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大将上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是哪些?

李子迟到了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赫赫有名的陆军军官学校,作为中国历史上名气与实力并存的军事学校,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1924-1930年,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区建立一所军官学校,最初定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随着学校的扩大化和规模化,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31年由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所用的校名是台湾当局复建的“陆军军官学校”。

即使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更改,被人民百姓牢记和称赞的,仍是“黄埔军校”。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国共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敌人和对手。但在中华民族共同面对存亡问题时,

例如东征北伐、百团大战、武汉会师等重大抗日战场上,黄埔军校的全体师生,都为国家和民族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在黄埔军校校门的两边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据说这是孙中山先生当时亲自批准后挂在校门口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黄埔军校是为了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努力建设中华的初心。

在开学典礼时,由孙中山宣布,校长蒋介石亲自拟选校训—“亲爱精诚”。

黄埔军校创办的几十年来,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军事人才,很多国共的重要成员,都是出自这所军校的。其中共和国开国元帅中出自黄埔军校的共有5人1、叶剑英: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及奠基人。

2、徐向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曾参与并指挥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3、聂荣臻:无产阶级革命军、军事家,是我国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之一。
4、陈毅:涉足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曾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5、林彪:先后担任过营长、团长、军长等要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司令员。

共和国十大大将中,出自黄埔军校的大将有3人:

1、陈赓:曾参与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获得多枚勋章,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洒下热血。2、罗瑞卿:参加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指挥过强渡大渡河、参与过强渡乌江、后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石家庄战役等。

3、许光达:多次担任师长、军长、司令员,参与指挥过绥远战役、荔北战役、兰州战役等。

出自黄埔军校的上将9人:


1、周士第:历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师长、西南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北伐、南昌起义、百团大战等,还曾指挥抗美援朝战争防空作战。2、陈明仁: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担任过旅长、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以及湖南省政府代主席。3、萧克:1925年弃笔从戎,参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担任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要职。
4、张宗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5、陈奇涵: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后加入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等。
6、杨至诚:军事家,曾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军需部部长。7、宋时轮:先后参加莱芜战役、宛西宛东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等,历任科长、军长、司令员。
8、陈伯钧:秋收起义中上井冈山的人物,与毛泽东是嫡系关系,军事指挥员和军事教育家。9、郭天民:入学黄埔军校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担任排长一路升到司令员,参与过广州起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出自黄埔军校的优秀革命军,都是不朽的功勋。


史之策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军事学校,是国民党于1924年到1930年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建设的一所军官学校,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曾经到此校遗址去瞻仰过一番,其校门两边的对联蛮有意思:“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据说,当时这副对联是经过了孙中山先生的亲自批准后,才挂到了校门口的。

孙中山先生当时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要从今天起,重新来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一心一意的来革命。”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语,可以看作对这副对联的深入解读,也就是他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和初衷。

黄埔军校经过了数次改名,初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又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再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国民党又改校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而广大老百姓基本都叫它“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创办了几十年,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军事人才,特别是国共两党的要员,有很多是出自这所军校的,这里作了一个列表,国共两党中出自黄埔军校的最著名人物:

国民党军官:胡宗南、杜聿明、贺衷寒、张灵甫、戴笠、宋希濂、郑洞国、毛人凤、关麟征、乔家才、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俞济时、黄维、郝柏村、蒋仲苓、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廖耀湘、郑作民、王竣、黄翔、曾泽生、徐会之、侯镜如、王耀武、孙元良、刘戡、黄杰、张耀明、廖昂、吴起舞、彭士量、邱行湘、陈大庆、刘安祺、赵子立、阙汉骞、董钊、李铁军、王敬久、滕杰、罗奇、贺忠汉、胡靖安、王慧生、宣铁吾、黄梅兴、姚子青、钟彬、陈颐鼎、李以劻、肖赞育……

共产党军官:徐向前、林彪、左权、陈赓、萧克、蒋先云、周逸群、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达、陈伯钧、宋时轮、赵一曼(女)、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慎、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周维炯、杨其纲、彭干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清、余洒度、徐彦刚。

根据此表,加上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工,名单一目了然。

共和国开国元帅出自黄埔军校的5人: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林彪。

出自黄埔军校的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出自黄埔军校的上将9人:周士第、陈明仁、肖 克、张宗逊、陈奇涵、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


帝国的脸谱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成功的军校了,为中国培养了非常多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只是我们现在的总称,其实它的名字一直都是变化的。1924年国民党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但是黄埔军校虽然一直存在,从1924年到1949年国民党去台湾之前有几十期,但是真正厉害的还是国共合作的前六期中,基本上国共两方的很多牛逼的人物都是前六期出来的,后来的黄埔军校基本上没有什么有名的人。

来说说我们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有哪些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

十大元帅:朱德,林彪,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十大将军: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十大元帅中有5人都从黄埔军校出身,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陈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徐向前,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林彪,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

十大将军中有3人,陈赓,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许光达,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罗瑞卿,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

其实除了这些元帅和大将之外,还有很多的上将,中将,少将都是从黄埔军校出身的。57位开国上将中有10人都是黄埔军校出身的。177名中将里面有12人出身黄埔军校。1360名少将中有23人出身黄埔军校。我们可以发现元帅,大将,上将这些的比例比少将,中将的比例还要大。可见黄埔军校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年9月对全军将士进行了授衔大典,授衔名额为: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59人。这些军人都是国家的脊梁,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了卓越贡献。

一、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黄埔军校的有:林彪(四期)、徐向前(一期)、聂荣臻(教官)、叶剑英(副主任)

二、十大大将

十大大将为: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黄埔军校的有:陈赓(一期)、罗瑞卿(武汉分校)、许光达(五期)

三、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有: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瑶族)、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李志民、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成(侗族)、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壮族)、吕正操、贺炳炎、乌兰夫(蒙古族)、阎红彦。

黄埔军校的有:张宗逊(五期)、萧克(四期)、周士第(一期)、郭天民(六期)、杨至成(五期)、陈伯钧(六期)、宋时轮(五期)、陈明仁(一期)


大秦铁鹰剑士


1955年我国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借鉴前苏联和邻国朝鲜的军衔制度,我国军衔分为6等19级:
元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另外为安排十几万副排职干部,暂设了准尉)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兵两级:上等兵,列兵。

从1955年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到1965年废除军衔制度,这期间我国一共授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5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77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360人。这其中,出身自黄埔军校的一共有52人,分别是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9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

我们可以看出,元帅、大将、上将一共有17人,这17人分别是:

元帅: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徐向前、林彪。

大将: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上将:周士第、陈明仁、肖 克、张宗逊、陈奇涵、杨至诚、宋时轮、陈伯钧、郭天民。

这18人当中,有4人是黄埔军校的教职人员。

叶剑英元帅:1924年,叶剑英是担任建国军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受廖仲恺的邀请,叶剑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黄埔军校成立以后,叶剑英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并且成为黄埔军校很有名的一名教官。

聂荣臻元帅:聂荣臻1922年赴比利时留学,后来又去了苏联留学,1925年回国后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且担任社会发展史和政治教官。

陈毅元帅: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置分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之后,陈毅曾在该学校做过文书工作。

陈奇涵上将:陈奇涵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任教,先后担任学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少校军衔。

另外13人都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

徐向前元帅: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之后留校,担任排长。

林彪元帅:林彪1925年考入黄埔四期,1926年毕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并参加了北伐战争。

陈赓大将:陈赓1924年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留校担任队长、连长,并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

罗瑞卿大将:罗瑞卿1926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黄埔六期),毕业后参与了平定武汉的叛乱和南昌起义。

许光达大将:1925年受组织派遣,许光达考入黄埔五期炮兵科,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炮兵营见习排长。

周士第上将:1924年5月,周士第考入黄埔一期,毕业后参与了组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陈明仁上将:1924年毕业于黄埔一期,后来历任国民党兵团司令和湖南省主席,1949年率部起义后担任我军兵团司令、湖南省主席、第五十五军军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肖 克上将:肖克于1926年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改教练所后来并入黄埔军校,属于黄埔四期。肖克毕业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叶挺部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

张宗逊上将:张宗逊1926年考入黄埔四期政治课,毕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3师第9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2营政治指导员、国民革命军第24师新兵营排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第3营连长等职务。

杨至诚上将:杨至诚1925年考入黄埔五期,毕业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担任连政治指导员。

宋时轮上将:宋时轮1925年考入黄埔五期,毕业后遭遇国民党在广州制造的“四一五”惨案,宋时轮作为共党嫌疑人被判处1年 徒刑。

陈伯钧上将:陈伯钧1927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黄埔六期),毕业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

郭天民上将:郭天民1926年考入黄埔六期,毕业后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历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第2师任排长、副连长。

以上17人都是在1955年被授衔,其中只有陈明仁一人之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后来参加起义,才被我党授予上将军衔,其他16人都是很早就跟随共产党参加革命的军事将领。


围炉煮酒话春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和大将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骄傲!正是他们的卓越功绩,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十大元帅)

1955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授予共和国元帅和大将军衔的决议。并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毛泽东主席授予了十大元帅军衔,分别是:

1、朱德;2、彭德怀;3、林彪;4、贺龙;5、陈毅;6、刘伯承;7、罗荣桓;8、聂荣臻;9、徐向前;10、叶剑英。

周恩来总理授予了十大大将军衔,分别是:

1、粟裕;2、徐海东;3、黄克诚;4、陈赓;5、谭政;6、萧劲光;7、张云逸;8、罗瑞卿;9、王树声;10、许光达。(十大大将)

这里相当值得一提的是,十大元帅中,有7位是直接或间接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朱德、贺龙

聂荣臻、刘伯承、陈毅、林彪、叶剑英。他们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是共和国的摇篮。

十大元帅中有以下是出自黄埔军校的:

1、徐向前,1924年4月,徐向前元帅考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同期的学员还有王尔琢等革命烈士。徐向前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了学校的排长,到1925年才离开了黄埔军校。

2、聂荣臻,1925年7月,聂荣臻元帅从苏联回国,9月份他正式担任了黄埔军校的 政治部秘书,1926年3月,迫于当时发生的“中山舰事件”,聂荣臻元帅被迫辞职,从而离开了黄埔军校。

3、林彪,1925年,林彪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期的学员有伍中豪、刘志丹等革命烈士。林彪将军元帅是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正式加入共产党的。1926年10月,从黄埔毕业。(修业证书)(黄埔军校步兵科毕业证书)

4、叶剑英,叶剑英元帅1924年1月应廖仲恺的邀请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黄埔建成后,叶剑英元帅就在黄埔军校担任了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7月,叶剑英元帅因为军阀威胁广州从而回到军队任职,离开了黄埔军校。

5、陈毅,1927年5月,陈毅元帅担任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部文书,几个月后的8月1日,他就参加了南昌起义,所以他是间接地和黄埔军校有联系,并没有正式在黄埔本部学习过。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的最著名的军校,没有之一,为中国抗战培育了诸多军事人才。


明明说历史


开国元勋中,上将以上军衔出自黄埔的特别多,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黄埔的荣耀。

1955年,新中国实施军衔制度,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涌现了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上将以上总计77人,这77人中,有几个人出自黄埔呢?

总数是5+3+8=16人。听我给你介绍一下这16人。

5位黄埔走出的元帅是林彪(四期)、徐向前(一期)、聂荣臻(教官)、叶剑英(副主任)、陈毅

林彪带领的军队从龙冈伏击战开始,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几乎可以说击败了黄埔军校出来的老师和师兄师弟。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时其貌不扬,不受重视,但他带领红四方面军把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根据地,让黄埔校长蒋介石肠子都悔青了。对于捉拿徐向前,蒋介石给出的报价是20万大洋,与朱老总相当。

聂荣臻,在黄埔军校时是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助手,抗日战争中带领115师东进建设了晋察冀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领导了华北军区。

叶剑英,叶剑英在黄埔创建时已经是粤军名将,长期担任红军、八路军的总参谋长,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常驻重庆,为统一战线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毅,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党委书记,所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很多将军,实际上是陈毅的学生。陈毅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军长,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野战军总司令,他知人善任,让粟裕以副职领导全军,做出卓越贡献。

3位从黄埔走出的大将:陈赓(一期)、罗瑞卿(武汉分校)、许光达(五期)

陈赓是黄埔一期的佼佼者,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东征时还救过蒋介石的命。陈赓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旅长、军区司令,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司令、兵团司令,是我党的传奇将军。


罗瑞卿毕业于武汉分校,在解放战争中与杨得志、耿飚一起领导了有名的杨罗耿兵团,建国后曾任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

许光达毕业于黄埔五期,抗日战争中担任120师旅长,解放战争中担任纵队司令、兵团司令。建国后,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

8位从黄埔走出的上将:张宗逊(五期)、萧克(四期)、周士第(一期)、郭天民(六期)、杨至成(五期)、陈伯钧(六期)、宋时轮(五期)、陈明仁(一期)。

上将中,最值得一说的是周士第和陈明仁。

周士第,国民革命北伐时就担任叶挺独立团的营长。抗日战争中曾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解放战争中曾任第18兵团司令,协助徐向前元帅解放了山西全境。

陈明仁,历任国民革命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官、湖南省政府代主席。他这个人是纯粹的军人,抗战期间曾因为顶撞蒋介石被冷藏。在抗战缅甸战场,他带领71军打通了中印公路保障了盟国的支援。解放战争中,他曾在东北战场的四平死守,建设的“陈明仁防线”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湖南长沙起义后,他成了唯一的国共双料上将。

在共和国上将以上的开国将军中,黄埔军校出来的比例并不高,那是因为,更多的黄埔人在红军时期牺牲了。

改革开放后,解放军厘定了人民军队建设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36位军事家,都是领袖、元帅、大将资质,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林彪、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其中,在解放前牺牲的军事家是叶挺、许继慎(黄埔一期)、蔡申熙(黄埔一期)、段德昌(黄埔四期)、曾中生(黄埔四期)、左权(黄埔一期)、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黄埔三期)、方志敏、刘志丹(黄埔四期)。这些人中,有7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历史知事


黄埔英杰出将星,名帅开国万世颂,彪炳千秋垂史册,矢志不渝照汗青。

开国将帅是指中为创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在1955~1965年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177名中将和1360名少将。其中出身黄埔军校的53人,包括:元帅5人(占半数),大将3人(占30%),上将10人(占17%),中将12人(占6.78%),少将23人(占1.69%),这其中上将及以上者18人,占比23.38%,比例相当高。

黄埔军校的历史比较复杂,曾几度更名(陆军军官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并在武汉、南京等地开设分校和各种训练班,后又搬迁校址,因此对黄埔军校同学身份的认定比较复杂,但开国将帅都是早期毕业生,因此身份认定上没有疑义。

这53人中,既包括教职员出身,也包括毕业生,具体名单如下。

教职员出身7人,其中元帅3人,中将1人,少将3人

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教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 毅(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文书,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泽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区队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也烈(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戴正华(黄埔军校军医处军医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魏 镇(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军事教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毕业生出身46人,其中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11人,少将20人

为统计列表方便,以下按照毕业期次列出名单,同一期次内按军校高低排列。

第一期(1924年)6人,其中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2人

徐向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 赓(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阎揆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三期(1926年)3人,其中中将2人,少将1人

常乾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练成(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介藩(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四期(1927年)13人,其中元帅1人,上将3人,中将4人,少将5人

林 彪(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肖 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宗逊(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奇涵(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倪志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化若(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莫文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唐天际(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曹广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逸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之中(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洪 水(政治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白 天(步科,195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五期(1928年)5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人,少将1人

许光达(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杨至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宋时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谭希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廖运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六期(1929年)7人,其中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1人,少将2人

罗瑞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陈士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伯钧(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天民(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 诤(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开荆(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文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七期(1930年)5人,其中中将1人,少将4人

何德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锐霆(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启明(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兴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作尧(步科,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八期(1931年)3人,全部为少将

张希钦(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陶汉章(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朱家璧(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九期(1932年)1人,少将

吴克之(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第十期(1933年)2人,全部为少将

张学思(步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高存信(炮科,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十一期(1937年)1人,少将

黎 原(步科,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开国元帅出自黄埔军校的有:

林彪( 1926年10月第四期毕业)、徐向前(1925年6月第一期毕业,24年11月考试完毕,次年6月补行毕业典礼)、聂荣臻(1925年9月担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叶剑英(1924年即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

开国大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有:

陈赓(第一期毕业)、罗瑞卿(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许光达(1927年8月第五期毕业)。

开国上将出自黄埔军校的有:

陈奇涵(1925年担任黄埔军校教官)、张宗逊(第五期,一说第四期)、周士第(第一期)、郭天民(1929年2月第六期毕业)、杨至成(第五期)、陈伯钧(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宋时轮(第五期)、萧克(黄埔军校警宪训练班,比叙为第四期)、陈明仁(第一期,起义将领)。

谈古论金总要和大家说一些比较特别的冷知识,下面就和大家说说如果不牺牲很可能成为开国将帅的黄埔精英:

蒋先云:黄埔军校第一期,黄埔三杰之一,任北伐军第一纵队第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党代表兼团长,1927年5月在河南临颍牺牲。

许继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与过东征和北伐,1930年3月,许继慎前往鄂豫皖苏区,任鄂豫皖特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1931年11月在“白雀园大肃反”中被诬陷杀害。

刘志丹:黄埔军校第四期,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4月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

王尔琢:黄埔军校第一期,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1928年8月在江西崇义英勇牺牲。

邓萍: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红3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27日在遵义战役前线指挥作战时英勇牺牲。 邓萍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

卢德铭:黄埔军校第二期,1927年担任秋收起义总指挥,为掩护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

左权:黄埔军校第一期,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牺牲。

周逸群:黄埔军校第二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红军高级将领——他是贺龙元帅的入党介绍人,1931年在“肃反”中被夏曦杀害。

段德昌:黄埔军校第四期,红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33年在“肃反”中被夏曦杀害,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段德昌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

赵一曼:黄埔军校第六期,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年8月被捕就义。

(赵尚志剧照)

赵尚志:黄埔军校第四期,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42年2月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黄公略剧照)

黄公略:黄埔军校第三期高级班,参加广州起义、参加领导平江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副军长、第三军军长,1931年9月在战斗中负伤牺牲。

伍中豪:黄埔军校第四期,秋收起义重要领导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与领导人之一,1930年10月在战斗中牺牲。

随便举几个例子,许继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的时候,徐向前元帅是副军长,而黄公略和彭德怀元帅,伍中豪和林彪元帅,蒋先云和陈赓大将,某种意义上也带有互为镜像的感觉,而卢德铭、周逸群、段德昌、刘志丹、邓萍、王尔琢等如果不牺牲,成为开国将帅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谈古论金


1924年聂荣臻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当年林彪由黄埔军校毕业分配到叶挺独立团学习,是经过聂荣臻之手分配的。聂荣臻同林彪先后共事3次,累计时间将5年,分别任党职、军职第一把手。

聂荣臻元帅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不居功,不自傲。毛主席曾多赞誉聂荣臻同志是个厚道人。

聂荣臻,四川重庆江津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年参加北伐战争,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前敌军委书记,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担任红一军团政委历时5年间,与军团长指挥红一军团在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和陝北根据地,与敌人作了无数次浴血奋战,使红一军团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与师长一起指挥著名的平型关战役。领导创建了五台山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40年率部参加百团大战。

1947年指挥正太、青论、保北三大战役。11月发动石家庄战役,解放了石家庄。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解放后历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北京市市长。50年以后,协助中央军委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组织工作。55年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56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