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乃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可你知道吗?这句话流行的源头时间并不久,在刚说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并不在意,流传也不广,也就这几年突然大为流行,很多电视节目或个人都有借用。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却是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人生路上,有很多时候你需要直面一些揪心的场景。走在路上,寒风凛冽,路边的老乞丐伸着一双裂满口子的手与你四目相对,请问,你会忍心拒绝吗?一位从小与你青梅竹马的小姐妹在职场上屡屡失意,当她的“梨花带雨”的找你哭诉时,请问,你会贡献个肩膀吗?亲戚在股市上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一时间吃饭都成了问题,当其将你当成最后一根稻草,请问,你会不会伸把援手?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举世皆知,中国人讲究“人情味”,“铁石心肠”在咱们国家是吃不开的。可是,偏偏会有这么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教唆人们去批判这些可怜人。那么,问题来了,这是落井下石,还是理智行事?

首先,如果一定要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一个定义的话,这句话出自民间,揭示生活哲学问题,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可怜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过去的失误或成的,失误或过错即是可恨之处,所以,为了你的将来,请着意描绘你的现在。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时间来到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弟弟很是胆大妄为,常常做些不合身份之事,奈何这位哥哥就是故意纵容弟弟共叔段种种越矩行为,不知是阴谋还是本心如此。在权欲的诱惑下,弟弟共叔段将目光放在了龙椅上。

结果是悲催的,共叔段夺取王位失败被迫外逃流浪,人们也觉得他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实郑庄公心里知道弟弟过分,却只是纵容,不纠正,多少做得有点不厚道。但如果不是共叔段仗着母亲宠爱处处挑战哥哥的位置,也不至于沦落到逃离郑国。在史学家看来,共叔段就属于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再说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说到此处,笔者不禁想起最近一段特别流行的话,在所有描绘现实的故事里,没有哪个反派是天生的恶人。就比如说在战乱年代的劫匪,没有谁是心甘情愿落草为寇的,都是为了活着,可能选择的方式太过于自私。可在那样的环境里,谁还能有多余的选择?

而这句话在近一段时间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体的发达强行提升了人们的认知水平,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很难吗?网络没有流行之前,我们的眼界很小,知道外界的事情也不多。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看到了很多之前自己身边没有发生过的奇葩事,也自然而然想到自己,油然而生的感怀之心会自动带着我们去感悟人生。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思想的理智化,以前中国人都很重视“人情味”,见到看似可怜的人必伸出援手,但是我们逐渐的了解,并不是所有看似可怜的人都是真正的可怜人,这个国度,没有谁是傻子。

语言与现实的磨合,之前这样的一句话不被重视,就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原来这句话说的是如此之对,正好对应了社会的某一类人,让大家顿时找到了强烈的认同感。

最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和一句话,每一个的存在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必然有着契合时代的价值。经典俗语:“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就介绍到这里,对于这句话,不知各位看官怎么看呢?

俗语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半句直指人性,颇为经典

俗语可信,却也不可全信,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将俗语当作迷信,只是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张喜燕主编《俗语小辞典》、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