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魯隱公是《春秋》開書第一君,《史記》說《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為此,有人就認為魯隱公是賢君,《春秋》開始於魯隱公,這是為了褒獎他。

晉朝的杜預在《春秋左傳集解·春秋序》中言:

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隱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弘宣祖業,光啟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跡不墜。是故因其歷數,附其行事,採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歷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此其義也。若夫製作之文,所以章往考來,睛見乎辭,言高則旨遠,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隱之也。聖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後,方復隱諱以闢患,非所聞也。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孑L子以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先儒以為製作三年,文成致麟,既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餘以為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至於反袂拭面,稱吾道窮,亦無取焉。”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杜預很明確地認為,魯隱公,是讓國之賢君。

魯隱公能夠攝政即位,很可能是各方權力博弈的結果,雖然是庶出,但是長而賢。先讓他幹幾年,等魯桓公長大後,他再將大權交給魯桓公,這種設計,也無可厚非,僅從這種設計而言,也體現不出魯隱公就是有大德大賢之人。

從史實上看,他不壞,但是,他也只是有讓國之言,並無讓國之行。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章太炎在《國學講義》一書中言:“列國春秋,本非同時並作,魯則隱公時始有春秋耳,非孔子有意託始於隱公也。後人以太史公世家首太伯,列傳首夷、齊,推之《春秋》始於魯隱,其意正同。其實太史公或有此意,孔子則未必然。隱公但有讓桓之言,而無其實事。雲‘使營搜裘,吾將老焉’者,不過尋常酬酢語耳,何嘗真以國讓哉!”

總的來說,魯隱公遵守禮法,進退有據,恬淡善良,算得上是一位謙謙君子。很多場合或活動,魯隱公都不參加,因為他不是正式的國君,於此,可以看出他很自覺。比如改葬魯惠公時,隱公不敢以喪主的身份到場哭泣。魯隱公也沒太濫用權力,他的母親聲子去世了,他也沒有安排國葬。隱不敢從正君之禮,亦不敢備禮於其母。

當然,魯隱公也有任性的時候,比如隱公五年春季,魯隱公準備到棠地觀看捕魚。棠地離國都較遠,臧僖伯認為,此行不合禮制,極力勸阻。可是,隱公說:“我是打算視察邊境呀!”最終,還是不聽勸阻地去了,讓捕魚者擺出捕魚場面來觀看。臧僖伯推說有病,沒有跟隨前去。很奇怪的是,當年十二月末,臧僖伯就死了。隱公說:“叔父對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記他的忠誠。”於是按照原等級加一級的葬儀安葬他。顯然,棠地觀魚是魯隱公一次不光彩的舉動,但,我覺得也無傷大雅,誰能不做錯幾件事呢?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剛開始幾年,魯隱公還是積極作為的。比如他剛即位不久,就與小國邾結盟於蔑,與仇敵宋國結盟於宿,第二年,會戎於潛,與戎結盟於唐地,與紀國聯姻,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活動,改善魯國與四鄰的關係,

只可惜,魯隱公最大的毛病是,優柔寡斷,對權力掌控不足,對國家無法實施有效管理,致使臣子恣意妄為。大夫費伯私自率領軍隊修築郎城,公子豫率領軍隊與邾、鄭會和攻打衛國,羽父率領軍隊與宋、陳、蔡、衛一起攻打鄭國。在這些事件中,不是沒有得到隱公命令,大夫私自去做,就是隱公明令禁止,也未能阻止得了。

羽父請殺桓公,將以求大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弒之。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魯隱公之死,不能不說有他自己的一部分原因,對於羽父這樣的行為,至少需要做出回應,或是有所防範的。你要是想讓位,就早點讓,以免讓桓公心生猜疑。若是為桓公順利即位考慮,羽父這樣一個有虎狼之心的人,是否該考慮一下如何防範之呢?剪出他的軍隊,或是把他攆到外國去。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有人說,魯隱公無權力慾望。對此,我不大認同。真無權力慾望的話,他就應該早早讓位。魯桓公為何同意羽父為他除掉魯隱公,不就是因為魯隱公遲遲不讓位嗎?至少也是魯隱公讓位的勢頭很不明朗,否則,魯桓公也犯不上用揹負殺兄罵名的代價來取得君位了。

《春秋》開書第一君魯隱公,真有讓國之賢嗎?

沒忍心殺掉弟弟,反被弟弟所殺。

當斷則斷,不斷則亂。

當一國之君,僅僅是個好人,還是遠遠不夠的。

既很難有所作為,甚至連命都保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