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和霍去病到底哪一個更厲害?誰的作為更大?

歷史清單


我還是選擇衛青,下面我就相信分析一下他這個人對我的印象吧。

西漢武帝時期,衛青征討匈奴的一系列戰鬥所取得的輝煌戰果,顯示出了他傑出的軍事天才和吃苦耐勞、勇敢無畏的品質。

應該說,在開始時漢軍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取得這一系列勝利,與衛青的個人品質和本領以及他的正確決策是密不可分的。

衛青的鞍馬勞頓,為漢室江山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衛青的勝利,漢朝重新控制了河南、河西等地,並在河南地設立朔方郡,使首都長安有了一定的保障。尤其是經過漠北一戰,匈奴實力大傷,從此之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使漢朝解除了被匈奴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威脅狀況。

衛青能夠在二十幾年的時間內,由一個奴僕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固然同他的國舅身份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憑藉了他個人的人品、才幹和功業。而在功成名就、位高權重之後,衛青既沒有擅權亂政、胡作非為,也沒有被讒被毀、身家難保,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個人品質和為官做人智慧有關。其實早在他的征戰之中,衛青就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韜之謀。

衛青帶兵打仗,不但自身當敵勇敢,身先士卒,衝鋒在前,而且號令嚴明,賞罰公平,治軍有方。

在公元前124年,衛青出高闕擊匈奴有功,漢武帝格外施恩,封其三子為侯。衛青堅辭不受,並說:“我待罪軍中,全靠皇上神靈,戰爭取得了勝利,這都是諸將校的功勞。”由於衛青的奏請,隨同他出徵的十一名將校,才得以封侯賜爵。這裡面既有他的姐夫公孫賀、摯友公孫,也有李蔡(李廣的叔伯兄弟)、李沮、李息、李朔、趙不虞、韓說、豆如意、權孫戎奴等一般僚屬。

田仁是衛青的一個侍從,很有膽識,多次跟隨衛青從徵,立有軍功。對於這樣一個奴僕,衛青也是有功必賞他上報朝廷,漢武帝便任命田仁為郎中衛青不但不掩他人之功,而且為將清廉不貪有時候,皇太后賞賜給他的金錢,他也量才均分給部下將吏。衛青雖然功高一世,位極人臣,卻始終忠於朝廷,恪守軍人的本分。史稱他“以和柔自媚於上”。

當然,衛青的自處卑順,不敢專權,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比如在漢初,一些裂土受封的侯王,功高震主的將領,大多數招賢養土,培植個人勢力,結果都沒有好下場。這些人都是衛青的前車之鑑。因此,當蘇建勸他效法古時名將,結交賓客,招徠人,以擴大自己的聲望和勢力時,因為他也有過教訓。當年,主父偃初到長安時,曾投在衛青的門下。衛青多次向漢武帝薦舉主父偃,皇上根本不予理睬。後來,還是主父僵毛遂自薦,早上投書,傍晚即被召見。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把豪強富戶遷到茂陵,以便朝廷集中控制時,衛青為關東大俠郭解講情,說郭解家貧,不應在遷徙之列。郭解終究還是被遷到了茂陵。這使得衛青不能不對自己的政治之途倍加謹慎。

衛青不但在政治上忠於朝廷,就是在一些生活私事上,也完全聽命於漢武帝,儘量順應皇帝的心意。

衛青被拜為大將軍以後,平陽公主的丈夫曹壽得了惡疾,回到自己的封國。平陽公主只好獨居。她同身邊的人商量:長安中的列侯,誰可以做她的丈夫。左右的人都說大將軍衛青最合適。於是,公主同意了,並通過衛皇后示意皇上,漢武帝親自發話,衛青便由當年的騎奴變成了主人的丈夫。公元前123年,衛青出兵歸來,漢武帝賞賜給他千金。衛青雖然聲勢赫赫,權傾朝野,為人卻謙恭退讓,禮賢下士。史書上記功,“青仁,喜士退讓”。這使得他在仕途上終身無虞,死後得以陪葬在茂陵之旁。漢武帝時第一大將衛青,其一生可謂頗具傳奇色彩。他從一個寄人籬下飽受欺凌的侯府女僕私生子,成長為抗擊匈奴開疆拓土功標青史的大將軍;從公主的馬伕到公主的駙馬,一時權傾朝野,位極人臣。然而,縱使這般,衛青依然能夠保持恭謙的本色,不居功自傲,以其小心謹慎的處世風格謀得善終,著實讓人敬佩之至。

我們不妨試著分析一下衛青謙卑的由來。

1.出身

或許,衛青的謙卑與他的出身不無關係。衛青出身十分卑賤,母親為奴僕,同時自己又是私生子,沒有任何地位和名分,因此在他整個少年時期,都處於被欺凌與被侮辱的境況之中。這種經歷對他的人生肯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時之“卑”,是被迫,也是自覺,這使得他既能忍辱負重,又能剛毅奮發。他因此而養成的有膽有識、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無疑對他後來的建功立業起到了重大作用。

2.前車之鑑

漢初,劉邦剪除了不少有可能威脅到自己江山的功臣,延至武帝,因籠絡勢力、功高震主而遭受橫禍者已不在少數。衛青本就有“”的性格,對於他而言,從一個馬伕榮升為大將軍,這是他以前做夢也不敢想的。他對於自己這份得來不易的榮耀與地位倍加珍惜,而且已十分知足。再加上前車之鑑,使得他根本無心也不敢耀武揚威、得隴望蜀。所以,他索性刻意表現出一種看淡功名的樣子,做給武帝、也做給同僚們看——我衛青與世無爭沒什麼野心。對於這樣的一個人,誰又會處心積慮地加害他呢?

3.經驗教訓

漢武帝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又容不得臣下損其顏面,李陵、司馬遷都是先例。衛青權傾朝野,多少會受到武帝的猜忌,而且他又碰過兩次軟釘子,這怎能不令自幼就“卑”的衛青心生餘悸,所以他只能更加小心,以保住這得來不易的一切。

很多人身居高位時,都不能夠做到處之泰然。他們不是驕橫跋扈、盛氣凌人,便是志得意滿,居功自傲。其實仔細說來,任何一個人所擁有的“功”和“才”,都是建立在別人幫扶的基礎上的。是故我們應多學學衛青,才可大但氣絕不可粗,可建功絕不能自傲。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告誡臣下:“天下太平了,自然驕傲奢傷之風容易出現,驕傲奢則會招致危難滅亡”即驕至便衰!

其實,這也是現代人的一大弊病,驕橫生萬惡是故當我們取得成績時,千萬不要丟了謙卑的本色,倘若你習慣了居功自傲,目中無人,那麼終有一天你會反受其害。


天天開心歷史


這個問題有的聊,外甥和舅舅的故事。舅舅穩重沉著,外甥個性張揚,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打起仗來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無論是衛青還是霍去病,兩個人深得漢武帝的歡心,原因很簡單,有本事,不但能打仗而且會打仗。曾經雄赳赳,氣昂昂的匈奴人,愣是被這爺倆兒給打的爬不起來,這讓飽受匈奴之患、受盡折辱的漢武帝深深地出了一口惡氣。

衛青出生比較低賤,苦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更懂得成功的不易,所以能夠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同樣,身為漢軍頭領的衛青威望也很高,從不居功自傲,也不虐待軍士。跟這樣的將軍上戰場,士兵的熱情高漲,戰鬥力也翻倍。
(衛青劇照)

霍去病的性格和舅舅衛青截然不同,霍去病給人的感覺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而且,霍去病喜歡冒險,打起仗來靈活多變,不拘泥、不刻板,每天都出奇不意,每天都有新鮮感。如果那個士兵喜歡驚險刺激,跟了霍去病總保不會讓他失望。

但霍去病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心胸狹隘、嫉惡如仇。漢武帝本來想把他培養成新一代的中堅力量,但霍去病不會顧全大局,自然也不會有運籌全局的本領,所以漢武帝由希望變為失望。

那麼,衛青和霍去病到底誰更厲害,誰的作為更大呢?

答案自然是衛青,有句老話說得好“薑還是老的辣”。衛青奠定了漢匈戰爭勝利的基礎,霍去病只是起到了補充和掃尾的作用。

概括起來,衛青對匈奴七戰七勝。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第一次派李廣、公孫賀、公孫敖、衛青,四路大軍主動出擊匈奴,其餘三路兵馬,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返,只有以衛青突襲匈奴人祭天聖地龍城,取得輝煌戰績。這次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漢武帝打擊匈奴人的信心和決心。

在此後六年間,漢朝連續發動了五次反擊匈奴人的大規模戰爭,衛青逢戰必出,每戰必勝,並且收復大片失地,為取得對匈戰爭全面勝利起到了主導作用。就在第五次對匈作戰,霍去病在衛青的率領下開始嶄露頭角,拜將封侯。

漠北之戰,霍去病登臨瀚海、封狼居胥。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大軍跨漠長征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此戰霍去病斬亂七萬多人,封狼居胥,是霍去病人生最輝煌的一章;此戰也是霍去病最後的一章,兩年後英年早逝,時年24歲。一代天才將星,就此隕落。
(霍去病劇照)

所以,從漢朝和匈奴人整個戰爭過程中來看,衛青自然要比霍去病厲害,而且作為更大。而霍去病更像是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雖然也有過耀眼的光芒,但是轉瞬即逝。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首先得從他二人關係說起,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二人後期關係不太好,霍去病還派人刺殺過衛青。

其次若說誰最厲害的話,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我覺得是衛青。因為衛青這個人他是一個帥才,為人處世溫和,但對敵人從不手軟,果斷勇敢。霍去病應算是一個將才,他性格不是很好,喜怒無常。但是他太年輕的過世,以後能不能成為帥才我也不知道,但是且聽我分析下他們的作戰手段。衛青作戰步步為營,用強大的步兵吸引火力,派出精銳騎兵穿插,就這樣七戰七捷。霍去病作戰特別勇猛,還有點小心眼,作戰時李廣的兒子隨霍去病徵戰,頂撞過霍去病。每次作戰都把李廣的部隊放前面,損失慘重,這也是李廣不得志想要自殺的原因。後來還把李廣兒子當成野豬射殺了,這也導致李廣的孫子李陵叛逃。霍去病作戰時,每次都身先士卒,總是衝在前面,為了追求戰功和速度,他可以不要任何行軍形式,誰掉隊了,有病了,就弄死你,省的拖累大家。但是正式因為衛青大軍步步為營,霍去病在旁邊搞事情,才把匈奴折騰的夠嗆。

最後我認為還是衛青厲害,可以說是衛青超級厲害,以上僅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錯誤之處謹請指正。


古今詩詞賞析


打敗匈奴,衛青和霍去病的貢獻不相上下。但是,從精神上摧毀匈奴人的,是霍去病。

匈奴的優勢,是快。匈奴的戰術,是打運動戰。唐朝詩人王維曾有詩句: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他認為衛青的成功主要是運氣好。許多人認為霍去病的運氣其實更好,每一次出兵,他都能恰好抓住匈奴。與此同時,李廣的運氣就壞的多,他要麼是空手而歸,要麼是被匈奴給抓住了。

但是,霍去病的成功不是靠運氣,也不全是靠膽氣;他主要是靠戰術。

匈奴快,霍去病比匈奴更快。

匈奴打運動戰,霍去病對以運動戰。

霍去病的軍隊只要一出塞,就不會停下自己的腳步。對於主動出擊的漢朝軍隊,匈奴主要以避戰為主,有合適的機會再進行反擊;攻擊的漢軍如果不能做到速度比匈奴更快,很難捕獲戰機,對於這一點,霍去病認識精準。他以快制快,不給匈奴人留下反映的時間;匈奴主力如果跑了,他就去攻擊匈奴的老營--匈奴人的女人和孩子一定跑不過軍隊。

漢武帝曾經試著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不以為然。他對漢武帝直言: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幸運的是,漢武帝也願意相信霍去病的直覺。

中國的軍事戰術,發展到漢朝已經很完備了。怎樣列陣,怎樣派出斥候,怎樣攻擊,怎樣防守,但是很遺憾,這些戰術對匈奴人無效。公孫熬、公孫賀、李廣等人,屬於職業軍人,接受過完整的軍事訓練,這本來是他們長處,在對付匈奴人的時候,反而成了他們的短處。他們的反應太慢。運動戰不能按部就班,經常來不及派出斥候。你必須當機立斷,必要的時候走的比斥候更快,否則就陷入被動挨打。

職業將領一個個失敗,一次次失敗,這不是偶然的。衛青和霍去病這一對半路出家的舅甥,從勝利走向勝利,也不是偶然的。衛青天性穩重,每對匈奴,先穩住自己的陣腳。霍去病則自己不列陣,也不給匈奴人列陣的時間。霍去病打的是徹底的運動戰,他不但打贏了,而且沒有給匈奴人留下任何機會。

輸給衛青的匈奴人或許會想:我們本來也有機會贏。輸給霍去病的匈奴人大概就不會這麼想,他們已經被打懵了。接連被這樣打懵了六次,他們已經在精神上被徹底打敗了。

霍去病向後人證明,對付遊牧民族,以快制快是可能的。遊牧民族無論怎樣機動靈活,他們畢竟是拖家帶口的,職業軍隊則不受這些拖累。可是,可是,後來的漢族軍隊,怎麼就完全忘了霍去病的功業呢?面對遊牧民族的攻擊和劫掠,他們只會被動防守。他們有騎兵,卻不敢出塞。職業騎兵害怕拖家帶口的強盜,怕的要死,我敢說,這肯定不是戰術問題。這是心理問題,或者說,是精神問題。他們在精神上被某些因素給閹割了。


莫遇559


都差,兩個人,一都是靠關係上位,二都靠運氣打勝,三都是靠自己人抗擊匈奴主力部隊,才襲擊成功。,再看看李廣,兩戰皆以少打多,打的是匈奴主力。漢匈戰爭,以少打多,打匈奴主力的,還沒有贏過。舉個例子,趙信和蘇建帶領3000人全軍覆沒,趙信降,蘇建逃。趙破奴帶領2萬人,對左賢王8萬,全軍覆沒,自己被俘虜。像這樣的仗很難打,我覺得換了衛霍用少量人打主力,也不一定能更出色,但是往往體系裡就是這樣,漢武帝不會安排衛霍他們去當炮灰,漢武帝有更偉大的戰略,就是突襲匈奴後方,所以李廣就成了炮灰,但是這並不是說漢武帝是故意的,畢竟漢武帝跟衛霍親近一點。還有你說為什麼衛青這些人出名了,如果你真讀完了史記,你會發現像外戚這些人,都有特別的權利,他們能凌駕於漢律和戰功條件之上,比如李廣利戰損8萬人,漢武帝說沒有功勞有苦勞,所以不罰。衛青定襄之戰斬首1.9萬,戰損十餘萬(平準書)。霍去病戰損7000,封侯。漢律規定戰損超過十分之三,不予封侯,但他們傷亡都超過70%了。這些都是有特權的,再看非外戚,蘇建3千人打匈奴數萬人,李廣4千人打左賢王4萬人,輸了還要死罪,這種仗怎麼打?同樣是出征,有人負責襲擊軟肋,有人負責抗主力,結果同樣不公,有人立功,有人死罪。換了是你,你願意帶精銳襲擊軟肋,還是帶幾千人打數萬人主力?然後這就是時運,時運是人為的,是漢武帝安排的。


可口偶遇


我認為要論誰更厲害的話,當屬衛青,就兩人的職位而言,衛青是大將軍,大將軍就是三軍統帥。霍去病是驃騎將軍,算是重要將領,歸衛青指揮。

論作戰指揮或者說戰場殺敵的話,我認為衛青較為穩健。以史書記載的戰績看,也是衛青的戰績大,或者說戰果的實際意義比較大。

至於二人誰更有作為,只能說霍去病早死,如若不然,以他的天資與能力,經過磨鍊,將來也能成為元帥。


前史今事


論對匈奴精銳部隊的打擊當然是霍去病,其戰法詭異多變,不拘泥一招一式,封狼居胥可說給予匈奴戰爭信心致命一擊,從此與漢對戰再無優越心理,而衛青呢?或許對匈奴精銳部隊的打擊不如霍去病,然而觀其戰法,已不單單是在戰術上,而是站在戰略角度,戰勝匈奴精銳部隊的同時,大肆破壞匈奴經濟,縱觀各大名將,也就衛青能夠做到收支平衡,無需漢王朝投入大量財力物力,長遠看衛青更勝一籌,這麼一分析,只能說兩者各有千秋,不虧帝國雙璧之名,霍去病勝在戰術,達到一法破萬法的境界,當戰術能夠消滅所有敵人,那戰略角度已不重要,猶如利刃般快速殺傷敵人,而衛青則是帶倒刺的刀,殺傷的同時還讓敵人掉血掉肉……


吃叮噹貓的銅鑼燒


衛青與霍去病不是一個層次上的人材。衛青有大帥之材,其性格特點適合做十萬人之將,霍去病則是將材,最多可做一萬人之將。當然,霍去病年紀很輕就死去,他日常是否能成為帥材,也未可知。

但就從兩者的性格特點和作戰手段來說,是完全不同的。

衛青作為總統帥,將十萬人,必須要戰戰剋剋,如履薄冰,而霍去病則不同。衛青的作戰方略,是步兵為主力的漢軍戰勝以騎兵為主力的敵人的必要手段。他的主要辦法是步步為營,不輕易為敵所動,用強大的步兵方陣吸引住敵人主力,然後派精銳騎兵分隊迅速穿插,打大迂迴。而小霍就是那個騎兵分隊的隊長。當衛青帶十多萬主力部隊向前穩步推進時,是隻有輕騎兵的匈奴人所無法抵擋的。要知道,當時沒有馬鐙,騎兵很難在馬上騎射,也不能使用雙手持握的重兵器,要麼是伏在馬背上手持短刀衝鋒,要麼就在開打前下馬結陣。並且匈奴人居住多較分散,通訊又不發達,所以他們總是各部落來襲擾為主。面對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漢軍步兵方陣,他們無能為力。


歷史有今天


衛青沉穩老練,隱忍負重,是不可多得的統帥之才,而霍去病英氣逼人,統領精騎,戰法靈活,馳騁疆場,來去如風,也是位難得的悍將。我認為兩者沒有高低之分,完全取決於個人喜愛。漢武帝個人偏愛於霍去病,他對霍去病的評價和讚賞似乎略高於衛青,也是完全出自於個人情懷。

至於兩個人的功績,並不好去評判,衛青初伐匈奴時,雖然國力強於匈奴,但漢軍主力並不熟悉新的戰法,屬於防禦轉進攻的過渡期,衛青的戰功似乎沒有霍去病那麼大快人心,但是他的勝利卻重挫了匈奴人的銳氣,也使漢人樹立起了戰勝匈奴的信心。霍去病時期,匈奴已是漢軍習以為常的敵人,漢軍戰馬也得到了改良,不妨說當時漢朝擁有得天獨厚的戰爭資源,而霍去病似乎正是漢人粉碎匈奴集團的決心。

我們可以把衛青比作旗幟,旗旛飛舞,人心振奮!把霍去病當作利劍,劍鋒銳利,直刺敵人心臟!


AAA有何不可


這個問題,漢武帝已經給出了答案,霍去病的封冠軍侯的成名戰,就是衛青第一次全權指揮的大戰,卻損失士馬十幾萬,然後河西之戰,漢武帝就交給霍去病打了。再以後漠北之戰,霍去病以少打多,大勝匈奴主力,衛青以多打少慘勝。

漢武帝自此以後不再讓衛青領兵,而漢武帝是準備讓霍去病李敢領兵再擊匈奴的,但是霍李雙雙離世後,武帝並沒有讓衛青帶兵,很顯然衛青的能力已經不再被武帝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