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用一首诗词和文章诉说清明祭祖的心情吗?

沧海一柱86374366


清明有感——

1、

远处荒冢埋青草,陌上焚香化纸钱。

水中萍缘随风聚,心怀故旧拂柳烟。


2、

自古愁思寄故人,难眠昨夜梦纷纷。

清明又见飘飘雨,落了百花洗风尘。



3、

柳烟飞雨,洒点点红尘。

陌上归途,思念泪纷纷。

去年今日,尚道亲安好。

此时此地,阴阳两极人。

——愿外婆在天之灵安息,您的孙女记念您🙏

清明,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逝者安息,活着的人继续……


清心一栈


一双小脚担七口

里里外外不停手

任劳任怨敢奉献

虽没文化礼数周

娘亲离儿己远走

儿却感觉娘没走

梦中常闻饭菜香

口水顺着腮帮流

我娘离开我们己经6年了,娘是在我爸走后14年的时候走的,也是在春天的时候走的。我爸我娘相差一岁,却是同一天的生日,农历四月初一。二老都是在生日之前走的。

记得我娘在临走之前的那几天,精神特好,娘躺在病床上向我啦起了她的过去。

娘的老家离我爸家有40多公里,姥娘家在农村,家里开了一间馒头房。爷爷家住在城里,爷爷以打麻绳为生。

娘是一双小脚,娘没有文化,但却识礼,孝敬公婆,收拾家务认劳认怨,从不偷懒。时常得到爷爷和奶奶的夸奖。娘本来没有大名,是爷爷给我娘起了一一李淑范这个名字。这也许是公婆对我娘最好的褒奖吧!

娘一生养育了我们3男2女共5个子女。为了养育我们,娘用她那一双小脚挑起了一家七口的重担。娘用爸爸每月40块钱的工资养活了七口人。为了贴补家用,娘曾上工地干过壮工活,后来我爸不让娘去干重活。娘就给旅馆拆洗棉被、床单……

娘天生一双巧手,针线活在我们这条胡同里无人能比。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鞋子都是娘在晚上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不管谁家姑娘出嫁都要找娘做棉袄,娘也从来不推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艰苦,供应粮不够吃,娘就用玉米面拌野菜蒸窝头,想办法让我们吃饱。每次吃饭都是等我们都吃完了娘才吃。我记得夏天吃凉面,娘都是等我们吃完之后,用面汤泡一点煎饼,然后在冷水里过一过当凉面吃。

当我们长大之后,娘又帮着我二姑带大了3个孩子。之后又帮着带大了我叔我婶的3个儿女。

马上就是清明,再有一个月就是爸和娘的生日。我想对二老说:爸、娘,我想你们!顺祝您们生日快乐!还有一件喜事对您二老说,您们又添了个重孙,这回您们有两个重孙了,咱们胡家后继有人更兴旺了!二老高兴吧!


半个南山人


清明祭奠父母

清明是联结人间与天堂的一座恩情桥

四月人间小巷春意深

杨柳客舍新,桃花芳菲浓

父母坟头野花香

儿跪坟头,遥寄天堂的父母安好

儿心中记忆的岁月清析又朦胧

父亲的脊背像一座高大的山

听您讲过美丽的童话

六岁那年你就离娘和我们兄妹几人

生活是一部苦难的荆棘

走过饥寒交迫的岁月

儿子终于长大成人

风雨三十六载,与母亲相伴

那年母亲也去了天国

寻找早走的父亲

留下一人独自伤心的我

和我相依为命的IL子

年年清明时

想念亲人,泪雨纷纷

花开清明,不闻香

凄风冷雨到天明



初心未改1234


问题:能用一首诗和文章诉说清明祭祖的心情吗?

清明,这个时节,每一个人的心绪,或多或少都是压抑郁闷,多少有点凄迷哀婉。再加上“小杜”的纷纷细雨,怎么不让人“断魂”。所以,古人在这个时节,为了平抚过多的哀思,给我们安排了踏青——“借墓赏春”,由来已久。

纵览唐宋诗词,这类题材的文章数不胜数,我们就不一一赘述。无论古人怎么过自己的“清明”,怎样描述自己的心情,那些彪炳千古的诗文,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但哀怨中又是那么亲切,其中又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充满着浓浓的的生活气息。

传统清明节发现到了今天,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认可,颁布“公共假期”,文明出行祭祀,现已蔚然成风。

古往今来,一切真善美的存在,都是相辅相成,顺理成章的。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

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固有一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今天的生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不断地成为去者。新生取代老朽,自然之法则,自然的规律。

人类社会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吗?

有关这一类题材的文章诗词,我用自己的几首旧作,聊表自己的心情。

【菩萨蛮•清明】

青岗遍地堆松枝,烟雨迷蒙清明时。

幽静寒石路,蓬蒿已漏头。

彩幡沾雨润,菊瓣任飘零。

青烟随风去,细雨唤莺啼。

【七言诗•清明感怀】

春日暖阳沐山川,清明时节丽人天。

杏花酒旗招游子,阡陌青冢燃纸钱。

碑前薄酒慰先祖,坟头高香绕素幡。

松岗莺唳惊红尘,深溪鲤静念黄泉。

跪哺亲恩梦萦怀,躬厨茶饭烙舌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可养而亲难还。

禁烟空酹一壶酒,寒食幽思两重天。

天堂地狱相争渡,桃源魔域互变迁。

子孙若愚勤耕读,祖宗虽远常挂牵。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互动交流,敬请关注。


兵法天下


《清明祭》: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写清明的诗,清明的祭文,清明的散文,何止用汗充栋来形容?余以为任是什么样的文章高手,也写不出新意了。不过既然头条有人提出问题来了,并且要求要以诗词配话诉说清明祭祖的心情,我看我还是写一小篇千字文,应应今年这个清明节的景吧。

老实说,今年的气象有点怪,过了年一直到上元节,清明节,就没有几个好晴天。十天半月才见一回太阳,马上又阴沉沉地转冷转雾转寒转凄清了。倒是接近清明这几天,天才猛然放晴,于是赶紧出到郊外,看了看几处即将凋谢的桃花李花。这時,老家来了电话,说家族上坟祭祖的日子不变,让我们提前去老家住上几天。

往年上坟,都是要即兴写几首小诗的。今年不写了。感觉写来写去都是风筝呀,牧童呀,桃花菜花呀,都写烂了。还不如写点别的,比如说古人上坟怎么上啦,可又不能总拿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時节雨纷纷……的老调而套,便只有讲一讲黄庭坚的清明诗了:

隹节清明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效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似?满眼篷蒿共一丘。

我们知道,中国的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者大诗人屈原,而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宁愿与母亲一道被人为的大火烧死,也不愿下山做官的大功臣介子推。介子推在帮晋文公小白回朝夺取政权前,曾割自己屁股上的肉做成汤肴给公子小白充饥。可当人主登上大位后,什么人都给封赏,唯独把介子推忘到脑后去了。介子推也不计较,只回家奉母作平民。于是有人替介子推抱不平,话传到晋文公耳里,他才猛然想起这个忠臣,便传令介子推要他入朝听赏。可介子推怎么也不愿再往宫庭做官。为了避免文公派人纠缠,介子推携老母躲进了山里隐藏起来。结果文公越是寻介子推不着,越想再见到这个人,知道介子推是躲进了山里,便着令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却不想把人家母子都双双烧死在山里了。捡查遗体并装殓这个大臣時,晋文公恸哭不已,而手下人这時发现介子推的衣襟上有两行字!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文公感念不已,便把介子推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次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他,发现被烧死的一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合了,便赐老柳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北宋末年的“元佑党争”時期,公元(1086年~1094),由于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朝庭官僚形成新派和旧派,苏轼,司马光,黄庭坚等人被定为"元佑党人"遭到贬逐,黄庭坚罪行虽不及苏轼那般严重,却也因牵连进旧党一案受到了新党的冷落。在这种背景下,黄庭坚借荒冢桃花,齐人与介子推的贤愚对比,写下了比杜牧那首欢快的清明诗更有深度的另一首清明诗。

介子推的忠和贤,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可齐人的愚和丑又是怎样表现的呢?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古代有个典故,说一个齐国人,每天专靠外出,到坟地里向扫墓者乞讨人家祭祀祖先剩下的酒饭饱食终日,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请自己吃饭。这是一个多么贪鄙的蠢人形象!和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再出仕为官相比,两种人生,两种境界,对比之下,谁贤谁愚有多么的格格不入啊。

不过呢,在清明到来時,眼前虽是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春光绽尽,蛰虫苏醒,桃开李放芳草如碧。但是看着春草掩埋下那些累累白骨的坟丘,无不令人心头拥起难以言说的悲凉。不是吗?尽管春雷万均,春雨绵绵,桃红李白芳草葁萎,可与之对应的景物却是让人无限生愁的荒冢土丘。现在无论是贤良之人还是平庸之辈,都只能赚到一个满眼蓬蒿共一丘的土堆而已。千年之后谁贤谁愚,又有谁知道呢?与其将来作一堆乱蓬的野草,还不如勇敢坚强地活在当下,想怎么活,努力把自己活好,才是人来世间走一趟的要务。千万不能因生命短暂而对人生执消极的态度啊!








李老根2017


一提到关于清明的诗词,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杜牧的《清明》,不由自主的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毕竟这首诗在小学的时候大家就背的滚瓜乱熟,记忆深刻,多年过去了还能张口就来。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是抱着以一位离家在外多年的旅人的心态和眼光来写的,表达出了诗人在清明祭祖的时候,一人孤身在外,郁郁寡欢的伤感情怀。


在古代,清明节虽是个踏青、游玩的日子,但扫墓祭祖这一天还是非常伤感的。因为当时的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都很差,不提那些战争的年代,就是在和平年代,许多人都很难活过50岁的(诗人杜牧在49岁时病死),大部份都是在正值壮年的时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死去。所以在清明祭祖时,人们的心情都是忧郁伤感的,祭祖那天,青山处处都是飞舞的纸钱飞灰,凄惨的哭泣声音。除了那些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纨绔子弟,人人都心情沉重,充满伤感,尤其是像杜牧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更是触景生情,忧伤不已,再加上糟心的寒雨,更是愁上加愁,只有问问牧童找个酒家买醉,造成后世很多以“杏花村”为名的酒楼。

我们现在的清明节祭祖,很多人都是带上吃的喝的玩的,到了地头,也就扫扫墓,拜拜坟,然后全家一起吃喝玩乐,尽兴而回。除了那些亲人刚离世不久的人们,很少会有人带着悲伤的心态去祭祖的。因为如今的生活条件大幅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寿命也越来越长。古人理想心目中七八十岁的高寿,现在随处可见,九十上百岁的都习以为常,很多老人的离世都是寿终正寝,没有留下什么遗憾,走的很安详。所以,我们现在的清明祭祖,是遵循习俗,更多的是对逝去亲人的一种怀念,一种祝福。

如今的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平静安稳的日子,觉得我们现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等等,都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事,从来很少去深思,我们这样丰盛的食物是怎么来的?我们这样绚丽的衣服是怎么来的?我们这样多彩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的长寿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安居乐业是怎么来的……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我自己凭本事挣钱得到的,是这个原因吗?

诚然,凭自己本事挣钱是很厉害,但挣钱得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安全稳定的环境源于国家的强大,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威慑别人,保持社会的稳定,让人们享受和平带来的幸福。在战乱的年代,你有本身挣钱都不一定有命去花,更何况还快乐无忧的生活到寿终正寝。

清明祭祖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大悲大痛,只有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我在祈祷,我在祝福,我在感恩。

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祖国!


石丘杂谈


               清明三章,

母亲去世已十 五年了,在此谨作《清明三章》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摄影:飘 云

文字:马二可

          一

魂游黄泉渺茫茫,

误把地府当故乡。

千呼万唤不回来,

儿女垂泪空悬望。

          二

花落水流白云边,

天地不見母容颜。

思念不尽苦无计,

纸烛和泪化青烟。

          三

天翻地覆人间改

户户联网通国外。

阴槽若有神奇事,





用户马二可


年年清明祭祖先,

备酒备菜备水果,

三柱清香通法界,

传递人间孝思情,

有生有死生灭相,

生生世世枯骨堆,

须弥山上也难容,

六道流转业力牵,

善业恶业不定业,

寿夭皆由前世因,

今生修善转恶因,

随缘了业莫再造,

因上努力果随缘,

人为六道中转站,

成佛成魔一念间,

四十八愿为众生,

信愿行为三资粮,

弥陀弥陀念弥陀,

西方接引悟无生,

老实念佛出轮回。



水灵173515282


巍峨青山自瞻仰,连绵不断千秋祭,

子孙后代隔时空,满腔热情春光写。

河流咏歌心头热,泥土凝聚传气息。

先天后土对祖先,忠孝仁义清明节!

面对巍峨青山,心情就像大山一样敬仰祖先。这种薪火相传,亲情延续,家脉永相传,在千秋万代中心手交接,岁岁不断。时空相隔感受到祖辈就在眼前,淳淳教导和爱护着子孙。春光的明媚不是很好的记录了下来了吗?河流在歌唱传递着热情,亲情,泥土里的芬芳不就是气息吗?先天后土的社先祖们,你们安息吧!作为忠孝节义的子孙后辈,会每年清明节来和你们心灵感受,让亲情放飞在时空中我们永远在一起……











春雨44000583


《祭英灵……》诗一首/老张

登高远眺,

祖国山河春意闹!

花红柳绿,

山舞水笑……。

啊,江山如此多娇!

惊回首,

几多英雄竞折腰?!

君知否?君知否?

风景为何独好?

前人栽树后人享,

血沃中华肥芳草!

岂敢忘怀先烈,

永垂青史不老……。

年年岁岁清明时,

携子当把墓扫!

千秋万代相传,

视为传家宝!

今吟一首小诗,

执酒洒向江涛……。

愿逝者安息,

愿生者珍惜……。

2019年3月31日于金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