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

asd57362118


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严世藩命令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利用马宁远,成功的把延缓改稻为桑政策执行的奏疏送到了朝廷,随后便被嘉靖帝召回京城,那么进京当晚他为什么急于求见严嵩呢?

一、

胡宗宪选择了分洪之后,一举抓获了淳安、建德的知县,还有河道监管太监李玄。同时他也召集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前来商谈上奏疏的事。

胡宗宪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发大水就是有人刻意毁堤,杨金水还想置身度外,并提出百姓造不造反是你们的事,不是我们宫里人的事,并且提出了两件事来压胡宗宪:

一件是说胡宗宪你可以一山望着一山高,意思是说他两头押宝,另一件则是拿吕公公能跟皇上直接对话来压他。

最后逼得胡宗宪拿出了杀手锏,马宁远本人以及马宁远的供状!

其实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三个人签字,以达到延缓执行改稻为桑政策的执行,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后来的淳安知县海瑞有明显的区别:

胡宗宪更像是一个裱糊匠,对严党控制的内阁和执行的政策进行修修补补,尽量维持。而海瑞则更像是一个战士,面向所有的不平开战,甚至于嘉靖帝!

最终按照胡宗宪的主意,闹灾的原因也变成了贪墨修河公款,并且相关人员已经伏法,最后请求朝廷延缓改稻为桑国策的执行。

奏疏到了朝廷,到了严世藩手里,严世藩简直要跳起来了,并且要发动人员弹劾胡宗宪。其实他也不好好想想,改稻为桑政策落地的时候,嘉靖帝就说了:

“事情还得靠胡宗宪去办!”

严世藩要是真敢弹劾胡宗宪,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这一句话彻底惹恼了严嵩,他眼睛一瞪:

“毁堤淹田是怎么回事?”

二、

由此可见,严嵩的实权其实已经落到了严世藩手里,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竟然是瞒着严嵩严阁老的,而真正了解严嵩的恰恰又是胡宗宪,还记得他之前说过的严嵩也会毁到他们手里吗?这里严嵩自己也说了:

“这条命也该送到你们手里了……”

随后吕芳跟严嵩面见嘉靖帝,嘉靖帝的出场又是那样神经兮兮,说了一段道德经,原文不上了,大意是百姓管的严了也不行,管的松了也不行,连朕自己也迷糊了……

显然嘉靖帝知道受灾的事了,但是知道不知道是人为的呢?其实是知道的,因为后来他跟吕芳对话时,已经知道是严世藩下达的毁堤淹田的命令。

嘉靖帝下达了让胡宗宪、杨金水、谭纶一起进京面圣的命令,本来严嵩是建议只让胡宗宪进京的,但是从嘉靖帝的话中,严嵩也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嘉靖帝已经不完全信任自己了,最起码也开始考虑宫里的人和裕王的人一起来,以便更加贴近事实真相。

随后杨金水先去见了吕芳,吕芳又带他见了嘉靖帝,由于杨金水一五一十汇报了浙江毁堤淹田的情况,结果嘉靖帝竟然不怪罪的,用吕芳自己的话讲:

“你可是为了宫里好,难得是你不隐瞒,这便是最大的忠,一两个县嘛,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由此也可看出嘉靖帝的私欲,他哪里装的是九州万方啊,他在意的是下人忠诚不忠诚,咳,不说也罢……

从后面他们见面穿便装也可看出,这就是主子跟奴才的对话,而且不是外人,是对家奴的私人对话,自己人!

三、

嘉靖帝跟杨金水的对话主要是确认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严世藩到底有没有写那封“毁堤淹田”的信?

第二件事就是马宁远手中的那份供状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三件事则是胡宗宪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第二件事打个疑问,第三件事杨金水的解释是这样的:

胡宗宪怕的是百姓丢了土地,赶上倭寇一闹,到时候他担不起罪;其次胡宗宪多少是受到了一些谭纶的影响,意思就是有点往裕王那里靠拢;第三则是确认他对严嵩是忠诚的,但是对严世藩的做法有些看法。

杨金水的说法还算是中肯的,因为实话实说,嘉靖帝竟然很满意,还要赏他!

我的天,这是深通帝王之术的嘉靖帝做的事吗?毁堤淹田,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作为罪魁祸首之一的杨金水,竟然还要赏他?

真不知道嘉靖帝修道都修到哪里去了……

嘉靖帝这边已经确认事实了,可是严嵩跟胡宗宪还没有对口供啊,等明天到了大殿上,他俩该怎么说?

所以,一方面胡宗宪深夜急于见严嵩,另一方面严嵩也早早地守在家里等着胡宗宪前来拜访。

只是严嵩根本不知道,胡宗宪早就来了,而严世藩竟然不让他进,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态度低微到如此地步,也是没谁了……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雍正王朝》里面的一个情节,那是年羹尧跪拜老四胤禛,也是不肯离去,但是结局不同的是,最终年羹尧进去了,也跟老四胤禛达成了一致,而胡宗宪,最终也没有进去……

四、

胡宗宪去拜访严嵩之前,其实内心也七上八下的,但是以他跟严嵩的交情,他这是要推心置腹的说些实话,说些良言,最起码要把自己对改稻为桑政策的看法跟严嵩进行深入的交流。

胡宗宪能够两次要求门童汇报,并说出于公于私都得拜见严阁老,基本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可惜那个严世藩在干嘛?

在让一个衙内替胡宗宪写辞职信,一个两省总督,封疆大吏,竟然让一个衙内写辞职信,还让门童回报:

“要是私事,我严家和他胡宗宪无私可言!”

由此可见严世藩的愚蠢,如果真的没有私,这次胡宗宪就真的向嘉靖帝摊牌了,到时候谁寒碜?

门童还算良心,说出了这样说会伤到胡宗宪,结果严世藩直接爆粗口了:

“伤你M的头!”

胡宗宪为什么要深夜拜访严嵩?

一方面他们有十年的师徒之情,进京拜访是人之常情。

其次,胡宗宪想从严嵩的口中得知嘉靖帝的想法,也就是宫里的情况如何,他们该怎么向嘉靖帝汇报浙江的事。

最后,胡宗宪仍然想维护严嵩,怕明天的大殿对话被嘉靖帝掌握了主动,到时候事态往哪发展就不可控了。

而情况确实如此,因为严嵩在府内也在思考嘉靖帝说的话,并怀疑嘉靖帝是否已经知道浙江的事了:

“皇上说这段话,是不是从哪听到了毁堤淹田的风声?……那皇上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

假如严世藩让胡宗宪面见严嵩,他们自然就能通话,也就明白胡宗宪其实并没有马宁远的供状,也并没有把这里面的事情告诉谭纶,这样的话,他们明天也就不至于被嘉靖帝牵着走了,也就不会有胡宗宪辞职的报告了……

这也是胡宗宪后来跟严世藩见面时,感慨:

“你可以不念及天下苍生,但不应该不念自己的白发老父!”

由此可见,胡宗宪深夜拜访严嵩,就是为了保严嵩,没有别的意思,但是遭拒后,不得不发出为时已晚的感慨!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是同一个编剧,都是刘和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有相似情节。

年羹尧是四阿哥的门人,按照电视剧里的规矩,外放的家奴,进京述职首先要去主家请安。年羹尧因为马上要升任陕甘总督,而在朝堂上举荐他的是十四阿哥,于是偷偷进京,先去了十四阿哥那里。然而年羹尧升官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私下达成的不成文协议:四阿哥推荐十四阿哥出任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再举荐年羹尧做为西北大军转运粮草的陕甘总督,以投桃报李。

但是年羹尧求官心切,为了往上爬,多少有点想背叛四阿哥,投靠十四阿哥和八爷党的意思,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次升职只是交换条件,因此他此次偷偷进了京,不先去主家请安,却先去了十四阿哥那里,而后又跟着去了八阿哥那里。

四阿哥听说之后,就跑到刑部,把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的公文给压下来了。这下年羹尧急了,马上跑到四阿哥那里,又是当众下跪谢罪,又是亲自给主子端洗脚水,虽然他已经是四川巡抚,一方封疆大吏了。


胡宗宪本是严嵩的门生,又是公认的严党的人,这次进京,他不连夜先去严嵩那里透个口风,刺探一下严嵩的态度,那才叫不正常呢。

这次进京,胡宗宪心情很复杂,因为他也两难,在浙江,严党那些当地官员受严世蕃的遥控指挥,处处跟他对着干,甚至背着他干,这让他很难理解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这些人做的有些事,严嵩是否知道,比如毁堤淹田这件事,严嵩到底有没有默许。只有知道了严嵩的真实态度,当他进宫向嘉靖帝奏对的时候,才能判断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另外就是向严嵩表明心迹。他不认同浙江当地官员的做法,并不是他想自外于严党,而是想告诉严嵩,郑必昌何茂才那种搞法,肯定搞不下去,对严党是不利的,因为浙江不但有裕王的人谭纶,还有嘉靖的人杨金水,而如果出了什么乱子,不是他这个严嵩门生胡宗宪顶缸,就是严世蕃的人郑必昌何茂才顶缸。事实证明,最后顶缸的就是郑必昌何茂才。却不想,他被严世蕃挡在了大门外,没有见到严嵩。

本来这个改稻为桑没搞成,首先顶缸的就是胡宗宪,可是严嵩在庙堂上把他保了下来,只撤了他的浙江巡抚的职位,浙直总督却保留了,目的是让他从这个注定是死局的漩涡里抽身出来。

他没见到严嵩,严嵩本来以为他没去严家,心里是气的不行,当时严嵩并不知道严世蕃挡了驾,但是胡宗宪朝堂上一番奏对,既向嘉靖表明了心迹,又向严嵩表明了心迹,所以严嵩才保了他。

如果严嵩不保他,可能胡宗宪这次进京下场不会太好,就算能耐再大,抗倭再需要,嘉靖也不好用他了。


严世蕃这个人,电视剧里有点弱化他的心智了,其实历史上严世蕃是个头脑极为聪明的人。嘉靖皇帝这个人喜欢搞玄玄乎乎的东西,比如有什么旨意给内阁,就写个哑谜让内阁的辅臣们去猜,作为首辅的严嵩和其他辅臣有时候就猜不透什么意思,严嵩就会立马派人把字条送给严世蕃,严世蕃往往就能揣摩到嘉靖的意思。

电视剧里,严世蕃总是觉得胡宗宪跟他对着干,还自以为老谋深算,结果反而事情都是他搞砸的。严世蕃就像个刚出阁的大姑娘,总觉得婆家会算计她刁难她,处处装作强势,结果到底也只是外强中干而已。


西堤君


由于大明朝国库空虚,严嵩弄出改稻为桑这个国策。不过,胡宗宪觉得严世蕃这种做法过于急了,容易出事情,所以不愿意去改。加上裕王和徐高张等人希望借着这件事情,在浙江烧起一把火,扳倒严嵩。所以他们派了谭纶过去,希望能够争取胡宗宪的支持。

此时的胡宗宪左右为难,但是为了大局着想,只能勉强应付。严世蕃等不了,于是指示郑何二人毁堤淹田来尽快完成国策。后来,胡宗宪还是知道,于是他杀了马宁远和河道衙门的人,并且逼迫郑何二人和杨金水上了那道要求朝廷延迟改稻为桑的国策奏疏上签字。不过事态过于严重,嘉靖调严胡宗宪、谭纶、杨金水等人入京,询问此事。

毁堤淹田这件事情,嘉靖自然肯定知道了,裕王和严嵩也知道了。胡宗宪本想着借着杭州知府马宁远等人的人头,由自己扛下这件事情,保全严嵩。因此,他进京之前需要和严嵩好好沟通一下。如果面圣的时候,两个人口径不一致,严嵩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另外,严嵩本是他的老师,对自己有再造之恩,加上严嵩本是阁老,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去拜见严嵩。

严嵩也知道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胡宗宪肯定要跟他谈一谈。不过,胡宗宪这种做法已经把严世蕃给惹毛了。胡宗宪最后最终也没见到严嵩。



历史是什么




胡宗宪当年为了能够在朝廷中站稳脚跟,就拜倒在严嵩门下。也正是在严嵩的推荐下,胡宗宪才步步高升,做到浙直总督位置上。

这次嘉靖皇帝找胡宗宪进京,就是为了向他了解对改稻为桑的看法,以及对浙江出现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严嵩是内阁首辅,也是胡宗宪的座师。胡宗宪迫切需要了解严嵩的看法,以方便在第二天面见嘉靖皇帝的时候,能够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从另一方面来看,胡宗宪来拜访严嵩也是一个态度问题,就是要向严嵩证明自己是忠诚于他的。

更重要的一点,胡宗宪在浙江的抗倭大业离不开严嵩的支持。而严世蕃等人的行为,已经对胡宗宪在浙江的执政造成了很大困扰。胡宗宪是想借这个机会向严嵩讲清楚这个事实,让严嵩出面制止严世蕃等人的行为。

然而严世蕃却阻止了胡宗宪的来访,但事后严嵩还是知道了这一切,他安慰了胡宗宪,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胡宗宪是一个做实事的人,他和戚继光一样,都明白官场的规则。

只有背靠一棵大树,才能在官场中生存下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胡宗宪背靠严嵩,戚继光背靠胡宗宪,后来有依靠张居正,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当严嵩倒台后,胡宗宪被关进了大狱。当张居正倒台后,戚继光被罢官回家。

这就是帝国时代官场的悲哀和无奈,身处其中的人谁也躲不开。无论你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如此,就连海瑞也是如此,只是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新知传习阁


1566没有拍出严世蕃的狡黠,把小阁老拍成了一个二世祖,倒是处处衬托出严嵩的高明。据史书的描述,严嵩能屹立朝堂二十年不倒,其最大的功臣就是严世蕃。回到问题的本身,胡宗宪回京是6月,而当时浙江改稻为桑的国策推行相当困难,而50万匹丝绸的生意和需要进宫的丝绸已经无法完成,以电视剧情节来言,如果政府逼民逼的太紧,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果反民和倭寇勾结,沿海大部分地区将失陷,也就是朝廷将失去东南赋税重地,那么改稻为桑一样不可能完成。如果不执行,50万匹的生意和进贡也不能完成,所以,这是个死结,如何解这个结?摸一条线,沈一石是丝绸大贾,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富可敌国,所以抄了他家,抄出不如一个中产家庭,最后一博的机会就是转嫁,浙江的两个官员就找来了远在福建的胡宗宪的乡谊,因为浙江本地的都知道了沈一石的家产就是个空壳!是谁拖垮了沈一石?或者说是谁拖垮了整个大明财政?是太监或者严世蕃吗?是浙江的督府衙门吗?抄了一巡抚一道台也没抄出想象的财产出来。都不是,是嘉靖自己,沈一石给高瀚文读的那几笔账,处处都是送进皇宫了,沈一石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填光了整个身家,而那个叫金水的太监在沈一石死后不得不装疯来保命,严嵩父子倒台后整个系统没有得到清算,为啥,严世蕃弄10两银子,有8两是嘉靖的。所以,能解这个死结的是严嵩父子和胡宗宪。缺一不可,如果按照胡宗宪的方式,严嵩父子就是啪啪打自己脸,那就是直接告诉嘉靖,这活动搞不下去了,老板,你得为这次活动还要拿点出来!嘉靖会干嘛?不会,严嵩父子明白,而胡宗宪不明白


魔狼m


胡宗宪半夜见严嵩,原因从几个方面看:

首先,裕王派了谭纶在浙江插手诸多事谊。当时胡宗宪就说了,谭纶你不来,这改稻为桑的政策还有回旋的余地。再加上胡宗宪虽然算得上是有大是大非的人,但他毕竟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封疆大吏,严嵩又是胡宗宪的老师。胡宗宪于情于理都要见严嵩一面。(这是摆在台面上的)。

从下面一层说,胡宗宪不敢确定严嵩对他还相任不?胡宗宪晚上去见严嵩,还是向着维护严家的。胡宗宪想用马宁远的河堤失修来掩盖毁堤淹田,同时给改稻为桑有一个缓冲余地,再给严家一个机会。

其实,不管是马宁远的河堤失修还是毁堤淹田,嘉靖一清二楚,说了句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句话代表了他的愤怒,当也代表当时动不了严嵩党派的情形。

总结:胡宗宪这样做是想为老百姓争一争,拖延改稻为桑的时间,但他又是为严嵩一手提拔出来。都是和严嵩党派分不开的。他很为难!




透明小溪看历史


为什么我总说大明1566被高估,因为里面有无法说通的bug,为追求效果而不顾常识。50万匹丝绸,你一毛钱订金不收?那生产出来了洋人不要咋整,有这么做生意的吗?


皮格


胡宗宪以为皇帝马上就要砍了他,所以说不见就来不及了。因为嘉靖皇帝掌握了所有罪证。但是胡宗宪在皇帝面前,又胡说八道,目的不过是拼尽力量为其一争,延缓期限,以达到其目的。他并没有要背叛严嵩的心思,毕竟严嵩还是自己的恩师。严嵩是只老狐狸,他对发生的事情不会先表态。但是嘉靖皇帝对他们所做的事都心知肚明,因为严嵩一党对其还有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