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蒙恬、項羽、韓信各帥30萬大軍對陣,誰會取得最終勝利?

雲橫秦嶺家何在


蒙恬、項羽、韓信都是一代名將,軍事能力都很卓越,還有一個共同點都結局悲慘,蒙恬服毒,項羽自刎,韓信被囚殺長樂宮。

如果讓他們在戰場上單挑,毫無懸念必定是項羽完勝。但是戰爭是講謀略的。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大規模作戰,謀略很重要。戰場上情事萬變,就在主將的靈機應變和把控能力。

人們往往桎梏於一個公式,韓信垓下之圍打敗項羽,韓信比項羽厲害。

真的嗎?我們一起看看。



先說蒙恬。

蒙恬的主要事蹟是伐楚伐齊,表現一般,驅逐匈奴,修長城有首攻。

蒙家三代為將,為秦國統一立下漢馬功勞,雖然蒙恬跟項羽沒有交集,但是卻跟項羽的爺爺項燕交集。

【一】蒙恬伐楚失敗

秦國第一次伐楚,李信將20萬軍馬,副將就是蒙恬,但是這次秦軍卻遭遇慘敗。

【二】蒙恬伐齊與齊軍對峙高唐

秦王嬴政讓蒙恬為主將帶領30萬秦軍進逼臨淄,齊國迅速調動主力二十餘萬大軍,把守軍事重地高唐,抵禦秦軍。



高唐是齊國最重要的都城之一,常年守備防禦趙國進攻,高唐與趙國靈丘隔著黃河。趙國也常年在靈丘囤布重兵防守,可以說高唐是進攻齊國的一個突破點,其重要程度不亞於武關之於秦國。 當年樂意帥五國伐齊,樂毅就是從高唐突破齊國防線,在齊國土地上縱橫捭闔,險些讓齊國從戰國中消失。

蒙恬與齊國對峙整整三個月。始皇帝看蒙恬在戰場上沒什麼進展,就讓王賁帶領五萬騎兵從燕趙舊地斜插進去,一方面形成南北夾擊的格局;一方面派人勸降齊王建。結果王賁奪得滅齊的軍功頭籌。

【三】驅逐匈奴,修建長城有功

秦王嬴政稱帝后讓蒙恬帶兵三十萬趕走匈奴,進駐河套地區,這時大秦的軍隊挾裹著滅六國的氣勢,對匈奴本身就是震懾。

從三次大戰表現來看,蒙恬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司馬遷在《蒙恬列傳》中曾提起蒙恬急於建功立業因此對始皇帝修長城、修直道耗損民力不加諫阻。



再說項羽

項羽一生縱橫沙場無往不勝。創造了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以少勝多的兩大戰爭奇蹟。

【一】鉅鹿之戰

項羽絕不是一個只有匹夫之勇的將軍,鉅鹿之戰,項羽就五萬騎兵對陣秦軍四十萬:王離帶領的長城正面進攻鉅鹿城,章邯帥二十萬軍運輸糧草。

項羽撥給英布2萬騎兵,專門破壞章邯的運輸糧草的甬道,切斷城中秦軍的糧食補給,自己帶著三萬精銳破釜沉舟衝殺秦軍主力,一舉擊潰王離帶領的長城軍。

當時,秦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章邯王離打敗陳勝吳廣的第一支起義軍,接著楚軍主將項梁也戰死,各路諸侯恐懼,在鉅鹿周圍作壁上觀,如果任由這樣情形繼續這樣下去,等秦軍滅了趙王的勢力,調過頭必定以壓倒性的優勢吊打各路諸侯,逐一鎮壓。

因此項羽在鉅鹿之戰徹底扭轉了秦末天下的戰局,為秦王朝的滅亡敲響了喪鐘。這一仗項羽居功至偉。

【二】彭城之戰

項羽滅秦後分封各路諸侯,但是天下依舊紛爭不斷,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成了救火隊長,疲於奔命。

劉邦趁項羽北上平齊之際,帶著各路聯軍近五六十萬打進了項羽的首都彭城,劉邦正樂不可支之際,項羽帶著三萬騎兵回援。

項羽在此戰中,發揮了他卓越的軍事能力,他避其鋒芒,繞道敵後對聯軍進行偷襲,打了個措手不及,五六十萬的大軍做鳥獸散,主將劉邦都差點喪命,此戰後太公和呂雉都被項羽所俘獲,劉邦敗得極其狼狽。

項羽是個軍事天才,但政治上卻缺乏謀略,也許他太年輕了,此時他不過二十多歲,血氣方剛。政治上的失敗不能掩蓋項羽在軍事上的卓越能力。



最後說韓信

韓信被劉邦拜為上將軍之後,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垓下破項羽戰績斐然,用兵奇、巧,被譽為"兵仙"。韓信最經典的兩大戰役是井陘之戰和垓下之戰。

【一】井陘之戰

彭城之戰失敗,各路諸侯紛紛背離劉邦,張良、韓信等勸劉邦開闢北部"根據地",帶兵攻伐燕、趙、齊,對項羽形成兩翼包抄的態勢。這個戰略部署深謀遠慮。

公元前204年10月,韓信與張耳統兵數萬越過太行山攻趙。趙王歇布重兵(大概20萬)把住井陘口要害,居高臨下,以逸待勞。韓信利用趙軍的輕敵之心,靈活用兵,虛虛實實,克服了漢軍長距離奔襲和地勢不佔優勢的不利因素,巧布迷陣,活用兵法,背水一戰,取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井陘之戰成為楚漢戰爭的經典案例,也為漢軍開闢北方戰場打開了缺口,之後韓信伐魏、滅燕、攻齊水到渠成。



【二】垓下之戰

公元前203年8月,項羽和劉邦訂立盟約,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分而南北治之。9月,項羽領兵東歸,墨跡未乾,劉邦就撕毀盟約突襲楚軍,並約韓信從齊地,彭越從梁地南下合圍項羽。 劉邦追擊項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陽北),楚軍反擊,漢軍再次大敗。

劉邦命令韓信馳援固陵,韓信接到命令沒有立即馳援固陵,而是親帥大軍趁項羽主力在跟劉邦對陣,一舉攻佔彭城,俘虜了項羽的柱國(相當於宰相)項佗。彭城失陷,楚軍便失去了戰略依託,項羽的楚軍成了孤軍,根基盡毀,人心渙散。

公元前202年, 韓信為聯軍總帥率領漢軍30萬,正面迎擊楚軍,其餘將軍各帶領軍隊十萬圍住左右兩翼,周勃、英布、彭越等將兵十萬部署到了楚軍後側,牽制楚軍的行動,形成合圍。漢聯軍兵力約有五六十萬人,而項羽所率的楚軍差不多十萬,漢軍以絕對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將楚軍層層包圍,即便這樣項羽依舊突破包圍,帶領親兵逃到烏江邊,霸王選擇自刎結束悲壯的一生。



我們擺事實,分析下來得出結果

蒙恬戰績表現一般,三人中屬於最弱的。韓信和項羽各有所長,韓信擅長排兵佈陣,用巧計;項羽更擅長奇兵突襲,對敵作戰,抓住要害,一招制敵。如果同為將帥,項羽和韓信各帥大軍30萬,兵力相當,項羽應該勝算更大。


開涮歷史


兵者,詭道也!蒙恬、項羽、韓信三人中最符合這一條的毫無疑問是韓信!各領三十萬大軍,已經算得上是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了,而這恰好是韓信的長處,因此三人之中笑到最後的極有可能是韓信!

三人之中,第一個出局的應該是蒙恬!

蒙恬當然是名將,率30萬秦軍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收復河套地區,威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不過根據個人猜測,蒙恬應該屬於剛猛型的將領,打匈奴這種當時還沒有太多戰術的遊牧民族部落確實是一把好手(蒙恬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正是因為其擊敗匈奴),但是在中原內戰中的表現確實還差那麼一點。

蒙恬在中原內戰中唯一拿得出手的戰績滅齊之戰,但是第一功臣卻是王賁。更不用說蒙恬作為李信的副將,在伐楚的過程被楚將項燕擊敗。

在蒙恬出局之後,接下來就是項羽和韓兩人的爭奪了!

項羽其實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有勇無謀,至少在軍事上,項羽相當出色。項羽的失敗,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政治。


項羽生平的兩場得意之作,一是鉅鹿之戰,二是彭城之戰。鉅鹿之戰中,世人只知道項羽破壺沉舟,以一往無前的氣勢憑藉5萬人擊潰了30萬秦軍,卻很少關注項羽派英布率精兵襲擊了秦軍的糧草。彭城之戰中,劉邦趁項羽北上平齊之際,聯合了56萬大軍進攻項羽的老巢,卻沒有想到項羽率3萬大軍進行奇襲,半天之內擊潰了劉邦56萬軍隊。

通過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我們粗略分一下項羽的用兵特點:剛猛、少而精、速戰、奇襲。換句話說,項羽擅長率領一支精銳部隊進行奇襲,一鼓作氣在短時間內擊潰對方!


韓信被稱為兵仙,是“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擅長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以奇用兵。

關於韓信以奇用兵的戰役很多,除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為人所津津樂道之外,韓信在滅趙、滅魏、滅齊三場戰役中,採取了三種不同的策略。

滅趙之戰,韓信故意示弱,引誘趙軍追擊,最終背水一戰擊潰趙軍;滅魏之戰,韓信假裝與魏軍隔江對峙,主力卻從上游渡河,出其不意大敗魏軍;滅齊之戰,韓信利用龍且輕敵的思想,假裝敗退,當龍且率大軍渡河追擊時,韓信放出上游被截住的河水,淹死了不少楚軍,龍且本人也在慌亂中被殺。


至於說韓信指揮大兵團作戰,經典的就是垓下之戰,韓信指揮60萬大軍一舉打敗了楚霸王項羽。

項羽用兵雖然厲害,但是在指揮30萬大軍這種規模的大兵團作戰,比起韓信來說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更不說韓信用兵不拘一格,奇謀妙計層出不窮,項羽這樣的貴族根本比不了。


小鎮月明


項羽,蒙恬,韓信皆是一時之名將,但蒙恬與韓信項羽二人並不在同一時代,所以,無法直觀地得出三者相互攻伐誰會獲勝的答案。但是,從項羽和韓信交手的記錄來看,在軍事能力上,項羽是要略遜韓信一籌。

項羽帶兵的特點在於一個“奇”字,無論是在 涿鹿還是在彭城,項羽都打出了經典的以多勝少的戰績。在涿鹿,項羽破釜沉舟,激發了楚國將士的必死之心,所以其精神屬性大大提高;在彭城,項羽則率領三萬楚軍連夜奔襲,打了諸侯聯軍一個立足不穩,大破五十萬諸侯聯軍。所以,項羽總是敢於去拼,即利用精神屬性去和敵人拼,這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奏效的,但對於大兵團作戰來說,這一點並不是決定勝負的第一因素。

韓信的用兵,在於一個“謀”字,韓信善於運用智謀去擊潰敵人,這也側面印證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無論給韓信多少士兵,他總是可以使得每一個士兵都人盡其用,發揮出軍隊最大的潛力。通俗來講,韓信的大局觀非常強,他也許在個人武力上不如項羽,但他不必自己衝鋒陷陣,不必兵行險著,依靠合理的謀劃就能取得勝利。這才是大兵團作戰決勝的因素。

也因此,韓信在垓下一戰中擊敗了項羽。

至於蒙恬,史書對他的記載並不多,但是通過史記中的描寫,可以大概推測一下蒙恬帶兵的特點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

蒙恬主要的功績在於滅齊(非主將)以及擊退北方少數民族(全權指揮),其中在擊退北方少數民族的戰役中,蒙恬奪取了河套地區。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一共有三個,東胡,月氏和匈奴,其中匈奴活躍在河套一代,月氏活躍 在河西走廊,而東胡則在遼東一代活動,可見,蒙恬的作戰對象應當是匈奴和東胡。而當時的秦軍主要是以步兵為主,三十萬步兵能夠擊退匈奴的騎兵,可見蒙恬的能力不凡。再根據蒙恬常年鎮守邊境,胡人很忌憚他,表明蒙恬的確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所以,此三人中,項羽應當排在最後一檔,而蒙恬與韓信孰高孰低,須看具體情況。就已經掌握的戰績推論而言,韓信是要稍強於蒙恬,但如果是兩軍直接交鋒,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庭州行者


這三個人裡面,蒙恬的年齡最大,項羽和韓信的年齡差不多。

蒙恬因為被趙高陷害,自殺而死,失去了在秦末與韓信、項羽過招的機會。

先看三人所率領的軍隊:

蒙恬曾經率30萬秦軍北伐,卻匈奴700餘里。蒙恬所率領的秦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這支軍隊知道為何而戰(升官發財),得到了良好的武器供應(標準化裝備),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常年與山東各國戰鬥,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項羽極盛之時擁兵40萬,真正的嫡系是以8000江東子弟為核心的楚軍,其餘大多是烏合之眾。項羽的楚軍人數雖少,在秦末也是無敵的存在,數量相同的情況下無人可敵!尤其是8000子弟兵對項羽有無限的忠誠,是核心中的核心。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他最多指揮40萬軍隊在垓下合圍項羽10萬楚軍。這40萬人很多也是諸侯聯軍,真正韓信的漢軍應該不會超過30萬。韓信的部隊大多數是在戰爭中逐漸募集的,用戰鬥經驗,但是來源非常雜。口音、習俗等差別也非常大。

再看指揮方式:

蒙恬,曾隨王賁滅齊,最大的戰績是打敗匈奴。能把匈奴人打得後退700多里,說明蒙恬比較善於使用騎兵,否則追不上匈奴。另外,秦軍主力是步兵。只有用伏擊的戰術才能讓步兵對匈奴造成大規模傷亡,進而才敢讓騎兵追擊。所以,蒙恬的水平應該不在李牧之下!

項羽,這是秦末最猛的將領。率3萬騎兵長途奔襲漢軍,出其不意將60萬漢軍擊潰,對騎兵的運用也是非常熟練。而且項羽的楚軍戰鬥力極強,鉅鹿之戰完全靠步兵近身肉搏取勝。可見項羽既能打運動戰,又能打陣地戰!

韓信,人稱兵仙。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這說明他對大兵團的指揮調度能力極強。任何烏合之眾都能讓他化腐朽為神奇,成為打敗敵人的精兵!

最後說結果

如果他們各率本部人馬,我認為蒙恬第一,項羽第二,韓信第三。三人都是名將,水平差不多,所以軍隊的戰鬥力至關重要。這方面,30萬秦軍優勢太明顯了。

如果軍隊實力一樣,比拼的是三人指揮能力,我認為韓信第一、蒙恬第二、項羽第三!

理由:垓下之圍,面對韓信的40萬雜牌軍,項羽竟然沒有對戰的勇氣,空留10萬楚軍於垓下,自己率800騎兵連夜逃走,可見項羽對韓信的忌憚!

蒙恬一直指揮秦軍作戰,缺少以弱勝強,以強勝強的經驗。由於經驗不足他會敗在韓信手下。

韓信從領兵起,幾乎都在和比自己強的軍隊作戰,反而憑藉自己出色的指揮能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見韓信的水平之高!


歷史風暴


這個問題沒有很標準的答案,蒙恬死的早,就項羽和韓信在世。我覺得要談這問題不要牽扯政治、勢力範圍只單純從軍事上來說。

蒙恬山東臨沂蒙陰縣人 蒙恬蒙毅兩位將軍是當時秦始皇最器重的將軍,在草原上沒有敵手,蒙恬的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項羽江蘇宿遷人 項羽在敵陣九進九出,什麼力能扛鼎什麼破釜沉舟,都是關於他的,他打了幾次以少勝多戰役。

韓信江蘇淮陰人 他也很牛,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降服了燕國。漢四年,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如果三人同等兵力來對陣的話,如果不打持久戰消耗戰項羽能勝出,如果持久戰韓信能勝出。項羽能多次以少勝多取得勝利不是白給的,韓信比不得項羽的氣勢,項羽帶兵衝鋒韓信受不了,恐怕只有蒙恬將軍能抵擋一陣。

如果打持久戰韓信能勝出,韓信比較靈活運用戰略比較好,他可用多種計謀先滅掉項羽,在滅掉蒙恬。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廢話,不用比較就知道是韓信了!

韓信是戰必勝攻必取的不世名將,項羽的主力30萬基本都是韓信消滅的!當然韓信也不是一次性就消滅了項羽的30萬大軍,而是分為兩個步驟。

當初,韓信攻取下齊國之後,項羽極有可能面臨兩面夾擊的險境,於是分兵20萬去攻擊進攻韓信,結果20萬大軍是有去無回,連帶主將龍且一起被消滅在濰水河裡邊;項羽最後的10萬兵力也是被韓信所滅的,相信這一點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垓下決戰、十面埋伏都是說的韓信、項羽決戰的故事。

雖然項羽英勇善戰、戰比當先,但是在韓信面前都顯得太稚嫩了,劉邦防不住項羽或者說不敢上前阻擋項羽,這並不代表漢軍陣營中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韓信就是項羽的最大威脅!

可能會有人說為什麼韓信那麼厲害,那麼正面戰場上為什麼韓信不對陣韓信呢?因為韓信堅信自己打造的成皋防線在自己不在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死死的防守住項羽的進攻,而韓信本身需要在戰略上改變實力對比,果真結果如韓信料想,當韓信連接攻取下趙、代、燕、齊的時候,項羽就已經大勢已去了,此時天下三分,漢佔其二!

韓信、項羽誰比較厲害也就很明顯了。韓信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比項羽高出不止一截,至於不如的,估計就是個人武力值了。

至於蒙恬,唯一出色的戰績就是擊敗匈奴,使其不敢南下而牧馬,到底強到什麼程度沒有太多依據,最多也就章邯、李廣之流,比起項羽、韓信應該還是有差距的。


夢三七夜


決定一場戰爭輸贏的要素是什麼呢?僅僅是將軍的能力問題嗎?

國家實力是基礎,在這點上蒙恬贏定了;

國君的信任程度,在這點上蒙恬最受信任,其次是韓信,最後是項羽;

軍種上,蒙恬長期和匈奴作戰,只能是騎兵,項羽的士兵都是來自吳楚多,只能是步兵多,韓信的軍事實力是在擊敗趙國和齊國後才崛起的,因此估計是騎兵和步兵的結合。由於兵種在不同的地理上有不同的優劣,因此在軍種上,三人不分勝負;

戰場地理因素,這是接上面兵種問題的:如果戰場是平原,蒙恬是贏家,其次是韓信,最後是項羽;如果是山地,項羽是贏家,其次是韓信,最後是蒙恬;如果是守城,項羽是贏家,其次是韓信,最後是蒙恬;如果是運動作戰,蒙恬就是贏家,其次韓信,最後是項羽。

在地理因素上再說說為什麼項羽能夠取得鉅鹿之戰。王離一軍,長期駐守和匈奴作戰,自然是騎兵多,以騎兵圍城,如何能夠打得下來;救兵來了,又繼續圍城,而不是發揮騎兵優勢,運動式消滅各諸侯軍,戰敗是情理之中。章邯軍被戰敗就在於從河水到鉅鹿城這一段遠距離輸送兩次,兵力部署薄弱,如何不被項羽軍擊破。從整體上來看,鉅鹿之戰和項羽等柱候醬人數相等,但秦軍存在後勤運送路程遠的問題,因此很容易被項羽以優勢兵力擊破秦軍的後勤輸送線。後勤輸送被切斷,圍城的王離軍又被項羽之外的諸侯軍切割和南邊章邯的聯繫,要麼撤軍,要麼戰敗。

好吧,現在來看個將軍的戰略才能。騎兵作戰講究的是靈活和運動作戰,這是蒙恬的優勢;項羽以步兵作戰,自然講究搏殺死戰,自然不能像騎兵那樣隨意走,項羽的失敗就在於他沒有處理好各種關係,又不肯和齊國和南方各國言和並組成聯盟——也許做了,但別人不相信他。至於韓信,打章邯得勝,在於突襲和項羽屠殺了20萬秦軍;擊敗趙國,根本不算勢力,趙國人數多但戰力不強;擊敗齊國,那是因為項羽伐慘齊國的後果;擊敗項羽,那是劉邦不守信用,趁項羽言和後東歸軍心散漫所發動的攻勢。韓信並沒有真真正正的和當時的精兵主力決戰過。

將軍領軍的才能,是看其靈活性、開放性的頭腦。在這點上,蒙恬、項羽、韓信三人,我們都無法有足夠的依據去判斷。

如果僅僅從結果去判斷,是不公允的。蒙恬為什麼能夠擊敗匈奴,因為秦國統一後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劉邦卻被圍不得不向匈奴投降的原因。

項羽為什麼被擊敗,因為劉邦有關中和巴蜀這些地方不受戰火殃及,而齊國和項羽的楚國則是長年作戰,楚國南邊的季布等又在劉邦的誘惑下反叛項羽,整個楚國四處戰火,無處安寧,項羽如何能夠嬴?特別是項羽和劉邦簽訂和平協議後,對於整個楚軍而言就是:

終於不用打仗,可以回家娶老婆了——by 楚軍某小卒


因此,結論是,在沒有明確相關要素之前,就去下結論蒙恬、項羽、韓信三人作戰誰能贏,是不科學,也是不公正的。另外,他們三人對部下建言的接納和分析能力也很重要,甚至有時候是關鍵。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太“紙上談兵”了。蒙恬、項羽、韓信各率30萬軍隊誰會贏?離開政治談軍事,談勝利多有誇誇其談之嫌,三者師出何名?為何而戰?每一場戰爭的發生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以戰爭的形式在延續著。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而軍事則是流血的政治。



古人云:“師出有名”,何謂出師之“名”?簡單地說,就是戰爭的由頭。戰爭因何而起?將士因何而戰?這是戰爭正義與否,將士士氣高低及能否一場戰爭勝負成數的先天性關鍵因素。

勝利之師始終以天道相隨,此天為何天?此天為民眾。也就是說,得不得人心。這是一場戰爭的勝敗關鍵,不得人心的戰爭必定是失敗的,無論何許名將統兵,失人心終以失敗告終。古往今來並不缺這樣的例子。



戰國時期,有號稱“犀首”的公孫衍,號稱用兵如風、如鬼,有鬼神莫測之名。在秦國統領秦軍戰當時以“魏武卒”聞名的魏軍於河西,此戰,公孫衍率秦軍以收復秦國百年失地,洗秦人百年恥辱為名,與魏軍作戰,雖然戰法平平,秦人的士氣卻高漲到極致,一舉斬首魏軍八萬收回秦丟失了百年的故土,河西。

後來,公孫衍離秦回到母國勸說三晉和楚燕聯合伐秦,促成五國合縱攻秦,結果兩度伐秦皆以各國各懷鬼胎,或中途退兵,或畏首畏尾深怕吃虧臨陣退縮敗北。可見,名將統五國聯軍卻敗給一個秦國,不是因為將帥沒有才能,而是人心問題,不知為何而戰的結果。



近者,二戰名將麥克阿瑟,在二戰的反法西斯戰場中所向無敵。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由麥克阿瑟率領的十七國聯軍出兵朝鮮,可謂將的名氣夠大,兵夠多,裝備最精良了。可在朝鮮戰場上卻被彭德懷元帥所率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得魂飛魄散,退回三八線以南,被迫在板門店立約和談。



從以美軍為首,以名將麥克阿瑟率領的當時人數最多,裝備最好,且經過二戰洗禮的聯合國軍兵敗朝鮮的結果來看,美軍兵入期鮮歸根結底是敗在政治上的不得人心和出師不仁之上。



再如解放前國民黨內一些名將、悍將在對日作戰時佳績頻頻,可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卻如同流寇般被解放軍追著屁股一路打,直到敗退到臺灣。說到底還是國民黨發動內戰,在政治上不得人心所致之惡果。

回到主要問題,蒙恬、項羽、韓信皆為名將、悍將,可這三者因何交戰呢?師又出何名呢?離開當時的政治背景談三者誰會勝,筆者最後的結論是:無稽之談矣。


海馬論史析理


項羽和韓信兵員各3O萬,雙方對陣誰會贏呢?我認為韓信必取勝於項羽!因為從歷史雙方戰局就告訴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因為項羽同韓信這兩個人,從他們的性格上去講,一個勇猛驕橫,不聽謀略,只會猛攻開戰,兵法告說,驕兵必敗,加之,項羽憑著自己武藝高強,世間無人敵他,這就助長了他的驕傲,他會在危險之中戰爭看不到有敗的劣跡,更加不會聽取謀士之策,造成了讓項羽走進敗勢危險之路。

而韓信不同,他是一個胸有百萬的軍事家,善能用兵,在戰爭中他講究地理環境,了角地圖險地,又廣泛聽取將士眾謀士的謀略,發動將士,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對敵,強力抗戰,韓信在戰爭中,佈陣會千奇百怪,讓項羽難於招架,圍攻戰會首滅虎,擒王抓首,不是一口一口地殲滅項羽的有生力量,就是全殲。

總之項羽和韓信各3O萬大軍,韓信會必勝無疑。


楊保苟284


蒙恬、項羽與韓信雖然身處一個時代,但他們率隊單挑的機會並沒有。先說蒙恬,蒙恬祖籍齊國人,秦朝著名將領,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之勢,在黃河上游,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是“中華第一勇士”。 秦國人是歷史上唯一可以輕鬆把匈奴野蠻人徹底打得沒脾氣的,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非常了不起,連漢代都比不了,漢代是靠數十倍的人力和財力獲得慘勝。


大家千萬不要被電視劇和連環畫所矇蔽了,認為古代戰爭就是兩個大將騎馬出來單挑,一人把另一人打敗然後揮手衝鋒戰鬥就贏了,哪有那麼簡單。古代戰場對決主要是陣型和陣地的比拼,冷兵器時代的戰場對決的核心就是隊伍不能亂,而且不能有一個人逃其他都跟著跑。秦軍從小被灌輸的鐵血紀律精神一直支持著他們,所以能始終維持陣型,不潰亂,意志堅強,不管打多久都不會受不住。蒙恬手下的兵就是這樣的鐵血紀律的兵種。項羽垓下之戰的失敗正是因為四面楚歌造成了士兵的潰散,由此可見他軍隊的紀律性不如蒙恬,所以他倆對決估計項羽要落下風,蒙恬後來被趙高迫害至死,並沒有和項羽交過鋒。


項羽,楚國下相人,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史學家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破釜沉舟救趙王,於鉅鹿之戰九破章邯,大敗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項羽的軍隊更多是靠血氣和勇武作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極強,但是靠個人匹夫之勇這一套對決真正訓練有素紀律性高的部隊,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作用。看看近代的抗日戰爭就知道了,淞滬會戰之類的,國軍激發出血性,然而最終並沒有改變戰局。項羽打敗的秦軍已經遠遠不是那支掃平六國的鐵血之師了,秦軍能打的不是在北邊守匈奴,就是在南邊守百越。陳勝謀反時,秦國上層沒把他們當回事的,認為不用動用戍邊的精兵,沒想到後來戰事太快,戍邊的精銳部隊還沒來得及調回,劉邦就進咸陽了。項羽用兵之法始終是個謎,他並沒有兵書留世,在項羽所有的大小戰役中,沒有人能理解他是如何取勝的。鉅鹿之戰中,項羽兵團五萬人,對方四十萬,以一對八,項羽勝。彭城之戰。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雄踞彭城。項羽回師三萬,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垓下之戰劉邦集軍隊六十萬,能征善戰之士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有自己獨立的團隊,有幾股力量可以同時從不同方向發起進攻,張良,陳平等為之出謀劃策,天下的力量和智慧盡集於此。項羽軍十萬,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兵困馬疲,四面楚歌又唱去了大半,力量如此懸殊之下,竟是劉邦堅守等項羽來攻。當然結果項羽未能攻破,敗退回來,但主力並沒有太大損失。有人說垓下之戰項羽失敗身死所以得出韓信軍事能力強於項羽的結論,這種說法我個人認為有失偏頗。


韓信,從普通軍卒升為大將軍,他巧妙施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還定三秦。在劉邦兵敗彭城之後,開闢第二戰場,領軍北上,大敗魏王豹和趙國陳餘,此兩戰均是以少勝多,用兵之詭異令人驚歎。韓信“兵仙”的美名正是在此時種下的,他和項羽兩個都善於用兵,都打過以少勝多之戰,孰優孰劣眾說紛紜,韓信成功了,成王敗寇,所以給人留下的韓信強的印記。


要韓信與項羽一比的話,可以看楚漢相爭四年,如果韓信能單獨打敗項羽的話,為何不讓韓信與項羽對峙並最終擊敗之?韓信謀略過人不錯,但這隻能對無謀之人。高手之間的決戰謀略也無決定性作用,最後的決定因素是真實力。韓信平魏,破代、趙,降燕,滅齊,每一戰都叫人稱絕,但是遇到項羽這樣的對手,未必有勝機。韓信的每一戰都能被後人解讀清楚。而項羽每一戰,不可名,不可道,知其勝,不知其何以勝。這就是兩者用兵的不同所在。


冷兵器時代,決定戰爭結果因素太多,除了看主將個人經驗外,還要看部隊經驗,部隊裝備,部隊執行力,地形和天氣對哪邊有利,都可能成為決定勝敗的因素。假設三人在同等條件下,各率30萬大軍一一單挑,我認為勝利機會是蒙恬>項羽>韓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