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要传位雍正,为何不提前安排却使雍正继位险象环生?

秋泓月



其实在康熙去世前,为雍正能顺利登基已经做了诸多安排。

《雍正王朝》中,康熙在临去世前,用尽了最后的力气,将后事安排妥当,为的就是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先是免除了包括雍正在内的一众能员干吏的职务,为的让他们避免成为皇子之间的争斗的牺牲品,在新君顺利登基后能够成为肱股之臣,维持朝局稳定;之后又恩威并施的拿下了掌管九门的隆科多,让他坚定的站在自己和新君这一边,拥立新君登基,也解除了京城和皇宫防卫和控制权上的后顾之忧;最后,在临终前又将雍正召了过来,对他进行了交代和叮嘱,更为重要的是,除了远在西北的十四阿哥,将所有的阿哥都召集到了畅春园,这实际上就是将他们都临时性的是拘禁了起来,避免了皇子趁乱串联,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由此可见,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康熙可谓是用心良苦,除了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之外,康熙已经将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康熙始终未将十三爷放出来,也是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安排的。

首先,康熙这样做是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如果康熙提前将十三爷放了出来,那么原本扑朔迷离的夺嫡局面就会直接变得清晰明了,这个皇位不是四爷的,就会是十三爷的,而四爷,也就是雍正登基的可能性更是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样就会使康熙之前为了保护继位人所作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

毕竟这个时候,隆科多仅仅是暂时安稳住而已,丰台大营还是八爷党手中,更为关键的是,远在西北的十四爷更是掌管了朝廷的十万兵马,满朝的大臣也是支持八阿哥的人居多。在这样的局面下,一旦暴露,引发的将会是更为惨烈的竞争,甚至会发生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情况,到那时,不仅自己心中的继位人无法顺利登基,就连自己都很难得以善终。

因而,康熙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将十三爷放出,这是对于雍正的保护,也是对于十三爷的保护。


康熙不放十三爷出来,让雍正独立面对,这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

康熙这样做,也是要看看雍正如何破解当下的困难,调动自身及周围的力量,能够顺利登基,这也是对于雍正的考验,也是康熙留给雍正的最后一道考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雍正的皇位才能稳固牢靠,同时,可以从一开始,就在兄弟和大臣面前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保证皇权交接的顺利过渡。

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康熙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在当时情况下对于雍正反而是不利的局面,毕竟雍正一向以“孤臣”自居,朝中势力单薄,如果这个时候雍正在此时就打破朝中势力分布,尽可能多的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一切按照康熙时的政治格局按部就班,那么登基之初统治必然是举步维艰,特别是在京城防务和京畿周边兵力的控制权上,只是雍正一定要稳定在自己手中的。


康熙把十三爷留着让雍正自己放出来,这样他们兄弟之间才能真正的坦诚相待,这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没有将十三爷放出来,而雍正放出十三爷也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而被放出来的十三爷马上就控制了丰台大营,带兵勤王护驾,确保了雍正能够顺利登基。

这样对于雍正而言,十三爷是自己主动通过努力放出来的,并且十三爷对自己登基有拥立之功,对于十三爷,毕将充满感激。对于十三爷而言,是被雍正放出来的,本就和雍正关系甚好,再加上这层关系,除了君臣之礼外,还会多一份的感恩戴德。

这样一来一往,就让雍正和十三爷关系更加的亲密,少的是怀疑,多的是相互的信任和支持,雍正能够依靠、重用十三爷,十三爷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恰恰就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


康熙始终不处理八阿哥一众,也是从稳定政局的角度出发。

八爷党在朝中势力庞大,关系盘根错节且支持者众多,如果没有做周密细致的安排,很有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引发朝局动荡。此时八爷党的另外一位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还在西北手握十万大军,一旦处理十四爷带兵回京,必然是兄弟阋墙,康熙自己也不能得到善终。更为重要的是,也是出于保护继位人的目的,康熙处理了八爷党一众,实际上就是明确的说明了要将大位传给雍正,这样对于康熙、对于即将继位的雍正也都是不利的。已经是风烛残年的康熙,是断然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并且,也是没有这个精力去做妥善的处理,他能做的只是尽自己的所能保证雍正顺利登基,剩下的事情就只能交给雍正了。

而作为一代“仁君”,康熙的“仁”也让他没有办法去轻易处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有了他与雍正的那句话“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所以,康熙已经做了他能做的最好安排,至于不处理八阿哥,不放出十三爷,还是处于对雍正的保护,也是康熙帝王心术的体现,由此可见,康熙为了雍正能够顺利继位,也真的是用心良苦呀。


雍亲王府


张五哥是一个孝子

张五哥是一个孝子,为了父亲可以豁出自己姓名,为了家庭冒名顶替了江夏镇财主杨八女上了断头台,辛亏胤禛和胤祥明察秋毫让悲剧没有如期而至。玄烨看上了张五哥的忠义,张五哥成为御前带刀侍卫,与此同时胤祀向康熙密告了太子与江南官场勾结贪污的事宜,同样是做儿子的,老百姓的儿子懂得天地君亲师,帝王贵胄龙子们却乱了纲常伦理而勾心斗角,玄烨心中忧虑了起来。



太子胤衽是赫舍里唯一的儿子,玄烨爱屋及乌封了胤衽的东宫,虽说胤衽资质欠佳却不失孝道,大清朝以孝治天下,孝的宗旨是五常伦理,这是胤衽有别于其他皇子的地方。胤衽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东宫之位却从来没有稳固过,他的父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圣主,擒鳌拜,平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跟俄国老毛子干,可谓比肩唐宗宋祖,在自己伟大父亲的阴影下成长,胤衽自己的话来说看到父皇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总是战战兢兢的。

战战兢兢的东宫,让羽翼丰满的胤祀看到了希望,胤祀以父皇为榜样对朝廷内外广施恩惠,靠着掌管户部和吏部及江南盐道推广胡萝卜加大棒手段,天下督抚及满朝文武大多与八爷党形成人身依附关系。胤祀的步步紧逼,胤衽感觉到危机,八爷党处处给他下绊子使坏让东宫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太子门下的刑部和工部为了与胤祀党徒竞争开始大肆贪污受贿聚集财力。

盛世之下的黑洞

太子党与八爷党如火如荼的争名夺利,冷面王胤禛与侠王胤祥却为民请命获得忠心为国的南书房大臣张廷玉们的青睐。康熙洞若观火,一生的功绩,文治武功,却留下了吏治腐败和国库空虚的弊政,自己无法却变革弊政,自己没有时间了。玄烨将刑部审出犯案官员口供递给张廷玉,这份口供明言是针对太子的,张廷玉看过后转身付之一炬,玄烨愤怒责怪却迅速冷静了下来,康熙对张廷玉说:我们都是做父亲的,孩子们大了,我们只能尽父亲责任罢了,至于他们以后之路怎样,管不了了。



太子胤衽终究还是被废了,康熙下旨百官,京城内三品以上,京外五品均可以上表举荐新太子人选。上书房领班大臣佟国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朝廷中枢宰辅,交通文武百官是他的责任,他的倾向将决定太子人选。八爷党派出九爷和十爷游说,佟国维保持了一贯的中立,他约谈了自己侄儿隆科多,计划是分头投资以稳操胜券,自己支持胤祀,隆科多向冷面王胤禛靠拢。一场围绕太子人选的政治较量展开,江湖术士登场兆示天意归属八大王,群臣举荐胤祀为新太子人选,没想到康熙心中本来已经偏向胤祀为太子人选的心意突然有了转变,隆科多向康熙告密,自己亲叔叔佟国维居心叵测暗中勾连大臣举荐胤祀。

康熙乾纲独断重新恢复了胤衽东宫,十四爷胤缇公开怒怼康熙,康熙盛怒拔刀而起,一场皇家内乱已然呈现。康熙内心产生极大震撼,自己对朝局控制已经到了失控局面,胤衽恢复东宫成了权宜之计,胤缇出任大将军王安抚八爷党,圈禁胤详是为了保护和磨练,疏远胤禛和胤祀起平衡作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等到自己能够对朝局进行全方位梳理。贤明君王总是能够创造形势,这是时代造就英雄的原因。



病榻之前,张廷玉收服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张五哥持金牌令箭释放了十三爷,胤详十年磨一剑走出宗人府后赶赴丰台大营掌控兵权,内廷外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玄烨临终之际与胤禛交接政权,一切看似急迫实则无奈另有安排,雍正继位后用十三年的兢兢业业变革弊政为康乾盛世打造坚实基础。


唐俊龙55398571


康熙进去老年以后,昏庸怠政,但对于传位继承人确丝毫不敢大意。当时京城里面和外省督抚要员和八阿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八阿哥一呼百应,全部上折保举八阿哥为新太子人选。这在当时着实让康熙帝大吃一惊,在康熙帝眼里八阿哥一直温顺孝直,恭候老实之人,没想到他竟然能一呼百应,这还了得,兼职对皇权就是潜在的威胁。所以康熙帝不得不下旨重新启用废太子。接下来,康熙帝心里虽然默认继位人为四阿哥,可四阿哥手无兵权,八阿哥的人遍布朝野,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提督又是老八的人,九门提督举棋不定,十四阿哥又带病在外,如贸然公布储君,说不定朝局大乱,康熙已经风烛残年,无力应付大乱局势,才会想出秘密立储。用各种手段牵涉制约,才能保证新君安全登位。


仅対厼偏爱44026104


早年,擒鳌拜、削三藩、驱逐噶尔丹、收复台湾的康熙同志还真不是一般的主,有人把他的历史地位提到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的高度,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传位问题上弄得有点尴尬,也是事实。


说康熙传位雍正为什么不提前安排,个人认为,康熙有难言之隐。

众所周知,此前,康熙册立的太子是胤礽,胤礽哥自幼聪明伶俐,是勤奋读书的好学生,还精通礼仪,曾经主持的祭祀活动井然有序,颇受康熙待见;而且有文韬武略,有代理康熙处理政务的经历,显示了一定的治国才能和当皇帝的潜质,立他为太子,不负众望!

但当康熙消灭太子党核心人物索额图时,太子结党营私的罪行也进一步暴露了出来;此后康熙巡幸塞外期间: 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获悉后非常担忧,而太子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康熙巡幸途中生了病,诏令皇太子飞骑见驾,胤礽察看了憔悴的父皇病容后,没有半点忧伤;一道返回京城的途中,有一次太子夜晚靠近康熙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探,这被康熙认为有“弑逆”的意思!

于是,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怀着极度失望而无法䜣说的心情,坚决废掉了太子! 不成想一石击起千层浪,众皇子们为了太子的位置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勾心斗角,明争暗夺,结果弄得一地鸡毛!

权力熏心、心狠手辣的大皇子胤禔,志大才蔬、情商有限的八皇子胤禩,治军有方、有“大将军王”尊称的十四阿哥胤禵,先后粉墨登场,都使尽各种手段讨好康熙、笼络朝臣、拉帮结派、相互倾轧,但这些雕虫小技在政治家的康熙面前都苍白无力、破绽尽显、原形毕露,康熙认为他们都不是太子的上佳人选,结果,要么被囚禁至死,要么被果断地断绝了父子关系,要么率军去防守边关,远离了朝庭!

耄耋之年的老皇帝康熙同志被传位问题弄的身心交瘁、疲惫不堪,不得不遗诏传位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遗诏:传位四皇子胤禛,气急败坏的诸位肯定不甘心啊,才有了以后的险象环生!


希望星晨58298869


错!恰恰是康熙的特别保护才让胤禛顺利继承了帝位。我们回看一下雍正王朝,在康熙传位的那个时候,康熙把所有阿哥全部叫到畅春园软禁起来,这使得八阿哥没法在外调兵,直接用御林军跟九门督军护着胤禛拥立登基,这种保护已经够直接的了,这足以证明康熙对整个朝局的把控还是很十拿十稳的。

其次,我们再联系一下胤礽。为何胤礽会被掀翻在地?就是因为胤礽是太子!这使得他被放到浪尖之上,只要稍微有错便会被揪出来无限放大,最终被罢官夺爵废除太子。比如,胤礽被废虽然有咎由自取淫乱后宫,但是设计使得他被废的主因却是八爷,是八爷设局让胤礽钻的。这一点康熙也是知道的,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防止胤禛被陷害,被设局,只好先把他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最后一点,也就是邬思道曾经提及的,康熙帝王心术。康熙不想他的臣子们卷入党争,得罪胤禛怕胤禛不用他们,拥立胤禛又怕他们居功自傲,所以康熙把这些人一同贬官,就是为了让胤禛即位之后一纸诏书召回这些人,那么胤禛的皇帝会好当得多。


优己


其实说什么都没安排是不妥的,暗地里能做的已经都做了,但是又不能太明显(比如张廷玉和隆科多等),因为觊觎皇位的另外两个人,一个老八一个老十四,一个绝顶聪明,一个手握重兵,一个门生故吏满天下,一个可以驱兵直接逼宫,这两个人覆盖了朝廷的一文一武,所以一旦让他俩察觉康熙有意老四,那么康熙晚年能不能善终都不好说,而且康熙对胤禛是考察阶段占时较长,等他确定了要传位给胤禛的时候他自己已经自知不起,没有精力再去打压和老八老十四的势力了,一旦闹僵起来,他无法舒舒服服的死是一回事,甚至老四都有可能被迫害,更别说坐上皇位了,别忘了胤禛可是号称孤臣的,所以只能暗地里做好准备,不出意外,老四是会坐上龙椅的,出意外,那也是身后事了,我觉得康熙临终之际多少是有一些不放心的。


啊西吧216344041


笔者认为:

康熙大帝之所以没有提前转位于雍正,那是因为,当时九子夺嫡让康熙大帝伤痛脑袋,清朝之规定,遗诏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内。

还有就是废太子时间,本因为太子知错就改,康熙大帝希望他能痛定思痛,回心转意,谁知道太子坠落不堪,和母妃私通,是康熙大帝不能容忍的,最后将他软禁起来。

雍正皇帝平时养精蓄锐,不显山露水,比较城府,康熙大帝选择他也是无奈之举 ,只有在弥留之际才选读诏书,一致雍正皇帝上位比较险象环生,大家觉得呢?





啊刚美食


很清楚啊。康熙晚年也是特别焦虑,时时刻刻在算计布局。终于在最后一刻解脱了。

康熙布局都是用心良苦,既是明君又是慈父。最后皆大欢喜,也算圆满了。至于后来怎么样,也是无可奈何了。

首先,康熙对雍正也是不满意的。他知道雍正的急性子,办事操切容易出事,后来也证明了康熙的正确。可惜的是,康熙年事已高,培养不了能继承他遗愿的好儿子了。相比较而言,只能传位给雍正。他临死前对雍正的谆谆教诲,可以看出来他的不甘心。

其次,鉴于废太子的教训。康熙不立太子,不仅仅是进一步观察雍正,更是为了保护雍正。毕竟八爷党实力太大。朝野没人能抵挡。康熙也只能慢慢打压。给雍正铺路。康熙留下的重臣也多是忠臣能臣,除了那个最后不争气的隆科多。总体来说,康熙还是正确的。

最后,就是康熙对儿子的一片苦心啊。康熙打压八爷党。但是还是保护他们。知道他们做的太出格了。但是又不得不保护儿子。整顿吏治就是因为八爷党结党营私才被迫中断的。最后也是布局怕八爷党惹大祸。临死还要去雍正不要杀兄弟。这个慈父的形象令人感动。可惜八爷党最后还是自己作死啊。

综上所述,这就是康熙的难题。他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私心,包庇儿子。面对困境无可奈何,可是他能根据局势做出最好的判断。选中了最合适的儿子。也算圆满。


乱神虎


有了废太子胤礽的前车之鉴,我想是个正常的皇帝都不敢再贸然立太子,一是怕新立的太子成为众人的靶子,二是新立太子也容易培植自己的势力,会对康熙自身的皇权构成威胁。

众所周知,康熙可谓把帝王权术用到了极致,在他离世的那一年,他把最有可能争夺皇位的老十四封为大将军王,远赴西北作战,却又准许了李卫监管粮草,扼住了十四的命脉。另一方面,他先后把几位亲信大臣如张廷玉、马齐等人降职却仍留在上书房行走,无疑是给后世之君留下了提拔重用老臣的美名。

至于说雍正继位凶险,其实原因无非是在此之前,清朝还没有生前立遗诏留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先例,众位臣子也都有趁乱夺位的野心,所以看起来好像很凶险,却又都在意料之中,掌握之内。

如果雍正连这个考验都过不了,康熙所托非人矣!




品读落霞三部曲


向敬之

《雍正王朝》设计康熙要传位雍正,有点扑朔迷离,是有原因的。

一、后人以史上既定帝王为主人公,要突出其天命所归,又要积极塑造英雄皇帝鲜明形象,故要突出其以能力入选的一面。

二、为了艺术创造的趣味性,不惜加入传奇史料当做依据。剧本突出了康熙属意弘历为隔代明君,而选择了皇四子胤禛。

这一切,都是现代影视剧创作的需要,与真实的历史是明显背离的,但又要捕风捉影而显得险象环生。

一、康熙属意弘历,既见《朝鲜李朝实录》,又见根据乾隆留下的史料修成的《清史稿·高宗本纪》等。这些称康熙六十年才见到弘历第一面,但是影视剧却安排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储前,康熙就对弘历青眼有加。而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于废储前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哪是骑马追随康熙行围的睿智少年。

二、康熙最爱的是废太子胤礽,第二次废储后,决意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康熙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王,统兵西征,潜在地向皇室勋贵、满朝文武显示其为暗定储君。康熙属意老十四,但雍正利用康熙并未公示的疏漏,联合日夜随侍康熙身边的重臣隆科多,阴谋即位。对于老十四的落选,雍正给出一个理由是:康熙为了不让莽撞的胤祯参与储位之争,故而将其调离京城。雍正说老十四是无能之辈,他却忘了康熙命老十四西征,是肩负这一场避免广大领土分割的重任。

历史的安排,明显不同于艺术的虚构。艺术虚构者极口颂扬雍正政绩,少不了对其争议颇多的即位给与得位之正的巧妙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