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后82年,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为何时人感慨诸葛亮终于可以瞑目了?

历史茶坊



诸葛未亡犹是汉,姜维不死尚为刘。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姜维为了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曾率蜀军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诚了。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随后姜维也投降钟会,正是姜维投降,深受非议,认为姜维不忠。然而姜维死后82年,东晋桓温平定成汉政权,其部下孙盛却找到了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而这封信却证明了姜维的清白,这究竟是为何,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书信为何能证明姜维清白。邓艾兵临成都,刘禅投降后,即刻要求姜维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也深感自责,有负诸葛亮重托,便向钟会投降。而八十二年后,孙盛在属地发现的姜维写给刘禅的书信,上面这样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大概意思是说,让刘禅投降后先忍辱负重,姜维自有办法重新振兴蜀国。这一句话充分表明,姜维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刘禅投降了,他对匡扶汉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是别有用心,并非是真心投降钟会,而是想寻找机会再次复国。那么这封信是否属实,姜维又如何复国?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维信中为何所言属实。姜维所说的话是肺腑之言,而其对蜀汉也是一片赤诚,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得出结论。演义中曾这样描述。姜维投降钟会并非真心,而是想借钟会之手复国。姜维也正是看出钟会和邓艾有间隙,二人都想争夺功劳,表面和谐其实勾心斗角。可以说姜维对邓艾也是恨之入骨,毕竟是邓艾灭掉了蜀国。姜维于是离间邓艾钟会,而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钟会也是坐立不安,他并不想让邓艾在蜀汉位高权重。


于是姜维便让钟会上书司马昭,谎称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私自阔军,意图佣兵自立。司马昭虽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邓艾也是志向远大,很有可能成为司马家发展的障碍,于是就命卫灌前去收押姜维父子,回到洛阳后,邓艾父子刘备处决。邓艾死后,司马昭也对钟会起了疑心,亲自率军十五万驻扎长安,声称欢迎钟会凯旋,然而钟会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马昭真的是为了欢迎自己的,又为何率大军前来?


姜维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告诫钟会:这是司马昭在怀疑你,主上怀疑臣下,臣下也会不久将死。钟会便询问姜维如何应对,姜维乘机让钟会在成都谋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汉一样称霸一方,钟会欣然答应。显而易见,姜维意图利用钟会复国,因为钟会不是姜维的对手,只有钟会带领二十万大军谋反,姜维才有机会复国。


再次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加上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能验证这封书信的真伪,姜维的清白。姜维策反钟会后,便召集随军官员商议谋反之事,但官员们因家眷都在洛阳,不愿谋反,钟会便商议将官员们全部杀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监军卫灌星夜率军杀到,钟会被射杀,而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以姜维的聪明才智,他断然不会参与曹魏谋反之事,又何必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显而易见,姜维是想匡扶蜀汉,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义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岗对姜维所做之事,也有这样的评价: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然而艾灭而卫灌不灭,则天下未可强也。

显而易见,毛对于姜维投降是持认可的态度,他更认可姜维是为了复国,并称赞姜维用心良苦,而82年后发现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也与史料中记载的姜维之行为不谋而合,由此足以证明两姜维的忠心,说明姜维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认为,姜维真正的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题记——此信为《密书通后主》:“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出自《华阳国志》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并遣使令姜维等人投降曹魏, 然而姜维作为诸葛亮传人,怎能投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姜维又不得不委曲求全,他并没有放弃复国的梦想,假意投降邓艾,之后说服了钟会,投降之前秘密书写了一封信,送往蜀国后主刘禅,声称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委屈隐忍数日,我还想着复兴蜀国,希望陛下能明白,我并非真心投降。”

姜维虽然想借用钟会之手除掉魏将,但是因为事情败露,钟会部下兵变,二人一同被斩杀,魏军士兵见姜维如此心狠手辣,杀了姜维之后还将其剖腹取胆,杀了姜维妻儿。毕竟是密信,所以当时很多人都痛恨姜维,说他是叛徒,拥立钟会当蜀王,姜维也只能顶着骂名,被人唾骂。

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也曾多次选拔人才,但是唯独器重姜维,他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得不到重用,又遭到上司的猜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投靠门下,诸葛亮也非常看重他的才能,迅速提升他为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之后写信给蒋琬,称赞姜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做事勤恳,思虑周全,很多人都不如他,随后让姜维统领数千人的虎步军,升其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可以说在短短的一年内,姜维加官进爵,遇到诸葛亮这个贵人,又有了展现才华的平台,对于诸葛亮,姜维是感恩戴德。

诸葛亮逐渐让姜维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二人也互相探讨,并一直教导和告诫姜维,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去世后,军权先是落到了费祎和蒋琬手中,直到费祎去世之后,姜维才算是夺得军权,秉承着诸葛亮的遗志,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大胜2次、小胜3次,持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这个战绩可谓是相当厉害了。

孔明授书

然而北伐劳民伤财,遭到蜀国百姓的反对,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兵马攻打蜀国,姜维突围之后抵达剑阁,阻挡钟会大军,只可惜邓艾出奇招,偷渡阴平,阴平道地势险峻,若遇埋伏,必将全军覆灭,可惜姜维此时被钟会牵制,最后在刘禅投降之后,姜维也选择了投降。

在姜维“密信通后主”没有被发现之前,姜维始终落得个投降的名声,很多人因其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认为辱没了诸葛亮的名声,直到姜维去世后的八十多年,此时是东晋时期,被东晋的权臣桓温发现这封密信,虽然只有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但是足以表明姜维的信念,姜维也并没有忘记诸葛亮的遗志,这封信出世之后,很多人也感慨,诸葛亮也算没看错人,没教错人,泉下有知的话也可以瞑目。

姜维假意投降钟会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里面存在两个误会,一个是诸葛亮是否认同姜维是自己的继承人,一个是姜维是否为叛贼。许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姜维是“小诸葛”,自从诸葛亮死后,姜维就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尤其是奇门遁甲、五行八卦、兵法战阵等,然后率兵数次伐魏。其实事实情况不是这么回事。

而姜维在蜀汉灭亡后,没有选择抵抗,而是服服帖帖的投降了钟会,当起了钟会的智囊,帮助钟会进入蜀地,管理地方。大家都认为姜维是叛贼,其实事实情况也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事实真相是怎样的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先说诸葛亮对姜维的态度,诸葛亮很器重姜维,但是还远远达不到以托后事的程度。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兵败,唯一的收获就是掠夺陇西三郡百姓和一员猛将姜维。然而当众蜀中大臣以此相贺时,诸葛亮感叹的说:姜维只是匹夫一个,丢失了对魏国无大碍。迁移陇西三郡百姓,远远不能弥补街亭之败的损失。因此,最后诸葛亮诛杀了马谡,请求自贬三级。

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戮谡以谢众。

姜维归顺后,诸葛亮看他有胆识,有谋略,与投靠蜀军的王平类似,于是对他委以重任,封他为奉义将军,统领五千名虎步军。既然这样,能说明姜维很受诸葛亮器重吗?不能。

当时诸葛亮唯一器重的军事将领是魏延,称魏延为左膀右臂,而诸葛亮的另一只左膀右臂是杨仪,负责粮草供应。杨仪和魏延一文一武,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帮手。而姜维只是偏将军而已,地位远远赶不上魏延,甚至连王平都赶不上。那么后来为什么姜维如此重要了呢?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争权,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魏延发动叛乱,最后被王平领军所败,身丧汉中。杨仪回去后又和蒋琬争权,结果言语失当,导致自己被流放。流放途中仍然喋喋不休,诽谤朝廷,于是被刘禅定了死罪。

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朝中大事其实是交给了蒋琬。关于诸葛亮身后大事的安排,刘禅曾经派尚书仆射李福询问过病危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回答是:我死之后蒋琬执政,蒋琬之后是费祎。然后就没有了,而事实情况基本是按照这个安排进行的,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是董允,董允之后是陈祗。那么姜维呢?

姜维一直是以将军的身份领军,几乎不参与朝政。只是在费祎时期,他和费祎共同录尚书事,参与朝政。说是参与朝政,其实受到费祎限制,每次出兵,费祎给他的兵力都不超过一万人。由此可见,姜维还是不得势的。所以说,诸葛亮的继承人不是姜维,大家不要搞错了。

再说姜维叛变的事情,当时邓艾偷袭阴平,经江油、涪县直抵绵竹,最后在绵竹打败前来阻击的诸葛瞻,成功迫降成都,蜀汉灭亡。蜀汉灭亡后,姜维收到刘禅圣旨,让其就地投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姜维手握重兵,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姜维可以选择投降,也可以选择继续抵抗。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选择了投降,不但投降了,还和钟会打成一片,成为了钟会的智囊。难道姜维真的叛变了吗?姜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呢?

其实当时的情况不允许姜维有别的选择,皇帝刘禅已经投降,身后的成都已经被魏军所占领。而面前的剑门关有将近二十万的魏军在攻关,如果不投降,不出七日,蜀军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迎接蜀军的只会是全军覆没。逃又逃不了,蜀地是个绝地,出去和进来都只有一条路,因此,姜维只有投降。那么姜维为什么和钟会关系那么好呢?

原来,经过观察姜维发现,魏军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有矛盾。什么矛盾呢?钟会是当时伐蜀的总指挥,也是主力,但是却被姜维阻击于剑门关,寸步难行。而偏师邓艾却偷袭成都成功,立了大功。邓艾不但立了大功,还在蜀地以皇帝的名义大肆封赏和招揽人心,这让钟会心里很不爽。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于是姜维开始酝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企图反败为胜。姜维差一点就成功了。

邓艾的越轨行动被钟会借题发挥,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善于模仿别人的笔迹),他篡改邓艾写给司马昭的信件,使字里行间的语气变得骄横跋扈。于是,身在洛阳的司马昭怀疑邓艾谋反,令监军卫瓘擒拿邓艾,送到洛阳治罪。

邓艾被擒拿后,钟会成为蜀中唯一的老大,于是姜维开始策反钟会。姜维对钟会说:淮南叛乱的时候,多亏你算无遗策,使司马昭顺利的平定了叛乱。如今,你又领军攻破了蜀汉,居功至伟,名扬天下。士兵都知道你的功劳,司马昭畏惧你的谋略,你还能顺利返回魏国吗?钟会沉默了,沉默就代表认同。

于是,从此以后,钟会视姜维为心腹,有事总是找他商量。钟会惧怕司马昭诛杀,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计划派姜维出兵斜谷,占据长安,然后自己亲领主力和姜维会师长安,继而水陆并进,东进出关,直取洛阳。很可惜,司马昭在决定逮捕邓艾那一刻起,他已经预判到钟会也不可靠。

司马昭派贾充率领一万骑兵进驻汉中,驻扎在乐城,自己又亲领十万主力镇守长安。这样的话,钟会就变成了第二个刘禅,成为瓮中之鳖。钟会看势头不对,于是抓紧时间发动叛乱。他以郭太后的名义宣布叛变,然而军中没有多少人支持。没有办法,钟会将牙门将以上的将领都关了起来,企图另选人马来统领这只军队。

谁知道,那些被关起来的将领听说钟会要活埋了他们,于是纷纷逃出,率领旧部围攻钟会。钟会和姜维仓促迎战,被乱军所杀。直至死亡,大家都不明白,姜维为什么要这么做。

后来,公元347年晋朝权臣朱温攻破成都,他的手下发现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原陛下(刘禅)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原来,当年姜维投降完全是权益之计。在蜀军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姜维试图通过打入敌军内部,分化和制造敌人矛盾来达到制衡敌军的目的,其胆量不可为不大。

魏军杀死姜维后,残忍的刨开他的肚腹,发现姜维胆如斗大。怪不得姜维敢于刀尖上跳舞,感情是天生胆大的主呀!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姜维投敌后,之所以和钟会走的很近,完全是为了趁机制造敌人矛盾,企图复国蜀汉。可惜的是,姜维和钟会加起来也没有司马昭心眼多,最后还是被司马昭算计,两人死于叛乱之中。而姜维秘密写给刘禅的信解开了姜维投敌的真相,但是跟诸葛亮瞑目不瞑目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姜维不是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呀!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姜维

姜维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当然其能力也尤为出众,曾经在和诸葛亮对阵的时候居然可以识破诸葛亮的计策,而当时的诸葛亮也是一惊,比起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作为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姜维可以说是为诸葛亮争气了的,在诸葛亮死后,姜维还多次出兵北伐,其中战绩更是赢多输少,但是无奈后主刘禅太过昏庸,根本没有进取之心,而武将怎么用心也不能违背主子的心愿。



多次无功而返就不多说了,而且刘禅还听信小人之言,姜维很多次明明可以再进一步,但是却无缘无故被刘禅的圣旨召回,无奈圣旨不可违逆只能听从。很多人都说姜维生错了时代,的确,遇到这样的后主神来帮他也没有用,扶不起的阿斗,从姜维的才智上就很明显的反应出来。

误会

姜维这个人开始就说了最大的特点便是忠心,就算是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他也从来都没有萌生一丝一毫的造反的想法,当时钟会大军进军蜀国,姜维带兵和钟会在剑阁相持不下,此时的邓艾萌生奇计,带人翻山越岭直捣蜀国的老巢,原本的邓艾走的就是一步险棋,在路上就死伤无数,如果刘禅死不投降说不定蜀国真的很难灭亡,但是吓尿的刘禅见邓艾兵临城下,直接投降了。



而当时的姜维得知自己的主子都已经投降了,蜀国的士兵更是毫无战斗力,于是姜维便选择了投降钟会,并且和钟会结拜为兄弟,所以当时的世人就以为姜维和刘禅一样贪生怕死,为了自保选择了投降,甚至还有人说是姜维见钟会有谋反魏国之心,想要一起谋反平分天下。

伯乐和千里马

诸葛亮就像是姜维的伯乐,姜维的一身才华被诸葛亮所识并且收为自己的弟子,但是因为当年的姜维投降钟会的事情,被世人所骂,直到姜维死后的82年,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信一览无遗的表达了姜维的忠心。原文简短但是精辟,如此说道:


愿陛下人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意思很多人都可以直接看懂,当初的姜维并没有责怪刘禅投降,并且表达希望陛下可以忍受屈辱,我的投降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在发现这封信之后作为姜维恩师的诸葛亮世人也觉得可以瞑目了。



投降真正的原因

在开始已经说了世人对于姜维的误会,认为姜维的死因是和钟会谋反未遂,但是事实正是姜维给刘禅的信中所言,姜维为了最后一搏,不惜和钟会结拜,其实姜维心中别提有多么难受了,而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反钟会,但是并不是和钟会平分天下,而是在利用钟会打败魏国,之后再杀死钟会,然后兴复汉室,这才是姜维的真正目的,但是结果并没有随人愿,姜维见策反无望之后便自杀而死,还被人取胆,可以说很惨了。


史中醉


此信出自《三国志.姜维传》注引的《华阳国志》,说姜维劝钟会尽杀北来诸将,要等诸将已死,再杀钟会,尽数杀掉北兵,然后恢复蜀国。他曾经写过一封密信给后主,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姜维对蜀国的忠心,至于说诸葛亮可以瞑目,大概是从这封信中也看出来了姜维确实是有军事和谋略的,他能看出钟会有反司马氏的,并且加以利用。如果不是钟会率先漏出马脚,姜维最后说不定还真能复国。这也不枉诸葛亮多年对姜维的栽培。所以说诸葛亮如果看到这封信,当真是可以瞑目了。

但是,现在我要在这里再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姜维有谋划此事,但是这封信到底存不存在?为了使这封信好像真的存在似的,孙盛的《晋阳秋》,说他到蜀中时,父老乡亲还说及此事,但是孙盛入川,已经是蜀灭亡84年之后了。那这封信到底存在吗?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也是不存在的。原因如下:

一:后主已经被俘虏,自己也投降了钟会,姜维是没有机会送信的。

二: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因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而黄皓和姜维有矛盾,姜维连都城都不敢回;刘禅就是听了黄皓的话放弃抵抗投降,并且下令全国的武装投降;对待这样的一个主公,姜维心里是有数的,他写信给他干啥呢?那不是明着要泄露机密。


所以这封信应该是不存在的,但是姜维心里应该有这方面的谋划,诸葛武侯还是可以瞑目的。


风雨奕生局


263年秋,曹魏兵分三路共计18万人马大举进攻蜀汉,姜维死守剑阁关,拖住了钟会主力一个月之久,使钟会有退兵之意。而此时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而此时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尚存,但他未作抵抗,却率部向钟会投降。

姜维投降钟会的行为被蜀汉百姓所不齿,认为他为国不忠。不过82年之后,随着一封密信的现世,姜维投降钟会的真相得以大白,蜀地百姓无不为之惋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晋权臣桓温在平定成汉政权后在成都发现了一封姜维写给刘禅的密信,其内容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意思是希望陛下暂时隐忍几天,臣姜维定能恢复蜀汉社稷!

那么姜维恢复蜀汉社稷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呢?

姜维的方法就是假意投降曹魏,然后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再怂恿钟会自立为王,引起内讧趁乱除掉钟会,恢复蜀汉社稷。

姜维确实是这么做的。他投降钟会后,迅速取得了钟会的信任,并挑拨邓艾和钟会的关系,顺利借钟会之手除掉了灭亡蜀汉的邓艾。

之后姜维看出钟会有自立为王的意思,便极力怂恿,并表示将全力支持钟会。此时的钟会以为除掉邓艾,蜀中再无敌手。但司马昭已经看出了钟会的意思,他写信给钟会说自己将率兵十万坐镇长安,并让贾充率兵万人先行,驻守汉中。

司马昭反应如此迅速让钟会有点不知所措。钟会说,事不宜迟,干成了天下可定,干不成可以做刘备割据西川。

但钟会如果此时造反,曹魏将士并不一定全部支持。姜维为了把水搅浑,于是建议钟会把军中不服从命令的军官悉数控制并尽快斩杀,替换成自己的亲信。钟会听从了姜维的意见,但他只是控制了这些人,却在处决方面有些迟疑。

正在钟会迟疑之时,曹魏士兵发生哗变。钟会和姜维被乱军所杀,尤其是姜维被愤怒的曹魏士兵碎尸万端,剖尸取胆,夷灭家门。姜维复国计划功亏一篑。

而杀红眼的曹魏士兵在成都洗劫了数日,许多蜀汉朝臣和百姓死于军乱,所以他们对姜维颇有微词。

不过随着密信的现世,蜀中百姓方知姜维投降的一片苦心,对事之未成甚为伤感。诸葛丞相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石头说历史


这件事全是“扶不起的阿斗”惹的祸。

诸葛亮因为缺少一位强力君主的支持,拼尽了性命,最后也仅仅是换来了一个天下三分的结局。相比刘伯温有了朱元璋的强力支持,顺利统一了天下,这已经让诸葛武侯死不瞑目了。

但是除了这件事,因为阿斗的无能,在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又给诸葛亮增加了一件死不瞑目的事情。这件事情,要还从诸葛亮北伐讲起。

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一生以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不断地发起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魏军内部不合,意外的得到了年仅二十六岁的大将姜维。

诸葛亮得到姜维后,曾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这里的永南乃是蜀汉李邵,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此人。但是,季常却是大名鼎鼎,他就是马谡的兄长荆州马良。李邵和马良两人都善于谋划和治国理政。诸葛亮以二人作比,可见非常欣赏姜维,认为姜维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诸葛亮不但认为姜维有治国理政的才能,还认为姜维“敏於军事,既有胆义,(又)深解兵意”,而且心存汉室,才德兼备,因此决定“毕教军事”,将姜维收为了自己的关门弟子。

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遭到费祎的排挤和打压,但是并未忘记诸葛亮交托的遗愿,一直致力于北伐大业。

姜维先后十一次北伐,共取得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的战绩。总体上,姜维的战绩虽然算不上辉煌,但已经足称优秀了。

姜维未能实现统一大业,并不会让诸葛亮死不瞑目,毕竟姜维尽力了。但是,因为刘禅,却真的让诸葛亮死不瞑目了。

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加上诸葛瞻等人互相争权,导致原本在蜀汉根基就不深且不稳的姜维,只能出走沓中屯田避祸。

魏国看准了时机,三路大军攻蜀。姜维竭尽所能,边战边退,从沓中一直退至剑阁,挡住了曹魏的主力大军。而邓艾出奇谋,偷渡阴平小道,大败诸葛瞻于绵竹。

姜维听说诸葛瞻战死,“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姜维认为刘禅要不就在固守成都,要不东投孙吴,或者向南去建宁。

当时深得刘禅信任的太子舍人、太守霍戈镇守建宁。霍戈是蜀汉名将霍峻的儿子,能征善战,归晋之后屡立战功。蜀汉未亡之时,霍戈对刘禅和蜀汉忠心耿耿。魏军伐蜀之初,霍戈就曾向刘禅请求出兵守卫成都,防御魏军,被刘禅拒绝。霍戈听说成都失守,刘禅投降,曾素服望西大哭三天。

如果说刘禅不昏庸,上天都不答应,坚决让刘禅亡了国。刘禅最多也就是太无能了,除了享乐之外,真的想不起其他事情了。刘禅“乐不思蜀”是天性,而不是什么情商高。

刘禅的无能也害了姜维。刘禅下敕令,所有蜀军“投戈放甲”,向魏军投降。姜维得到敕令后,“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但是,刘禅有令,姜维也只能投降了。

《三国志》中仅仅说姜维投降后,被钟会厚待,并没有说姜维暗中唆使钟会杀邓艾,叛曹魏的事情。陈寿都不知道这封书信,蜀人自然也都认为姜维是真心投降了。而投降之后,不思维护蜀地安稳,却又跟钟会共谋判魏,才被杀害。

从此,姜维成了反复小人,背上了“叛蜀降魏,降而谋叛”的骂名。而诸葛亮先遭马谡失街亭之恨,再遇“误识”姜维之错,这的确让诸葛亮有点“死不瞑目”了。

好在这件事情,在数十年后终于大白于天下。

东晋孙盛在《晋阳秋》中说:“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东晋永和年号,从345年到356年,而姜维死于264年。从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差不多已经有82年之久了。孙盛本人虽然对姜维多有不满与讥讽,让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对孙盛大为不满。但孙盛还是忠实的记录了历史,帮姜维正了名。

姜维书信的原文是:“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原文出自《晋阳秋》之后著成的《华阳国志》)

姜维投降,是想借钟会之力,除掉邓艾,然后再杀钟会,光复蜀地。姜维最终还是为了蜀汉以身殉国了。

据《世语》所记,姜维死时,被魏军刨开肚腑,只见“胆如斗大”。姜维之忠勇,自此昭昭于天下,为天地日月所鉴。

书信被孙盛找到了,姜维的冤屈得以昭雪,而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他没有看错这个关门弟子姜维。


奕天读历史


就因一计使曾经跟随诸葛亮出生入死,为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姜维死后仍然背负了82年的辱骂罪名。


《晋阳秋》有言:“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足以证明其清白,只可惜假投降之巧计变成了虚话已有82年。究竟姜维有何苦衷执意冒险行此计呢?

尽管诸葛亮临死前将自己生平绝招都教给了姜维,但最终蜀国也还是被晋踏平。其实姜维也算是军事奇才,有政治抱负之人,也曾想尽自己的力量将孔明遗愿实现。

只是后主刘禅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贤臣渐退,小人猖狂。宦官黄皓又于君主前搬弄是非,不料没脑子的刘禅竟听信于他,召令正在攻打祁山的姜维收兵回朝,使得错失了大败邓艾的良机。

邓艾未除必有后患,宦官不除必失天下。此事不久后,魏蜀又大战了几次,蜀国局势不容乐观。


有人劝刘禅投降,也有人劝其不可轻废先帝基业。但刘禅毕竟昏庸无能,竟率领太子诸王以及群臣六十余人,双手双脚捆在身后,出北门十里投降。后主无能,黄皓奸险,可怜了姜维满腹经纶。

姜维得知后主已降,蜀军已经毫无战斗力,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假投钟会并与他结拜为兄弟。

因这个计策几乎无人知晓,世人便辱骂姜维贪生怕死,辜负孔明厚爱。其实姜维只是想借钟会之手杀掉邓艾,再将钟会杀死,光复蜀地。

但天妒英才,钟会才下定决心反魏不久,准备派姜维去斩杀魏将之时,姜伯约竟突然心疼,昏倒在地。醒来时魏兵已经杀入殿内,钟会已经被乱箭射亡。

姜维拔剑欲突出重围,不料心疼加剧,只好仰天大叫:“吾计不成,乃天命也!”便自刎而死。

而姜维力劝钟会谋反成功后曾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望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也就未曾送到蜀国,导致其背负了82年的辱骂罪名。


诸葛亮戎马一生,却苦于先帝早逝,后主昏庸。本以为喜得姜维能继承自己遗愿,却不料英雄早逝,蜀究竟还是败了。

那诸葛亮是有多重视姜维,才使得姜维假投降而密书未送达时遭世人唾骂,有辱孔明厚爱呢?诸葛亮逝世前究竟给姜维传授了多少秘诀呢?

话说第九十三回姜维献计马遵大破诸葛亮计谋于天水郡城下,赵云败去乃与诸葛亮详说此人。

诸葛亮率兵亲去,却被姜维兵围。孔明大吃一惊,便想将此军事奇才收于囊中,于是出一计谋迫使姜维降伏。

孔明大喜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可见孔明得姜维可谓得一凤也,欲把姜维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可见孔明甚爱喜姜维。从此姜维便跟随诸葛亮誓死效劳蜀国。

姜维跟随诸葛亮东征西战,并且此人雄才大略,忠心耿耿,深得孔明器重,但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一百四回,陨星坠落,丞相归西。却说孔明点亮主灯第六日仍明亮,心中甚喜,不料寨外魏兵呐喊,魏延飞步入告,竟将主灯扑灭。

孔明叹息,命魏延引兵杀退魏兵。又召姜维入帐,密言姜维说自己有一“连弩”法,不曾得用,并传于姜维。

又叮嘱仔细盯牢淮阴之地。后孔明又与杨仪细说后事。李福又至,与其细说自己死后蒋公琰可任大事,李福又问蒋公琰之后又谁?但孔明已经逝世,不得解答,众将哀。

孔明逝世,蜀国得孔明密言之人纷纷准备,誓死圆丞相遗言,保卫蜀国,拥戴后主,以此感激先帝与丞相生前厚爱。

作为孔明最器重的姜维自然誓死遵循丞相遗言。此时司马家又仿曹家先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姜维便领兵攻打牛头山,却不曾料到大败。

后背水破大敌、又取长城、斗破邓艾、弃粮胜魏兵等一系列大战,秉承丞相遗志,率兵11次北伐,大胜2次、小胜3次,持平4次,大败1次,小败1次,也算得上军事奇才,功不可没。


可惜后主无能,听信谗言,才导致错失良机,才有了后来的蜀国败。后主降,姜维才假投降不料却成了真虚话,密信未送达,姜维已逝,后人不解,才有了82年辱骂。

其实姜维可以算是证明了诸葛亮的眼光。若是姜维投降,那也就是丞相有眼无珠,有辱丞相英明一世。

且丞相甚喜姜维,姜维若含冤,丞相怎么安息?但上天不负有心人,清者自清,姜维终于在晋朝时得以证明其初心,丞相也算是瞑目了。

但即使密书送达,姜维不死,蜀国还可以复原吗?这样一个昏庸无能的后主,怎可扶持?就算丞相在世,也难保蜀国也。


史之策


姜维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一生紧紧跟随诸葛亮的脚步,可以说是对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第二人。而且姜维一生虽然身居高位,但生活作风上极其简朴,家中没有余财,也从来不会纳妾,衣食用度全靠朝廷赏赐。



姜维为蜀汉效力多年,死后很长一段时间背负骂名。东晋史学家孙盛就曾经站在魏国的角度上评论姜维缺乏“忠义”。理由是姜维本为魏国人,却投奔蜀汉。剑阁失败后再次投降而不自尽。也因此很多人把姜维当做不忠不义之人,但实际上的姜维并非如此,反而是忠义无比。

姜维的命运充满了无奈,幼年时,父亲姜冏在平定羌胡之乱时阵亡,后来与寡母一起生活,在这期间经常受到魏国其他将领的排斥。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天水太守马遵听闻各地纷纷响应诸葛亮,因此怀疑姜维会背叛魏国,便把姜维留在了城外,不允许姜维进城,最终迫于无奈姜维选择投降诸葛亮。



诸葛亮的得到姜维后非常开心,称呼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且悉心培养。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大权先后由蒋宛、费祎掌握。在这期间,姜维虽然有心北伐,但无奈的是,每次出兵都受到了限制,根本无法超过1万人。最终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并且努力完成诸葛亮的遗愿,进行了多次北伐。

公元263年,姜维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相持日久,钟会感觉无法取胜,所以准备退兵。但此时的邓艾却偷渡景谷道,攻下绵竹关,刘禅不战而降。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后,姜维和众军士以剑砍石,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刘禅投降后,姜维选择投降了钟会,还做了钟会的幕僚,为钟会出谋划策杀死了邓艾,后来还帮助钟会谋反。最终钟会谋反失败被杀,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成为了当时人们眼中没有忠义的人。



转眼间到了公元347年,此时姜维已经去世82年。这一年桓温消灭割据蜀中的成汉政权,率军进入成都,并且发现了曾经姜维写给刘禅的信;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段话很清楚,蜀汉灭亡后,姜维依然心系刘禅安危,并且处处为刘禅着想,正在图谋为刘禅恢复汉室江山。这也证明了姜维并非是不忠不义之人,反而是忠义无双的英雄人物。



而姜维之所以投降钟会,完全是是想利用钟会杀掉魏国将领,然后再杀掉钟会,以此夺回军权,恢复汉室江山。可以滔天大计,却没有完成。

也正是因为这封密信的发现,洗涮了姜维近百年冤屈,也证明了诸葛亮并没有看错姜维。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出自东晋桓温故事,347年,东晋权臣桓温西征巴蜀,史学家孙盛也在其麾下,东晋军队很快荡平了成汉政权,手下在成都搜索时,偶然在城中的一个地下室发现了一封姜维留下的信,上交给桓温,只见其上写着一行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看完书信内容,桓温感叹说“原来姜伯约如此忠君爱国,实为世人误解耳,孔明可以瞑目了”。类似野史传说,只见网文,来源殊不可考。虽是如此,但这个论调有其踪迹可寻。西晋时有一批文人史家批评姜维,认为他阴谋策划钟会叛乱,既不忠于故国而投降,又不忠于新主而图反,骂他为真小人。


比如《魏氏春秋》《晋阳秋》的作者孙盛就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绵竹江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又说既然投降了,更不该认不清形势,降后又反,首鼠两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但这个说法就算没有发现书信这回事,裴松之也已驳斥了,说姜维在邓艾攻成都时无法回援,一回师则魏军长驱直入,本来据守剑阁,已迫得魏军打算回师了,只是没想到邓艾行险成功,不能用这些突发事件去苛责姜维。如果姜维策反之计成功,恢复蜀汉也是可以预见,怎么可以以成败论英雄呢?“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设使田单之计,邂逅不会,复可谓之愚闇哉”!


姜维是诸葛亮赏识之人,可以说他的军事知识得到传授最多的就是姜维,在第二次北伐时,姜维被马遵所逼投降诸葛亮,交谈后孔明大为欣赏,说是凉州上士,马谡等不用和他比,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迁升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路关爱提携,诸葛亮五丈原逝世,遗命姜维与魏延断后,平魏延之乱回成都后,“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此后在蒋琬的指挥下,出偏师北伐,有胜有败,待到费祎执政,被郭修刺杀后,姜维方能执掌国政大展身手,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从253年到262年十年间,七次举兵,以弱伐强,胜多败少,主要对手是郭淮,邓艾,司马望等人。虽有诸葛之志,可惜无诸葛之能,多年征战,以致国虚民困,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图魏国,在沓中屯田时被魏军乘虚而入,邓艾偷袭,蜀汉灭亡。


刘禅出降,诏令蜀军放下武器前线投降,钟会与姜维交谈后,对杜预说,此人的才能,夏侯玄,诸葛诞比不了他,蜀汉能人第一人。于是有借重之意,姜维看出钟会有异心,便乘机挑动他,故意劝他功成身退如范蠡故事,以免功高惹祸。钟会目空四海哪会轻易放权,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图谋叛魏,钟会想自立,而姜维实想复国。钟会自称益州牧,欲囚禁诛杀不服众将,事败,“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魏军把姜维破腹剖心,发现其胆大如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