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军队行军作战的军粮都有哪些?

驻足小站看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军队的军粮。主要是以小米为主,因为中国古代的农作物以小米为主,小米也是古代种植最多的农作物。

在宋朝之前,在军粮领域,小米是一统江山的,无人能及。

小米的特点是适应力强,耐干旱,全中国几乎都能种植。

而且,小米保存时间很长。只要保存得法,小米可以存放很多年,自然味道会变差。

不过既然是军粮,也就不能强调什么味道了,能活命就行。

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实际上,小米的实际保存期要长得多。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古代军队作战的时候,都会囤积大量的小米。小米作为可以作为做成干饭,也可以做成稀饭。

很多人认为,秦之所以能统一全国,最大的功臣就是小米。秦朝盛产小米,积粟如丘山。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strong>

对于中国人来说,小米是南方和北方都可以接受的食物。古代中国的北方人,一般是吃不惯大米的。在特殊年代,那些北方人迁移到南方几十年后,他们仍然不习惯吃大米。

同样道理,中国的南方人到了北方一样,不习惯吃面粉。中央红军从江西到了陕西以后,经常因为吃面粉儿头疼。他们吃不惯,也不会去做。经常搞成一锅面糊。况且中国的小麦种植,还是唐以后的事情。水稻种植虽然很早,高产的两季稻出现的也迟。

而且,大米主要产在地形复杂的南方,想要运到全国各地的驻军处也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宋朝之前,中国军队的军粮主要还是小米!

从唐宋开始,军粮中才逐步增加了面食和大米,仍然是配角。

直到抗战时期,八路军仍然是小米加步枪。

小米很牛?根本不是这样?谁都知道,小米的亩产是很低的。用小米作为军粮,说通俗点也是无可奈何而已。


萨沙


▲秦朝战争场景复原

古代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不过由于早期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而水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种稻有限,因而早期军队主食都是以小米和麦子为主。主食虽然还过得去,但副食却是惨不忍睹。在军营中,鲜肉和新鲜蔬菜都是相当稀缺的,普通士兵基本上没有机会吃到,普通士兵的副食一年到头只有两样——大酱和腌菜,而且还常常吃出问题来。

▲秦陵兵马俑

首先说说主食。汉朝时人们所吃的米饭跟现在也有所不同,是用小麦、小米和稻米混合蒸成的米饭,里面还会加入食盐、蔬菜和肉蛋等。不同阶层的人每日吃饭次数也是不同的,普通人一天两顿,贵族三顿,而皇帝则可以吃四顿。士兵们虽然体力消耗巨大,但标准还是和普通老百姓相同,一天只吃两顿。

▲炒米

而在干粮方面,汉军所带的干粮有两种——粕和糗,其中“糗”指的是炒米粉。一般做法是将五谷炒熟后捣碎,以便携带,相当于现在的炒米和炒面,吃的时候抓一把干粮,然后就着热水往下送。一些伙食比较好的军队,还会提供咸菜干等佐食。汉朝时还出现了豆腐,可以晒干制成豆腐干,而在三国时期,四川出现了馒头。

▲汉军戍边场景蜡像

接下来咱们再来说说调料。酱在中国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朝时就有了酱的记载,当时周天子的食谱中一年到头光是酱就要消耗“百有二十瓮之多”。到汉朝时,驻守边塞的汉军的粮食标准是粮食2石搭配酱2斗,与之相比,秦朝士兵就要差上很多了,只有1斗米配半升酱。

作为人体力量来源之一的盐,是军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西汉晚期一名士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用于制作咸鱼、咸肉和各种腌菜。反观秦朝和西汉早期的士兵,其食谱更接近于战国时代,人均每日食盐6克左右。

▲古代制盐场景

此外,古代军粮还有一类,即为人肉。东汉末年袁绍被围困于东武阳,城内粮食被断绝,于是众人开始杀马食肉。吃完战马之后,守将臧洪无奈之下杀死自己的爱妾,把肉做熟了分给将士们吃。而在前秦苻坚时期,长安守军处死了1800余名突围进城的敌军,把他们的肉割下来晒干充作军粮。可怕的是,这些军官还把这些肉干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儿食用。

▲古代城防模型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注定了军粮往往不会太好吃。何况众人处于战乱之中,每天提着脑袋上战场厮杀,能吃一顿就是一顿,也很难有心思去在意军饷味道好不好。相比较明天吃什么的问题来说,明天还能不能有机会吃东西,无意显得更加严肃和残酷。人都成了蝼蚁,再变成食物又有什么奇怪呢?

参考文献:

《汉书》《中国历代战争史》


趣观历史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等,中国历史上有着诸多对于军粮的警句,无论在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了,才有力气战斗。但在古代作战,军粮是极为普通难以下咽的,甚至在历史上还有野蛮民族把人肉当做军粮充饥,汉人女子“两脚羊”的说法,就是被杀死当做军粮充饥的。

中国虽然是美食大国,但美味佳肴只有那些贵族富裕家庭才有这样的条件,普通士兵是无法享受到的,作战期间的伙食更是“单调”二字。

夏商周的军粮。

汉族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的民族,但在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的增多,让他们开始了农业的发展。商朝的军粮主要是来自田猎,那时候的田猎规模庞大,一次出动上千人捕获猎物,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就有一次捕获鹿451只。

周朝时期田猎的规模就更大了,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了上万只的猎物。也正因如此,商周王朝才能不停的把疆域扩张到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的地方

经过夏商周的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的汉族正式成为了农耕民族,出现了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高的蔬菜,成为了军队的主食。

宋朝以前吃稠菜粥

华夏古代的军队伙食可以说是简陋且粗糙,只能达到果腹效果。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为小米,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剑的水平。

秦朝富有,富天下十倍,粟堆积如山,秦国典籍记载,在其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在咸阳的粮仓存有十万石的粮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强大后勤补给,秦军才能南征北战,一统天下。

最早的军粮做法就是煮粥,宋朝以前极少铁锅,都是用陶器煮粥,煮粥时在粥里面加入各种的野菜、野果、豆类和肉等。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锅煮粥喝,只是那时候的粥很稠。

小米作为军粮一直从上古时代持续到了唐朝,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其次,小米比较容易保存,在唐朝文献记载中说,小米可以保存九年,而大米只能存五年。

唐朝以前军粮的分配

对于军粮来说保质期是最关键的,在行军作战期间有的吃就不错了,口感什么的都不会在意。保质期长的军粮,就非常符合古代运输条件落后的情况

军粮的保质期长久了,那如果分配口粮呢?

  • 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的,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

  • 唐军规定,一名士兵每天发两升粮食为口粮。

  • 宋朝禁军士兵每月口粮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都月粮。

  • 南宋末期出现了拖欠军粮,因为口粮的减少,宋军的战斗力不断下降。肉、蛋、蔬菜更不用说了,饭都吃不饱怎么能是北方游牧骑兵的对手?

明朝时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背一串饼,大饼泡饭成为了当时明军的主食。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样的食品是比较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加工苦难,且那时的人还不懂发酵技术,所做的干粮全都是死面。

历代军粮

其实从汉朝开始,汉人就已经开始吃面,当时叫汤饼,汉魏以后,煮面糊糊。但不管是汤饼还是面糊糊都不方便携带,只有干粮才是最方面的食物。后世的军队最爱的军粮大饼比较晚才出现,汉朝时才有的烧饼。

  • 唐军对抗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时,携带的干粮主食为小米,在辅以渔猎畜奶等。

  • 宋军出战,被俘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等行军。

  • 明军时,烧饼得到发展,将圆饼用炭火炙烤,中间戳小孔,用绳串上,方便士兵携带,这是明朝的压缩饼干了。

游牧民族的军粮

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就是风干肉。杀一头牛,然后把上百公斤的牛肉风干加工,弄成十几二十斤的肉干,随身携带。一个士兵带着牛肉行军,可以吃上几个月。

具体做法就是把鲜牛肉风干一年,然后把所有牛肉都塞进牛膀胱,这是牛膀胱就成了军粮包,士兵带着一包或几包就可以出发。

把人肉做成军粮

在古代中把人肉作为军粮是最为残忍的。东汉末年,袁绍围困东武阳,城内断粮,从老鼠到马鞍都被吃光,最后将自己的爱妾杀死,让士兵分食。

到了秦苻坚时期,长安的战斗中,守军杀了1800名冲入城内的敌军,然后就把这些敌军的尸体做成军粮,士兵们还把这些人肉带回去给家人食用。

张巡守卫睢阳之战,他以数千唐军阻挡安禄山大军的围攻,持续数月的围城之战中,城内没有一粒粮食。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接着吃人,城内三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全被吃光,到城破时,六万军民,仅剩四百人。当令人惊讶的是虽然知道无外援无粮草,自己必死,但却没有一个叛变者。

五胡乱华时期,胡人行军从不带军粮,他们抓获汉人女子当做食物,把汉人女子奸淫后,再杀死做成肉干食用,而这些女子被称为“两脚羊”。那时汉人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悲惨的时代。

其实,对于士兵的战斗力除了装备外就是饮食质量最为关键,从历朝历代的军队的战斗力可以看出,伙食好的部队战斗力就一定强。在那些腐败的王朝,克扣军饷伙食,军队伙食极差,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打不动弓、走不动路、提不起刀,只要一发生战斗,士气就立刻瓦解,兵败如山倒,王朝覆灭可想而知。


大国布衣


其实一直到近代,粮草一直是困扰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长平之战,赵国之败,并非败在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手,而是由于粮草供应不上,造成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才成就了人屠白起坑杀40万赵卒惨剧。


在历史上,几个大一统的朝代,大多都是通过军垦,来满足部队对粮草的需要。


偶尔有几个特殊的,首先是食人魔符登,他的军队出征从来不带粮食补给,而是把敌人的尸体当作士兵的口粮。战场上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但尸体只剩下头颅,他们的身体,都被前秦士兵当做了食物!苻登给出的解释:“吃人肉,健壮能斗!”


第二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蒙古人,他们最擅长的是屠城,而屠城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咱草除根,永绝后患,另一个就是可以获取足够的粮草补给。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宋朝军队战斗力不强,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没有马匹,明朝建国后,吸取了这个教训,但他们同样没有草原放牧,于是从农民手中掠夺的大批土地种植苜蓿,粮草问题解决了,但是造成了大批的农民流离失所。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花近高楼1


说起咱中国历朝历代最有名的军粮最有名的一个是“光饼”一个就是“两脚羊”。前者是带有浓浓的爱国抗倭的光荣称谓,而后者就是咱汉家男儿的耻辱史。



先说说“光饼”: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激戚继光,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两脚羊”的叫法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中的羯(jié)族是历史上有名的“食人恶魔”,史书记载羯族行军作战从不携带粮草,专门掳掠汉族女子作为军粮,羯族叫做“两脚羊”,意思是用两只脚走路像绵羊一样被驱赶的奴隶和牲畜,夜间供士兵奸淫,白天则宰杀烹食。 到冉闵灭羯赵的时候,中原汉人由西晋时大概2000万大概只剩下400万,冉闵(杀胡令的颁布者)解放邺都后一次解救被掠夺汉族少女就达20万。这些汉族女子是被羯族人当作“两脚羊”来饲养的家畜,随时随地被奸淫,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

注杀胡令:两晋时期,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杀胡令”: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第三道“杀胡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董哥历史


(粟米)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军粮可供选择的很少,想做为军粮的作物必须在民间广泛种植且国家有充足的库存才能做为军粮。其中粟米是当时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把比较细的粮食统称为粟。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大米可供食用,但是大米属于比较昂贵的食物,只有当时的大夫、诸侯可以消费的起,军队的主要粮草仍然是粟米,并且粟米的保质期更长,是大米的2倍,非常适合当作边疆驻军的储备。

(军马所吃的精粮消耗是士兵的6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做为古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马,很多人通过看电视剧都以为军马只要在有草的地方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消耗军粮。其实军马如果想要保证作战时体力的充沛、有爆发力,吃野草是远远无法满足的。在古代军马吃的是跟人一样的精粮,比如汉代的军马吃的就是粟米,一匹军马一天的口粮是6个士兵的总量,所以说在古代没有天然牧马场的情况下,想养一支骑兵是非常消耗国力的。

(馒头)

到了东汉末年,军粮的种类就已经很丰富了。比如北方的曹操、袁绍就多以黍米、小麦做为军粮;江东的孙权则以稻米做为军粮。在诸葛亮北伐时,曾出现过司马懿统领魏国大军坚守不出,蜀军粮草难以为继,于是就有了诸葛亮用记抢割魏国几千亩麦地的事例。而在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造反时,小麦粉制成的馒头被传为诸葛亮首创。

(烧饼)

除了这些主食,古代军队中也出现了一些别的杂食,但是普及率并不高,比如汉朝时出现的烧饼,一般时士兵私人购买携带。而到了唐宋年间,烧饼来说大规模普及军队,到了明朝时军用烧饼的发现更近一步,做成圆饼,炭火烤制,酥脆咸香,并且经过脱水压榨,具备了现代压缩饼干的特征。


军情解析


以前军粮运输,距离远的话,往往有十车粮食到达营地也未必有五车,距离远了行军速度慢,而且那么多辎重粮草,加上牛马草料,补充兵器,扎营物资等等,数量众多,不可能走的快,而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押送人员对物资的消耗也多。



第一,便于存储。

一般情况下,军粮都是比较好储存的谷物,比如水稻,小麦,大豆,谷子等,粟(没有脱皮的大米)存九年米存五年(隋朝灭亡二十年后,留在长安的粮食还能吃),打仗一个是路上废时间,而且打仗也不知道要多久,在口感和饱腹之间,只能选择饱腹,后来逐渐被麦子代替。

普通的士兵能填饱肚子是第一位,而那些酒肉蔬菜,平时基本很少,比如秦朝,在陕西一带,小米为主食,屯粮积粟如山,就是喝粥,平时也就是咸菜大酱配着吃,不过蒙古士兵据说是有肉松和肉干的。如果有犒赏三军的赏赐,还能吃点好的,或者为了鼓舞士气,在开战前吃点好的。



第二,烹调方式。

宋朝以前烹调方式很简单,基本不是炒菜,就是煮羹汤,只不过有点像勾芡那样粘稠,在粥里加入野菜野果和粮食之类的,还有肉,非常之浓稠。

很多时候士兵是要去抢粮食的,特别是先锋部队,简装前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能抢敌人的最好,逼得不行就只能抢普通百姓的,一切动物都不放过,甚至出现了食人的残剧。



粮食在古代是件很难解决的大事,就连雷剧编剧都知道烧了人家粮草后果多严重,诸葛亮曾经在五丈原种粮食,不过地少人多,不够吃,被司马懿知道后就硬拖,可见粮食对于军队战斗力影响多大。


风云一点通


阙兴明

古人常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草”就是军马所要吃的草料,相当于近现代军队中武器装备所用的燃油;而“粮”自然就是指军粮了。
中国古代军队的行军作战主要靠人力,那时是冷兵器时期,将士们征讨四方或守卫边疆都是要大量消耗体力的,自然就得填饱肚子。因此,军粮的供应在后勤补给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至于军粮的种类,就不像现在的那些压缩饼干、军用罐头那么考究了,也就是根据地域的不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以汉末及三国时期为例,像北方的袁绍及曹操政权,他们的势力范围与士兵主要来源都在北方,就自然以黍(小米)、麦这些为主了。比如曹操在攻打袁术时军粮吃紧,就借粮官王垕之头稳定军心。而这位悲摧的王垕所背负的罪名就是用小斛给伙房里分发了黍米(当然是曹操故意为之);而南方的孙权军团因地处鱼米之乡,他们的军粮就是稻米为主了;当然蜀汉的刘备军团也是以稻米为主

另外,古代大军征战四方,除了从后方带来的补给,也常常在用兵之地抢粮。比如诸葛亮五出岐山,在垅上跟魏将张郃对峙时,就指使姜维、魏延他们妆神弄鬼,将张郃大军预作军粮的几千亩麦地割了个精光。

再如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官兵吃惯了肉,就以马肉牛肉做成的肉干为主要军粮了,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就是如此。当然,蒙古大军在攻略中原时,也是抢到什么吃什么。这些在金庸《射雕英雄传》里面就有所描写,虽然是小说,但有史学功底的作者也是写得比较合符情理的。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后勤补给断绝,连抢也抢不到了之时,那么就只有杀军马为食了。不过另有恐怖的史学记载,在官兵饿极了的情况下也有拿人肉为食的。据史学家考证,明末起义军张献忠的军队就是这样一支残暴之师。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军队吃什么军粮都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并无一定之规。

大国策


民以食为天,行军打战都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以见得作战的军粮是何等的重要了,可以说再厉害的军队,如果离开了充足的军粮也就等同于丢了半条命了。

那么,以前军队行军的军粮都有什么呢?军粮一般需求量大,而且要便于运行,还能长期储存。最早的时期,军粮一般是小米,然后加一些蔬菜、豆类熬成粥吃,有时只能吃吃野菜野果,有时也能吃点肉。到了汉朝,百姓开始吃面,军粮也就渐渐变成了汤饼和面疙瘩之类的面制食物。而到了唐宋时期,国家繁荣富强,经济空前发展,烧饼渐渐的成为了标配军粮。比如宋朝出征前,会下令城中制作干粮,如麻饼等,按量给茶、水等给士兵。明朝军队甚至还发明了穿孔烧饼,行军作战时背上一串。

当然,除了这些行军携带的军粮以外,还有一些野味,在一些影视文献中,也常常记载军队出去打猎以野味作为军粮。如一些野兔、山鸡等。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前有强敌,后无补给的时候,草根树皮甚至是人也都会是一种军粮。


霹雳火军事


古代的军粮在不同朝代是不同的,这也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就是小米,小米在中国军队占据最高的地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明粮草在战争中的地位,毕竟吃不饱饭的士兵是没有战斗力的。但是在古代保温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士兵吃上健康的食物呢,小米易保存,也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在唐宋之前,中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北方,北方适合小米,所以在唐宋之前军粮以小米为主,煮粥来作为军粮,里面加上一些蔬菜或者稀少的肉食,非常的粘稠。面食在当时不如小米好加工,自然面食就少了很多。在唐宋之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相较于之前的朝代有了很大的进步,军粮中也就逐渐有了面食,面食中是很少有馒头之类的,大多是以干饼一类的为主。同时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以及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军粮中就出现了大米,最经典的就是水泡饭,但是依旧是以小米占据大头,煮粥的蔬菜也多以酱或者腌菜为主。在明清时期,一些军队就携带穿孔的圆饼,方便携带,保质期长,可以随时食用。在部队出发之前,会有送行宴,期间会有酒肉来激励将士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