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古玉真仿辨,开门真百中难遇一二,一眼仿九成皆是,余一成辨真识仿,那是属于真品特征不明显、或者仿品仿到高处迷惑性大的一部分,需要细致辨认方能识得。

一眼仿为何却对面相见部相识?皆由于长期徜徉在仿古堆中不能自拔,导致与真古“绝缘”,而钟爱于已经到手的藏品孤芳自赏,越看越像、越看越对,最终爱不释手认真无疑。

真正高古玉不需要专门家掌眼、不需要反复仔细辨鉴,因为既然真高古至少2000年的沧桑沉积,这种古味几乎谁见谁识;如果反复辨识也难知古今真仿,定然与古无缘,最多是个高仿不会是个高古啦。

遍地都是高古玉,任意一取都是“商代”之“宝”(图1):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1-1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1-2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1-3

真古到代啊?假古新仿啦?没有那么纠结,看看馆藏就知道答案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商晚期龍冠鳳紋玉飾(公元前1600-1046年),長11.35公分,寬5公分,厚0.3公分(图2):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

满满的都是商代高古的特征,学习的标本。

上图1就是“一眼仿九成皆是”所谓;而图2则是“开门真百中难遇一二”之类了。或者说,馆藏品谁又不知道是“开门真”呢!此说是也不是。玩玉确实不少,但真正赏玉还委实不多。都想曾经拥有,没心细致赏玩,所以对面相见不相识,识不得真也就辨不得仿了。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1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2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3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4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2-5

何以见得“一眼仿”与“开门真”,到处都是可比的特征——

(1)商代制玉特点工艺——出脊(图3):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3

商玉出脊用金属三角棱条装工具从外沿向内切割,所以形成商代玉器出脊特有的外扩内收的齿脊;如果做成像动物脊椎那样的“出脊”估计就是现代猪肉吃多了的技师仿的了。

(2)商代制玉特点工艺——镂空(图4):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4

钻个圆孔再拉个小尾巴称为“豆点镂空”,是西周玉器镂雕的主要工艺特征之一,但在商代晚期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工艺:先用管具打孔定位,然后再用金属三角棱条装工具锯切,形成镂空末端呈三角形的收尖之形状;如果无管钻定位和金属三角棱条装工具锯切,直接用切料工具“一气呵成”了,那古工匠人是绝对要喊冤“那臣妾真的做不到哇”。

(3)商代制玉特点工艺——压地出阳(图5):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5

压地出阳纹是商代纹饰特征之一,这种工艺主要先以细砣雕琢平行的双阴线,再用平砣将双阴线外侧的器面琢低,使双阴线之间形成凸起的阳纹,叫做真阳纹;平砣压磨得地子经过打磨后,只能约略看出浅浅的琢磨凹痕。如果甩起大刀直接深刻阴线,然后三下五除二地再直接连续切去阴线旁边的地子,形是有了,感觉却突兀了,没见古工的细致啦。

(4)商代制玉特点工艺——解玉砂打磨(图6):

古玉学步(154):孤芳自赏皆“高古” 馆藏一现立两判

图6

肉眼能够观察的打磨痕,远离纹饰线等雕琢元素的部位打磨得比较光滑到位,而临近纹饰线的部位打磨解玉砂痕就比较明显、比较多一些,这是商周古工打磨的特征;如果打磨光滑细溜一致,可能就是高速度抛光的结果啦,这样的抛光比古人做的精致但是却失去了古朴的味道。

其余还能列出很多特征啦,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了。

博物馆是最好的老师啦、馆藏古玉就是顶级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