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实验型203毫米舰炮怎么样?

法人在野


▲MK71型203毫米舰炮(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都知道,对于当今目前的舰载火炮来说,其最大的口径也莫过于美制“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上配备的62倍径的AGS 155毫米先进舰炮了,然而,其实对于美国人而言,其此前还曾在驱逐舰上测试过一门口径达203毫米的舰炮,这就是MK71型203毫米舰炮(即问题中所谓的美制实验型203毫米舰炮)。

▲在美军“赫尔”号驱逐舰上进行射击测试的MK71型203毫米舰炮,而在试验中,美海军发现,这样的舰炮表现出来的性能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图片来源:网络)

MK71型203毫米舰炮是一型轻量化的自动单管舰炮,其比较有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其采用了55倍身管的轻量化203毫米火炮,该火炮的身管重量只有9吨左右,比此前同样身管长度的MK16型203毫米舰炮足足轻了8吨左右(后者的身管重量达到了17.14吨左右)。在其他方面,MK71型203毫米舰炮在发射底牌弹时的射程可达50公里左右,并具备发射远程制导炮弹的能力,在射速上,MK71型达到了每分钟12发左右,而其原型考虑到载舰“赫尔”驱逐舰的空间过小问题虽然仅能使用75发的供弹鼓,但如果换成排水量17200吨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则该炮的弹鼓容量将达400发。此外,该炮由于自动化程度颇高,因此在配备的电源控制台、主控制台以及测试控制台都仅需1人进行操控即可。

▲MK71型203毫米舰炮的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就是这样一门看似十分不错的火炮,却在后来由于经费特别是后来美国海军的127毫米火炮普遍也具备了使用远程制导弹药的关系,加之潜在对手的变化,故而也就只能退出历史舞台了。


军武次位面



↑1976年6月29日下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莱蒙特岛以南,标准排水量2850吨的福雷斯特·谢尔曼级驱逐舰赫尔号(USS Hull DD-945)正在慢速航行。和其它同型舰相比,赫尔号舰首的MK42型单管127毫米舰炮被一种新型火炮所取代。这种火炮的炮塔略微显得有些高大,为了收容更长的炮尾,炮塔后部形成了一个突出的部分。这种新型舰炮便是美国海军当时正在进行的“大口径轻型舰炮”(MCLWG)计划的研制成果:MK71型8英寸(203毫米)/55倍径单管舰炮。

↑赫尔号驱逐舰,摄于1975年4月,可见其舰首203mm炮和舰尾127mm炮的大小差异。

↑在1970年初,所有的克利夫兰级和巴尔的摩级巡洋舰都从美国海军中退出现役,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因日渐老化面临封存。这也就意味着,此时美国海军舰船上的全部的对岸攻击武器就只剩下127mm的MK42单管舰炮了。

而这款舰炮不仅弹丸威力不足,更为致命的是其射程比苏联当时的海岸炮要近,而在那个时候大名鼎鼎的陆攻神器“战斧”巡航导弹尚在襁褓之中。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美苏战争爆发,美军舰艇又需要进行登陆作战或是纵深对陆打击任务的话,就要在敌军海岸炮射程内顶着敌军炮火进行作战。再加之美军在越战后认为需要军舰保留一定的炮战能力,以便在低烈度局部战争中进行对陆火力压制。因此大口径轻型舰炮计划便在1970年代初被提出。

图片摄于1975年9月,赫尔号上的舰员正在清洁203mm炮的炮塔。

↑这是MK42型127mm单管舰炮的草图,也就是上图中安装在赫尔号舰尾的那款127mm炮。由图中可见其炮塔(含炮)长8.1m,座圈直径为约2.82米,炮塔高4.26米(包括炮塔上方突出的火控单元)。

但是为了追求较高的射速,该系统安装了双路供弹系统,有两个弹仓和两套装填机构,故在舰体下的安装深度约为9.608m,而所需的宽度较大,应该超过4m。

该炮全重66193kg(含弹药),高低射界-15°/+85°,旋转速度40°/秒,俯仰速度25°/s,最大理论射速40发/分,发射31.505kg重的MK41 Mod0型高爆弹时,最大弹道射程为23691m。

↑相同格式的MK71型203mm舰炮的草图。由图可见其炮塔(含炮)长13.9m,座圈直径为约6.25米,炮塔高4.27米。在甲板下所需的安装深度至少要5.2m,而由于采用了更大口径的炮弹,其装填系统的宽度也达到了4.27m,与MK42的两个弹仓相当。

该炮为全自动控制,但即便如此炮塔的安装重量(含装填设备以及弹药)也高达78425kg。得益于电力驱动的俯仰/旋转机构,该炮的俯仰速度可达20°/秒,旋转速度更是达到了30°/秒,高低射界达到-5°/+65°。

该炮的最大理论射速为12发/分。在发射117.5kg重的MK25型高爆弹(无制导)时,该炮的最大弹道射程为29260m。也就是说,虽然203mm的MK71的炮塔座圈直径是127mm的MK42的3倍,重量却只比后者大18%,而且反应速度和前者相近。更加关键的是,MK71的射程不仅比MK42要远约30%,其弹丸质量更是后者的三倍多重,其对远距离目标的杀伤效能自然不必多说。



↑上图是美军M109型155mm榴弹炮的威力试验。MK71舰炮的高爆弹中装有9.7kg炸药,而当前各国的主流155mm榴弹炮装药量在8kg左右。可以说MK71型203mm舰炮的杀伤力,对付一般的舰船、建筑物、机场、无防护的人员甚至是装甲车辆,都是完全够用的。

↑除此之外,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达伦军械实验室(Dahlgren Laboratory)还专门给MK71型舰炮研发了一款203mm激光制导炮弹。在1976年7月对伯恩斯号(USS Burns,DD-588)靶舰的射击实验中,赫尔号上的MK71舰炮用该弹取得了五发全中的好成绩。

↑实际上 ,MK71型203mm舰炮原计划是安装在上世纪8、90年代美帝提出的“强袭巡洋舰”(Strike Cruiser)上的。计划中这将是一型满载排水量超过1.75万吨的核动力宙斯盾巡洋舰,计划头5艘的舷号是CGN42-46,但由于其在里根任内的取消,MK71项目也随之下马。美国海军巡洋舰的舷号也空开了CGN42-46,而从后来的提康德罗加级首舰CG-47提康德罗加号开始。

↑强袭巡洋舰计划下马后,美帝也曾做过将MK71舰炮装在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舰体上的设想,可见MK71的结构一直延伸到舰体底部,横向上也占用了大量的舰体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就是沿用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而二者的排水量都在8000-10000吨左右。(在赫尔号上安装的是缩水的实验型,实装型的装填和火控机构比实验型要复杂得多)

但若是用于对登陆滩头的火力支援以及压制任务,实际上当下各国主力大型驱逐舰现装备的100-130mm自动舰炮凭借其较高的射速以及较强的连续射击能力,已基本够用。

若将203mm炮用于防空或是反舰,则又是一笔十分不划算的买卖:比127mm炮大一圈的203mm炮不仅在射速、反应速度、连续射击能力上较前者逊色,只有在弹丸射程以及威力能够取得较大的优势。当然203mm炮弹更大的弹头也就意味在其上采用诸如火箭助推、滑翔弹翼等增程手段的潜力要大于127mm炮,也能够安装精度更高的导引头。

但是上述优势在飞得远、打得准、且威力更大的导弹面前,203mm炮又只有低头认怂的份。可以说,203mm舰炮在当前的技战术背景下,颇为鸡肋。

↑美帝给其最新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满排超过15000吨)则可以看做是当年美帝在苏联解体后自认为一败难求而打造的一款新时代隐身 “殖民地炮舰”,也算是当年203mm炮的设计理念的重生。

该级舰安装两门155mmAGS舰炮系统,而AGS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实际上都要大于前文所写道的MK71型203mm舰炮,甚至达到了二战时双联203mm炮的体量。这门炮就能发射长达2.25m、重达102kg的LRLAP增程制导滑翔炮弹,最大射程高达185km,命中精度误差仅10m。

↑185km的射程用于一般的对陆纵深打击任务完全够用,LRLAP仅仅10米的命中精度误差也相当感人,但这款炮弹也有致命的软肋——太贵(成本大部分来自炮弹的导引头以及制导系统等精密电子设备)——美国军方最早提出AGS计划时曾做出要求,希望将该弹的单价控制在3.5万美元以内。而随着其载舰DDG-1000由于成本过高,计划建造数量由30余艘降至3艘,LRLAP的生产规模也随之大幅缩水,这样在分摊研制成本和费用之后,它的价格大幅度增加,每发单价达到80万美元,而美国海军一枚战斧巡航导弹的单价大约也在100万美元左右,最新型的战术战斧导弹(block4)价格更低,而LRLAP在面对射程超过2000km,弹头超过500kg重(甚至可以遂行核打击任务),技术成熟久经沙场的战斧大爷时,也显得没什么优势了。因此即便对于财大气粗的美帝来说,也感觉80万(刀)一发的LRLAP实在是太过于奢侈了。


↑DDG1000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一款依靠其隐身特性徘徊于敌方近海,“独来独往”的对陆火力打击舰,放弃了反导功能,也大大削弱了对空探测和打击能力。近期曝光的图片显示,因为研发经费不足,原本的集成射频系统被一砍再砍,朱姆沃尔特号上多出了许多外置设备的鼓包,而这将会极大的破坏其原有的隐身外形。



↑而随着中国052d神盾舰“下饺子”一般的服役,最新锐的055已经下水,054、056护卫舰也已服役数十艘,无论是近海还是远洋,我国的海军实力只能说是逐步提高。当年美帝自认为孤独求败的时代一去不返,DDG1000在敌方近海的单舰生存能力堪忧,又难以融入现有的美军作战体系,或许也就陷入了一种用途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通过LRLAP下马,美帝最新锐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陷入有炮无弹的窘境,我们或许也能管中窥豹一番,在导弹兵器面前,传统的舰炮早已沦为了军舰的第二武备,大炮巨舰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返。

↑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今年年初,国产电磁炮上舰实验的信息流出。或许我们也能够期待,新兴的电磁炮能够弥补传统舰炮相对导弹在射程、精确度、反应速度以及威力上的诸多不足,在不久的将来撑起一片新的天地。而电磁炮新潮流的引领者身在何方,是东方亮亦或是西方亮,还看今朝。


APFSDS1


由于一战、二战的军舰上的舰炮在射程、射速、威力等方面都不能够和今天的舰炮相比,二战结束以前乃至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舰巨炮主义一直是海军作战的战略思想,期望以更大口径的舰炮夺得海战的胜利。


【在赫尔号上的MK型舰炮】


美海军处于实验中就胎死腹中的203毫米MK-71型舰炮,就是因为巴尔的摩级、克利夫兰级以及衣阿华级相继退出现役,美国海军的军舰的处境只有5英寸舰炮的尴尬处境,这种口径不仅射程近,而且压根不能够击穿坚硬的物体,很难为地面部队提高支援。


而203毫米的MK71不仅火力强大,还能够安装在驱逐舰上,而不仅仅是排水量更大,更加笨重的战列舰、巡洋舰上。根据4年的试验来看,MK71型舰炮能够使用普通炮弹、激光制导炮弹,对于岛上的坦克、掩体等坚固目标都能够摧毁;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号就是被MK71葬送海底,MK71舰炮在近15千米的地方发射5发激光制导炮弹全部击中该舰。MK71的战斗力要是放在现在还是有优势能够和现代舰炮有得一拼的,现在普遍的76毫米、127毫米舰炮,现在各国的舰艇大多都是在5000吨左右,203毫米的MK71就是安在不到5000吨的舰上,MK71外加75发炮弹的总重量也不过是78425Kg,在舰炮家族中MK71已经是比较轻便的。关键的是它的环境适应性极强,15cm的冰雪覆盖、-29℃~38℃之间、超过40节的风速等恶劣环境都还能正常工作,对于军舰长期处于各种复杂的海况环境中这是硬指标了。

【▲严寒中的MK71型203毫米舰炮】


MK71型舰炮的在试验中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都感觉十分满意的,但是因为单炮1800万美元的价格,在政府大力降低军费的年代里,要大量换装美海军舰艇是不可能的,也只能娇艳一时吧!


以上是【崇军讲武堂】作答,如果喜欢的话请给点个赞或加个关注吧~欢迎评论区留下高见~~~


崇军讲武堂


在20世纪末,随着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美国海军在近海水域作战概率的增加,为了打击敌岸上目标并对海军陆战队以及在沿海地带作战的陆军以火力支援,美国军政首脑对在上述作战中使用远射程舰炮和大威力弹丸的兴趣有所提高。

装有三联装406mm舰炮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从海军正规序列退到预备役之后,就降低了海军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因此,海军着手研究舰载火力支援系统,对可用于执行上述任务的8种可供选用的火炮进行了费效比分析。在1992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中,拨款3100万美元进行这项研究。据海军专家分析,这项科研设计与试验工作的总费用可能高达2~3亿美元,而包括系统制造、装舰及人员培训的总费用将超过10亿美元。

当时审查的系统之一是FMC公司于70年代末研制的Mk71-0型单管203mm舰炮。该炮经过了严格的试验后同意装备使用,但国会没能批准批生产。应该指出,其试验样炮装在“赫尔”号驱逐舰上,四年之内发射炮弹达1800发以上,显示了很高的战斗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

全自动的Mk71-0型火炮装置具有12发/分的射速,可由一名炮员在6分钟内将位于弹舱内准备射击的75发118Kg重的弹丸射向目标。这样的火力等于二次大战时巡洋舰上的三联装203mm火炮的火力,而后者需要的炮员竟多达44人。另外,三联装203mm舰炮的质量和体积比Mk71-0型大6倍多。与美国海军使用最广泛且只能进行有限火力支援的Mk45型127mm舰炮相比,203mm炮弹的重量是127mm炮弹的3.5倍多,杀伤力是其6倍多。当时FMC公司准备改进Mk71的基本设计,在结构上采用最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其战术性能,满足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对舰载火力支援系统提出的要求。但该项目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