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谋士的名头是最为响亮的,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这三个人分别是诸葛亮,刘伯温和张良。不过有趣的是,刘伯温帮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张良帮刘邦建立了汉朝,而三人里面最有名的诸葛亮却没能帮助刘备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而之所以诸葛亮最有名,一是靠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二是靠他的性格和人品。不过话又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诸葛亮那太过于柔弱的性格和人品,就注定了他不能统一中原。而要搞明白诸葛亮的性格和人品如何柔弱,那还得从诸葛亮对两个人的态度说起。严格的来说就是他放错一人,杀错过一人。

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诸葛亮放错的那个人,名叫杨仪。对于他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里用吴国大佬孙权的的话来回答就杨仪就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小人。这里我觉得孙权说得很对,杨仪就是一个小人,这点孔明在心里也应该也很清楚,所以在他临死之前一直想把杨仪给干掉,但性格

柔弱的诸葛亮最后还是放过了杨仪。诸葛亮死后,看着铁板一块的蜀军立马就开始搞分裂,杨仪掌握的部队和魏延掌握的部队相互看不对眼,最后杨仪还是靠马岱才把魏延给杀了。完事了杨仪小人嘴脸就一下子暴露无遗,他认为自己是平叛首功,按道理应该就是自己代替诸葛亮的职位。

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但很不幸,做好的嫁衣蒋琬拿过穿了,对于蜀汉朝廷的安排,杨仪是相当的有意见。甚至还公然的跟费祎抱怨说,要不是自己心太软,当年诸葛亮一死就立马带着大批人马去投靠曹操的话,哪有你们今安稳的坐在这里吹牛呢?这些牢骚让费祎听得这里目瞪口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杨仪的绝对是个心胸狭窄,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得出来的人。当这样的人在没有被人制约的时候,绝对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来。以诸葛亮的见识,他绝对会知道杨仪是一个必杀之人,但是在自己人生的最后关头却因为心慈手软放他生路,直接导致了后来蜀国政局混乱。

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除了这个该杀而不杀的杨仪,还有一个是不应该杀却动手杀了的人,这个人便是魏延。魏延的死,绝对是冤得不能再冤了。魏延如果不被诸葛亮设计给杀掉的话,蜀国也就不会出现武将人才断层这种尴尬被动的局面。虽然在演义里魏延天生反骨,但在三国志/魏延传里面魏延并没有打算背叛蜀国投降魏国,他和诸葛亮一样,很了解杨仪得为人。他出兵回击的举动就是单纯想把杨仪给干掉罢了。干掉了杨仪虽然短时间内蜀国会动乱,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但诸葛亮很是了解魏延的为人,就像我们玩一品官老爷这个游戏里了解每一个将领那么的了解。觉得他是个很喜欢冒险的麻烦家伙,特别是在他提出"子午谷奇谋"之后。虽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诸葛亮临死前并没有杀魏延的意思,只是嘱咐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随他便。但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身边却独缺魏延,因此魏延的死,跟他还是有莫大关系的。诸葛亮一死,能压制他的人已经没有了,这种模棱两可的话,何尝不是一种命令呢?正是因为诸葛亮那柔弱的性格,导致了他在世不能统一中原,死后蜀国崩塌的悲凉局面。

从诸葛亮对这两人的态度,就看出他注定不能统一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