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语说“二只鉎牛一只溜”,那么另一只的命运呢


潮汕俗语说“二只鉎牛一只溜”,那么另一只的命运呢


韩愈治理潮州,告诫鳄鱼,我来了,你就得走。鳄鱼就走了。

韩愈还立碑刻字竖在江边,写着“洪水至此”,意思是,洪水你可来到这里,但是也只能到这里,你就得回去了,不要侵害潮州百姓。洪水也听话。

“洪水至此”,让人想起孔子的“斯文在兹”。孔子相信自己是有天命的,天生就是要来传播文化,觉得自己肩负着如此重大的使命,便很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凶险时,他又高度淡定:我不会有事,老天既然选择我,就不会轻易让我死。

事实上,韩愈也有这么一种崇高感,于是就有一些在外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行为,比如祭鳄鱼,立止洪碑。外人觉得是迷信,韩愈等人看来却是高度的自信,相信人真的有力量。

这样,潮州在韩愈精神庇佑下,太平日久。

康熙年间,韩江一次发大洪水,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百姓无法进出城来,叫苦连天。

知府张自谦说:“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曾和龙王打过招呼,潮州不能作洪水,不能让百姓吃苦,还写了‘洪水至此’四个字,刻成石碑立在桥脚,叫龙王不要忘了这事,现在石碑不知跑哪里去了,我们得再刻块石碑提醒提醒龙王。”

刻有“洪水至此”四个字的石碑再次立起,桥上还修了韩湘子庙。还用生铁铸了两只牛镇桥御水。后来不知何故,一只鉎牛丢了。于是流传一句话至今:

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溜了也无可如何,那么另一只呢?应该现在还在吧。

也没有。1966年另一只鉎牛也被拿去鼎厂回炉铸鼎。

可是砸开一看,什么呀,里面是石头。

鉎牛的这个鉎字,它的意思是通过人为的方式,使金属氧化,俗称生锈。铁暴露在空气里,就会慢慢地生锈,那就意味着铁在慢慢丧失原来的功能,如果一开始有一个目的是希望利用铁的强度,那么生锈就是一个不好的过程。但是,鉎这么一种工艺,它加速了生锈的过程,一步到位,重新获得另一个稳定的状态,那又是一个好的东西。所以,潮州的那一只硕果仅存的鉎牛才能撑到1966年,体验一回回炉的滋味。

除了那个时代大炼钢铁,大家都饥不择食,见着什么铁就拿来熔这个原因外,也暴露出当时大家文化水平的低下。

按现在,一个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就知道铁要比石头重三倍,一只鉎牛大概应该有多重,心里多少有个大概。稍作思考的话,可以判定那只鉎牛里不会全是铁材料。那样的话,或许那只鉎牛可以避免被砸的命运。不过,那时候,一个初中生也是稀罕品。且对失去理智的人来说,不管你是不是纯铁,三成是也值得拿出来回炉提炼。可见那个时代,我们不仅缺乏物资,还缺乏人才。

而现在,我们最不缺的可能就是大学生了,才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而物质生活也是极为丰富,我们已经有闲到,不惜穿越整个城市去喝一杯网红奶茶了。

潮汕俗语说“二只鉎牛一只溜”,那么另一只的命运呢


有一次我去到韩江的湘子桥畔,问,二只鉎牛一只溜,另一只鉎牛在哪呢?路人含糊地指着对岸或者是江中的不知什么地方,说:在那。

我像《皇帝的新装》里不愿承认自己愚蠢的观众一样,若有所见地说:哦,在那呀。

那只鉎牛应该也是没有了。但是潮州既然有这么丰富生动的潮州俗语,自然会弄两只来复古,否则未免太浪费旅游资源了。要知道,现在牵强附会也要去扯大旗抱大腿做文章的不在少数。小说无中生有的大观园,都要硬生生整一座出来。连贾静雯拍《倚天屠龙记》的地方也能成为景点。潮州这种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说中国画的留白,能给人更多遐想,那么如果潮州真的就让二只鉎牛都永远缺失,只留在那句潮州俗语里。你会答应吗?

潮汕俗语说“二只鉎牛一只溜”,那么另一只的命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