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豪很多,为什么苏东坡格外被追捧?

舒梦阳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光华灿烂,这其间出没的文化墨客数不胜数。为何苏东坡独得众人追捧?

有书君认为,这得益于苏本坡的文学贡献和豁达个性。

一、 苏轼的文学贡献。

1、 “廷臣无出其右”。

苏轼才华纵横。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宋孝宗在为东坡文集所写的《御制文集序》中称他:“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这位皇帝老儿认为苏东坡的才华其他大巨都比不上。

苏轼的才名不仅在当朝传扬,在辽、西夏、高丽等国也早已广为传颂。

在一次外交宴会上,辽国使臣刘霄高声朗诵:“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并热情邀请苏轼满饮杯中之酒。

苏轼不无惊异地写道:“虏也喜吾诗,可怪也。”

可以说,作为北宋艺术才华最全面之人,苏轼对增进宋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与情感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苏轼的文学贡献。

我们都学过宋词《明月几时有》,也听过由这首词改编的歌曲。这首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词就由苏轼写就。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其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几千年后还被国人诵唱。

苏东坡的豪迈词风,转变了词的文学地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他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为后代词人指出“向上一路”。

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宋词的体式和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使得宋词得以与唐诗一并发扬光大。

二、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有句名言:“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他在曲折坎坷的一生中,始终泰然自若,豁达乐观。

正如他在其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描绘的那样: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苏轼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苏轼住在江边的一间简陋小房里,没有积蓄没钱吃饭,苏轼不得不亲自下地耕种。

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苏轼并未将身外之物的多寡看在眼里。江边小屋他住的十分快活,黄州贱如泥的猪肉他也吃的津津有味。

还给后人留下著名的“东坡肉”食谱。

重回朝堂后不久,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当时的他已经是个五十九岁的老人了。

在被贬的路上苏轼还曾写诗表扬自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到达惠州。

面对前来迎接他的惠州百姓,苏轼大为感动“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绍圣四年,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放逐到海南儋州。

宋朝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而是扎下根来,办学堂,兴教化,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在儋州,他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而是成为了其幸福的源泉。

苏轼将他的三次被贬经历看作他毕生的事业,“问汝平身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与一般的文人因为愁苦而“长太息”不同,苏轼善于苦中作乐,他的豁达与通透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三、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苏东坡趣味轶事很多,有次他与王安石同行,见到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戏曰:此墙东坡斜也!苏东坡大笑,随之对曰:是置安石过也!

东坡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 大磬( 木鱼)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苏东坡陷入“乌台诗案”的那次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

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一个人若有才而无趣,那是高冷;若无才也无趣,那是蠢笨;若无才而有趣,那是耍活宝……苏东坡却是那种极有才加极有趣的人。

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而又通透有趣,得到众人的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诗人余光中曾说过:“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

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而苏东坡就很好,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中国古代的大文豪中,再没人有苏东坡那样高的人气了。甚至有不少美女感慨,如果能够穿越到苏东坡生活的那个朝代去的话,一定要嫁给他。

(苏东坡)

那么,苏东坡为何能够获得那么大的追捧呢?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的人很多,讲的道理也很多。我这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一下。

一、苏东坡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

文人能写出相当不错的文章,才华比一般人都高。但是,自古以来,文人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文人相轻”。也就是说,都觉得自己的文章最好,瞧不上别人的文章。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曹丕在《典论·论文》就直截了当地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但是,苏东坡却没有这样的毛病。班固和傅毅的文章差不多,但班固非常看不起傅毅,说他“下笔千言,不知所止”。苏东坡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完全没有对手(就算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文豪是他的对手)。那时候流传一句话“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就是说,你要想扬名,想当官,就应该学苏东坡的文章,由此可见,在当世苏东坡的文章就非常厉害了。

但是苏东坡并没有因为自己写得好,就瞧不上其他人。他不遗余力地表扬过很多人,总之你从他身上看不到他轻视别的文人的那些东西。

民间传说中,苏东坡与两个人的故事被广为流传:一是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二是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大体都是写文章,而几乎每次苏东坡都写不过苏小妹。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则是说苏东坡在说话机锋上,经常输给佛印。比如苏东坡和佛印曾谈到,各自在对方心目中是什么。佛印说,你在我心中是一尊佛。苏东坡则说,你在我心中是一团牛粪。苏东坡觉得很得意,自己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去给苏小妹一讲,苏小妹却说,哥哥是吃亏了!苏东坡问为什么吃亏?苏小妹说,心中有佛,看别人就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别人就是牛粪。

这些传说故事,总之都是苏东坡在苏小妹和佛印面前灰头土脸。而事实上,这些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连苏小妹这个人也是没有的。但是,这些故事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呢?正是因为苏东坡从来没有轻视过其它文人的表现。

(传说中的苏小妹)

二、苏东坡没有“他人即是地狱”的狭隘。

苏东坡因为性情直率,得罪了不少人。前期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很不高兴他。中期因为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司马光又不高兴他。后期他因为在影响力上大于章惇,章惇也不高兴他。因此,王安石、司马光、章惇等人,都极力贬低苏东坡。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与这三个人对他的整治,不无关系。

很多文人都是很狭隘的,都是很记仇的。但是恰恰苏东坡没有这种毛病。他对朋友很好,对他的敌人也很好。王安石整他,但是司马光上台,王安石倒霉后,他又为王安石说话,还说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是好的,不应该全部废除。章惇把他贬谪到海南岛。后来换了皇帝,章惇倒霉被废黜,苏东坡重新获得重用的时候,返回的路上,他还非常关心章惇的身体,把一种去除湿热的药方送给章惇,希望章惇健康长寿。

(王安石)

三、苏东坡没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矫情。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方面对仕途经济极为热衷,每天都想着受皇帝召见,得权贵器重(比如李白,极力巴结韩荆州,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巴结人的诗句。比如杜甫,也写出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这样的诗句)。另一方面,如果皇帝或者其他权贵不重用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且放白鹿青崖间”,或者“明朝散发弄扁舟”。表示要寻仙访道,不与权贵合作。但是像李白这样的,刚说完不与权贵合作,永王要用他,他立刻又写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样的诗句。

但是,我们看看苏东坡写的那些诗文,就从来没有这样动不动就去访道求仙的矫情。因为不矫情,后人都觉得他真实,与他的距离非常近。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他是享誉天下,连皇帝都要抢着他的诗来读的大才子;也做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夫;他做过杭州、密州、徐州等一线城市,勤勤恳恳为民办实事的太守;也做过放浪形骸,酩酊大醉的世外高人。

他的一生中,曾两度被皇帝提拔重用,又两度被贬谪。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贬出岭南的文人,最远竟被放逐至“天涯海角”的海南,也可见有些人对他嫉恨之深。

但那又如何呢?他仍然是那个名扬千史的人物,那个既能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词人,又能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细腻男儿。他用横溢的才华和乐观的心性,给了命运漂亮的反手一击。

他是如何做到的?

理想暂不能实现的时候

就先追求面包吧

公元1080年,正当壮年的苏东坡由于名动一时的“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这桩莫须有的案子,是由于他才华太高,锋芒太盛,嫉妒他的人如苍蝇一般盯上来,污蔑他的诗词歌赋里有反朝廷的迹象。一时间,朝堂震动。

他差点儿丢了性命,好在宋神宗的一个不忍心,他得到一条生路。

带着政坛和文坛泼的一身脏水,带着从高处摔落的理想,还带着一大家子20多口人,他来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他的生活无着,好在朋友马正卿在城东为他弄到了一片几十亩的荒地。

那是一块贫瘠的山坡,荒芜已久,满是荆棘瓦砾,加上当年大旱。他一度无从下手,奈何生计使然,只能撸起袖子往下干。

一个人,在他忙起来的时候,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改穿上了农人的芒鞋短褂。他忙着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菜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

一片大荒地,终于被他改造成有稻田麦田,桑林果园的小农场,他也在终日的劳作中找到了快乐,索性自封“东坡居士”。

当孩子们告诉他,打的井里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了嫩绿的苗,他都能高兴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会因为微风中挺直摇曳的稻茎,或是月光下沾满露滴的植物高兴,也会因为吃到自己亲手耕种的稻米而满足。

当你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这就是站起来的第一步。接受能改变的,承认不能改变的。然后从最细微之处起,让生活美好起来。

没钱的时候

也可以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有人说,爱做饭的人,脾性一定不会太差。因为他可以从烟火气中,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

苏东坡对美食和下厨,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即便是生活艰苦,也能玩出花样来。他创造的种种著名菜色——东坡肉、东坡鱼,其实都是在匮乏的原材料和极其便宜的食材之下做出的美味。

彼时在黄州,他实在吃不起肉,又发现当地没人吃猪肉,猪肉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样。他索性买了许多猪肉回家,反复烧制,研究怎么煮猪肉才好吃。反复尝试之下,才有了他乐呵呵地向世人传授的“东坡肉”秘诀:“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甚至到他后来被贬到偏远的惠州,实在没东西吃时,他还能向屠户买到没人要的羊脊骨。将它们煮熟,用热酒淋一下,撒上盐,放在火上烧烤。这大概是最早的羊蝎子吃法。

同是在惠州,他发现了荔枝这种中土罕有,丰腴甜美的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在书信里跟儿子开玩笑说,说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岭南有荔枝,否则,他们会跑过来跟他抢荔枝吃。

他是逆境中的生活家。最穷的时候要把钱吊起来,每天数着花。他偏偏经过几年的农耕劳作,不仅过上了温饱生活,甚至自己手把手在农庄里修了小桥,亭子,闲时看书写字,和朋友小酌饮酒。

他甚至还养成了运动习惯,修炼起瑜伽术,不是非要“得道升仙”,也不做那些扭腰屈腿的奇怪动作,主张控制呼吸,精神高度击中,以此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宁静。

生活中的幸福,不在于吃穿用度的奢靡,也不在于声色犬马的刺激,而在于过生活的那个人,有没有踏踏实实把每一天过好的心性,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在这点上,无论是当朝大官,还是科技发达时代的现代人,都比不上一个苏东坡啊。

你的兴趣爱好

是你失意时的盔甲

王小波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诗意的世界。”

苏东坡有着一个五彩斑斓的诗意世界。他精通诗词、绘画、书法,也乐于谈道谈禅,说人生哲理。

在他最艰难的那些日子里,他对诗文画艺的审美,使他对艰难的生活保持了一颗敏感明亮的眼睛;而他读过的书,对禅道哲理的深切体悟,又让他用开阔的心态,活过了曲折的人生。

在一个仲夏之夜,他和友人杨世昌于江上喝酒吟诗。友人善吹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他写下名垂千古的《赤壁赋》。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在另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无法入睡,跑到承天寺去找好朋友张怀民,两人一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诗意的世界,在你一切顺遂的时候,可能只是赏月喝茶的锦上添花,但在一个人的逆境中,它可能会变成雪中的碳,寒风中的荫蔽,世俗否定下的盔甲。

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写字,运动,坚持一件让你真正感到快乐的东西。在世事莫测之间,它会成为你心灵的屏障。

放下过去,享受当下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它来源于三个方面——放下过去,面对现实和享受当下。

在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波折之后,学会与过去告别,和当下握手言和,才能抵御无常人生中的更多风雨。

苏东坡也有过这样一番心路历程。

那是在他被贬谪到黄州,终日耕田务农之后。大概是整天的体力劳动让他没有时间伤春悲秋,踏实收获的喜悦,又让他悟到,人生在名利场之外,可以追求的喜悦,简直太多了。

一天,他与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蓼菜、新笋等野菜相待,他尝着这些淳朴而清新的美味佳肴,突然感慨了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他渐渐学会和过去的自己告别。在那不久之后,某天他出门遇到大雨,同行人都被淋得十分狼狈,他却若有所思。回到家之后,他写出了传世名篇《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啊。他站在命运的这头,回首看来时的路,风雨已经散去,而曾经纠结的情感也渐渐溶解,烟消云散。

他开始绽放出成熟圆融的光辉。那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芒,是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停止向老天的不公哀怨悲叹的大气。

后来他被重新启用,回到京师做了大官,物质丰足之时,他也没有得意忘形。再到后来,他的人生起起落落,他有过反复的伤神与苦楚,但却始终未曾被打倒。

苏东坡最大的才华,就是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毫不留情地碾压之时,他却善于用诸多具体而微的快乐,化解掉那些巨大的悲伤。

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真正难过的,是自己这道槛。

所以啊,在这个人面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慨叹,时代太糟糕,命运给得太少呢?

所有的伤春悲秋,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强,你走过的那些艰难曲折里,藏着你未来的福气。

你如何度过低谷期,决定了你的格局。


十点读书


提问者水平甚高,佩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为世人格外追捧,我认为,“追捧”一次是不合适的,应该用“推崇”一词,方能显示出对苏轼的态度。

但顺着这个逻辑,我们结合苏轼的一生经历及各方面的成就来看,我以为,苏轼受人格外推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人生态度:为人豁达,胸襟广阔

很多人一说起苏轼,就会说他是什么大文豪,是“三苏”之中最有成就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等等,但我以为,苏轼最为人称道的是,应该是他的胸襟。

苏轼少年得志,年方弱冠,即名动京师,但仕途不顺,屡遭打击,特别是“乌台诗案”,更是让他进入人生的低谷,他的最大落差是从湖州知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正厅级被贬为副科级,也就是今天所谓的“断崖式”。但他屡遭贬谪,心情不变,豁达依然,游山玩水,饮酒赏月,填词赋诗,挥毫泼墨,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为旷达之士。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自比“闲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又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特别是在《定风波》中,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和“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写尽豁达。

今天的我们,总希望一生风平浪尽,可谁知,“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又有几人能像东坡一样,淡看风云?

试想,他的诗词文以及书法、绘画,又有几人能学到?倒是对人生的态度,可以如鸡汤一般,浸入人的心灵。所以,我以为,其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的胸襟,是备受推崇的第一个原因。

二、与人交往:重情重义,幽默风趣

苏轼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试举两例以说明之,意识与兄弟苏辙,二是对待亡妻王弗。苏轼一生与其弟苏辙,情同手足,多有诗词唱和。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写给弟弟苏辙的,每每想起二人进京赶考的时候,两人写了许多的诗词寄托兄弟之间的思念。

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另据宋人笔记所载,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可以说,苏轼的重情重义,在与苏辙的关系中可见一斑,以至于有人说,“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

而苏轼对其妻王弗的感情,情真意切,至今读来,让人垂泪: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可以说,对待妻子的态度,文学史上,只有两段佳话,一是苏轼与王弗,一是陆游与唐婉,千年绝响,一直唱到今天。

苏轼做人,也非常有趣,不像一般的学究,板着一副脸孔说教。他与佛印之间的交往,就非常有趣,留下了许多的文坛掌故,有的让人忍俊不禁。如苏轼笑佛印“狗啃河上骨”,佛印回“驴吃东坡草”(也有的是东坡问“秃驴安在”,佛印答“东坡吃草”)。东坡与其妹苏小妹(秦少游之妻)之间,经常相互开玩笑,妹妹笑他脸长,说“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 东坡笑妹妹额高,反唇相讥: “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苏轼是一个很风趣的男人,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和他在一起,不会觉得无聊。

再加上苏轼还是一个典型的“吃货”,一生发明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今天想一想就会让人掉口水的“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苏东坡的得意之作,放到今天,起码也是国家级的烹饪大师!

你说,这样重情重义又有生活情趣的人,不受人推崇,天理何在??

三、文化成就:诗词文俱佳,书、画一绝

但苏轼不仅有上述两点,他的诗词文俱佳,书法、绘画都堪称一绝:

从词的角度而言,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没有苏轼的开创,词就不能成为一种与诗并列的文学体裁。

他是豪放派词作的开山祖师,又能创作出缠绵悱恻的婉约词,同一个词牌,豪放与婉约,都被他发挥到了极致。《江城子·密州出猎》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还有影响千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从诗的角度而言,苏轼将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如“前后赤壁赋”,《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等,题材广泛,既有宋诗的理性,又有唐诗的艺术性。

从文的角度而言,他上承韩柳古文之道,推崇文理兼备,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苏轼特别擅长写议论文,如《贾谊论》、《留侯论》、《平王论》等等,形式活泼,议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

除此之外,苏轼还是左右成就的书法家和画家,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今天一个著名的成语“胸有成竹”即来自于苏轼。

以上五项,在任何一项上有苏轼这样的成就,都很了不起,何况苏轼一人身兼如此多的长项,不受后人推崇,岂不怪哉?

四、为官之道:体恤黎民,造福各方

今天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是苏轼的典型写照。素食特别擅长治理水灾,要知道,在古代,天灾往往是不可抗拒的,特别是在治理水患方面(大禹因为治水,被尊为王),苏轼在这方面就做出了开创性的壮举。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引洪入黄;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创办医院,赈济灾民;在密州,他捕蝗抗灾,常山祈雨,收养弃儿,检敛饿殍;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

再给我三天三夜,我也写不完,总之,有了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或者是成就,苏轼备受世人推崇,也就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了。今天的我们,了解苏轼,也就是要从他身上吸取动力,特别是他在困哪和挫折面前的旷达胸襟,为人上的真诚与幽默,万一为官,也要想想,如何“不忘初心”,造福一方百姓,其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平凡如吾辈者,了解一些,多谢谈资罢了,这些,需要天赋的,强求不来甚至学习不来的。

是否恰当,还望各位不吝赐教。也希望大家关注。


三水三心


苏轼是备受后世追捧喜爱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会通百家,冠绝千古,在众多领域上堪称大家,他是集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美食家为一体的被誉为“千古一人”的苏东坡,被后世誉为“诗神”“词圣”。而除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之外,他的人格魅力更是让人无法忽视。他才华横溢,潇洒不羁,旷达坚韧,热爱生活,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正如林语堂的评价:苏东坡是这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苏轼备受后世追捧的原因:


一方面是:苏轼的才华,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在所有的领域里,苏轼以词的成就最高,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词中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常常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他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被誉为豪放词开宗立派之作。



另一方面是:苏轼对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旷达坚韧,这也是让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他却自我调侃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一生三次被贬,政治失败,生活困苦的时候,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


面对人生的失意,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表达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梦见自己已故的妻子,他倾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深情。对国家他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对生活他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喜爱美食,酿酒比较有情调的一面。



正如王国维先生的评价:“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此评价正说出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人,他们之所以能光照千古,不只是作品,更是人格。


如此“千古一人”的苏轼,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永不褪色的传奇,他身上无数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追捧喜爱和学习。


诗词散文世界


苏东坡被推许为中国文化人最理想的成功人生范式。但人人眼里却又有自己的苏东坡。


王水照先生总结苏东坡四个文化性格则是:狂、旷、谐、适。

真文人无一不狂,狂就狂在恃才傲物,随心所欲,而狂的最突出标志,便是直言敢说,嫉恶如仇,鲁迅似的对邪恶小人一个也不饶恕,这时的文弱书生,就如李逵一样是真的猛士。



相对于狂,旷则更难做到。旷是达到人生的最高度后“俯仰人生古今”的超凡境界。此时看透是非、荣辱、得失,敢撒手时即撒手,绝不与小人邪奸们死缠恶斗,因为志在高远岂恋俗战?超脱是一种天马行空的行止自由。

而谐,则是风流文人的标配,超强的幽默感则是艺术的灵魂所在,也是最讨喜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最见人生智慧所在。诙谐幽默的人生犹如四季如春。毫无疑问苏东坡是幽默大师,不信你看《东坡志林》去,那首《示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之谐不仅有笑熨天下焦虑父母之效,也能让人畅笑痛快一吐世道不公恶气。



万变归宗是一“适”,适者生存是最低层次,适者快乐是最好层次,而适者中又能最充分张扬自我到“江湖任我行”的无所不适而又无所不乐且又无所不能时,则是苏东坡的层次了!

美妙人生当狂旷谐适,反躬自问:我们能做到多少?做不到,心向往之,景行行止,做一个忠实铁杆苏粉,也就已是有了几分狂旷谐适了!


大洲文苑


苏东坡,他耳熟能详,就连背过诗的三四岁小孩儿也会知道他。而柳宗元、苏洵、刘禹锡……可能就没有那么知晓了。举个例子,2002年,在法国的一家报纸社上举行的一次“十一世纪以来的名人”投票活动中,进入前十名的只有一名亚洲人———苏东坡;洛杉矶市有一家东坡餐馆………

他能够为世界之名望,最主要的便是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在宋神宗熙宁变法时期,他投入反对派,只是因为他对国家的希望与忠诚不一。而后来,持反对的他又站到了变法派。去反对派时,劝说王安石不要这么快变法,否则民众不会适应,进行起义,酿成大祸。后来去变法派时,看到新法中有比较好的措施需要保留下来,向皇帝批奏。


他是百姓的心声。在乌台诗案被审后,被贬黄州,虽说变为庶民,但他依然为百姓着想,并写出了千古名词。在宋神宗早期,他不愿去往朝廷任职,请奏于当杭州太守。一去到那里,就发现杭州西湖遍地生草,宦官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他非常愤怒,立马将那些小官全废为庶民,重用贤小官,将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也高兴,他博得民心后,率领老百姓们将西湖整治,并建造了一个堤坝,后人称之为“苏公堤”。当苏东坡离开杭州时,杭州所有老百姓站成两排,向苏东坡惜别,苏东坡与杭州之缘永不停止。

不仅如此,他还拥有高尚的品德,被贬时,也不会觉得悲伤,反而觉得自己终于拥有清闲的时光。所以,他创造了东坡肉与其他的美食,供世人们享用,还为此写了一首打油诗《猪肉赋》。他由元丰三年时进行瑜珈打坐,练道家的绝食与气功,还同时给武昌太守写信,向他请教炼朱砂的方子,在他诗中,他说在临皋堂已辟室一间,设有炉火,供炼丹之用。

他还是一位工程师,当杭州太守时,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通过杭州城的运河淤泥。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后,拟好一项计划,这是他在杭州的第一次工程。他计划在钱塘江建水闸,为保持城内运河的水位,他又在余杭门外开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

他还是一位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

他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斯图尔顿


苏东坡确实有他过人之处。他是北宋最大牌的名人,直至今天,他的粉丝也特别多,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今文学史上一颗屈指可数的大明星。


首先,他是一个大文豪。他从小聪明好学,21岁跟弟弟苏辙一起中进士,跟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爷仨在史上并称“三苏”。他诗、文、书、画都特别突出。有很多是开创先河的成就,比如“豪放词”。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近3000多篇,且其中,让人耳熟能详的名篇、名言警句比比皆是。

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再比如:厚积薄发、胜故欣然,败亦可喜、浅交言深,君子所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莹莹、诗酒趁年华、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等,等等,太多脍炙人口的佳句,也是出自苏东坡,可见他的文采对后人影响有多深。


第二,他是一个实干家。苏东坡有想法、有干劲,在治理国家上,也有很多建树。他最高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在很多地方任职,一生起起落落,但他当官,干了不少实事。为当地百姓所称道。他带头大干,心怀百姓,为地方修路、建桥、抗洪,被贬海南时,还克服困难,建起了史上第一座医院和书院,老百姓认可,尊敬他。关于他的传说也特别多,苏小妹、东坡肉、东坡巾、东坡墨、苏堤;甚至他住过的屋舍,用过的书桌、纸笔,物件,可见老百姓都争相收藏,视若珍宝。


第三,他是个乐天派。苏东坡虽然命不好,但活得不憋屈!他因才华出众受人嫉妒,遭人打击,特别在“乌台诗案”中,受到重摧。他一生颠沛流离,整个职业生涯充满了动荡,几次被贬,但心胸豁达,处世乐观,创作出令人惊叹的诗文,比如“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活出了自己的精神头,这一点,也是他高出其他文人的宝贵品格。

总而言之,一千年,才出了这么一个苏东坡,我就特别崇拜和欣赏他,身边还有很多人,甚至林语堂,余秋雨,周国平那样的名人,也喜欢他,追他是有道理的。


春天笔记


凡是读过点书的人,很少有不知道苏东坡的。苏东坡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影响力也最大的杰出人物之一。用林语堂的话来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

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对苏东坡其人其文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对于苏东坡这样一位性格特异,才华超群,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惊人成就的文化巨人,我一直深怀“高山仰止”之情,并常常在思索一个问题:苏东坡在他六十五年的生涯中,为什么能取得冠盖中华、誉满九州的伟大成就呢?

我想,除了苏东坡的个人天赋之外,还一定另有神秘的因素在起作用。

最近,看了龙吟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之后,似乎对成就苏东坡伟大事业的“神秘因素”有了一点感悟。

龙吟的小说,依据史料,记下了苏东坡少年时代的许多轶闻趣事,其中有两件使人印象特别深刻。

苏东坡少年时代的老师是四川眉山远近闻名的张易简道士。张道士是一位研究《易经》的专家,此人不仅有学问,而且有见识,教育方法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有一次,他提了一个问题让苏东坡回答:“只有飞,才是龙的品性!将来如有机会,让你腾飞之时,你能飞得起来么?”小东坡回答道:“龙是用来比喻天子的,我有何能耐,敢用龙来比自己?”张道士连忙说:“错了,错了!龙是日月精华所钟,凡得天地性灵者都可成龙,只有皇上才能称龙,这都是世间腐儒的说法!

”老师的一席话让小东坡茅塞顿开,联想到母亲也经常教导自己要学着当“人中之龙”,于是他突然开怀大笑起来。看到这件轶事,我立刻想到,苏东坡其人其文,都那样豪放,都那样大气,是不是和这有些关系?

还有一次,小东坡向张道士请教《易经》上面的学问,张道士觉得他有些钻牛角尖了,于是启发他说:“《易》中许多道理,都是靠人的悟性悟出来的,决不是死抠字眼儿抠出来的,要想解透《易经》,必须终生感悟。没有悟性的人,只能陷于泥潭之中难以自拔,你是有悟性的,千万不要陷于其中!大千世界,处处是‘象’。《易》的特点,是以‘象’解‘象’,正因为此,它才成了谜中之谜。宇宙万物,千变万化,你认得一,它便生出二来;你知道了二,后面还有四,有八,有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记住我的话,靠你的悟性,去感悟这一切东西,感悟到一点,你就享受一点;一天有所感悟,你就幸福一天。如果你要说明这种感悟,你便也用《易经》以象解象的方式去说,后世之人,便可同你一道领略这些物象,与你一同感悟,历时再久,物象常新。

这样的话,你便也会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小东坡豁然开悟,一下子仿佛聪明了许多。

把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精当评价和龙吟先生对苏东坡少年轶事的精彩描写结合起来,我们一定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


萃辰天心书院


文坛文豪很多,为什么苏轼格外被追捧?

1.才华横溢,多产作家,名篇佳作广为流传。

文豪的很多,都有才华,多产的也是文豪的重要特征。

2.高贵的品质,也该是文豪的重要特征,不过,有的文豪是有争议的。

3.逆境中的豁达乐观,

一帆风顺的文豪居多,逆境中不断成长的文豪也有,不多。

4.从书法作品风格来看,

苏轼独树一帜,堪称书法史奇葩。一反传统常态的审美情趣。

继书圣王羲之开创雅美淡的传统美学之后,他是又一座美学丰碑。

颜真卿书法也是一座丰碑。

此三人组成传统书法的信达雅三剑客。

此三人行书代表作被誉为三大行书,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侄儿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5.俗话说字如其人,从书法艺术角度分析,苏轼的独树一帜,在书坛,和整个文坛都是广受追捧的。

总之,文豪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豪很少,就显得尤为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