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得最傷心?

天順祥殯葬


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得最傷心。

阿呆認為,這是羅貫中讓他們哭的,是電視劇導演讓他們哭的。如果穿越到三國時期,去看看真實的場面,估計不是這個樣子。

當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痛哭不止,哀泣:“朕用傷悼,肝心若裂,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這是劉禪的聰明之處,劉禪一直在裝。

阿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咱們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關係。

其實吧,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位君主,諸葛亮是他的老師,也是他的“相父”,是看著他成長幫助他成長的人。按照常理說。諸葛亮是劉禪的大恩人,劉禪應該十分感激和依賴諸葛亮的。起碼羅貫中是這樣認為,並在《三國演義》中這樣安排的。

事實上,劉禪對諸葛亮更多的是敬畏和厭惡。

第一,諸葛亮對劉禪的牢牢控制,讓作為君王的劉禪不舒服。劉備託孤是兩位大臣,諸葛亮卻逐漸獨攬大權,將軍政集於一身。“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讓劉禪成了一個傀儡和擺設。並且在宮中府中安排親信,讓劉禪聽從他們。劉禪在朝堂大事上全無發言權,甚至連自己後宮都不能做主,這樣的境遇

第二,不顧反對,執意北伐,搞得蜀國上下疲憊。諸葛亮為了控制軍權,一次次地北伐,勞民傷財。劉禪儘管不願意,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支持。即使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並沒有報請劉禪裁決,而是自降三級,並不交出兵權。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就果斷地停止了北伐。

第三,打壓人才,導致蜀國無人可用。託孤大臣李嚴被一步步貶為庶民,門牙將軍、漢中太守魏延被陷害致死,與龐統齊名的軍師人才侍中郎廖立被流放。又沒有培養新人,導致蜀國人才匱乏,無將可用。

總之,劉禪對於諸葛亮是敬畏加討厭。以至於諸葛亮死後,遲遲不建祠堂,二十四年後才在定軍山下建祠堂。

很多人說,阿呆是胡說,史料中怎麼沒有記載。

阿呆要說的是,劉禪會讓史官記載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看法嗎?

況且,自從劉備去世後,蜀國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國不置史,註記無官”。諸葛亮這樣一位博通古今的淵博之士能不明白“國不置史,註記無官”的是嚴重的失誤嗎?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國不置史是不合禮制和邏輯的。為什麼會這樣,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說,有很多的言和行,是不想被記錄下來,不想被人知道的。

至於孟獲為什麼哭得傷心,阿呆這裡不想去探究,沒意思,他愛哭不哭,沒多大意義。


阿呆夢話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說到劉禪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趙雲救阿斗七進七出等歷史故事,其實劉禪並不像歷史上寫的那樣昏庸無能,有時候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裡替劉禪鳴冤,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而已,在當時那個天下大亂的,時期,能活著,保住命都是很幸福,很難得的事情了。

我們來聊聊樂不思蜀,司馬昭有一次宴請劉禪,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當時在場的,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傷心悲傷,而這個時候的劉禪卻歡樂嬉笑,一點看不出來悲傷,無動於衷。當時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意思是: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了,就算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了,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意思是: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看到劉禪問:“頗思蜀否?”意思是: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樂不思蜀成語的出處,大家想一想,如果劉禪當時在宴席上表現的,特別思念蜀國或者回答司馬昭思念蜀地,結果下場是什麼,是死,司馬昭一定會想辦法除掉劉禪,斬草除根,而沒有想到,劉禪則表現不悲傷,不思念蜀地,這命就保住了,不是劉禪昏庸無能,而是在當地那個處境,不得不委屈求全,保住命在說,從這可以看出,劉禪不是扶不起,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等,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不久後,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安排,秘不發喪,整頓軍馬撤退。

後來劉禪知道這個消息後,沒有讓任何人前去奔喪,他有自己的考慮和想法,那個時候如果去奔喪,朝綱很有可能會大亂,當時劉禪的舉動,還是比較有明智之舉的,但是等到諸葛亮的遺體被抬回來的時候,大家都情不自禁、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傷感,大家都哭成了一團,畫面真的很感人。

劉禪哭的最傷心,至白帝城託孤後,劉備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把諸葛亮招到白帝城,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好輔佐劉禪,確實劉備死後,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可他並沒有坐上那把龍椅,沒有謀反篡位的心,可見諸葛亮是一個特別忠心的一個人,有很好的人品,後來大權交給了劉禪,可是好景不長,諸葛亮死後,劉禪領導的蜀漢,還是滅亡了。

之所以劉禪會大哭,人之常情,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依靠諸葛亮的,有句話說的好,大樹底下好乘涼,諸葛亮對待劉禪也是非常的好,情比父子,那種感情,失去了這麼強大的依靠,能不哭嗎。

孟獲,首先大家想到的是:七擒孟獲,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因起兵反叛蜀漢國,後來被諸葛亮率領的大軍,七擒七縱降服,從此不再叛亂,孟獲所以會哭,可能因為當時諸葛亮的不殺之恩吧,我個人觀點就是這樣。

好了就寫到這了,原創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要關注我喲,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相互學習。


瑞天娛樂


大家好,我是解悶日記,我來回答!


諸葛亮去師,劉禪與孟獲哭的非常傷心,確實是這樣。究其原因,乃是情深所至。為什麼呢?

諸葛亮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自公元223年10月6日劉備去逝,至諸葛亮公元234年10月8日去逝。共輔佐劉禪11年零2天。在這11年零2天的時間裡,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諸葛亮嘔心瀝血,舉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忠誠地輔助蜀漢劉禪。那麼諸葛亮一死,劉禪既痛失諸葛亮,又失去一大靠山;既感念諸葛亮的忠貞,又擔憂蜀漢失亮是否久長!所以劉禪慟哭!



諸葛亮七擒孟獲於公元225年雲南曲靖境內(《三國志》記載)。用七種計策:1抗天兵蠻王初受執;2渡瀘水再縛孟獲;3識詐降三擒孟獲;4武鄉侯四番用計;5南蠻王五次遭擒;6驅巨獸六破蠻兵;7燒藤甲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七縱又不不殺,反而使孟獲臣服於其帳下,讓其做南蠻頭領。諸葛亮可謂仁之義盡了。所以孟獲在諸葛亮死後感恩痛哭是出於敬佩愛戴之情。


在三國裡只有劉禪與孟獲蒙受諸葛亮恩龐最深!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與孟獲哭的最傷心。


日記哥愛讀書


劉禪哭諸葛亮一是出於孝道,二是真傷心。

為什麼說是孝道呢?古語說的好:

“百善孝為先。”

諸葛亮做為劉禪的相父,也就是劉禪的乾爸爸,那麼幹爸爸死了,乾兒子不哭的像那麼回事也說不下去呀?

諸葛亮在世時,軍政大權牢牢的抓在手中,朝中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劉禪這個皇帝就是個傀儡擺設而已,但諸葛亮卻突然死了,軍國之事就要落在劉禪的肩上,他擔的起來嗎?而且也太突然了,連個心理準備的時間都沒有,更沒人扶他上馬送一程了,所以劉禪當時是真的傷心而痛哭。

至於孟獲,諸葛亮七擒七縱已使他心服口服,諸葛亮去世他自然傷心而痛哭了。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劉禪:苦盡甘來一場哭啊!

諸葛亮的去世對於後主劉禪來講,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一是皇帝崗位是坐穩當了,再也沒有人管著他了。劉備,白帝城託孤,當時說了一句很嚇劉禪的話,如其不行,方可取之,這句話就像劉禪腦袋上的一把劍,隨時可以讓他下崗,諸葛亮一死,這把劍立即消失了,他再也不怕有人搶他的崗位了。

二是過日子舒坦了。一直以來,諸葛亮雖然沒有說,要當皇帝,但一直以來都是劉禪的相父,猶如他爹一樣,每天有什麼事情都必須找諸葛亮來定奪,他這個皇帝當得比較窩囊,每天還得聽從相父的安排,日子過得比較中規中矩。諸葛亮一死,再也沒有人管著他了,他可以想幹什麼幹什麼。

三是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了。劉禪打小就不喜歡學習,尤其對治國理政更是不感興趣,但是每一天都會被諸葛亮逼著,但又不敢自己做決斷,上下都比較難受,現在自己終於說了算了,可以推行自己的想法了,再也不用學習了,好日子終於來了。

綜上所述,流傳這一場大哭,是對自己過去悲慘遭遇的祭奠,同時也是為自己苦盡甘來裝最後一次孫子。

劉禪為什麼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呢?

他是皇帝,這個身份決定了他,想要穩固自己的江山,必須拿出樣子來,讓大家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一塊兒幹,能保證他的榮華富貴和衣食無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必須哭,來向天下人證明,劉禪是一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君主。

二是喜極而泣,一件事情高興過頭了,就變成哭了,劉禪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喜悅,便用哭來表達自己的喜悅。

劉禪的大智慧,便彰顯在這裡,以及後來他在魏國稱臣,依舊可以活到壽終正寢,這就是劉禪厲害的地方!


少華聊史


諸葛亮五丈原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的撕心裂肺,感天動地。

劉禪哭的傷心很好理解,諸葛亮作為劉禪的託孤之臣,對內諄諄教誨親賢臣遠小人,對外親率蜀軍六出祁山。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劉禪生性懦弱貪玩,每次諸葛亮出征都當面滿臉不捨的甚至痛哭,扭頭就像脫了韁繩撒歡的馬駒子,但是心裡對諸葛亮十分依賴。諸葛亮在,他可以安心做個甩手掌櫃,一旦真的撒手人寰,他就真的落單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終葬送了父輩們來之不易的蜀漢江山。尤其親自到丞相府驗證諸葛亮家產清貧,粗茶淡飯不及平民以後,劉禪哭的痛徹心扉,不僅是失去了父親一般的親人,更是哭自己將來沒有了安身立命的希望。



孟獲哭的厲害,這就顯示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成效了!如果孟獲哭的假惺惺,心裡樂開花,那麼諸葛亮何必費這麼大勁折騰啊!殺人誅心,諸葛亮做到了讓孟獲心服口服!換做別人,孟獲早就死了七次,他心心念唸的子民們也都沒有安身立命之處了。一旦走進蠻人心裡的人去世了,他的哭必定是表裡如一發自內心的!諸葛亮當初火燒藤甲兵的一哭也是發自內心的!人心換人心!


墨梅逸清寒


看了問題副標題就知道答案了。

這是導演所導演的,演員表演很到為,通過演員的從側面演繹很好了詮釋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關輝偉岸的崇高形象。這場戲飾演劉禪和孟獲的演員表演的很好給他們點個贊。

另外真實的歷史中根本就沒有孟獲這一個人,不知道怎麼去評價。

劉禪到是真的應該為他的相父哭一場。

畢竟劉備死前給了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許諾。不管是真是假,諸葛亮都竭盡全力去輔佐劉嬋,為恢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最後累死於五丈原。史書上也卻是記載了劉禪為諸葛亮大哭,這才是人應該有的情感吧。


歷史小知



陽光海岸59108


諸葛亮為蜀國建立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將劉嬋託付給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蜀國。諸葛亮死後整個蜀國上下一心,均悲痛不已,而劉嬋和孟獲是其中之最。



諸葛亮與劉嬋

劉備死後,仍是三分天下,而蜀國實力最弱,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全盤崩潰被滅國。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一事,並對諸葛亮說,如若劉嬋不堪成大事,你可取而代之。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欲要謀取天下,打破蜀國不利的局面,奈何最後無法力挽狂瀾,死在了五丈原。


劉嬋深知自己的靠山就是諸葛亮,單憑自己的才能是不可能奪得天下的,也對諸葛亮進行了放權,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諸葛亮做的也很值得稱讚,不居功自傲,對劉嬋也足夠的尊敬。從《出師表》便可看出諸葛亮的用心良苦,最後諸葛亮死了,劉嬋的靠山,主心骨沒了,能不傷心嗎!於是劉嬋悲痛不已。

諸葛亮與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大家家喻戶曉。孟獲原本只是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智略超群的一個小人物。但是從七擒孟獲隱藏著一點信息,大家卻沒有注意,那就是孟獲也是一個敢作敢當,真情豪傑的人。



被敵方首將擒住,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殺頭,而孟獲第一次被擒,面對諸葛亮的橄欖枝不但沒有接受,反而力抗,已經抱了必死之心。但是沒想到諸葛亮卻沒有對他怎麼樣,反而將其放了。孟獲重打旗鼓再戰,再次被擒,再戰再次被擒,被擒七次。由此也可見孟獲是一個有著倔勁,不怕死的一個豪傑。孟獲被七次擒拿,七次釋放,終於對諸葛亮起了敬佩之心,也接受了諸葛亮的恩德,就這樣的諸葛亮獲得了孟獲的任何,從此死心塌地的追隨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孟獲是發出真心實意的悲傷。



諸葛亮是一代傳奇人物,他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最難得可敬的是對劉備的以前赤誠之心,為了幫助劉備完成大業,不顧一切,最後更是死在了光復大業的路途之中。一代名相諸葛亮,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與敬愛。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話說臥龍諸葛在五丈原過世後,劉禪與孟獲那個哭的天崩地裂、地動山搖,他倆兒還真不是演,是真的傷心了,動了真感情!

按說劉禪這個吊兒郎當的主兒,哭哭鼻子抹抹馬尿什麼的,並不奇怪,可人家孟獲是誰?響噹噹的一名蠻王啊!他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如果不是真的有切膚之痛,應該不至於此。

一、劉禪的無助之淚。

劉禪的爹地劉備,西蜀之王,也是一個愛哭的主兒。不過呢,劉備的哭基本都是有備而來的,往往他想辦一件事,實在沒轍了,他就用「哭」這絕招。只不過這種「娘」招兒,對於曹操這種老奸巨猾的三國梟雄,是沒啥作用的。但是正派之士卻受不了他這一套,劉備一哭,他們紛紛敗下陣來。像諸葛亮、趙子龍、張飛、關羽等等,哪個沒有見識過劉備「哭」之厲害?民間笑傳劉備的西蜀是靠他「哭」得來的,想想也有幾分在理兒。

可惜劉備兒子劉禪卻沒有遺傳到他這個絕招,劉禪的哭純屬三歲小孩鬧性子,吃不到棒棒糖了、聽不見不到蛐蛐叫了,那就哭。嗯,類似於這種。

劉禪就這樣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劉備看在眼裡悔在當初,偌大的一個江山,就交給他?這該如何是好啊?

但凡還有多一個兒子,劉備都不會傳位給劉禪。可不是沒法子嗎?當年兵荒馬亂、顛肺流離日子裡,劉皇叔也只剩下他劉禪一個種,冥冥中註定的,劉禪獨孤求敗,捨我其誰?

這劉禪再二筆總也是親兒子不是?總好過把王位給與外姓之人吧?劉備想想也就罷了。所以在劉備還沒有駕崩之前,早早的就將劉禪委託給諸葛亮,就是俗稱「託孤於亮」。有諸葛亮這個大腦,任他劉禪再胡鬧,這王位也是坐得穩當!

你不得不服劉備,他人雖愛哭,但人家夠滑頭的,死死抓住了諸葛亮死穴,知道他為人夠義氣,對於自己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自然而然他的「託孤之詞」也是有人受了。劉禪也算是拼爹成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妥妥的了。

劉禪也聽他爹的,索性認了諸葛亮為義父,有他義父幫他照看西蜀,他這位西蜀後主倒也樂在其中,成語「樂不思蜀」由此誕生。

諸葛亮在劉備過世後,既當爹,又當媽的,劉禪雖然也鬧過幾次大的,但總歸二人多年以來都是相安無事的。劉禪對於這位「義父」,自然也是十分依賴的。

所以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方寸大亂,雖然他為人一直都是「爛泥扶不上牆」,但對於此刻厲害,他心裡面應該是清楚的。劉禪的痛哭是真的怕了,就像一個無助的小孩找不到奶媽一樣,除了痛哭流涕還能幹嘛?


二、孟獲的傷心欲絕之淚。

孟獲原是南蠻之地的一方霸主,為人野蠻孤傲,長得五大三粗的一漢子,他有生之年沒有服過誰,除了諸葛亮。

諸葛亮可以說是他的再生父母!為何這樣說?你想嘛,諸葛亮七次用計把孟獲擒獲,然後又七次將其放生了,這不是再生父母是啥?按那時候的做法,諸葛亮足足可以殺孟獲七回了!可他並沒有那樣做,證明他還是十分賞識孟獲的,他不但要打敗孟獲這個人,還要收穫他的心。

孟獲就如同一頭猛虎,給人收拾卑服了,它就會對這個人服服帖帖!況且諸葛亮也沒有怎麼樣懲罰他,每次擒獲都是好酒好肉招待,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在第七次諸葛亮將要放了他的時候,孟獲終於忍不住大嚎,此生有他一天,就絕對不會對諸葛亮有二心。

因此,當他得知諸葛亮病逝,孟獲真的傷心欲絕了,在他內心,他服諸葛亮同時也敬重他,在這個世間上,已經找不到第二個人可以如此的瞭解自己,器重自己,知己亡了,你能不痛哭嗎?



感謝點贊關注!有您的支持,我會做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