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

相思藤


要搞清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三家分晋”。所谓“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历史事件,后世史家甚至将“三家分晋”视为了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而瓜分晋国的韩、赵、魏就是后来所谓“战国七雄”中的那三家。



韩、赵、魏原本是晋国的大夫,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的权势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把持,这些大夫各有各的地盘、百姓、军队,实际上就是晋国的国中国。后来,这六家大夫之间又开始相互攻伐,范氏、中行氏被其他四家打挎,退出了政治舞台,仅剩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四家。而这四家当中,以智氏的实力为最强。



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晋出公在位期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掉了实力最强的智氏。晋出公闻讯大怒,向他国借兵讨伐韩、赵、魏。但是,实力已经羸弱不堪的晋出公根本不是三家的对手,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被迫出逃,最终连气带病,死在了出逃的路上。此后,晋国公室又拥立了一位新国君,即晋哀公,但此时的晋国公室已然无力回天了!不久,韩、赵、魏三家遣使拜见周天子,要求周天子正式封他们为诸侯。本已式微的周天子已然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就算他不封,人家也已经制造既成事实了。周天子心想:“反正我也改变不了事实,既然你们这么抬举我,我总不能不识抬举呀!”于是,正是认可了韩、赵、魏三家的诸侯身份。再之后,韩、赵、魏又瓜分了晋国公室剩下的土地,晋国不复存在,此即所谓“三家分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呢?根子上还要从“曲沃代翼”说起。晋昭侯在位期间,把比国都翼面积还要大的曲沃封给了叔叔成师,也就是史籍中的“曲沃桓叔”。有了实力自然便惦记上了那把“老板椅”,自曲沃桓叔起,曲沃连续三代(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与晋国国君为敌、挑起战争,企图以小宗取代大宗。晋缗侯时期,曲沃武公一举破翼、灭了大宗,并行贿周天子,取得了合法晋国大宗的地位,是为晋武公。由于自身小宗取代大宗的这段不光彩往事,晋武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开始逐步限制公室势力,大肆重用卿大夫,以避免第二次“曲沃代翼”的发生。



晋武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献公即位。晋献公在位期间,先是听信大夫士蔿之言,将晋国之前的内乱归咎于公室庞大、公子众多,开始大肆屠戮晋国公室,除了少量出逃者,几乎杀光了晋国的公子们。“骊姬之乱”时,晋献公与儿子们又开始了父子、兄弟相残,最终导致晋国公室凋零。自此,“晋无公族”,自家人不敢用、也没得用了,晋国国君只能依靠和重用卿大夫。此举直接导致了后来晋国卿大夫势力的膨胀,最终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发生。说到底,所谓“三家分晋”,实际上还是当初“曲沃代翼”的后遗症。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山西简称“晋”,也叫“三晋”,这个称呼源自于春秋末期三家分晋的故事。

晋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河汾之间百里,经历了春秋时期晋献公、晋文公、晋景公、晋悼公的多代努力,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疆域早已不只是现在的山西范围之内,已经扩大至北过山西大同几乎达到张家口;南过陕西商县、河南平顶山;西到陕西大荔;东到河北保定、河南范县。

三家分晋的“三家”指的晋国历史悠久的卿族世家赵氏、魏氏和韩氏。至于为什么晋国会出现三家分晋的现象,源自于晋献公时期。晋献公晚年宠爱骊戎女骊姬,骊姬为自己的儿子奚齐争夺太子之位,以至于原来的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太子的兄弟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逃亡。

公子重耳在外逃亡时追随他的有:狐毛、狐偃这两个是他的舅舅。还有赵衰,与晋文公既是连襟,又是晋文公的女婿。还有后来被谥为“魏武子”的晋国大夫魏犨,也是五贤臣之一。此外还有先轸,先轸姬姓,也是晋国宗室,后来成为晋国名将,统率三军。追随晋文公重耳出亡避祸的这些心腹重臣就是后来卿族世家的雏形及核心。

晋文公时期,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建立了三军:上军、中军、下军。每一军各置将、佐,加起来六人称为“六卿”。中军主将为元帅、正卿。当时在赵衰的建议下晋文公以郤縠为元帅。当时三军六卿的情况是:中军以郤縠为将,郤溱为佐;上军以狐偃为将,狐偃让给哥哥狐毛,自己为佐;下军以栾枝为将,先轸为佐。除了六卿之外的的风云人物还赵衰、荀林父和魏犨。晋文公刚开始是以赵衰为卿,赵衰让给了栾枝、先轸。荀林父为晋文公驾驭战车,魏犨作为骖乘的车右。这是晋国卿族世家形成的初期。

从晋文公到晋景公、晋悼公、晋平公、晋定公、晋出公,晋国的发展史与晋国卿族世家的发展史不可分割。

晋国的六卿世族出自于姬姓、祈姓、嬴姓。有姬姓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韩氏、魏氏、荀氏。荀氏又分支出中行氏、智氏、程氏。此外还有祈姓范氏和嬴姓赵氏。晋襄公死后狐氏逃往狄国,晋景公时下宫之难赵氏受到重创,晋平公氏栾氏被灭族,卿族世家最后剩下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从此六家正好占据六卿之位各一席,形成了暂时的制衡,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了祸患。

晋定公时期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中行氏有姻亲,中行氏又和范氏有姻亲,赵氏的内讧把中行氏和范氏也卷进来了。这时韩氏和魏氏站在赵氏一边,韩氏和魏氏左右晋定公,逼得中行氏和范氏反叛,最后逃往朝歌。晋国的六卿就剩下四卿了。赵氏、魏氏、韩氏和智氏。

晋出公时智氏宗主荀瑶狂妄而骄横,向韩氏索要万户大县,又掘汾水淹赵氏晋阳。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了智氏。这时晋国国君已经是被架空的傀儡。又过了五十年,周威烈王正式封三家为诸侯,从此春秋已逝,晋国不存。


沅汰


《资治通鉴》就是从三家分晋开始写起。战国七雄里魏韩赵前身就是晋,应该说,如果晋不分裂,堵住秦国东出函谷关。秦根本无法统一天下,真正有实力,有条件其实晋,可惜三家分晋,分晋也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春秋战国里除了被灭之外,唯一内部分裂,灭亡的就是晋了,但晋为何分裂?主要原因是三军六卿与国家制度转型。晋国在春秋中后期始终是最强国,是五霸之一,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三军六卿起始于晋文公,晋文公制定了三军六卿制分享军政大权。如果国君强大还可以,如果国君势弱权力自然落到六卿手里,到了晋静公时期六卿已经强大到尾大不掉之势。晋国国君已经完全是“虚君"了。晋国六大家经过彼此争斗最后剩下三家。三家实际上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以国君为首的代表却是落后的旧贵族,国君没有主导和代表了新兴势力,更没有维护新兴势力利益。这实际就是新旧两种利益集团开始相互博弈。其结果代表新兴势力地主阶层取得了胜利。而以国君为代表的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土地制的发展。

应该说,晋国自开国宗室就干涉政务。在晋国发展过程中,也分封了一些新的贵族与世家。随着时间推移,和晋文公刻意的安排,在晋文公时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六十多了个“世家大族”的国家啊!他们已经彻底“绑架”国家利益。应该说,晋文公种下晋国分裂的祸根。其实这也是春秋政治转型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一场“外科手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任命赵籍、魏斯、韩虔为诸侯,承认了三家分晋的事实。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废除了晋君,将晋公室仅有的一点土地也予以瓜分,赫赫有名的春秋大邦晋国彻底消失在历史中了。三家分晋其中的最大政治事件。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瓦解证明,是封建地主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标志。至于说,赵魏韩三家与智家的争斗就是分脏大会,没有什么对错而言。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三家分晋”是指公元前403年,晋国三家卿大夫韩、赵、魏获得周天子认可,越过晋国成为了诸侯国,并且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至此,战国七雄秦、齐、楚、韩、燕、赵、魏诞生。

对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三分分晋,我们需要了解三个关键词:社会转型、三军六卿、智伯索地。

社会转型

个人认为,三家分晋的本质和田氏代齐其实相差不多,二者都是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产生的结果。所谓的新势力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而旧势力是那些一直维护旧制度的贵族。导致着两股势力互相争斗的原因无非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的崩溃(井田不能买卖或转让),私有土地的发展,因此这些经济上的变化需要在政治上出现一个能匹配新兴阶级的政治地位。

如果大家了解法国大革命背景的话,仔细观察会发现,三家分晋的逻辑和法国大革命其实相差不多。

三军六卿

分封制的结构就像现在的公司管理结构,诸侯国下面是卿大夫,而卿大夫和诸侯的关系类似于诸侯个周天子的关系,卿大夫们分享者诸侯的土地。当时晋国大权旁落,被六个卿大夫掌控着,这六个卿大夫分别是:赵、魏、韩、智、范、中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六个家族皆是采用了封建剥削的方式,由奴隶主贵族转变地主阶级,并采用减赋等方法讨好百姓逐渐发展起来的。

智伯索地

很多人会奇怪,晋国的权力为什么会被六个卿大夫掌控?这主要原因还是晋文公搞了个三军六卿制分享军政大权。后来这六家中的范和中行氏被赵给灭了,然后智就成了最大家,并且凭着自己的力量逼迫另外三家交出土地,这就是“智伯索地”。

起初这三家还坚持不同意,直到韩氏屈服,交出了土地,魏氏本来是摇摆不定,一看到韩氏服软了,也跟屈服。智氏一看韩、魏已经俯首,只有赵还在坚持,就决定打到赵屈服。

于是,智氏联合韩魏攻打了赵两年,硬是攻不下来,只能用引水淹城的方法。此时韩魏突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吓出一身冷汗,再加上赵的鼓动游说。于是两家一起策反,配合赵灭了智伯,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土地瓜分结束后,他们要求周天子把他们封为诸侯,周天子怎敢不答应。于是,三家分晋就这么快乐的完成了,他们看似分的智氏的土地,其实是晋国的土地。

从开始,奴隶主转变成地主阶级,再到势力庞大后的野心,然后互相攻打吞并土地,与其问什么是原因造成的“三家分晋”,不如说这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


挚滗画畫紅尘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称霸中原的晋国烟消云散,韩、赵、魏三国分立,自此春秋逝去,战国争鸣。晋国灭亡的根子可以追溯到一代传奇霸主晋文公重耳那里,可以说晋国霸业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从文治武功来说也算个明主,在他的统治下晋国吞并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黄河中游地区都是晋国的领土,晋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但是晋献公一方面是被同族人不断的叛乱弄烦了,另一方面可能有受迫害妄想症,公元前669年晋献公采纳手下大夫士蔿的计策将自己同族的晋国诸公子们全杀了。要说晋献公诛杀晋国诸公子不是没有好处,实现了国家权力集中,能够一心对外争霸,但是过分的杀戮让晋献公非常多疑,后来在宠姬骊姬的挑拨下竟觉得自己的儿子也要害自己,逼得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

晋献公死后晋国连续爆发内乱,争权夺位的公子们先后被杀,反而一直在外流亡的重耳得到了国君的位置,最终成了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不知道是晋文公家庭教育不行,还是晋国国君家族有内斗的基因,重耳这段堪称屌丝逆袭的经历没有使得家族变得兄友弟恭,反而使得晋文公之后的晋国国君对于兄弟严防死守,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赶出晋国不让他们接触权力,就怕再出一个重耳这样的人威胁自己的统治。

光靠国君一个人是治理不了一个国家的,既然自己人不敢用,那么权力只能下放给外姓人,这就使得异姓卿大夫开始把控国家权力。同时晋国国君虽然将其他兄弟赶出了国家,但也给了臣子以下犯上的机会,一旦国君和异姓卿大夫发生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卿大夫就杀国君迎立在国外的公子继位,比如公元前607年赵穿杀晋灵公,拥立公子黑臀继位;公元前573年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拥立公子悼公周继位等等。这些公子继位前因为晋国国君的打压根本毫无势力可言,在异姓卿大夫的帮助下登上君位也只能继续依靠这帮人,这样一来晋国国君的威望和势力越来越低,异姓卿大夫的家族越来越强。

晋国国君同族的衰微只是给了异姓卿大夫做大的机会,真正让他们抗衡国君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度。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种情况下他的身边还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心腹生死相随,重耳回国登位后自然要重赏有功之臣;再加上晋文公重耳有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为了将晋国各方势力团结在自己麾下,于前633年确立了三军六卿制度。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军权由国君独掌。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将军队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这就是六卿,六卿是军政一体的职务,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最重要的是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这就很可怕了。用今天的话说晋文公就是将晋国由家族企业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国君是董事长,六卿是大股东,这样一来壮大晋国就是壮大卿大夫自己的权势,自然人人用命,尽心竭力。

当然晋文公不是傻子,也害怕君臣异位。首先六卿在军中以中军将郤榖为首,在朝中确是以上军佐狐偃为首,军中第一人和朝中第一人不同,政权与军权交织、制衡,便于晋国国君控制全局;其次晋国六卿虽然是世袭,却不是在某一家内世袭,而是在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家族内轮流担任,这样一来为了争权夺利六卿之间就会内斗。

重耳的设计虽好,但是对于国君的威望和权谋手段要求太高,一旦国君不能平衡六卿间的关系,使得一家独大,国君就只能遭到欺压了。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晋文公当年倚重的老臣接连去世,特别是公元前622年六卿的前四位先且居、栾枝、胥臣、赵衰一口气全死了,根本没给晋襄公慢慢整理朝局的时间,晋襄公不得不对六卿进行大规模调整。就是在这次调整中晋襄公打破了晋文公的规划,让赵氏的赵盾担任执政大夫兼中军将,赵盾成为军中和朝中第一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开启了异姓卿大夫在晋国的权臣之路。

六卿间的平衡一旦打破,想再实现平衡就难了,特别是赵盾刚刚大权在握,唯一能制衡他的晋襄公没几个月就死了,只留下年幼的儿子。没了制约的赵盾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统领晋国,改立太子、废立国君、重组三军六卿、代替国君会盟诸侯、设立公族大夫等等。其中设立公族大夫可以说是赵盾对于晋国君权最沉重的打击,由六卿家族之人担任过去只能由国君家人担任的职务,六卿家族开始公开侵占晋国国君的权力。

自此君权日衰,卿权日强,直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六卿家族之间决出胜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权力,晋国国君成为傀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韩、赵、魏三家成为诸侯;晋国国君又苟延残喘了很多年,遭到韩、赵、魏三家任意欺凌,直到公元前349年韩姬杀晋君,晋国最终灭亡。


当狗容易做人难


三家分晋,是指韩、赵、魏三个权臣,把晋国瓜分了。

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春秋时代的很多诸侯国,国君并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常因为做事不当,就被大臣给干掉,因为大臣都有合法的家兵,甚至他们的兵比国君还多。比如鲁国自春秋中期以来,就被孟孙、叔孙、季孙三位权臣分掌了权力,鲁国君主就是个象征。其他国家中,凡是有采邑和私家甲士的大臣,也都对君主不大礼貌,齐国和晋国就是例子。

齐国的权臣陈氏用自己的私家兵进攻齐国国君,最后干脆直接推翻了君主,自立为新君。把齐国由姜姓的齐国,变成了陈氏的齐国。晋国本来有六个世卿,轮流执政(晋国因为早年是靠干掉大宗自立为君的,所以特别防范其他公族子弟,大多都清洗了),这六个世卿,范、中行、智、韩、魏、赵,也是在不断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的。但并没有稳定下来,权力斗争还在继续,首先出局的是范、中行两家,被其他世卿联合干掉,剩下的四家,以智氏最强大。但韩、魏、赵三家后来发现自己有可能被智氏蚕食,于是秘密联合起来,又干掉智氏,分了智氏的土地,最后还是发生龃龉,干脆把晋国瓜分,成了独立的三个国家,但文化上有相似之处,合称三晋。三家能够分晋,和鲁、齐一样,都是因为大臣有采邑和私人甲兵,势力又均衡,否则也可能是一家独大,最后成为统一的晋国。


用户4130325716


三家分晋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层层分封是春秋时期的典型政治模式。一个国家内部的贵族都有领土,领土是国君封给领主的,领主只需要向国君宣誓效忠即可。这里的分封是实封,也就是领主在领地内有绝对的权利,成军权、经济权、人事权、继承权都是有的。领主一旦做大,就可以架空公室,甚至取代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这种极端情况。



晋文公时代首创了三卿六军制,之后晋国的权利分散到晋国公室和六卿手中。多数时候晋国公室的实力超过六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六卿渐渐控制了公室,晋国大权落入六卿之手。六卿经过长时间的倾轧兼并,韩赵魏三家取得了绝对胜利,三家瓜分了晋国。周天子迫于韩赵魏三家的巨大威胁,不得不册封三家为诸侯。就这样,三家分晋取得了最终胜利。

战国时代开始后,鉴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教训,各国公室都对分封进行了改革,各家领主只对封地有部分经济权(食邑),其他权力尽数被剥夺。实封制改为虚封制是战国时代变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所以变法遭到了全体老世族的强烈反对,无数变法先驱与老世族在变法中死去,最终实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虚封制的核心是领主在封地有部分经济权,也就说谓的万户侯、千户侯、百户侯等等!他们有权向封地内民众收税,这导致他们经济实力过大,也给百姓的带来沉重负担!后来官员们连封地也没有了,而改成国家发工资,工资的形式是钱粮衣帛,故有了千石之大官一说。那时的官员领工资而不纳税,不服役,雍正皇帝要求所有官绅与百姓一起纳税服役,这一政策延续至今!


大秦铁鹰剑士


三家分晋绝对是历史的巧合,没有人会想到会出现这种结果,但是,最终他就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我们详细说下,为什么在会出现三家分晋的情况?

晋国是西周成立之后,周天子分封的姬姓诸侯王建立的。当时分封的和晋国一样的老牌诸侯国还有齐国(姜子牙的封地)和燕国。

晋国到了春秋末年出现了一种小宗夺了大宗的位置,导致了宗室子弟的锐减。所谓的小宗就是国君的小儿子,夺了大儿子的诸侯王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诸侯王的都是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可是在小宗夺了大宗的位置之后,他们就把大宗的后代全部给诛杀了。

这就导致了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削弱,异性官员力量的强大。其中知、赵、韩、魏这四支是晋国官员中最主要的力量。而且他们四家掌握着晋国的军队,他们的官爵就是卿大夫,卿大夫在周朝是有自己管辖的领土的。

知家的宗主叫知伯,知伯拥有的兵力和领土比韩、赵、魏任何一家都强。所以知伯仗着自己的强大,开始向韩、赵、魏索要土地了。

知伯先是给最弱小的韩家的宗主韩康子要了一快土地,韩康子就找到管家商议,这个土地到底给不给知伯?

管家就告诉韩康子,这个地你一定要给,否则,知伯肯定来发兵来打我们的。

我们给了他土地之后,他就会放过我们,然后,他还会去和魏家和赵家去要,到时候魏和赵若是不给他,他们之间肯定会有一场打仗要打,我们静观其变。

韩康子听管家这么一说,还真在理,他就答应把土地给了知伯。知伯没想到要一块土地竟然这么容易。这时候他又开始去和魏家宗主魏桓子去要土地去了,正好魏桓子也有个高名的管家,他就告诉魏桓子,知伯给韩家要土地,韩家给了,给我们要我们不能不给,因为我们打不过知家,我们给了知家土地,他肯定还会去给赵家要的,赵家一旦不想给,他们两国肯定会开战的。我们也学韩家静观其变。

魏桓子就把土地给了知伯,知伯尝到了甜头,他开始去赵家赵襄子那里去要土地去了,并且还指定要赵家最好的土地。

赵襄子管理的赵地要比韩和魏大和强,他是不想给知伯土地的,所以,他就拒绝了知伯。

知伯怒了,他开始联合韩和魏一起发兵来灭掉赵家,把赵家给灭掉之后他们三家再把赵家给分了。

赵家的城池被知、韩、魏的兵给围困了。可是,赵家并不是这么好灭的,要不他也不会殊死抵抗了。

知伯一看赵家这么难打,总打不下来也不是办法呀。

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看到了赵家城墙外面的河,然后他就想到了用河水来淹了赵家的城墙。

就这样赵家被大水淹了三年,就在赵家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赵襄子的管家告诉主人,我要去见见韩康子和魏桓子。

赵家的管家见到韩康子和魏桓子之后,就告诉他们,今天若是赵家灭亡了,知伯就会找你们两家的事,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步入赵家的后尘。不如这样,我们三家联合起来一起把知家给灭了怎么样?

韩康子和魏桓子早就知道了知伯的野心了,所以,他们很赞同赵管家所说的。为了怕也夜长梦多,他们在当天夜里就起兵,把本来淹赵家的水改道去淹知家去了,这时候的知伯还在睡觉,水一到知家的都城,韩、赵、魏的联军也杀到了。

知伯没想到会上演这么一出戏,他还没搞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被乱军给杀死了。

知伯一死,知家全部被灭了族,然后韩、赵、魏把知的土地给分了。

五十年之后,周天子承认了韩赵魏的地位,分封他们为诸侯王,这也就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和魏国。

三家分晋最得利者是秦国,因为晋国若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一直挡在秦国前面,秦国是根本出不来函谷关的,但是晋国一分为三,请过就有机会了。当然这就是后事了。


史学达人


三家分晋,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出于扩张国力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军事方面的改革,设三军立六卿,从此以后六卿控制着晋国的军国大权,为三家分晋埋下隐患。

晋国的六卿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他们的势力非常的大,到晋平公时期已经可以轮流执掌晋国事务,晋国国君的影响力进步减弱。晋国的六家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地盘,相互之间经常打个不停,范氏、中行氏率先出局,他们两家的地盘被瓜分!

晋定公时期,晋国六卿只剩下四家,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智伯瑶执政后建议另外三家一起拿出一个万户邑给晋国公家,而韩氏、魏氏、赵氏都明白智伯瑶是要乘机削弱他们的实力,只是他们都畏惧智家的势力罢了!韩氏、魏氏都先后捐出了一个万户邑,不过赵氏却死活不肯听从,于是智伯瑶联合韩氏、魏氏一起攻打赵氏!

赵氏此时是赵襄子当政,他深知没有办法跟这三家对抗,于是退守到晋阳,凭着晋阳城死守了两年多。智伯瑶发现晋阳城附近有一条河水,可以引水淹晋阳城,这正好提醒了韩氏和魏氏,他们的都城旁边也有一条河,如果将来智伯瑶也引水淹他们都城怎么办?韩氏和魏氏感到十分的担忧!

与此同时,处于困境中的赵襄子派门客张孟谈前去说服韩氏和魏氏倒戈,反过来攻打智伯瑶大军,三家一拍即合,就灭掉了智家,并瓜分了其土地。这个时候国君晋出公不乐意了,于是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韩、赵、魏三卿,不过被三家联合起来打败了,晋出公病死在出逃的路上,晋国的土地逐渐被韩、赵、魏三卿瓜分。

公元前375年,晋国彻底灭亡!这可把其他诸侯国高兴死了,尤其是秦国,好端端那么大一个领国就这样被瓜分成三个国家,瞬间少了许多的压力!


小凌说史


晋国自文公开创霸业,襄公继业,一跃成为春秋强国。但是,襄公死后,晋国中衰,实力一度不及楚国,虽有悼公复霸,而悼公早亡,晋国始终达不到文襄之时的强盛。追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卿族专权,正因此,才导致了最后的“三家分晋”。

晋国的卿族专权,始于赵氏。而赵氏之所以能够得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献公时的“骊姬之乱”。当时,献公伐骊戎,“及破骊戎,获骊姬,爱之,竟以乱晋”。骊姬想要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设计加害申生、重耳(文公)、夷吾(惠公)三公子。献公在骊姬的唆使下,下令不许群公子住在国内,自此,晋国便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正是卿族。但是赵氏在赵衰时,地位还不是很高,赵氏开始执政,是在赵衰之子赵盾的时候。起初,狐偃子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而晋国太傅阳处父一力主张以赵盾为中军元帅,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襄公死后,太子年纪太小,于是赵盾主张迎里公子雍,而狐射姑主张迎立公子乐。赵盾一急之下,派人杀死了公子乐,狐射姑的主张失败,便埋怨起了阳处父换帅的主张,于是派续鞫居杀阳处父。事发后,狐射姑逃往狄,于是狐氏最终被赵氏铲除。“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则抱以適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史记》)灵公即位,而年幼,便由赵盾摄政,于是赵氏的势力越发强大。灵公长大后,有意收回政权,“使鉏麑刺赵盾”,但是被赵盾脱逃了,于是鉏麑自杀而亡。灵公一计不成,又生二计,“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结果又被赵盾逃了。“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於桃园而迎赵盾。”而后,“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即位后,下令卿族的后裔可以作为“公族”,赵盾把公族大夫的位子让给了弟弟赵括。于是,晋国公族越显无力,其他卿族也逐渐兴起,“三家分晋”也就此埋下了根基。

到了景公之时,“诛赵同、赵括,族灭之”。而又念赵衰、赵盾之功,“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不久,景公便死了,厉公即位。厉公时,郤氏、栾氏、中行氏继赵氏而起,其中,郤氏一家三卿,最为强横,于是也与栾氏、中行氏结怨。而厉公则想乘三卿自斗之机,除去卿族势力,于是“令胥童以兵八百人袭攻杀三郤(郤锜、郤焠、郤至)”,胥童已经劫了栾书、中行偃,便劝厉公即时杀掉此二人。而厉公却将二人复位,二人怕将来自己地位不稳,先下手为强,派人先杀了胥童,不久后又杀了厉公。厉公死后,栾书、中行偃迎立襄公的曾孙周为君,是为悼公。悼公“於是逐不臣者七人”,立了威势,但对于栾氏、中行氏等大族,还是没有办法的。于是栾氏、中行氏掌握大权,晋国卿族专政已是一发不可收拾。

自栾氏、中行氏之后,范氏也崛起了。栾氏的栾盈与范氏的范鞅同为公族大夫,但是两人不和,也因此引发了晋国又一次内乱——栾氏之乱。“栾桓子娶于范宣子,生怀子。范鞅以其亡也,怨栾氏,故与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桓子卒,栾祁与其老州宾通,几亡室矣。怀子患之。祁惧其讨也,愬诸宣子曰:‘盈将为乱,以范氏为死桓主而专政矣,曰:‘吾父逐鞅也,不怒而以宠报之,又与吾同官而专之,吾父死而益富。死吾父而专于国,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其谋如是,惧害于主,吾不敢不言。’范鞅为之征。怀子好施,士多归之。宣子畏其多士也,信之。怀子为下卿,宣子使城着而遂逐之。”(《左传》)于是栾盈被迫逃往楚国,而后范氏又杀了众多栾盈的党徒,“知起、中行喜、州绰、邢蒯出奔齐”,于是不久后,栾盈也从楚国去了齐国。“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以藩载栾盈及其士,纳诸曲沃”,栾盈以魏舒为内应,攻入晋都,范鞅派斐豹击杀“栾氏之力臣督戎”,而后“用剑以帅卒”,故栾氏退,栾盈逃往曲沃,晋兵攻破曲沃,杀死了栾盈,自此,范氏消灭了栾氏,而赵氏、韩氏、中行氏、知氏、魏氏等相继兴起的大族也与范氏相好,并称为“六卿”。而晋国国君也已经是有名无实了。

“六卿”共同掌权了几十年,到了鲁定公十三年,晋国内乱又爆发了,这次则换成了范氏和中行氏。“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置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左传》)于是,赵午的儿子赵稷和涉宾“以邯郸叛”。由于赵午是荀寅的外甥,而荀寅又是范吉射的亲家,于是范氏、中行氏也一同作乱。赵鞅被迫逃往晋阳。“晋人围之。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与中行文子相恶,魏襄子亦与范昭子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于是,知氏、赵氏、韩氏、魏氏联成一气,范氏、中行氏逃到了朝歌。晋兵围攻朝歌,但由于齐、鲁、卫等国的捣乱,未能消灭范氏、中行氏,而邯郸也未降,于是联合朝歌的范氏、中行氏。“冬十二月,晋人败范、中行氏之师于潞,获籍秦、高强。又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而后赵鞅又带兵劫了齐国送给范氏的粮饷,加紧围攻朝歌,荀寅逃到邯郸。赵鞅又急攻邯郸,邯郸投降,荀寅逃到鲜虞。齐国会合鲜虞人,将荀寅送入范氏的柏人,晋兵转攻柏人,荀寅和范吉射最终逃到了齐国,自此,范氏、中行氏之乱才平定。

范氏、中行氏灭后,知氏、赵氏、韩氏、魏氏共分二氏领土,势力愈大,其中,知氏最为强盛。知伯向赵氏、韩氏、魏氏索要土地,赵氏不肯,知氏便邀合韩氏、魏氏围攻赵氏,“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于是赵氏、韩氏、魏氏三家合力,灭了知氏。所以,晋国政权归入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後而三分其地,这就是“三家分晋”。

自赵盾得政,到“三家分晋”,晋国的大权从始自终都掌握在卿族手里。而卿族专权,也导致了一系列内乱的发生,卿族间相互争斗,就如同列国间的争斗一样。晋国之亡,不能归罪于赵、韩、魏三家,而是长期卿族专权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