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有什么作用?

背包看客


107年前,也就是1912年,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当时的溥仪刚满六岁,实打实的儿皇帝,根本没有行为能力。在慈禧太后死后,清朝再无可以力挽狂澜的强势人物,隆裕皇太虽然临朝称制,但却毫无主见,在袁世凯的强势威逼下,选择了苟安妥协,颁布了退位诏书,诏书共分满、蒙、汉三道,内容节选: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诏书前半部分冗长,说的都是原因,后半部分是说清帝退位后的待遇,这两块不是这次讨论的重点,船夫就给删掉了,我们来看文中标记加粗的部分:“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这很明确的说除了政权的交接,是从封建君主制,转变为共和立宪制。

更重要的是第二处标记加粗的部分:“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句话可以说是字字无价,不但彻底断了欧美列强扶植傀儡政权的理由和野心,也从名义上证明了中国对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合法有效的主权!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退位诏书有多重要,我们不妨试着他(它)从历史中抹去,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假设:清帝没有颁布退位诏书就被砍了

按照我们的假设,清帝要么被杀,要么被软禁,总之是再也做不了皇帝了。正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场天下大乱的历史剧又将再次上演了。

先来看新疆,在几十年前就曾经被沙俄怂恿叛乱,幸亏左帅高瞻远瞩,兴王师收付。但清王朝覆灭后,中国出现了权力真空,没有合法统一的政权,沙俄只需要如法炮制,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就可以大摇大摆的出兵新疆,进而支持新疆独立。中国人连跑出来骂街的理由都没了。

目光南下,来看西藏,英国人以印度为跳板,对西藏的开始渗透已经十几年了。再加上西藏的实际统治者,黄教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都需要清朝政府册封,清朝亡了,权力没有合法交接,康雍乾三代努力才给西藏上的紧箍咒彻底失效。黄教和英国势必会沆瀣一气,寻求建立独立王国。

看完南边,看北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满清八旗可以说是一奶同胞,200多年的不间断联姻,几乎都是儿女亲家,清朝亡了,蒙古就是娘家。面对暴力推翻了清朝,蒙古宁肯与沙俄或者日本眉来眼去,也不会多看中原一眼,独立已是必然。

而最可悲的是而从国际法上,无论是没有退位诏书的北洋军阀,还是孙中山建立的南方政府,都没有干涉的权利。这关系有点类似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或者白俄罗斯的关系。

新疆、西藏和蒙古,占了中国大半壁江山,如果他们独立,关中,华南和华北将不再是中国腹地,时刻都会面临外敌威胁,又何谈发展,中国将再无安宁之日。而除了这三块地区,中原只会更乱,各地原本遮遮掩掩的武装势力,将会上演类似隋末大起义的乱局。

乱乱乱,打打打,便宜了番邦,糟蹋了百姓。一纸诏书,你说有用没有用?


瓦尔登的船夫


《清帝逊位诏书》如同接力棒,保证了政权平稳的交接

2011年的时候,学术界和文化界就《清帝逊位诏书》做过很多讨论。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相当于中国的光荣革命。

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每一个朝代灭亡,伴随的都是战争与杀戮,为了消灭前朝的历史遗迹,甚至连皇帝住的宫殿都要烧毁。

唯独清朝的灭亡,是平安过渡。因此,帝制的终结不等于国家的瓦解和崩溃。而且,清朝灭亡之后,清朝的疆域也大致承袭下来。此后,无论是多么混乱的时代,中国的疆土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这都归功于《清帝逊位诏书》,使其有法可依。

《清帝逊位诏书》如同接力棒,将政权平稳交给了中华民国。

老实说,这种观点有它正确的一面,但是我认为夸大了《清帝逊位诏书》的作用。

清王朝灭亡的最后几个月:革命党无财力北伐,让袁世凯有了可乘之机

为了更好的了解《清帝逊位诏书》,我们还是要回顾它颁布的整个过程。

1911年10月10月,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在短短不到两个月内,当时中国的18各省中,就有14个宣告独立,脱离了清王朝。


随后,清廷立即启用被罢黜的袁世凯,期待他的北洋军可以消灭起义。不过,袁世凯内心有自己的小算盘,清王朝已成强弩之末,再加上我差点因为你们的皇族内阁丧命。

于是,袁世凯建议清廷与革命党谈判,于是就有了南北议和。开始,孙中山等人本来有雄心壮志,准备打到北京,消灭清王朝。但是,碍于财政困难,无法有效阻止军队。

根据史料记载,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国库里,最困难的时候,只有十个大洋。每天,南京周围的几十万部队都到陆军部所要军饷。因此,南京政府无力北伐。

革命党希望袁世凯能够审时度势,逼迫清廷退位,然后愿意推举他做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此外,各国列强也压迫清政府尽快与革命党和谈,避免战争,以此保证各国在华的利益。

随后,英国政府联合日本等国家,希望袁世凯可以迫使清廷退位,接受南方革命党的建议,实行共和制,然后一致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有了革命党抛出的橄榄枝,再加上列强的支持。袁世凯决定向清王朝逼宫。

袁世凯逼宫:忽悠隆裕太后如果打下去,皇室不保

此时,清朝在位者是年仅3岁的溥仪和隆裕皇太后。袁世凯忽悠隆裕,说清朝国库只有20多万两白银(其实还有98万7千两白银),不足以应付作战的需要。此外,列强也都保持中立,拒绝借款。

他跟皇太后说,如果我们继续打下去呢,肯定必败无疑。到时候,革命军打到北京,王室子孙都会被杀死。还不如此时议和,接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隆裕问王公大臣:“君主好,还是共和好”。王公大臣们无不反对共和。隆裕无奈的谁:“我何尝要共和……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

此外,各地督抚也纷纷打电报要求共和。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也开始往上加柴火。段祺瑞说,北洋将领都要求共和,“人民进步,非共和不可”。

就这样,隆裕太后在威逼恐吓之下,决定宣布退位。

1912年2月12日,她代替溥仪发布退位诏书,这份诏书由革命党的胡汉民命令张謇起早。

退位诏书大致内容是:如今天下人民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因此我们同意共和,由袁世凯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就这样,清朝的权力就合法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清帝逊位诏书》里面记载的,“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句话奠定了,中华民国的领土是包含满汉蒙回藏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各个地区不允许分裂出去!中华民国接续的是清朝的法统和道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帝逊位诏书》在法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清帝逊位诏书》颁布之后,袁世凯立即剪辫子,还哈哈大笑

当然,伴随《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还有《清室优待条件》,以此保证中华民国要给清朝皇帝每年的生活费,清朝皇帝的地位要得到尊重,紫禁城皇帝暂时居住,日后移居颐和园,颐和园仍旧属于清朝等等。

溥仪宣布退位的哪一天,根据在场侍卫武官唐在礼的回忆,隆裕上殿以后,外务大臣胡惟德领着大家鞠了三个躬,这是第一次大臣不用在叩拜皇帝皇太后。隆裕点了点头,算是回礼。

隆裕脸上出现凄惨的样子,溥仪呆坐在旁边。随后,胡惟德将退位诏书交给袁世凯,袁世凯当天剪掉了辫子,据说还哈哈大笑。

延续276年的清朝就这样灭亡了,两千年的帝制时代也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这本书最后说:“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和平转移政权……它是一次胜迅速、代价很小的人道主义的革命。从这一意义上说,在世界革命史上,这是少见的例子”。

应该说,在清帝退位的过程中,《清帝逊位诏书》对当时甚至对后来中华民国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兮兮说事儿


自秦汉以来,诏书是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件形式,属于皇帝的专属文体。

退位诏书,大概是皇帝们最不愿意颁布的一类诏书了。因为退位诏书,往往意味自己皇帝生涯的终结,也可能意味着自己祖辈的打下的江山在自己手中终结。比如说汉献帝刘协的禅位诏书、清宣统帝溥仪的退位诏书皆是如此。


在溥仪之前的退位诏书,无非就是告示天下政权的更迭、皇帝换个人做罢了,并没有太多的作用。但是溥仪在1912年的那封退位诏书,却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封建帝制的结束,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法理依据。

清朝,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溥仪,最后的一位皇帝。公元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至此,中国封建时代结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这次新旧时代交替的诏书,对于当时的各种形势,它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其中溥仪的退位诏书主要包含了以下三点:

第一条:“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这一点,从法理上确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也意味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这一份由张謇起草拟订的诏书,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罕见仅有的和平退位诏书,它是一次时代的完美交接。

一纸诏书,换来了历史更替,时代变换的短期和平,它没有历史上那种更朝换代的血腥味,也不像帝王退位皇子宫斗、自相残杀的残忍。这场“不流血的退位”,就好比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极大的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第二条: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这一条,短短数字,却牵扯了南北两个势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方团队,和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团队。但是,从当时的形势矛盾来看,袁世凯胜任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毕竟袁世凯以前曾是晚清的人,而且袁世凯手握重兵,那是武昌起义那些人不能相提并论的。


相比于孙中山来说,清廷还是信任袁世凯的。在当时的局面下,实际上除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清廷也好,孙中山也罢,都是无法收拾残局的。

第三条,“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一条非常的重要,从根本上确保了中华民国能够顺利的继承清朝的固有领土,防止了分裂分子趁机独立。

学过高中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晚清的时候,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新疆出现过由英国和沙俄所暗地支持并且指使阿古柏发生叛乱,趁机割据的“阿古柏之乱”,当时问题特别棘手,好在最终由老臣左宗棠平定了叛乱,收复了新疆。此外蒙古地区也一直不安定,一直处在半割据的边缘,西藏亦然。

而这一条诏令将五个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保留在固定原有的圈子里,避免了政权转换期间民族之间的混乱分裂倾向,为今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归根结底,这最后的“一封诏书”,是一个时代和权力的和平过渡,它在很大意义上维护了民族团结和,推动了民主共和的步伐,同时它也彻底浇灭了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贪婪觑觎的“大火”。


小镇月明


“胜了固然是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我都落不着了吗?落不着优待条件,不就是亡国了吗?”

清帝退位前夕,在御前会议上,隆裕皇太后如是说道。在她心里,革命党人也好、北洋军阀也罢,皆是一丘之貉,不过是想夺了大清的江山罢了。

袁世凯给她指明了两条路:一条是清帝退位,然后享受优待条件;另一条是拒绝退位,然后被革命党人打下来。不管是哪条路,清朝皇帝最终都会退位,区别只是退位之后还有没有钱。

隆裕太后虽然见识过慈禧的手段,却从未学半点皮毛,对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她一窍不通。御前会议跟摆设一样,这些皇亲贵族们没有一点有用的建议。除了唯唯诺诺地听隆裕太后讲述她的忧愁,便是说一些模棱两可的主张。

此时的大清国,皇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已经被逼退位,国库里的内帑也都被北洋军阀骗去,军队牢牢掌握在袁世凯手里。溥仪名义上还是大清国的君主,实质上与傀儡无异。退位与否,对于袁世凯来说,真的没什么两样,反正他才是大清国的实际掌门人。

最让皇室感到头疼的倒不是袁世凯掌握大权,而是他们一向仰仗的外国人,此时也将资源倾斜给袁世凯了。摄政王载沣就是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下,被迫卸任,继而把大权拱手让给袁世凯的。这个时候,隆裕太后也只能窝里横,出了紫禁城,没有人把她当回事儿。

就在此时,袁世凯抛出清帝退位之后的皇室优待条件:皇帝退位而尊号不变、每年岁用400万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保护清帝之私产。

隆裕太后到底只是个妇道人家,眼前的状况已经使她非常窘迫,又没有人帮她分担压力;在优渥的优待条件面前,隆裕太后立马就摇摆不定,欲同意袁世凯的要求(清帝退位)。
裕隆太后


御前会议跟开吊唁会一样,每个人都满目愁容。很快,从前线发来战报,禁卫军总司令良弼被革命党人遇刺重伤。消息传来,皇室众人皆以自危,隆裕太后原本摇摆的心,立马坚定了下来:赞成清帝退位。

御前会议上原本持有反对意见的大臣,也都噤若寒蝉了。良弼遇刺之后,终因重伤不治身亡,临死之际,他哀叹道: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如果说隆裕太后是一位棋手的话,她手里早已没有可以活动的棋子;而良弼之死,则使她彻底失去了斗志。面对袁世凯递过来的《清帝退位诏书》,她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三百余字,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一样,扎进她的眼睛。


满清三百年基业,终于断送在她的手里。袁世凯则是根据大清皇太后的懿旨和皇帝溥仪的圣旨,组建了民国临时政府;同时根据之前与南方革命党人协定好的协议,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虽然取代满清皇室,成为了中国的掌舵人,然而面对中国满目疮痍的样子,他也是费尽了心思。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领土虎视眈眈;另一方面,国内的分裂势力不断试探他的底线。清帝退位之前,领土尚且完整;如果清帝退位之后,领土分裂,袁世凯岂不是要背负万世骂名?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于是乎,袁世凯便在《清帝退位诏书》里,特意拟定了这一条。如此一来,便以皇帝之名义,堵死了东北、西北、西藏等地分裂势力的野心。在此之前的辛亥革命,打的旗号则是“铁血十八星”。顾名思义,在南方革命党人眼里,只有汉地十八省才是他们争取的目标,蒙回藏诸地已经顾不着了。

南北议和、清帝退位,不仅使得中国免遭战火之灾,同时也避免了领土进一步分裂。对于紫禁城的皇室来说,《清帝退位诏书》则是保证了他们的生命财政安全,化去了皇室内部强硬派的鱼死网破之争。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清朝的覆灭本是咎由自取,《清帝退位诏书》却意外保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领土。在之后的历史进程里,中国不论走哪一条道路,一切借口分裂国家的行为,都会遭到中华儿女的一致批判。

这大概便是是《清帝退位诏书》的最大意义之所在了!


记者李满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由于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临朝称制。

退位诏书共三道,图片为辞位正文。

外文名称:Imperial Rescript of Emperor Xuantong's Abdication时间:1912年2月12日起草人:张謇地位: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道退位诏书

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起草人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史料记载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

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八、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公权及私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设在太和殿的隆裕太后灵堂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今因满、蒙、回、藏各民族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所以待遇者如左: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biàn)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以上条件,列为公文,由两方代表照会各国驻北京公使,转达各国政府。

相关诏书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

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

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

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

两害相形,取其轻者。

此正朝廷审时观变,恫?吾民之苦衷。

凡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害。

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

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抚、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

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

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诫劝,勿旷厥官,用副予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

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礼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

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

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皇族四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

览奏尚为周至。

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有一视觉YYSJ


退位诏书并不是清朝才有的,退位诏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的话,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退位诏书多达十余部。历史上最后一部退位诏书便是隆裕太后替溥仪代发的《清帝退位诏书》。如果大家仔细去看看这些退位诏书,大家就会发现,所有的退位诏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发布者是被迫的,为了保全自己才发的。

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首先第一个就是实现了政权和平交接,同时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脚步,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份诏书强调了五族共和,保证了和平退位,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国家的分裂。

清帝退位诏书是迟早会有的,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罢了,清帝退位诏书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依然留在了新政治体系中,这就避免新政权的分裂。同时稳住了边疆的局势,因为一开始辛亥革命本来就是以建立汉人政府为号召,这个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民族心里不舒服。

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也不都是正面的,比如说这个诏书让南北双方矛盾深化,袁世凯一直对外说是自己逼清帝退位的,南方政府认为权利来源于革命,和袁世凯没有太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帝退位诏书颁发之后,还颁布了《优待皇室条件》。

由于权利和平交接的缘故,新政府对清朝皇室也非常的好,在各种方面都有优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溥仪依然住在皇宫,侍卫,宫女,太监都正常使用,并且还每年给溥仪四百万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退位诏书的意义在于,从法律上确认了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的继承关系。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国际法概念,政府继承。这一概念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旧政府倒台后,新政府继承旧政府对内以及对外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前提是仅仅是统治这个国家的政权发生了变更,而不包括这个国家的主权出现问题,比如说苏联解体,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他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均没有继承苏联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权利,比如说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只能由俄罗斯继承而不能分给其他的加盟共和国;同样,苏联的武装力量只能由俄罗斯来继承,这也是为什么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会放弃苏联遗留核武的原因。

而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之间恰好符合政府继承的概念,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通过《大清皇帝退位诏书》完成了主权和法统的移交,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政府对内和对外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根据退位诏书的法律意义,则是保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历届中国政府都曾经强调过中国之主权继承自清政府,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北洋海军炮手


清廷宣统皇帝的退位过程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汉三镇因武昌起义的爆发而被革命军攻陷,而后随着清廷军队的节节败退,宣统朝廷无奈值得再次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命其南下。但是袁世凯却不为所动,以脚病未好的借口推掉了这个任命,当然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官而是想要更大的官,后清廷只得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可节制清廷所有的水陆军队,之后袁世凯随即接受这个任命并让自己的北洋军开始向盘踞在汉口的革命军进攻,并不出数日就攻下了武汉三镇的门户汉口。但是在攻下汉口后,袁世凯就命北洋军按兵不动,后袁世凯回京后就以北洋军按兵不动为要挟迫使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而自此袁世凯并彻底的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16日在取得了清廷的所有权利后,袁世凯开始下令北洋军猛攻汉阳,而随后在数月的时间北洋军就接连占领了武汉三镇的二镇。


但袁世凯的北洋军虽战果辉煌,无奈当时整个中国对于清朝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当时南方已有十七省宣布脱离清朝,而清朝此时实际可控制的也只有数省。于是袁世凯眼见清朝已不可救,于是并与在南方的孙中山进行议和,最终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让清廷宣统皇帝宣布退位,他就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最终在袁世凯给出了清政府最厚待的优待条件后,再加上此时的清廷自己也知晓已无力在统治中国,如果再坚持恐怕整个满清皇室将陷入灭亡的边缘。后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并以太后的名义发布《退位诏书》,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而随着宣统的退位,清朝在中国二百余年的统治也正式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就是中国民国。

退位诏书主要内容

清廷的退位诏书一共下了两道,第一道是宣布宣统帝退位的诏书,而第二道就是宣布中国民国与清廷商议好的优待条件。

第一道: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道: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

简单说清廷所发布的退位诏书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道,而第二道无非就是清廷用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发布的罢了,毕竟诏书是面向整个中国和在中国的各个列强国家而发布的,只有将这些条件公开化,清廷才能放心的让宣统帝退位,因为只有这样让世人皆知袁世凯向清朝保证的事情,袁世凯才不能反悔才能付出行动。

清帝退位诏书有什么作用?

那么我上面也说了,清帝的退位诏书中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道诏书,那么这道诏书到底有和作用呢?其实这道诏书最有用的一句话就是“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段话才让中国民国得以可名正言顺的将清廷所辖的所有国土全部接受,而避免出现东北和蒙古等地区的分裂。要知道在清朝之前,东北和蒙古地区可不归中原国家管理,正因为清朝的入主中原,这些土地才能完全归于中国,如果说在当时清帝的退位诏书中,不明确的说出这点,恐怕日后在中国的那些列强国家肯定会以东北和蒙古不是中国领土而起了觊觎之心。而也正因为诏书中有这句话,才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那些列强想要分裂中国的念头,可以说这就是退位诏书最重要的作用。

当然退位诏书还有一句比较有历史性的话,那就是“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这句话的出现就意味着中国沿用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正式宣告总结,从此中国不再是一家之天下,而乃万民之天下。可以说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中国的制度才彻底的摆脱了曾经的封建社会,走向了更为民主的共和时代,这天下再也不是一人独掌的天下,人民也终于开始有了当家做主的机会,曾经奴役了中国百姓近千年的君主时代再也不会出现了。

此外退位诏书中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明确了袁世凯是临时共和政府的最高首脑,即“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而这个人觉得恐怕就是袁世凯和清廷内部协商的结果吧,可以说是互相交易,即袁世凯给清廷相对优厚的待遇,而清廷则在诏书中向世人昭示袁世凯的合法身份,借此来彻底阻断临时政府会被革命党人控制的可能性。其实这段话也有点向列强说的意思,就是我清廷承认袁世凯是共和政府的最高领导者,希望你们也能承认。


澳古说历史


我国的历史上有不少退位诏书,代表着皇帝自愿放弃帝位,将国家政权交给他人。但是清帝的退位诏书是极为特殊的一例,因为此前的退位诏书都是换汤不换药,说白了就是将皇帝的宝座交给其他人坐而已,其本质还是封建制度。而这一封溥仪的诏书改变了中国的国体,向资产阶级移交政权。其内容包括主要的三点:国体改为共和立宪;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权;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

这封退位诏书对中国历史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代表着中国已经和平地进行了政权的交接,让中国进一步走向了共和。溥仪的这封退位诏书对于中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对于清王朝来说,这是极为屈辱的。当时满清就剩北京及周边一些区域能够控制,其它如外东北及东北三省一些区域,南方各省,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域都没有有效的掌控能力,退位诏书其实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溥仪这个皇帝已经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有人将溥仪和平退位的意义和英国的光荣革命相提并论,但是别忘了,光荣革命以非暴力的形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是溥仪却是在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之下不得不屈服,签下了这封退位诏书。当然,新的政体建立之后,也不会保留他这位君主。

清帝的退位诏书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其非常出众的一个作用就是统一了各少数民族的领土。辛亥革命兴起之时,提出第一条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所以这场革命是具有“满汉对立”的色彩的,革命也引起了全国各省脱离清廷的活动,如此一来即便是政权交接,国家还是会有分崩离析的危险。退位诏书在法律上确认了领土的完整性,少数民族如果意图独立割据就师出无名。而且为了保证少数民族不至于分裂,少数民族的贵族身份还是得到保证的,所以退位诏书对于少数民族稳定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封退位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将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这般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彼时南方已经成立了中华民国,袁世凯又有了绝对的权力建立一个新的临时政府,那么两个政府哪个才是最具有合法性的一个,民众应该承认哪一个呢?首先南方新政府由革命建立,并且以其活动逼迫清帝退位;而袁的新政府来自于清帝的禅让,两者皆是有合理合法性的,这就让南北两方就政权正统问题争论不休,也造成了后来民国内部的纷争不断。

清帝退位诏书对于历史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不过现在有些网友盲目吹嘘清末代统治者的作用,这就犯不上了,更何况他们后来又建立了伪满洲国,意图复辟。相对于这纸退位诏书,当时那些真正为了恢复中国,为中华崛起抛洒热血,为了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能够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个安稳生活的革命者,才是对推动历史起了最重要作用的因素。


木剑温不胜


《清帝退位诏书》是满清政府在无奈的环境下签订的历史产物,要说其带来的历史意义,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却是当时看来的一份重要的法理依据。


因为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清廷出不出诏书,其直接的命运都是被推翻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且重要的是,如果再顽抗下去,其下场被熟知明末那场浩劫的统治者们想了又想,那是真不敢想。所以还是服从的好,这才有了这份诏书。

这份诏书的签订,并不是满清统治者真的感应世界大势,把政权“交”给了人民,而是被逼无奈之举,有些人拿这份诏书说什么代表了伟大的意义,保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性,其实都是瞎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些被夸大的作用不值一提。


虽然如此《清帝退位诏书》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标志封建皇权专制政体彻底结束,也标志着爱新觉罗家对中华的反动统治就此完结,中国从此走上了民主共和的世界,同时中国也真正的进入了民族团结的新时代,爱新觉罗氏和亿万国人一样,都成为了国家的公民。

至于说皇帝将“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从法理上确定了国体,将国家政权合法的过渡到共和政体,这样的话,就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合法性这句话是错误的。无论是英国光荣革命还是法国大革命,都没有听说过是非要王朝君主颁布诏书后来的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政权才算能得到承认和具备合法性,这说法也就是满清政权自己贴金,民国看着玩罢了。法理也好,公理也罢,都是强权在前的,有些人故意夸大诏书的意义,说什么“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意味着新的中华民国仍能在疆域上保有清朝原来以非汉族居民为主的边疆地区,从法理上保障了我国领土的完整。难道他不写,这些地方就不算中国的了?就不会有千万的国军和解放军抛头颅洒热血的去收回了?

所以说《清帝退位诏书》其积极意义是有的,但更多的带来的是政治上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特别意义,什么“留”下领土,政权“交”给人民之说都是胡扯,领土早就纷纷独立加入民国了,用的着留?至于交,不交也可以试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