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是怎么一回事?德军此次战役的目标是什么?

小龙虾148499353


杰米扬斯克战役是1943年2月15日至28日在苏联杰米扬斯克进行的战役。

1941年末,德军在东线遭遇了莫斯科战役的惨败,没有完成攻克莫斯科的战略目标,同时死伤失踪数十万军队,如同一百多年前的拿破仑侵俄大军一样濒临崩溃局面。与当年拿破仑一味逃跑不同,希特勒下令德军不顾一切的就地坚守。由于兵力薄弱、后备兵力不继再加上天寒地冻,德军实际只能在有限的坚固据点内进行固守,其他战线薄弱环节任由苏军突破。

这种形势下,苏军从伊尔门湖南岸向南进行的突破完全成功,与从霍尔姆地区北进部队会师,2月8日将德军十万军队(第2、第10军的6个师)围困于杰米扬斯克为中心的包围圈中,史称“杰米扬斯克口袋”。这是1941至42年的冬季中在东线形成的最大规模包围圈。

苏军之所以不能将“口袋”中的德军一口吃掉,在于此时的苏军缺乏运输车辆(美国的大量援苏物资要一年以后才会陆续抵达),冲到德军后方的苏军部队后勤状况不比德军好。德军也还保有制空权,戈林指挥空军给“口袋”中德军一昼夜提供补给200吨(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样被包围德军终于撑了下来。德军外围部队经过顽强战斗,终于在4月20日与被围部队取得联系。

由于苏军未能按照计划消灭被围德军,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就这样保留了下来,德军因而依然控制该地区。到了1942年11月,苏军再次展开攻势也未取得显著进展,但1943年1月伊斯卡拉行动的成功使得苏军得以在突出部投入更多兵力,苏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27、34、53与11集团军计划在2月19日对突出部发起进攻,米哈伊尔·霍津特别集团军则负责袭击德北方集团军群。然而苏军却在2月16日发现德军正在从突出部撤退,于是立即发动进攻,德军在失去了几个桥头堡之后立即全面撤退,苏军虽然夺回了突出部但未能实现歼灭德第16集团军的计划。

德军此次战役谈不上什么目标,完全只是被动防御苏军的进攻。实际上,在德军遭遇斯大林格勒惨败后,东线情况已经根本不允许德军继续在这个没有战略意义的突出部中耗费兵力了。


鹰眼战情室


我们首先来看下杰米扬斯克突出部是怎么形成的,在1941年德军进攻的第一年,隶属北方集团军群的第2军挺进到了瓦尔代丘陵(即杰米扬斯克附近),他们切断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之间的铁路线。德军依托两翼的伊尔门湖和谢利格尔湖在这里建立了一条防线。在1941年的苏军冬季大反攻中,这里成为苏军重点突破的方向,主要因为这里是德军两个集团军群的结合部,一般情况下结合部都是防御比较薄弱的地方。加上两个湖泊的结冰,更加有利于苏军的突破。



苏军在该方向投入了4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包括2个突击集团军,他们突破了德军杰米扬斯克的两翼防线,迫使德军的侧翼部队不断向后收缩,防线逐渐形成一个狭长的突出部,在这个突出部的最窄处只有不到7英里宽,这意味着这个突出部很容易被苏军所包围。确实苏军在1942年的2月份包围了这个突出部,里面是德军第2军的10万人。但是依靠空运补给和外围部队的努力,德军最终在4月份打破了苏军的包围圈,使杰米扬斯克突出部重新和主防线建立了联系,此后德军一直在据守这个突出部,一直到1943年才放弃。



至于据守这个突出部的真正目的何在,显然德军是想保住这个突出部以作为再次进攻莫斯科的一条理想的前进基地。它的作用和勒热夫突出部一样,是作为德军下次战略进攻的跳板而存在,是出于攻势行动所考虑的。不过1942年德军的战略进攻在南翼而不是中央的莫斯科,德军希望在结束南翼的攻势后,如果苏联仍旧不肯屈服,就再次对莫斯科发起进攻。所以即使在南翼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德军没有放弃杰米扬斯克突出部和勒热夫突出部,放弃这里就意味着德军放弃了对莫斯科的战略企图。



当然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德军在杰米扬斯克突出部的据守毫无战略意义,至少是毫无现实意义上的战略意义。德军在南翼的溃败使得其再也没有实力恢复在莫斯科的攻势,因此之前据守的突出部的努力也就变得毫无价值。反而起到了负面的效果,为了防守这些突出部让德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这些兵力都是正在南翼进行战略决战的德军所急需的,如果早早放弃杰米扬斯克突出部,节省出不少于10个师的兵力转用于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或者德军就不会遭遇那里的惨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