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根據新教育理念提煉了教育的九大定律。
多年來,新理念為我們的教育帶來無數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如今看來,也更加印證了新教育理念的智慧與遠見。
我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對定律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教育定律之一:態度決定一切
在一定意義上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
教育定律之二:說你行你就行
如果我們想激勵一個學生,可以不斷地適時對他說:"你行,你能做到,你做得真好!"
他就會去努力達到我們的期望,甚至超出我們的預期。
相反地,想要毀掉一個學生,就不斷對他說:"你不行,你真差勁,你簡直太笨了!"
於是,這個原本"行"的學生,漸漸喪失信心,變得越來越"不行"了。
我們的不少家長和教師認為:學生做得正確是應該的,出錯卻是無法容忍的。對孩子打擊多於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被打成自卑感。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會抗拒學習。
真正的激勵,應是能激發起孩子心底的潛能,並通過努力不斷收穫能力增長和成就感,內化成心靈上的自信。
這樣的自信,會讓他內心篤定,擺脫對外界評價的依賴。在他受到打擊時依然能夠自我鼓勵,成為一種真正的動力。
教育定律之三:體罰近乎無能
獎勵是一種正向強化,強化好的行為,懲罰是一種負向強化,打壓不好的行為。兩者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希望孩子可以變得更優秀。
最無能的懲罰是變相罰錢和體罰。
罰錢,其實是在懲罰家長。
罰了錢,孩子可能就要會遭受家長的打罵訓斥,這是借家長的手打孩子;
罰錢還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了"金錢萬能"的陰影,認為做錯了事可以用錢來解決,導致他崇拜金錢,甚至不擇手段去獲取金錢。
體罰一般在這三種情況下出現:
一是說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靈";
二是教師情緒不好時的衝動,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三是除了體罰再無良策,並且堅信體罰可以解決問題。
因此,體罰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教育定律之四:讀書改變人生
書籍是我們的另一種人生,是前人、智者直接經驗的積累。讀書,就是把別人的知識和視野變為自己閱歷和見識的一種過程。
讀書的人,能從每本書裡看到這世界的不同側面,讓見識與情感在閱讀中日漸豐厚。不僅跳出狹隘的認知,更讓思想深隧,靈魂生動有趣。
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因此,有人說,不讀書的人,生命只有一次,讀書人的生命有無數次。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闡述閱讀不同書籍對學生的影響:
閱讀描寫傑出人物的書,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前途;
文學作品是影響人的心靈的有力手段;
閱讀自然書籍是發展思維和認識能力的需要,是適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需要;
不論哪類書籍的閱讀,都是課堂教學的智力背景。
這就是對"讀書改變人生"的最好詮釋。
教育定律之五:課堂屬於學生
我們構築課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增長知識,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但是,在有些人看來,課堂是屬於老師的。
表面上是這樣。可如果沒有學生,課堂和教師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義。
所以,學生才是課堂的終極目的對象,而教師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途徑。
為此,人們提出了三個"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朱教授主張,在一般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的時間不能少於二分之一。
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運
人的性格有三個內在層次:
生活原則層:是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一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總的看法,穩定性最高,是性格的主導因素;
2、現實態度層:是我們對別人、對自己、對事物的態度,是性格的核心和實體,是比較穩定的,它受制於生活原則,又制約著活動方式;
3、活動方式層:是心理活動的表達方式,是性格的表現特徵,它主要包括一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徵,相對地說,它的可變性較大。
無論哪一層次的性格,對人的思想、行為以及帶來的結果,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實際上也是一場人格的塑造。
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教育定律之七:特色就是卓越
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每個人都具有不可複製的獨特性。在人工智能蓬勃發展的時代裡,特色尤其珍貴。
教育就是要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色,而不是一刀切地把孩子打造成千篇一律的學習機器。有特色,才能創新,才能造就卓越。
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創造輝煌
理想,就是一個人想要到達的遠方,決定了他出發和一路前行的方向。
人生如果沒有理想,就會迷茫,不知道要朝哪個方向去努力。我們的時間是很有限的,經不起這樣的糾結與消耗。
失去了方向,人生就會變得渾渾噩噩,變得消極頹廢,最終就是一事無成。
教育中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遠大的理想,並讓志向融化到他們生命的血液中,沉澱為他們的意志和品質。
教育定律之九:愛心產生奇蹟
25年前,一位社會學教授讓學生到巴爾的摩的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並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
每個學生對被調查者得出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
25年後,這份研究被另一位教授看見了,他對那些男孩的現狀進行了後續的跟蹤。
結果發現,除了20名男孩搬離或過世,剩下的180名男孩中竟有176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教授十分驚訝,決定深入調查。他拜訪了那些被調查者,問了同一個問題:"你認為今天的成功,最大原因是什麼?"
沒想到,每個人都說了這樣一句話:"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
教授找到了這位老師,向她請教如何成功地培養這些貧民窟里長大的孩子。
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微笑著答道:"其實也沒什麼,我愛這些孩子。"
教育的核心就是愛,離開了真誠的愛,再多的方法和技巧也無法發揮作用。這就是教育,用愛的智慧去喚醒受教育者的智慧靈魂。
閱讀更多 素質教育觀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