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顯赫一時的瀋陽飯店

曾經顯赫一時的瀋陽飯店

位於瀋陽站前的瀋陽飯店這座建築物在1969年前,曾經是瀋陽鐵路分局用於辦公的地方,1970年開始,移交給了地方政府。當時是為了給文革後的瀋陽門面——瀋陽站前建一個大型的,能夠為上下車的工農兵大眾服務綜合性餐飲機構。

記得當時瀋陽的革命委員會剛剛成立,人們開始響應毛澤東的“抓革命,促生產”的偉大號召,陸續的從派系鬥爭中退了出來,開始了恢復生產勞動。可當時瀋陽的飯店簡直少的可憐,特別是在瀋陽站前,能夠24小時為廣大上下車工農兵服務的飯店幾乎沒有,令當時在瀋陽站上下火車的革命群眾十分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瀋陽市革命委員會與瀋陽鐵路分局磋商,才將這塊站前的黃金寶地讓給了瀋陽餐飲服務公司。1970年冬天,瀋陽飯店應運而生了。

記得瀋陽飯店剛剛開始營業的時候,大概也能由十幾個經營不同品種的部門組成,經營著很多在當時一般革命群眾家裡很少能吃到的東西,從中山路的第一家餃子部開始數,有餃子部、包子部、麵條部、回頭部、餡餅部、回民部、冷食部、小吃部、中餐部、旅店部等等。我當時一個叫楊學峰的同學母親在餃子部包餃子(當時是手工包,後來改為機器包)。

有一次我們三個同學一起坐著“摩電”到太原街買笛子和二胡,中午就在餃子部找到他正在那包餃子的母親,花了5兩糧票5角錢,買了一大盤餃子,讓我們幾個學生吃得是甜嘴巴舌的。一起去的小俠還喝到了一碗免費的煮餃子湯,令他回家後,成了向同學們炫耀自己佔便宜的“資本”。

1971年之後,我和一些同學下鄉成了知青。每年最令人快樂的時候就是春節和8月份兩次放假,因為可以回到家裡休息休息了。記得每次臨要回家的前幾天晚上,大家都很興奮,躺在青年點的炕上睡不著,一到這時,就開始談自己如果回瀋陽後最想作的第一件事,我的一個至今可能還在聯營公司工作的少華同學曾經眨巴著小眼睛說,我下火車第一件事就是到瀋陽飯店的餃子部吃一頓機器包的餃子,說完後還吧嗒著嘴巴,好像馬上就要吃到似的。現在人肯定理解不了那個時候人的想法,難道一頓機器包的餃子就會成為一個人一種奢望嗎,可在當時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裡,事實也就是這樣,甚至表現的更為嚴重。

後來從農村回來後,工作地點一直就在太原街,距離瀋陽飯店也不算遠,有時也經常在開資的時候,和幾個同志到那裡吃飯,不過80年代的生活要比70年代要好許多了,到瀋陽飯店吃飯都是為了換換口味。

我最後一次到瀋陽飯店吃飯是1988年的春節前,和中興大廈的廣總在中餐部(現在肯德基樓上)請幾個生產家電產品廠家的領導吃飯,這幾個家電廠家領導都是廣東人,當看到服務員端上的大盤子大碗時,都有些驚呆了,張著大嘴還不時地“哇”!“哇”!喊叫。當時的瀋陽人東北人就是這樣實惠,結果是一頓飯下來,每個大盤子消耗的還不到三分之一,最後更令人不解的是,竟然都大大方方的甩手走掉了,估計打包的話,能裝滿中興超市兩個大號包裝袋不成問題,當時看是怕人家嘲笑打包小氣,現在看來絕對是社會財富的浪費,罪孽呀。不過現在想來,當時瀋陽飯店的盛菜容器也是太大了,好像有意在這個城市窗口,讓外地人特別是南方人一下火車就會感到瀋陽人“傻大黑粗”風格似的。

在後來進入90年代的時候,瀋陽飯店經營開始走了下坡路,這也與餐飲市場的開放擴展還有瀋陽飯店自身經營管理體制有關。市場在變化,而瀋陽飯店的經營模式不變,導致了它最後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可惜這個地處黃金之地的商業企業了,現在絕大部分的店鋪鋪面都租給了外面經營,後院也成了一個五金商品市場。

昔日顯赫一時的瀋陽飯店早已經不存在了,除了中華路一側有幾家不錯的連鎖餐飲店外,剩下的只是那些不倫不類30年代日本人留下的建築物,還有圍繞這個建築物樓下亂糟糟的店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