯然一再暗示于禁,你這個叛徒,還有臉繼續活著?

甚至而言,曹丕為羞辱于禁,還故意命人在曹操的陵墓上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也很快因為丟臉羞愧得病死去。在他去世後,還被曹魏政府追諡為厲侯,明顯帶有批評的意思,他的後人也從此在曹魏抬不起頭。至於黃忠,早在於禁去世前一年就病逝,被蜀漢政府追諡為剛侯,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讚揚。

如果時光可以重回,于禁會做怎樣的選擇呢?估計他也會選擇寧死不降的。問題是,被俘時,于禁並不知道後來的事。事實上,人的許多選擇,就是這樣,有時候,從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問題是,放眼望去,確是錯誤。有時候,從眼前的利益看,你的選擇是錯誤的;問題是,放眼望去,卻有是正確。


我是趙帥鍋


說起這兩位的話,其實很多人心裡面都是唏噓不已,兩位都是曾經威震華夏的將軍,並且在戰爭裡面書寫自己的傳奇,可是呢,雖然兩個人都是降降,但最後的結局卻是讓人感覺大跌眼鏡。

其實這一點並不是難以理解怎麼想的,在電子競技這個行業裡面有一句話說的特別重要,就說100減一等於零,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一個賽季裡面你拿了大大小小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冠軍,你不如拿一個全球總決賽的冠軍重要,只要你拿到全球總決賽的冠軍,之前你沒有拿到的,所有的榮譽都會加到你的身上,反之你如果拿到所有的榮譽卻沒有拿到全球總決賽冠軍,那你就什麼都不是!

在戰場之上其實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有的人打了一輩子勝仗,可是最後輸了一場最重要的戰役,結果導致自己身敗名裂這一點很正常的事情,而有些人呢,雖然一輩子糊塗,但是難得清醒一回最後青史留名成為了古今中外像的典範,這種人也不在少數,比如說洪都保衛戰裡面朱元璋的侄子就是這麼一個人。

話說回來,其實無論是《定軍山》之戰還是水淹七軍都可能影響整個戰役的結局,(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呢,《定軍山》之戰並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大潰敗而水淹七軍的也沒有造成曹魏在根本上面的失利,所以說兩場戰役到底重不重要的重要,但也不重要。

重要便在於這兩場戰役都有可能決定整個戰爭的走向,說他不重要,實際上也是因為歷史證明這兩場戰役並沒有起到主導性的因素。

可就是這兩場至關重要的戰役,黃忠是大家的《定軍山》之戰,並且幫劉備取得了開門紅,而於禁的作用,軍隊上面的優勢結果卻被關於搞了個水淹七軍,時間一長了,那自然對於兩個將領的評價,黃忠就要略高於于禁。

有人這麼說了,為什麼於靜在後來卻遭到那麼多人黑他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于禁在這之後的選擇。在投降關於以後,然後孫權出兵打下了荊州,接著於靜順手又投降孫權,而孫權為了整這個曹魏的舊將,又把這個將軍送到了曹丕那裡,結果曹丕當庭就對這個老家冷嘲熱諷,畢竟在宛城之戰于禁曾經得罪過曹丕,而於禁死了以後曹丕也沒有放過他。

所以說於靜在後來被黑的沒邊,其實有一點原因是當時大的局勢有點兒容不下他,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亦或者是曹丕都沒有放過這員老將,劉備孫權還好說,畢竟是敵人,可是曹丕沒有放過於禁,確實有點讓人寒心。

就這樣於靜在曹魏政權那裡很不光彩的走了,走了以後沒有人願意去弔唁她,也沒有人願意去替他說一句好話,久而久之,于禁在曹魏政權裡面的名聲就一臭再臭,在歷史上的名聲也開始慢慢的被人抹黑,即便在這之前打了很多勝仗,那又如何?


漩渦鳴人yy


感謝邀請,老陳通史為您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歷史;題主應該是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說的這件事,其實並無吹捧也並無黑誰,這件事情仔細一想你就會明白!

黃忠與于禁身份地位的不同

黃忠是何許人也,乃是蜀漢五虎上將;而於禁是誰?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其實很多看三國演義的人,都只對五虎上將有感覺,而對五子良將無感,這也是為什麼黃忠會被捧上天的原因,畢竟三國演義是一直抬高蜀漢,以大漢為正統才編寫的;所以會給讀者導入一種思想,那就是黃忠勝舊時驚天之舉,才會造成有被捧上天的感覺!


黃忠定軍斬夏侯威震天下,于禁兵敗樊城也是天下皆知

先來看,黃忠定軍山斬夏侯,這夏侯淵並非等閒之輩;而且定軍山之戰十分的重要,所以因為其戰役的重要性和當時黃忠以一老卒有此成績,確實是非常難得,再來看于禁在樊城被關羽大敗,而且此戰敗之後還被擒了,要不是關羽被呂蒙擊破;把于禁送還了曹魏,可能到死於禁也未必能歸鄉;特別是回到曹魏之後曹丕還作畫羞辱他,這也直接被蓋棺定論了,更何況自古至今誰會喜歡降卒呢!


于禁被俘,龐德戰死;因有對比所以被罵

于禁樊城之戰不敵然後被俘,但是同時期的龐德抬棺戰死,這一前一後的對比,怎麼能堵住悠悠之口,所以從綜合上看,于禁被無限黑是有道理的!


老陳通史



三十年來說舊交,可憐臨難不忠曹。這是毛宗崗大師在修訂《三國演義》之時,插入的一首諷刺于禁不忠的詩句,披露于禁為人臣不忠的一面。于禁早在192年,曹操平定兗州的時候,就投奔他。魏家鞍前馬後近三十年,徵南闖北也算是戰功卓著。只因關羽北伐,于禁奉命馳援樊城的時候,戰敗而投奔了關羽,屢次被後人說成不忠。

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這是羅貫中對於黃忠的評價,千古高名,足見其對黃忠的讚譽之情。黃忠位列五虎上將,作戰英勇,雖然前期默默無聞,自從定軍山斬殺夏侯淵之後,便威聲大震,被劉備任命為後將軍。有人便心生感嘆,黃忠只因一場勝仗便名留千古,而於禁卻因一次投降卻被說成不忠,個人認為,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於禁之所以被世人說成不忠之人,有這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于禁在不該投降的時候投降了,這與龐德形成鮮明的對比。建安二十四年,關於率荊州軍北伐樊城,所向披靡,曹仁自知不是關羽對手,求救曹操,然而當時曹操部下並無人敢應戰關羽,畢竟當時關羽白馬坡斬顏良文丑,名聲在外。曹操親點于禁前去支援,也就是說這是曹操的命令,必須執行。

曹操又問及誰願前往助戰于禁,此時一人自告奮勇,此人正是龐德,曹操於是命于禁為徵南將軍,又命龐德為徵西都先鋒,起七路大軍,馳援樊城。演義曾這樣記載:

一人應聲願往,操視之,乃龐德也。曹操大喜:“關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令名,真勁敵也。”


由此可見,曹操對於龐德也是寄予厚望。然而於禁卻做了見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他聽信了讒言,前去曹操府上詆譭龐德,說龐德是馬超的部下,迫於無奈才投降曹魏,馬超已投奔劉備,且位列五虎上將,如果這次龐德再被任用,恐怕于軍不利。

曹操恍然大悟,即可召見龐德,令人納下其鋒印。龐德大驚失色,得知緣故之後,出題手頓足,血流滿面而哭訴曰:德感大王恩遇,安敢萌異志?曹操於是便不懷疑龐德。並且告誡龐德:卿可努力建功,卿不負孤,孤亦不負卿也。


而事實上,龐德即刻準備了一口棺材,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前去應戰關羽,並且將關羽射傷。卻不料關羽用水淹七軍,于禁被擒獲,不得已而投降了關羽。龐德也在水中被周倉擒獲,因拒絕投降被關羽斬殺。這是何等鮮明的對比,主將於禁投降,而副將龐德卻能死戰不降,這是何等的節操。正是龐德的忠誠,讓于禁顯得更為渺小,世人也看在眼裡,記載心上,這種對比太強烈。換句話說,于禁不應該在此節骨眼上投降,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二于禁又轉投東吳,晚年沒有戰功,又曾被曹操曹丕兩代人嫌棄。于禁投降關羽,實屬無奈,然而正是一步錯步步錯。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兵敗如山倒,呂蒙又再一次投奔東吳,也許他有一次迫於無奈把,只是他沒能投奔曹魏。然而劉備伐吳之時,孫權迫於劉備的壓力,向曹丕稱臣,之後孫權便把于禁送還給魏國,魏文帝曹丕雖然安慰于禁,卻深惡之,《三國志》曾這樣記載:

帝(魏文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曹丕因痛恨于禁,故意讓人在陵墓內雕刻龐德死戰不降,于禁投降的畫面,于禁看到後,慚愧萬分,不久後就鬱鬱而終。而曹操也十分痛恨于禁,聲稱于禁跟隨其數十年,遇到危險便投敵了,尚且不如剛投降不久的龐德。兩位帝王對於于禁都有如此評價,世人對其印象也就順其自然了。


其次黃忠能夠名流千古,被後人譽為忠誠的典範,不僅僅是因為斬殺夏侯淵。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確實勇不可當,這讓他威震古今。畢竟夏侯淵也是曹魏一流上將,黃忠因此被封為陣被將軍。然而黃忠之所以讓世人稱讚其忠誠,並不僅因此一戰。

其實上,黃忠投奔劉備之時就很忠誠,魏延斬殺韓玄,黃忠也是不同意。劉備入長沙城的時候,黃忠也沒有前去迎接,在他看來,投敵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劉備親自上門說服黃忠投降時,黃忠才被打動。投奔劉備後,黃忠一直很忠誠,無論是入川之戰,還是漢中之戰,黃忠都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黃忠斬殺夏侯淵之後,又參加劉備伐吳之戰,並被東吳部將潘璋暗箭射殺,死在了伐吳的戰場上。黃忠追隨劉備後,一直恪盡職守,驍勇善戰,他的忠誠世人都看得到,最主要是他為蜀漢立下太多的功勞。


于禁就與黃忠大有區別,一者能力平平,並沒有立下太多戰功,且有兩次投降記錄,迴歸曹魏後,更是默默無聞,這怎麼能讓他洗白呢?再加上曹操曹丕對其評價,落下不忠的罪名也就見怪不怪了。

你是如何看待于禁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