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就感受到了西方火器的威力,大清为何始终没学习?

陈威峰


清朝并非不重视火器的发展,入关以前,清军武器装备主要以弓箭、长枪、藤牌为主,鸟枪数量少,但入关以后,武器装备发生了重大变化,清朝统治者们对火器很重视,设立了火器营。顺治五年,朝廷组建了鸟枪兵,成立专门的鸟枪兵种,此后鸟枪兵种不断扩大规模,到了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八旗步兵21000余名,其中鸟枪兵就要占1737名,比例约为8.3%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除了满洲八旗外,各省汉军八旗亦开始设立汉军火器营,专门操练火器,此后各省营勿不断扩建鸟枪兵,以利实战,此后不断扩大到各省,绿营也开始装备鸟枪,到了雍正时间,还制定了火器演练的严格制度,以保障鸟枪兵的实战效果。

可是,为毛大清的火器军工产业到了道光时期却还是在用上两个世纪的技术呢?

其实关键在于两点,科学理论的支撑,以及对火器军工的生产管理和研发制度。

康熙时,清朝有一个著名的火器军工专家,叫戴梓,也就是传说中发明了“机关枪”那位大佬。戴梓给清军创造过不少“大杀器”,最有成就的当是创制和装备了“威远将军炮”以及子母炮。

戴梓不仅会制造火器,而且还善于复制。某次,西洋人把一种称为蟠肠鸟枪的火器献给康熙,康熙让戴梓仿造,戴梓几天就魔法除了多把这样的枪,“能击百步之外”。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戴梓不仅没有因种种功劳而获得赏赐,反而落得了一个让人扼腕长叹的命运。戴梓因为制造火炮成功,得到了康熙的嘉奖,在朝廷供职,但这让同样从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心中不是滋味,于是南怀仁勾结当时的起义军叛徒陈通岩,向康熙奏本,诬陷戴梓暗通日本,使戴梓获罪,在康熙三十年初,举家被流放到了盛京。

从戴梓的遭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清廷对于从事火器研发人员的态度依然跳不出其卑贱匠人的认知,即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研究,也没有丰厚的待遇来保障匠人们积极的工作,保持创造性,所以一直以来,清廷都极度缺乏自己的近代武器研究人员。

然而,当时的中国缺乏科学逻辑,无论是教育还是像火器这种国家重要战略武器的研发,都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撑,而往往依靠经验和熟练度而成为优秀火器工匠的人,他们又过于敝帚自珍,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推广和经验交流,而这种情形却又与政府的无意识和不作为有极大的关系。

当然,更关键的还在于,清廷并不具备相对科学的生产管理系统,国有的火器将作坊是一个官僚机构,难免人浮于事,对生产管理一窍不通,生产出来的武器粗制劣造,不堪使用。很多时候干鸟枪这种兵种,几乎都是靠玄学,指不定什么时候炸膛就把半张脸给炸没了。

究其种种,还是出在制度的问题上面,国家政府未曾意识到一切先进武器的制造,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仿造不如培养自己的人才,对待匠人,不仅经济待遇差,社会地位也很差,属于社会的底层。专制之下的官僚主义,几乎很难把火器制造部门发展大型火器工厂,而且还没有起相应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制约了清廷火器发展的主要因素。

封建专制的落后,不仅仅在于其专制剥削一面,还有其无法跳出自然经济,从而更加高效调动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生产积极性。再专制之下,即便把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图纸、高薪聘请西方高级专家来负责火器生产,真的也很难生产出大批量的合格产品供应全军。而且即便人手一把最犀利火器,就封建军队的性质,以及落后的战术思想,也很难发展成为一只真正的火器部队。


青年折缘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当时明朝的火器质量很差,清朝入关的时候取胜比较容易。

当时清朝穿的都是厚重的铠甲,质量精良,以骑兵为主,野战时,西方火器不占优势。

加上当时使用的火器合格率很差,大概只有15%左右,不但弹药填充效果奇慢无比,还时常出现火枪炸膛事件,远没有他们一直使用的弓箭靠谱。

在加上明朝将领作战指挥不利,没有配备为之掩护的长矛兵,所以基本在战斗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所以清朝并不惧怕西方的火器,总觉得不堪一击。据清太祖满文原档记载,有些女真人被多次射中,却安然无恙,还有一个士兵的头盔接缝处被枪弹击中,但他的脑袋却安然无恙,可见明朝火器质量之低劣。

满清的布面甲,外面是硬布,里面衬有铁片

但是到了清朝康熙的时候,清朝的局势基本得到了稳固,而火器也慢慢得到了重视。

康熙就曾专门召见林兴珠询问如何克制火器,并亲自下令创办了专门对抗火器的虎衣藤牌兵。

镇压噶尔丹叛乱、中俄雅克萨战役当中,康熙征讨蒙古噶尔丹叛乱时,大量装备鸟嘴铳和轻便的虎蹲炮火枪火炮大显神威,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至少清朝自从康熙开始,对于火器是非常重视的。

原因二、当时作为统治者皇帝康熙尽管也意识到了火器的威力和强大,但是对火器也有所忌惮,虽然清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下来,但是汉人的生活仍然是水生火热,各地大大小小的反清运动更是连绵不断。

如果给清军装备火器,又害怕火器会威胁到他的统治,总认为认为其威力大、噪声大,担心其在地方军队和民间泛滥而威胁朝廷安全,对火器进行严格限制,比如不准地方私采私运硫磺硝石,因此当时对于火器清廷的态度是严禁继续研发。

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京师禁军中设立火器营,八千官兵全数使用枪炮。 火枪在军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作战冲锋的主力仍是骑兵和持刀矛搏杀的步兵。杀伤力巨大的火炮在战争中的地位似乎远远高于火枪,因此清廷对善铸火炮的西方传教士格外青睐,倒是少有善制火枪而出名的。另有戴梓制成连珠铳,能连射28弹,但未引起重视。

原因三,游牧民族使然,总认为火器不过奇技淫巧,崇尚骑兵弓箭作战。

总之,大清在使用西方火器上,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了,所以一直没有重视学习西方火器,最后吃了大亏。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鲲鹏历史,码字不容易,喜欢的点赞,留言,谢谢!



鲲鹏历史


题主这问题问的.......是什么给你”清朝不学习火器“的错觉?


事实上,清朝的统治者在建立的前一百年里(努尔哈赤到康熙)都是非常注意学习别族的军事技术的,火器技术的真正停滞是从雍正皇帝开始的。


事实上清朝前期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土,凭借的就是学习自明朝和西洋的先进军事技术。


如果清朝建立早期不快速学习 西洋文明的军事成果,就没法击败明军和大顺夺得天下,八旗入关后能快速攻下李自成军把守的潼关,攻下史可法把守的扬州,都是靠西方传来的红夷大炮。你还以为他们真是靠传统的骑射?



在海军方面,为了攻下台湾,康熙在短时期内组建了一支规模不亚于明初郑和时期的强大水师,清王朝建国初期水师的战斗舰船,基本上保持在明代水师大中型帆船编队的水平。

虽然大家都讨厌辫子戏,但我们要承认的是,在17世纪,东亚最生机勃勃最有进取心,最有学习能力的文明,就是八旗满州。



闭家锁的红枫


康熙年间,清朝在对付沙俄和噶尔丹的时候就已经了解了西方火器的威力,但为何没有学习呢?原因有很多:

第一,康熙时所谓的“雅克萨之战”不过是清朝正规军打沙俄盗贼而已。清朝依靠非武器优势取胜(说白了就是人多,围而不攻),这给了清朝上层一种错觉:清朝之强大,不依赖武器装备,国力碾压即可取胜。

第二,满族八旗以射箭为本,而在当时,火枪无论适用性和射程,都不如弓箭。事实上一直到来复枪发明以前,火枪的射程一直落后于弓箭,这也是清朝统治者不重视火器的原因。但他们没考虑到的是:训练一个枪法精准的火枪手,一年时间就够了,但如果要训练一个弓箭手,两年时间还不够练胳膊力量的。

第三,是国家体系决定的,欧洲武器发展快,是因为大家天天都在打仗,你不发展武器,就打不过别人。但反观当时的东亚,朝贡体系坚如磐石,天朝地位无法撼动。这也给了统治者歌舞升平的资本和错觉。




现代史观


没有不学习,一直在学,只是西方火器和技战术进步太快了,而东亚又太偏远了。

打仗这种事没有谁傻,一定要用差的武器,满清统治者也一样,满清一直希望搞到好的武器和技术。

但西方近代军事的崛起不是搞点先进武器就可以的。奥斯曼帝国离欧洲近吧,直接从意大利和西欧国家搞工匠和军人来,加强自己的军队。效果很明显,军队强大了不少。然而依然连俄罗斯都打不过,而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蛮荒之地,打仗根本不行。

后来大清的洋务运动更是教训深刻。买了很多武器,自己也造了一些,也请了洋教官,也派留学生去欧洲了。但依然不断吃败仗。晚清武器并不差,比同时代欧洲最先进的也就差一点。

满清和奥斯曼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德性不行了。乃祖们都是刚健质朴的蛮族,是征服者。然后后代却融化在被征服者里面,仅仅有祖宗遗留下来的高贵身份,却没有祖宗们的刚健的精神。他们的武力已经配不上他们的身份了。

日本人还残留一部分武士道精神,所以在武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能有战斗力,击败满清和俄国。


白完家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清朝统治者一直以为弓马娴熟才是立国之本。当初满清是以骑射定的天下。明朝的火器水平相对满清而言一直都是很先进的,而清朝是靠了明朝的降将,才学会了造炮技术,在这之前清朝的攻坚能力一直都是很薄弱的。满清占据辽东,主要靠的是招降和内奸,没有几座城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一條宁锦防線就能夠阻擋滿清20多年。但最終清朝還是很順利地進了山海關,當然這是吳三桂的功勞。但這就給清朝統治者一個錯覺:明朝火器先進還是抵不過他们弓馬嫻熟。

第二:入关之后,经过明末的动乱,百姓人心思定,清朝在北方并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纪实是在南方,在剃发令颁布之前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反抗。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之后,江南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反抗,但最终也被镇压下去。而这靠的也是清朝统治者所谓的弓马娴熟。所以满清统治者就越加肯定火器不如弓马。越往后弓马立国就成了祖制国策,越发难以动摇。

第三:清朝康熙时期面对沙俄的入侵和噶尔丹的叛乱,清朝依靠明末时期的火器水平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满清没有发展火器的需要。之后差不多100多年的时间,满清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外部世界缺乏基本的认识,而国内的人民起义也没有真正地动摇过他们的统治,這種狀態一直繼續到184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才開始重視火器。

第四:清朝不发展火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防止汉族百姓拥有更强的反抗自己统治的能力。实际上,他们心里未必不清楚火器远胜于弓马。





讀史可知興替


实际上,康熙时期的清朝火器已经与欧洲齐平,在数量上更超过了沙俄的装备水平。康熙在东北拆沙俄要塞的时候就是用万炮齐鸣的方式拆掉的要塞。击败准格尔也是靠军队中有52%左右的火器装配率获得的胜利。

清朝火器渐渐被削是从乾隆末年开始的。彻底消灭了准格尔的乾隆开始膨胀了,觉得我连准格尔那么大的敌人都能彻底消灭,你们欧洲那点地方的小国们能有什么好东西?所以,乾隆一直很轻视欧洲诸国,导致失去了进入工业化的机会


金晶林


其实放弃火器而坚守弓箭,从公正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当时的清朝迂腐和愚昧,而是当时的火器因为质量不好,科技部分不足,射程短、易损坏、精准度不高(没有滑膛线)、携带难等问题在当时的科技环境下始终解决不了,在战场的实际操作上并不如弓箭易于使用和杀伤力高,所以清朝就放弃了对火器的研发,而保守的继续推崇弓箭。真正火器淘汰弓箭也是在工业革命后,火器因为工业的大发展,渐渐的把弓箭所彻底淘汰。


手机用户14177847723


不是学与不学的原因,是不敢学!天下的汉人何其多,如果掌握了一种一两个月就能具备的杀人武器,满人害怕会被取而代之,所以,满清一直以来就是宣扬骑射,宣扬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而对于火器采用的却是严禁,这才是清朝相比明朝火器要倒退的根本原因。后来之所以放开火器的管制,也是因为被太平天国逼得没办法了才采取的措施。


擦身情缘198


天府之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盲目的自信,领导层看不到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