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吴昌硕是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最后一位古典大师,也是近现代书、画、篆刻领域中的第一位领军人物。有许多关于古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终篇,也有许多关于近现代书、画、篆刻史的著作以他为起始。

即使是研究吴昌硕的专家们也常常说不清他在哪个方面更加出类拔萃。那么,仅就其书法而论,我们应该给他赋予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沙孟海先生说:"昌硕先生以诗、书、画、印四绝雄视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书法上的。"

真书

少写真书

学钟太傅三十余年

沙孟海先生青年时期曾经亲炙于吴昌硕,对吴昌硕的书法有深于常人的了解。他回顾道:"先生平日言论,谈画谈印的多,谈书法比较少。据他自己说,早年楷法专学钟繇。今天看到他早年画款,多作钟体,别有风格。我曾见过他早年自写诗稿长卷,全是钟法,最为先生小真书精品。中年以后,少写真书,风格一变,楷法倾向黄山谷。"

《楷书自作诗》

1879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结体舒展、用笔方劲,

具有明显的北魏碑、志、造像痕迹。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楷书"守破吃粗"十二字联》

1887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结体开始紧凑内敛,

用笔也含蓄遒劲了许多。

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言,吴昌硕在中年以后"少写真书",精力几乎都用于篆书、篆刻、绘画之上。在他晚年之时,常有一些接近于黄山谷结体风格的大字对联行世,但基本已是行楷范畴,算不上是真书了。

隶书

曾读百汉碑

四十七岁时吴昌硕请杨岘为其书订的《缶庐润目》中就特别申明:"只作篆书,分隶不应。''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1877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世人作隶,结体皆喜呈宽扁之势,而吴昌硕隶书的结体一开始就偏向纵长之势,并且终生不变其好。

"茅堂石领"七言联

1903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立轴

1920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到1920年七十七岁时,西泠印社"观乐楼"落成书碑,吴昌硕竟然一反"分隶、真楷不应"的规矩,以隶书书写了此碑,字数达499字之多。这件隶书是涵括了数种汉隶体势、笔法,以及篆书《祀三公碑》的一些独特趣味,再糅杂了《石鼓文》篆书功夫结合而成的。

"花亚潮平"五言联

1927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结体纵长、上宽下窄、左低右高,

圆笔直入、正锋铺毫。

行草

强抱篆隶作狂草

从吴昌硕行草的风格与技巧来看,其早年行书受黄山谷影响,结体中宫收紧、点画舒展,同时还受到怀素、王铎草书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行与草相杂的行草风格。《缶庐润目》中后面一句便是"行书与篆同"。而一句"行书与篆同"足以说明问题。

《大野堂序》横披

1883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到了五十多岁,随着其篆书水准的提高与认识的深入,他竟然突发奇想、在行草书中又掺入了篆书的字法。

《寄兰丐诗》立轴

1899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疏""肩""予",皆是篆书字法 。

这个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破体"。

其行草用笔圆转、行笔沉着,正如沙孟海先生所云:"晚年行草,转多藏锋,坚挺凝练,不涩不疾,亦涩亦疾,更得'锥画沙''屋漏痕'的妙趣。当我未见先生秉笔之前,意谓行笔必迅忽,后来见到他秉笔,并不如我前时所想象,正锋运转,八面周到,势疾而意徐,笔致如万岁枯藤,与早年所作风格迥殊。"

篆书

用笔咨肆而沉穆

圆劲而严峻

吴昌硕一辈子用功最勤的是篆书。其一生篆书的学习与发展大约经历了:

吴让之、杨沂孙阶段

"两汉六朝"八言联

1884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石鼓文阶段

"射人唯鱮"七言联

1884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自从一八八六年获得《石鼓文》拓本,直至终年,吴昌硕一直是临写、创作不辍,成就了一生辉煌的业绩。

"小戎诗"册页

1885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兼学金文阶段

临《寰盘铭》

1884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据朱关田编《吴昌硕年谱长编》记载:一八七九年九月其三十六岁时已经在吴大澂幕中,一八八〇年二月三十七岁时得入苏州吴云两罍轩,一八八三年七月四十岁时在苏州结识潘祖荫。此三人皆为饱学之士兼商、周青铜器收藏大家,吴昌硕由此而得以遍观诸人所藏历代吉金文字。

临《曾伯黍簠铭》

1884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豆新柳绿"五言联

1903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临《散氏盘铭》立轴

1922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

吴昌硕一辈子浸淫《石鼓文》,一辈子以"临"为创,他以创作的立场与态度来临摹《石鼓文》,在临摹中不断脱胎换骨、成就了一生伟业。

"从兹刻画年复年,心摹手追力愈努''

"㯱有棕陈"七言联

1924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到了五十多岁之后,吴昌硕更是有意在结体上左低右高,偏斜取势。这种偏斜取势的结体特征成为其篆书与古人篆书的最大区别。

"树角花阴"七言联

1926年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从篆书的发展历史来看,"篆尚婉而通"是恒定的法则,行笔时婉转而无顿挫、接笔时通畅而无痕迹是基本的规范。而吴昌硕在行笔时则有意强调那种顿挫使线条雄强硬朗,接笔时则有意保留痕迹,使线条奇掘浑厚。

一言以蔽之:书法是吴昌硕艺术的基础,又是其艺术的顶峰、是其艺术大厦的最高层!

以上节选自陈大中撰《"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书法综述》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吴昌硕全集·书法卷

总主编 邹涛

分卷主编 陈大中

购书链接

| 版式 |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 印刷 |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转」约900件书法,100张局部,全面呈现吴昌硕的书法世界

文献卷与篆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