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陈友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大侃历史


陈友谅、张士诚二人只能说生错了时代,遇到了朱元璋这样的对手。如果他们俩生在其他时代,都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在这些农民起义大军中,张士诚、朱元璋都曾做过元朝的官吏,只有陈友谅始终没有屈服元朝统治,可谓抗争到底从未妥协。



陈友谅出生在元末那个破乱的时代。他本是一个渔户人家的子弟,他在长大后加入到了“红巾军”的队伍中,因为能力强劲,而且通晓人情世故,所以在后来他一直扶摇直上,最终从一个小小的“簿书掾”,成长为了农民起义大军的元帅、以及后来的大汉政权建立者。

倪文俊是陈友谅的伯乐,倪文俊是一个颇有野心之人,一心想着造徐寿辉的反。当时不知道是谁泄露了倪文俊要反叛的消息,直接给倪文俊带来了杀身之祸。而后倪文俊为了躲避徐寿辉的追杀,去找了陈友谅。伯乐见千里马不是两眼泪汪汪,而是背后捅一枪。当时陈友谅就杀害了倪文俊,第二天就带上倪文俊的首级给徐寿辉。够狠!


朱元璋在攻取太平府以后,派出常遇春攻打陈友谅,但是遇到了著名的将领赵普胜。朱元璋一看,变使用离间计,加上赵普胜本人也经产公开宣称自己有恩于陈友谅,导致了陈友谅的不满和怀疑,最终这名骁将被陈友谅杀死。

1358年陈友谅攻下了龙兴(南昌),徐寿辉想要前往龙兴,陈友谅拒绝了徐寿辉的要求,徐寿辉于是没有前往。1359年12月,徐寿辉一意想要前往龙兴,后来率部到了江州(九江),陈友谅在城外设立了伏兵,将徐寿辉的左右部属全部杀光。陈友谅于是以江州作为都城,挟持了徐寿辉,从此自称为汉王,包揽了大权。1360年5月,陈友谅将徐寿辉杀死在采石,天完政权结束。陈友谅成为了皇帝,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后来在“鄱阳湖决战”中败给了朱元璋。陈友谅号称朱元璋最大的对手,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过程是十分的艰难。在“鄱阳湖决战”中朱元璋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多亏常遇春及时赶到救了朱元璋。

陈友谅是一个为了权利可以不择手段之人,但比起朱元璋他还差点火候。朱元璋的驭人之术可谓炉火纯青,什么时候该杀你,什么时候不能杀你,朱元璋能把握的恰到好处,而陈友谅就输在这一点上。所以陈友谅只能是枭雄,而朱元璋是开国皇帝。


雁城流浪僧


陈友谅,枭雄也,权谋厚黑的典型,打内战杀自己人是把好手,但是对外杠上实力不如自己的朱元璋,那就高下立判了。



有人说陈友谅实际上不比朱元璋差,只不过运气不好,这到算句实话,能从元末纷纷乱乱的起义军当中发展成首屈一指的大势力,本身就是个人实力的象征。

但是在我看来,陈友谅的发展属于见效快,后遗症大的“虎狼之药”,朱元璋则是具备长久战略眼光的“温补汤药”。前者终究不能长久,历史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初入红巾军


陈友谅的生涯就不多讲了,和朱重八一样都是苦出身,生于渔民之家,但是他读过私塾,后来还在元朝的县衙当过基层公务员。

徐寿辉、邹普胜在大别山区起兵造反不久后,就建立了“天完帝国”,名字起的很接地气儿——压元朝一头嘛,徐寿辉坐了这个草台班子的皇位。

外号“蛮子”的大将倪文俊是个地道的渔民,但是非常善于水战,不但大破元朝威顺王水军,还趁势攻下了武昌,汉阳,使得原本被打得退入深山的天完政权,重振于湖广,他也成为天完国丞相,领军大元帅。

陈友谅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投奔到倪文俊手下时,因为陈友谅干过县吏,有些行政能力,就被倪文俊任命为簿书掾,在一群泥腿子出身的红巾军当中,陈友谅很快就混的如鱼得水,渐渐开始独立领军,后来被倪文俊派到战略要地黄州任职。

一杀倪文俊

后来倪文俊和徐寿辉闹崩了,从武昌逃出来后,倪文俊第一时间就去投奔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陈友谅,以图东山再起。

陈友谅面对的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倪文俊是自己的老上级、恩人,按说于情于理都该接纳,但是自己跟着就成了天完朝的叛徒,说不定现在到手的一切都会失去,甚至性命不保。

如果把倪文俊抓了送给“朝廷”呢?忠于朝廷的形象有了,而且倪文俊消失后留下的巨大权利真空,我是不是能得到好处呢?

陈友谅选了第二条,他杀了倪文俊!

事后也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好处,接管了倪文俊手下的地盘人马后,成为了天完国最强的一股势力,不久就从一地守将跃升为天完国实际掌权者。

看似名利双收的背后,陈友谅已经给自己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谁都能杀倪文俊,唯独他陈友谅不行,恩将仇报!

你对一手提拔栽培自己的恩人尚且如此,对上其他人呢?

二杀赵普胜


品尝到大权在握滋味的陈友谅当然不会就此满足,很快,他就把眼光对上了“同朝为臣”的赵普胜,赵普胜占据淮西,实质上处于半割据状态,当然不会买陈友谅的账。

于是陈友谅用了一招“鸿门宴”,在接待赵普胜的船上杀了他!

这一次,直接造成了天完国的内乱,毕竟赵普胜可没有像倪文俊那样“叛变”,首先在大义这关就过不去。其次赵的手下还有一票能打的大将,你这么杀我老大我岂能服你?

于是丁普郎、傅友德等将领直接投奔朱元璋去了,这也造成了陈朱之间由原来的冷战,开始向大战转移。

该怎么说呢?外部还有一圈敌人环视,就开始大规模内斗,就是自毁长城!

这次内乱就是陈友谅衰亡的开启,也让所有人看清了陈的面目:不但恩将仇报,而且对自己人毫无顾忌的下死手。

三杀徐寿辉


1360年,陈友谅顺江东下,准备消灭他的敌人朱重八,这时候的陈友谅已经成为明末起义军首领之冠,势力远超他人,这次出征他带上了天完国名义上的皇帝徐寿辉。

到南京采石矶时候,他在五通庙让人用大铁锤杀了徐寿辉,随即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达到一生的顶点!

兵败龙湾

很快,陈友谅的噩梦就来了,他不顾手下大将张定边的苦劝,轻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诈降书,结果在应天龙湾遭遇大败,这一战后,朱元璋由守转攻。

接下来的两年,原徐寿辉的部下纷纷叛离他,占据巴蜀的天完国平章事明玉珍公开与他敌对,江西的欧普祥直接投了朱元璋,朱元璋趁机西进,拿下了陈友谅大部分地盘。

陈友谅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忽然就众叛亲离了!

落幕鄱阳湖


1363年,陈友谅从武昌倾全国之兵发起洪都之战,然后在著名的鄱阳湖之战,被朱元璋以火攻计大败,自己中流失而亡,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陈友谅的失败,正如开头所说的,就像一次次灌下的“虎狼之药”,这种不择手段、无视规则的做法,纵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收获巨大利益,从长久看,实在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他的强大实质上只是对内而言,上下缺乏凝聚力,就算朱元璋没有打败他,终究也会亡于内部。

PS:在元末纷纷乱乱的起义军当中,今天打不过,就低头接受元朝的招安,明天缓过来劲了,再继续造反是家常便饭,朱元璋、张士诚都玩过这种把戏,唯独陈友谅,一直没有向元朝政府妥协过,这也是他身上为数不多的闪光点,是一位真正的“反元义士”!


疯狂的008


作为元末起义的领袖者陈友谅,从古自今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今天笔者从陈友谅的人生历程客观的为大家详细剖析陈友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友谅于1320年出生在湖北仙桃,在家中排行老三,父辈以捕鱼为生,勉强养活一家老小。陈友谅自幼天资聪慧,悟性极强,在读书时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再加上一个算命先生看了他家的祖坟后对陈友谅说:“你家的风水很好,你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上人”。此话让陈友谅一度欣喜不已。可谁知陈友谅直到31岁才当上元朝一个县级的刀笔小吏,这让满腔豪情壮志的他郁闷不已。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时来运转”,1355年,陈友谅终于等到了这个时运,当时起兵抗元的徐寿辉部将倪文俊带兵打下沔阳(湖北仙桃),陈友谅揭竿为旗响应倪文俊,顺势投入到倪文俊帐下。陈友谅担当倪文俊的先锋部队,带兵打仗总是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连克数城,为此倪文俊给他加官进爵,并将部队划给他管理。

1357年倪文俊想将上级徐寿辉打下的土地占为己有,自己称王。可姜还是老的辣,倪文俊的阴谋被徐寿辉识破,倪文俊不得已逃离到陈友谅这边,念想着陈友谅记着昔日提拔之情,给予保护。可陈友谅二话不说直接将倪文俊诛杀,并将其残余部队据为己有,由此可见,陈友谅心狠手辣,不仁不义。

<strong>

1358年到1359年两年间,养精蓄锐后的陈友谅率兵连克诸多城池:安庆、赣州、汀州、衢州还有信州(今上饶)等地皆被陈友谅一一攻下,所有俘兵均整编进陈友谅的部队中,如此一来,在整个江南地区,陈友谅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连老东家徐寿辉也得让他三分。但是在陈友谅心中始终有个信念,那就是“一山不容二虎”,于是他设下计谋引诱徐寿辉赴宴,命壮士用铁器从后面偷袭敲碎徐寿辉脑袋,手段确实有点卑鄙无耻。

老东家徐寿辉一死,野心更加膨胀的陈友谅立马称帝,改国号为“汉”。接下来他的目标就是干掉应天府的朱元璋部队。

“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战船被朱元璋部队重创,在采石矶又被冯国胜所部阻击,陈友谅此战可谓是“丢了夫人又折兵”。丢脸丢到家了。到了1361年,朱元璋已经攻克江州、安庆等多个据点,报复心极强的陈友谅不甘示弱,于1363年亲自率领60万部队(可能没那么多),数百艘大型战船沿着水路开往南昌,怎知驻守南昌的朱文正等人硬是凭借着坚忍的决心与陈友谅对抗了将近3个月。

后来朱元璋率领援军赶到,陈友谅将战船开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一场赤壁之战借东风的典型战术再次上演,朱元璋凭借着东北风利用火船撞击、引燃陈友谅的百艘战船,陈友谅所部死伤无数,逃亡路上被朱元璋的弓箭部队射中头颅,一命呜呼。一代枭雄就此谢幕。<strong>

上图京剧《九江口》中陈友谅

综上所述陈友谅的一生,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知道陈友谅的为人了,年幼聪明好学,得志后杀了上级倪文俊、徐寿辉,实为不仁不义,卑鄙无耻,得势后自己当皇帝,说明此人野心大,权力欲望强。战败后再次反攻到底,说明此人意志坚定,报复心极强。鄱阳湖大战兵多将广还遭到惨败,说明此人有勇无谋。但是如果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陈友谅,也许他也是有功之人,首先他作为抗元领袖摧毁元朝在江南的势力,其次他开启沔阳三蒸文化,最后作为能与明太祖朱元璋并驾齐驱,逐鹿中原,亦是非常人也!不知你们对陈友谅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邓海春


陈友谅其人,说通俗点就是窝里横那种,而他最大缺点就是套路太多真诚太少,为人反复无常,最后众叛亲离。

与出生而言,陈友谅虽是渔民出生,但也不是目不识丁,还是上过学的,曾经做过小吏,由此可见还是有文化和一般渔民肯定要强的多。

他一生转机在于和义军领袖天完国大丞相倪文俊的相遇,而这天完国倪文俊就是明末那无数红巾军中的一只,活动于今湖北安徽一代的起义部队,首领是彭莹玉,徐寿辉,邹普胜。

这三人在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豪言壮语之下。

于1351年也拉起旗帜反元,并攻城略地,一开打,就做起了皇帝梦,首任皇帝就是徐寿辉,这一对比,就看出朱元璋高明,缓称王真是至理名言!

而陈友谅的贵人倪文俊就是天完红巾军的将领,和陈友谅一样是渔民出生,因此专业比较偏科以水战闻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倪文俊大破元朝威顺王宽彻普化的水路大军,并一举攻陷武昌和汉阳,让岌岌可危的天完国重新崛起,定都汉阳,之后他就成了这支红巾军的领袖人物,管理军政大权。

陈友谅就是这时候投靠的倪文俊,跟随者不过几个亲兄弟而已,因为农民军都是文盲出生,陈友谅有文化就特别突出,于是成了倪文俊的幕僚。再加上同是渔民出生,陈友谅和倪文俊关系非常好,在他的不断谏言下,倪文俊一路水涨船高,成了这天完国的封疆大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为倪文俊的走红,陈友谅也出头了,带领一军驻守黄州府,坐镇一方。

这黄州府位于汉阳下游是天完国东大门,可谓战略要地,陈友谅在这里驻防足见倪文俊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如果要反叛有外应。

果不其然,公元1357年作为大将的倪文俊和天完皇帝徐寿辉搞起内斗。倪文俊斗争失败,于是就跑到了陈友谅的地盘黄州府,妄图依靠陈友谅这个原来的心腹再次东山再起。

于私而言,这倪文俊当然是陈友谅的恩人,那么他怎么对待恩公的?

一句话形容就是二面三刀,在得知倪文俊要来之后,他先是做出热烈欢迎姿态,却在暗中埋伏下刀斧手,见面笑哈哈,背后来一刀,倪文俊这天真的渔民就这样成了陈友谅的刀下鬼。

陈友谅靠出卖恩公战友,顺理成章的成为天完国重要人物,而这不是他第一次出卖战友,后面还有!在出卖倪文俊之后,陈友谅如愿以偿,被授予天完国宣慰使一职,在义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开始名正言顺的扩张势力,而被扩张的就是原来老大倪文俊的旧部。就此他一跃而成天完国最强大的势力。

不仅如此,他还成了天完国平章政事总揽天完国大权!

于短期利益而言,这次背叛让陈友谅赚的盘满钵满!

可是于长期利益而言,这是败坏自己的名声啊,这倪文俊虽然是叛徒,但是死在陈友谅手里就反映了陈友谅的个性,那就是凶狠,阴险,忘恩负义。与人品而论陈友谅就败了,也因此,无数人才对于投靠陈友谅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内心都是有所保留或者说不安的,之后的陈友谅对自己的恶名,毫不在意,还一次又一次背叛就让它更名声远扬了!

当时天完国派系众多,其中最厉害的就是陈友谅,之后还有赵普胜部,手下也是猛将如云,比如傅友德,廖永忠这些后来朱元璋大将,都是赵普胜门下,然后是占据湖北江陵的明玉珍部,割据江西西部的欧普祥部。以及有名无实却是皇帝的徐寿辉。


面对这无数山头,陈友谅就觉得自己当老大比较好,于是将目光瞄准最厉害的赵普胜部,因为他和陈友谅矛盾最大。

因此,陈友谅处心积虑想要除掉赵普胜,于是他又使出了一个下作的手段,那就是骗赵普胜前来然后杀了他。事情是这样的,陈友谅假意用谈判的方式,将赵普胜骗到了船上,然后还没见面,就让手下人杀掉了赵普胜。

就这样,陈友谅干掉了最大的对头,可是这对陈友谅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本来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你这说杀就杀,是不是太不厚道了,于是赵普胜原本的部下,见陈友谅这么操蛋,就都跑去投奔朱元璋了。

因赵普胜被杀,天完国内部发生动荡,一大批人才出逃,还时刻有内乱危险,这一切都便宜了坐山观虎斗的朱元璋。

无道义杀人杀上瘾的陈友谅,自己可没这样的觉悟,他觉得自己每次杀人都收获巨大,于是就养成了不断杀自己人的习惯。

这不,他消停没多久机会又来了,1359年底,一直安分守己的傀儡皇帝徐寿辉觉得都城汉阳不安全,于是宣布迁都龙兴(江西南昌)。这陈友谅一看,你觉得不安全是不是说我有威胁,于是就设伏于江西江州(今九江)城外,傀儡皇帝徐寿辉一到,就杀了徐寿辉左右心腹,最后将徐寿辉软禁于江州,做起了曹操!

陈友谅因这一举动,顺利窃取天完国的实权,然后他就开始攻城略地,第一目标就是死敌朱元璋。公元1360年,陈友谅顺江东下,大军浩浩荡荡,一路战太平,夺采石矶,兵锋直指金陵,和陈友谅一起的还有傀儡皇帝徐寿辉。

这一路势如破竹,也让陈友谅心里飘飘然起来,在他看来这天下非我莫属!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当时各路反王实力最强的就是这陈友谅领导下的天完国,也许正是这样的错觉让他觉得,自己头上有个傀儡心里很不舒服,于是陈友谅犯下了人生最大的错误。

那就是在采石矶五通庙,他与天完皇帝徐寿辉登临游玩,陈友谅又一次表面笑哈哈,背后一刀流,在庙里安排杀手,结果了徐寿辉性命。

而这是陈友谅人生中的第三次背叛,这背叛给他带来的利益就是建国称帝。

讽刺的是,他建立的国家,国号叫做汉,年号叫做大义!

反叛无常的人建大汉,妄称大义,这确实讽刺啊,不知道多少陈友谅的部下,面对这样一个二面三刀的人,都嘴上说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骂他不地道。

因为这又一次的背叛,让陈友谅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战胜朱元璋还好说,可惜他最后却因为轻信朱元璋手下康茂才的诈降书,偷袭龙湾最后一败涂地。

就此一蹶不振!

那么究其根源,是什么造成陈友谅的失败?不过是太多背叛而已!当他率领残军败将回到江州之后,这恶果就出现了。

曾经的天完国同僚,现在的仇人明玉珍已经占据巴蜀,因为陈友谅弑君像他宣战。

曾经的天完国同僚,现在的仇人欧普祥已经投靠朱元璋,原因也是陈友谅弑君。

而最大的敌人朱元璋,看到陈友谅众叛亲离,当然乘胜追击啊,而陈友谅唯一能做的就是退守武昌,困兽犹斗。

公元1363年,经过激烈的洪都保卫战之后,集结完军队的朱元璋开始了围剿陈友谅的最后一战,潘阳湖水站,陈友谅迎来末日,这末日之下,无数人背弃陈友谅,最后孤家孤人的他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

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属于陈友谅的王朝结束了!

最后还是说下总结吧?

陈友谅一生有三次背叛,第一次让他成为天完国实权派,第二次让他获得了天完国军政大权,而第三次则让他成了新皇帝,在一次又一次背叛下,陈友谅成功了也失败了,利益他获得了人品他没有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

如果背叛者最后真的成功了,那也许这个世界才有问题吧!


阿斗不傻


说起陈友谅这个人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来自金庸笔下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却是其中的陈友谅拜在成昆的门下的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虽然金庸的小说是以朝代的为背景,可是小说终究只是虚构,历史上真正的陈友谅在性格上与小说有着些许的相似之处,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的差异的,那么历史上的陈友谅如何呢?

陈友谅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湖北人氏也,元末时期的乱世起义的群雄之一,农民起义的揭竿人以及领袖,陈汉的开国皇帝。陈友谅在徐寿辉起义之后,便投奔于倪文俊的麾下,后来陈友谅杀掉了倪文俊自立为王。后人给予他的评价便是:“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后来于朱元璋在鄱阳湖一战中失败,奠定了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陈友谅的为人呢?

陈友谅的为人

陈友谅是一个极为娇纵淫奢的人,陈友谅当时开创了陈汉当上了皇帝之后,百姓的生活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他反而没有节约缩减更是大肆的花费,他曾经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镂金床,做工非常的精巧,他宫中的大多数的器物都是用金子做成的,这让很多百姓都感到不满,但是陈友谅完全的不以为然,这一点跟朱元璋比起来却是差远了。

陈友谅此人长相不凡,并且事能文能武,可惜却没有一个好的人品。当时陈友谅在徐寿辉的手下因为自己颇有才华而受到该有的重视。但是陈友谅此人的野心极大,并且丝毫的不讲义气,在兄弟朋友危难的时候他从来不会伸出援手,他还设计谋害自己的上司,心狠手辣,残忍至极。

司徒看法

对于陈友谅此人,我觉得真的是白瞎了他的一身才华,一个人尽管是再厉害再有才华缺少了人品都是于是无补的,在这一点上朱元璋与其相比确实是更适合做这个皇帝的,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家觉得呢?


司徒历史


陈友谅太阴险狡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赏罚分明,从不殉私枉法。他也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人。他爱冒险,走极端。他生性残暴,爱好战争,对战争很狂热,喜欢杀戳。他志大才疏,有勇无谋,心无城府,心无良谋,心直口快,快刀杀人,他因作恶多端,罪大恶极,失去人心,不得好死,不得善终。他是一个大老粗,文盲,不懂兵法,十分愚蠢狂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打败天下无敌手。他是得理不饶人,得寸进尺的人,还是赶尽杀绝之人。他比土匪更凶恶,比暴君更残酷。他不怕死,敢于冒险出风头。他自恃武艺高强,敢于带领将士冲锋杀敌。藩阳湖大战,陈友琼的船高大,坚固,船船用铁琏相连,刘伯温火攻一计,烧死陈友谅。陈友谅死在逆天而行,多行不义必自毙。不论他的本事再好,战力多强,天要灭陈友谅,谁也无法挽救卑鄙无耻小人伪君子陈友谅。


中国美6220


在后世的历史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编史的人会将一些功绩颇丰,而且在后来统一天下的人记载的很好、描写的很详细,但对于一些败北的人,不是寥寥几笔,便会为了突出主角而对其进行贬低。为了能够正视历史上的一些“配角”,为了能够了解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一种史料,而应该从多本史籍和作者中寻找答案。

在元末的时候,最为激动人心和让人紧张的,莫过于陈友谅和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了,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使得朱元璋奠定了拿下帝位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一场战役,使得陈友谅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君临天下的时机。有些人可能会对朱元璋的取胜很是开心,但有些人也会对陈友谅的失败而惋惜,毕竟苦苦经营数十载、从一介渔夫逐渐成长为一个集团的统治者是着实不容易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传奇,才使得人们对他充满了兴趣,也正是这样的传奇,让人们对他充满了疑问。

他生于元末那个残破的时代,因为元朝制度的关系,以及家人目不识丁,所以他最初的名字是很朴素、简单的陈九四。他在一三二零年的时候出生于湖北的一个村庄中,正是在这里他饱受了苦难,也正是在这里他明白了什么是“物竞天择”,毕竟每一次的苦难都是一种成长,每一次的苦难都是一种晋级。

他本是一个渔户人家的子弟,但是因为志向远大,所以在后来能够做的一番伟业。其实在最初的时候,他的家族是不姓“陈”而姓“谢”的,但因为当时的日子很难熬、很艰难,为了能够生存和生活,所以他的祖父便入赘到了陈家,成为了陈家的入赘女婿,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后来的“谢”家人,纷纷改姓为“陈”。

陈友谅的父亲一共养育过五个孩子,他的排名为老三。在很小的时候,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使得他对书本很是感兴趣,于是便慢慢的在书本中懂得了很多的道理。除了对书本感兴趣外,他的武力也很强大,据说他在少年的时候便臂力过人,很是强劲。

不知是因为他在成名时需要故事,还是真实的事情,他在少年的时候曾经被人看过面相,那人告诉他以后一定会“富贵”。

他在长大后加入到了“红巾军”的队伍中,因为能力强劲,而且通晓人情世故,所以在后来他一直扶摇直上,最终从一个小小的“簿书掾”,成长为了农民起义大军的元帅、以及后来的大汉政权建立者。

对于陈友谅的评价

我们首先来看看他的老对手,朱元璋是怎么评价这位乱世枭雄的吧。

朱元璋:"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就朱元璋来说,他当时的势力属于弱于陈友谅的,所以在评价此人的时候,虽然会带有些许贬义和看不起,但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个,毕竟他们互相作对了很多年,又互相厮杀了很多年,熟读兵法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

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朱元璋的眼中,陈友谅是他最大的敌人,只要平定了他,取得天下就不会是难事。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这位老对手有“志骄”、“度小”以及“无远谋”。

除了这样的评价外,明初将领杨璟也评价他:"向者如陈、张之属,窃据吴、楚,造舟塞江河,积粮过山岳,强将劲兵,自谓无敌。然鄱阳一战,友谅授首,旋师东讨,张氏面缚。此非人力,实天命也。"


木剑温不胜


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很有能力的人,若是这两个人没有生在同一个年代或许他们都能够成就霸业,只可惜历史注定了只能有一人胜利。朱元璋我们都很了解了,那么陈友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陈友凉有一点像曹操。这里是指他的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不讲大义却也敢做敢当,当属于一代枭雄。

朱元璋一生最大的两个对手,一个是陈友凉另一个就是张士诚。他们的出身都不怎么样,一个是盐贩子一个是渔民。可是他们能够成为朱元璋的最大竞争对手,这就说明他们不缺乏努力,只是缺少那么一点点的运气。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评价是格局小这个人没有什么大的志向算是一个好人,对待百姓也十分的不错。能当上皇帝的能有几个是心善之人?他这样的性格注定只能当一个豪杰。

我们来讲讲朱元璋最大的对手陈友谅,一个真正的枭雄!


环境铸就性格

陈友谅是一个渔民,吃喝一般都在船上解决。很少会和村民们打交道,就是因为他身上的一股鱼腥子味。每当他进到村里,都会遭受到村民毫不掩饰的嫌弃。

这些村民的出身也算是一般,只能算得上比当渔民好一些。凭借着自己“高贵”一点点的身份,就毫不掩饰的对别人表示嫌弃、歧视、唾骂。

陈友凉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让他意识到了想要改变命运只能够靠自己!他必须努力成长到要让所有人敬畏他害怕他!这样才没有人敢歧视他!他必须不断的往上爬爬到最高!


想要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就是读书,陈友凉很明白这个道理。他拼命的读书,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在当地的县衙找了一份写文书的工作。他以为这样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别人依旧瞧不起他。

即使他身上已经没有了鱼腥味,那些人还是会装作很臭的样子掩着鼻子快速地从他身边经过。他还会时常听到那些窃窃私语,他无法忍受这些声音,这些议论声让他发狂。

参加起义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每天都想着想要往上爬。终于他等到了机会,有一日天完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了他的家乡。

他参加了起义,和那些农民不同他参加起义不为别的,只为了反抗元朝和掌握权力。

经书交给会了他仁义礼智信,而残酷的现实却教会了他心狠手辣。他凭借自己的手段,很快就在起义军中取得了不小的地位。他的地位已经很高了,高到只有少数人凌驾于他之上。他不满足于此,要做就需要做到那最高。


公元1357年倪文俊反徐寿辉失败时,逃到了陈友凉这里寻求他的庇护。他面临着他人生一次重大的抉择,他需要在天完和义气中做选择。若是选择庇护他的老上司,那么他将会与天完为敌。

他没有痛苦他很快地做出了选择,很快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人头。义气?那算什么?陈友谅知道他将会遭天下人唾骂,可是那又如何?这就是我做的,你们能拿我怎么样?

挟“天子”

陈友凉在杀掉了倪文俊之后,很快成为了天完的重臣。已经做到这一步了,他并不介意再上一步。徐寿辉对他不错算是个好人,可也仅此而已。

他凭什么能坐在我的头上?既然有了想法陈友谅就付出了行动。想要解决徐寿辉就要解决他身边的手下。不久之后徐寿辉的手下赵普胜被安上了图谋不轨的罪名,其他人看情况不对也跑到了朱元璋的手下当差,徐寿辉再无可用之人。

就此,徐寿辉成了一个傀儡。傀儡始终是傀儡,终究有一天会没有价值。公元1360年,陈友谅在采石城的五通庙杀死了徐寿辉。

在临死之前徐寿辉恳求陈友谅放过他一马,他可以把皇位让给他。陈友凉感到非常的诧异只对他说了一句话“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活到现在?”

陈友谅踏着前任老板的血迹,登上了皇位。接下来他的对手只剩下了朱元璋、还有张士诚。

朱元璋每当想起与陈友凉的鄱阳湖之战时,都会流一身的冷汗,他对这个对手实在是太过可怕了。若是没有那一丝运气,或许死的就是朱元璋了。

陈友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可他却有自己的原则。在元末的起义军中也只有他可以说和元朝撇的最干净,其他的起义军要么被招安要么互通消息,唯独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若是说起义是为反抗元朝,那么他才算是真正的起义。


李青蒿


是个有大义,抗元最厉害的民族英雄!直的民族尊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