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友谅?

思维决定财富—简先毅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陈友谅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多是朱元璋是政治角逐中的最终胜利者,他消灭了群雄,建立了大明王朝,从而有人把他标榜为反元英雄,戴上了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桂冠。他的一切行动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反之,陈友谅作为朱元璋的对手,似乎就成了逆历史潮流的反叛,后世不仅不承认他是反蒙汉地主阶级的俊杰,而且还被扣上了是“野心家”的帽子,但实际上,陈友谅并非那么不堪。



出生贫寒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陈友谅自幼家贫,出身渔民之家,其祖父陈千一原本姓谢,入赘陈家,自此改姓为陈。陈友谅和他的老对手不一样,没有因为家境贫寒就安稳的讨生活,自幼就勤奋好学,闲时就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也促成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

参加义军

蒙古统治者将当时把全国划分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汉人在元朝时期属于最低等的民族,对汉人视如草芥。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


面对如此的暴政与残酷的欺压汉人,陈友谅胸怀推翻元朝的统治决心,在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胸怀大志的陈友谅,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和过人的胆略履立军功,很快就升为元帅级别,并且他的起义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他们摧富益民,掠富济贫,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

倪文俊意图谋害义军首领徐寿辉,失败后投奔陈友谅,后被陈杀之并吞并其军队。这件事看上去是陈友谅杀害自己的战友,但实在是倪文俊做的过分了。倪文俊个人贪图高官厚禄,在元朝的诱惑之下准备妥协投诚,企图走上背叛起义军的道路,虽然后来未能与元朝谈拢,但是这一行为已经表明此人私欲太大,起义不是为百姓,仅仅是为自己的私欲,在高官厚禄面前随时都可以叛变。后权力欲膨胀,意欲取徐寿辉职位而代之,篡夺帝位。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际,倪文俊这样做实是搞内部分裂,削减义军的实力,后果很有可能就是反元事业的失败。不管陈友谅主观想法如何,是否只是想吞并其军队,从现实情况来看杀了倪文俊,安定了人心,维护了团结,使起义军一致对抗元统治者,可以说陈友谅为反元事业办了一件好事。

野心膨胀



随着陈友谅的实力逐渐壮大,野心也开始膨胀,杀掉义军首领徐寿辉,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这也为其后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因为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

历史评价

传统文献中通常故意制造朱元璋以弱胜强的印象,将陈友谅的主要功绩忽略不计;附会天意,明示朱元璋乃君权神授;夸大个别细节,塑造陈友谅失败形象,对陈友谅的评价有失偏颇。 陈友谅故居位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原名元庙观,后改名玄妙观。1941年,国民党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纵火烧城,玄妙观化为一片废墟。1984年,沔城人民为纪念他,在玄妙观重修陈友谅故居。陈友谅还是以正面形象留于后世,并未像秦桧之流遗臭万年。



陈友谅以社会底层的形象出现在那段历史,敢于反抗暴政,并且凭借自己的才能为推翻元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后期叛变自己的首领是其一生的一个污点,但我认为他对其统治区的并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其历史地位还是值得肯定的。


棍哥观史


陈友谅是个复杂人物,他有一定的组织号召能力,但是眼界和心胸还是不够,比不上朱元璋。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仙桃人,是元朝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之一。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的早期领袖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为什么是天完政权?这个名字好土啊,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说出来就是笑话,主要是针对元朝而取得名字,元朝叫大元,那我就叫天完,大字头上加一横就是天,天灭大;元字头上加个宝盖头就是完,完灭元,天完灭大元。从字面上看,天衣无缝。但从字意上说,糟糕了,天完?人君受命于天,替天行道,天都完了,还谈什么什么灭大元?所以年号很不吉利,徐寿辉不得善终。

陈友谅当时是县政府的刀笔小吏,时年31岁。为了民族复兴的理想,为了解除民族压迫,他决定参加农民起义,投奔到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麾下效力。 因为有文化,加上有政府工作经验,陈友谅参军后在部队吃得开,迅速成为起义军独当一面的将领。 1357年9月,倪文俊试图杀死老板徐寿辉,结果没能杀死徐寿辉,反被自己的手下陈友谅杀死。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后,自称宣慰使,率军攻下江西全境和安徽、福建等部分地区,一时势如破竹,风光无两。

1359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反间计,杀了自己手下猛将赵普胜。1360年,陈友谅决定自立,派人用铁锤敲碎了老大徐寿辉的脑袋,迫不及待在一个破庙里登基称帝,建国号为汉。

从刘邦的汉朝结束后,后世政权国号叫汉的很多,没有一个成气候。中国历史上有这个现象,凡是别人叫过的政权名字以后就不要再用了,五代十国时的五代梁、唐、晋、汉周,有四个是前面用过的,还有吴三桂的周,等等,都是不吉利的。

陈友谅从参加起义到当上皇帝花了9年时间,当是时,他占领了湖广、江西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在元末群雄中,陈友谅拥兵最多、占地最广。陈友谅一心想先吃掉颇有实力的朱元璋,为此率军打到朱元璋的大本营南京郊区,被精心准备的朱元璋打得大败而归,朱元璋顺势沿江西上,攻克池州、安庆、南昌、上饶等地,陈友谅在江西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靠朱元璋。陈友谅虽然地盘大、兵员多,但是不牢固。

吃了败仗的陈友谅回到武昌休整了几年,整军备战,建造了一大批战船。1363年六月,陈友谅率大军从武昌乘坐战舰来攻打南昌,此时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大都督朱文正。有人说,陈友谅带来的大军有60万,而朱文正只有1万守军。陈友谅的军队攻了85天,没有打下孤城南昌。

《明太祖实录》上没有任何地方记载了陈友谅有60万大军,也没有记载朱文正守南昌的军队只有1万多。我分析史料认为,陈友谅攻打南昌的部队在20万左右,朱文正的南昌守军接近4万。 自古以来,攻城与守城的正常比例应该是5:1左右,陈友谅和朱文正双方正好符合这个比例,所以势均力敌。打了一个多月后,朱文正已经精疲力尽,预感守不住了,派人去朱元璋那里搬救兵。朱元璋让来人告诉朱文正,再坚守1个月。

如果真是60万攻打1万,朱文正不可能坚守85天,能坚守8天都是神话。只要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后来,朱元璋率20万大军从长江水路救援南昌。这个20万,是《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的。陈友谅听说朱元璋率援军要来,于是撤出南昌,列舰在鄱阳湖迎战。 陈友谅有不少大船,但究竟多少大船,史书没有明确说。我认为几十艘而已,不可能几百艘,但小船不少,陈友谅派出去找粮食的小船就有500艘。朱元璋没有大船。我们来看看《明太祖实录》记载的战役过程:

第一个阶段的战斗:双方以弓箭、鸟枪、登船砍杀为主,但是战役没有拉开局面,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进兵薄战,徐达身先士卒,击败陈友谅的前军,杀敌1500人,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朱元璋军威大振。搞了半天,才杀敌1500,缴获陈友谅一艘大船,为此还声威大震。

第二个阶段:朱元璋火攻。朱元璋安排了7艘小船,装好火药,派敢死队顺风冲向陈友谅的大船,烧毁陈友谅几百艘船,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被烧死,陈友谅的部队烧死的、溺水死的肯定不少。到底是多少?朱元璋没有记载。但记载朱元璋借机“又斩首二千余级”,记住是2000余人。这一战后,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提到陈友谅“兵将损数万之命、无尺寸之功”。到了这个阶段,战役已经接近尾声了,陈友谅也只是损失了数万兵马,这个数字是朱元璋自己说的,可信度较高。

第三个阶段:陈友谅撤退。陈友谅大军出门已4个多月,部队死伤不少,还有不少人向朱元璋投降,于是决定撤退回武昌老巢。朱元璋抓住机会,乘胜追击,陈友谅被乱箭射死。陈友谅的部下拥着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坐船回到武昌,陈理后来在武昌继位。朱元璋的部队尾随追到武昌城下,从当年十月打到第二年二月,5个月打不下武昌。后来朱元璋亲自率军来攻打武昌,陈理知道打不下去了,出城投降。 陈理坚守武昌5个月,朱元璋的部队攻不下,说明什么?说明当时陈理在武昌的士兵是不少的,这些士兵大部分是从鄱阳湖带回的,因为当初陈友谅是倾巢出动,留在武昌的人肯定不多。

综合分析我有几个结论:

1.陈友谅参战部队不会超过30万。

双方在鄱阳湖打了37天,到朱元璋烧掉陈友谅几百艘船只的时候,陈友谅的部队才损失数万。到战役结束,陈友谅的军队损失不会超过10万。朱元璋的部队在37天的大战中只死亡1000多人,受伤的也才1万多人,根据这个情况,陈友谅也不会损失太多的人马。

2.陈友谅的部队战斗力比较差。

陈友谅和朱元璋打了好几年战,几乎没有赢过,手下投降朱元璋的不少。陈友谅的部队不说一触即溃,但是肯定打不了硬战。

3.陈友谅的谋略比朱元璋不是差一个档次。

朱元璋对领导郭子兴、主子小明王一直是够义气的,多次舍生救主、救领导,至少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朱元璋树立的是有情有义的形象,为此深得人心。朱元璋大业初定之后,要杀小明王,也不是明目张胆地杀,而是派廖永忠将小明王的船弄翻,让小明王落水而死,虽然人皆怀疑是朱元璋干的,但是没有证据,这个结果,方方面面都过得去,小明王也基本同意。

陈友谅呢,光天化日之下杀领导(倪文俊)、杀主子(徐寿辉)、杀兄弟(赵普胜),给人无情无义的小人形象,这样无情无义的人是建立不起牢固基本盘的。这正是陈友谅外强中干、部队战斗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陈友谅作为一个基层小官员,用9年时间能拥兵数十万,有其独到之处的,不然做不到。但是陈友谅有三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性太急,急于求成;二是性太真,不知道遮掩;三是心太狠,谁都敢杀。


坐看东南了


陈友谅是一个真小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换在其他的时代,比如楚汉争霸时期,也许建功立业的就是他。可惜他和朱元璋生在同一个时代。

陈友谅是一个渔民出身,从小就在渔船上长大,身上总有一股鱼腥味。每个人看到他都躲,这让陈友谅从小就发誓,以后绝不让任何人看不起自己。后来,他加入了起义军徐寿辉的军队,被当时天完政权的宰相倪文俊赏识提拔,很快就成为天完政权的骨干将领。这个时候的陈友谅,慢慢展现出了他真小人的一面。他先是嫉妒赵普胜的能力和战功,陷害他要谋反,结果赵普胜被冤杀。其他的将领看在眼里,纷纷侧目。比如丁普郎和傅友德。他们担心也被陈友谅陷害,所以就投了朱元璋。

后来倪文俊因为和徐寿辉不合,意图造反,还联络陈友谅。结果第二天,徐寿辉就收到了倪文俊的首级。在铲除了倪文俊之后,陈友谅基本控制了天完政权的全部力量。最终,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坐在上面的人,徐寿辉。在一个破庙里,陈友谅砸碎了徐寿辉的头,取代他成为天完政权的领导者,并定国号为大义。陈友谅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他忘恩负义,但是偏偏把自己的国号定位大义。也就是说,他从来不认为他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观,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后来陈友谅的势力发展的越来越大,但是他的部下也越来越心寒,觉得这个主公心思歹毒,跟着他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一个没有信仰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他最终输给了朱元璋,并被冷箭杀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陈友谅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行为,从来不为自己的行为矫饰,但是他不明白一个道理,在战争中,从来不是比谁的船坚炮利,比谁的军队数量多,而是人心所向,只有能够凝聚人心的人才会在惨烈的战争中笑到最后。所以陈友谅虽然是真小人,但是最后还是输给了朱元璋。


小石头LEO


陈友谅这厮(请原谅我用“这厮”来称呼他,因为实在是不知用何来称呼他),确实当世枭雄无疑,也差点问鼎中原,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把这厮的阴狠毒辣详细的刻画出来,以至于好多人一想起这厮,都会心里犹如爬过一条毒蛇。那么真实的陈友谅势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陈友谅渔民出身,这个职业在古代可算是风里来雨里去,因为渔民一般吃住行都在船上,“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天天打鱼和海水打交道,身上免不了沾上些鱼腥味,所以小时候的陈友谅经常因为出身遭受别人的嘲笑和冷眼。有的人会因此而郁郁不得志,而有的人却因此而更加努力向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陈友谅属于第二种,因为陈友谅渴望出人头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努力,而是让那些人永远闭上嘴。

陈友谅读过书,之后又在老家的县衙里当了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当时天下大乱,徐寿辉起兵之时便登基称帝,国号叫“天完”。为什么叫“天完”呢?从字面上看,天完是大元上分别加了一横和一个宝盖,意思就是想要借“天完”来压倒“大元”。而徐寿辉就是天完国的第一任皇帝。

天完国的丞相倪文俊统领军政大权,也是陈友谅在这乱世中投奔的第一个对象。倪文俊同样出身渔民,相同的出身让陈友谅对倪文俊心里上有了一份独特的支持。由于陈友谅之前的工作是县吏,加上陈友谅对政务的熟悉,很快便被委以重任,去驻守天完国战略要地黄州府。

之后,徐寿辉和倪文俊由于政见不和闹翻了,倪文俊又落的一个丧家之犬的局面。他想起了他亲自提携的陈友谅,他自认为的心腹大将,觉得陈友谅肯定会帮助他东山再起的。

倪文俊兴冲冲的去了黄州,没想到的是陈友谅“左右埋伏刀斧手,只等摔杯为号”将倪文俊的头颅砍下。面对自己的贵人,自己的恩人,陈友谅一点没有手软,手起刀落,如此的凶狠,阴险。不过陈友谅的所为也看出他的眼光不止是一个小小的天完国,而是整个天下。

之后,陈友谅故技重施,擒杀天完国旧部赵普胜,最终导致天完国内部四分五裂。觉察不妙的天完国皇帝徐寿辉也准备跑路,被陈友谅软禁在江州。

陈友谅的无情无义让人觉得,他像一只没有情感的机器一样,只有不断提升的权利和地位才能满足其无休止的欲望,而随着他欲望的增长,陈友谅的军队实力也一步步的提高,之后鄱阳湖决战中的巨舰和火炮便说明了这一点。

陈友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得到的城池也越来越多,而他看着被软禁在身边的徐寿辉也越来越不顺眼。终于,在采石矶的五通庙中,他用一把锤子砸死了徐寿辉,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讽刺的是,他用的年号竟然是大义。

这厮从渔民出身,一步步靠自己的无情无义走到了皇帝的位置,而历史却不容这样的人成为天下之主。从他起事之初,他杀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杀了天完国的重将赵普胜,杀了自己的主子徐寿辉。而这些做法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大将投奔到对手朱元璋旗下,自己的士兵在战败后也没有一个愿为其死战献身的。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天下的。

陈友谅的一生不能算是枭雄的一生。虽说枭雄必须得心狠手辣,但要是不见义气、不讲人情,这样的人也不配称之为枭雄。


田之云


四大特点:冷酷,多疑,有反抗精神,有民族气节。许多人对陈友谅的了解,大概还停留在影视作品或小说层面。

无论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还是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陈友谅都是冷酷卑劣的反面角色。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人物并不是这么脸谱化。陈友谅出身贫寒,从小受尽各种艰辛痛苦,和朱元璋一样都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令人同情。


冷酷无情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而非陈友谅独有。受尽世态炎凉之苦的陈友谅,对元朝极度憎恨,是明末各路反王中唯一不接受招安的义军,反抗精神令人敬佩,民族气节远胜朱元璋张士诚等人。

陈友谅性格有重大缺陷,就是过度迷信暴力,早早猜忌部下,令兄弟反目,众叛亲离,一手好牌越大越烂,终为比他更狡诈更有谋略的朱元璋所灭。


董狐笔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朝末年起义军首领之一。

1363年,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不敌朱元璋,中箭而死。

陈友谅与朱元璋有许多的共同点

二人都是出身平民,尝尽人生疾苦,养成残忍、无情的性格,立志出人头地。

用兵用人,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及战术策略。

陈友谅与朱元璋一样都是属于那种艺高人胆大的那种人,因此能在乱世之中成为枭雄人物。

成也无情,败也无情

由于陈友谅的无情,能果断决定战事,因此战斗能力极强,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迅速成长为起义军中力量强大的一支队伍。

但也由于陈友谅的无情,他的属下对他不敢忠心,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30名大将有29名都投降了朱元璋。

作为将领这实在是一大败笔。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失利

大战期间,朱元璋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重新挑起战端。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陈友谅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

但是最终那一战陈友谅不敌朱元璋而死。


我是扒哥历史,一名历史爱好者!


闽东小村66666


是个抗元的民族大英雄!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不低于朱元璋!


静里水声1


陈友谅对明朝是有贡献的,如果不是他造的大船给朱重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后遗症,后面威震天下的大明水师还真不一定会出现。


我本善良47857848


你看见了,谁看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