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高龄母亲的助孕攻略

随着“二孩”政策的出台,高龄妇女生育需求提高,妇产科医生面临新挑战。虽然现代辅助生殖助孕技术不断进步,但怎样满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的高龄妇女的生育要求,成为妇产科医生面临的临床难题。“好孕医生”针对目前高龄妇女存在的生殖问题,阐述中医对高龄妇女不孕或难于妊养的认识,及“好孕医生”改善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策略思考,为临床提供参考。

随着年龄增加,女性自然妊娠率和辅助生殖临床妊娠率下降,流产率增加,活产率降低,风险增大,母婴均易有并发症发生,早产、各种先天性异常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二孩”政策实施后有生育需求的≥35岁“高龄妇女”增多,给妇产科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为此,中西医对于高龄妇女生殖相关问题的探讨如火如荼。中医药在调经种子方面独具优势和特色,针对高龄生育探讨中医药助孕策略成为目前的热点话题。

中医药对高龄母亲的助孕攻略

『祖国医学对女性妊娠高龄的认识和界定』

● 《黄帝内经》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有“女为阴体,不足于阳, 故其衰也,自阳明始”之言。故女子以“阳明脉衰”为转折,“五七”成为肾中天癸由盛及衰的转折点,标志着女性孕育之力衰退的开始。高龄妇女指年龄≥35周岁的育龄期妇女,相应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女子五七”。

● 阳明脉衰,一则气血生化乏源,全身气血受其影响,面焦发堕; 二则脾胃后天之本不养先天,不充肾中元气,故肾气渐弱,天癸渐亏。妇女一生以血为用,经、孕、产、乳,数伤于血, 易处于“阴常不足”的状态,且“肾藏精,主生殖。胞脉者,系于肾”,“五七”以后,阳明脉

衰,气血生化乏源,天癸失资,冲任失充,一则难以成孕; 二则既孕之后,阳明之气不充,肾气失其资助,胞胎难于妊养。故临床高龄妇女多以血海不足,肾气阴虚为基本病机。高龄妇女妊娠问题归属于祖国医学“不孕”、“胎动不安”、“胎漏”、“堕胎”、“小产”等范畴,即难孕与既孕难系两大问题。

中医药对高龄母亲的助孕攻略

『中医药对改善高龄妇女妊娠结局的策略分析』

● 滋阴培膜、畅通地道、肥美土壤

◆ “土壤”问题相应于西医“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能原因有“子宫内膜薄、血供差”, 这与卵巢功能受损,雌激素水平不足及子宫内膜损伤,宫腔粘连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多与脾肾亏虚、金刃损伤和外感湿邪有关。而原有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基础疾病导致子宫内膜血供不足,不利于妊养胞胎;输卵管病变(输卵管炎症、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积水等)阻断“两精相搏”而不孕。中医认为此是“土地贫瘠、杂草丛生”的状态,应予以滋阴培膜、畅通地道、肥美土壤, 调理气血阴阳状态,去除“杂草”。

◆ 肾精为先天之精,肾精亏虚,精血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脾阴不足,不能濡养胞宫,脾虚不摄,子宫藏纳无权。故“土地贫瘠”多为脾肾精亏,胞宫失养,不能孕育胎儿,犹如贫瘠的土地不能长养草木。予以补肾健脾,养血滋阴,培补内膜,药用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党参、

◆ 外感湿邪,蕴久化热,湿热侵袭胞宫,湿邪阻滞胞宫,久则成瘀,胞宫脉络不通,功能受损; 经期或经期前后、产时和产后( 特别是小产和人工流产后)摄生不慎,外感内伤,或手术金刃所伤,使离经之血留滞体内成瘀; 瘀血久停,渐成癥瘕积聚,犹如“土地上杂草丛生”。胞宫脉络受损,肾虚血瘀; 瘀血阻滞胞宫、胞脉,冲任失调,地道不通,则不能摄精成孕。法应补肾填精、活血化瘀、通络助孕,或清热利湿,逐瘀荡胞,以纠正肾精亏虚,天癸乏源,冲任血海亏虚,并伴有瘀血内停,湿热蕴结,阻滞冲任胞宫的病理状态,改善子宫内膜血供,促进内膜发育,为受精卵着床提供良好的环境。输卵管病变( 输卵管炎症、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积水等) 导致的不孕,“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同样应归属于“土地”问题。“气血失和,瘀血阻络,胞脉不通”为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病机,临床上常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血瘀水停,治疗上应畅通地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治法,根据临床分型分别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活血逐瘀、利水活络。对于子宫、内膜或输卵管、卵巢存在病灶的患者,治疗之首要乃调理气血以改善卵巢功能,恢复宫内环境,增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改良或提高土壤质量。方用金铃四逆散、失笑散、五味消毒饮、桂枝茯苓丸、温经汤等,加薏苡仁、刘寄奴、浙贝母、鸡内金、牡蛎、夏枯草等利湿散结;三棱、莪术、血竭等活血化瘀; 虫类药如广地龙、水蛭、土鳖虫等通经活络。达到“肥沃土壤,去除杂草”的目的。

中医药对高龄母亲的助孕攻略

● 补肾益精、养巢培泡、优化种子

◆ “种子”问题相应于西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和体外受精周期中卵巢低反应状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则产生卵子的能力减弱、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表现为生育力减退、月经量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卵巢低反应是指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不良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卵巢刺激周期卵泡发育的个数少、血雌激素峰值低、促性腺激素用量多、获得卵子数量少和周期取消率高。

◆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

本,精之处也”,《诸病源候论》中亦云:“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的成熟和衰退;肾中所藏之精为化血之源,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故“肾气盛,天癸至”时,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才得以实现。若肾气衰,天癸渐 竭,则月经迟发或渐至停闭,孕育胎儿的能力将逐渐降低,直至丧失。《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阳化气,阴成形”,卵子乃属有形之物,需要精血之供养,故治疗应以补肾填精, 滋阴养血为主,养巢助泡,辅以治疗兼证,如活血化瘀、健脾祛痰化湿、行气疏肝解郁等。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墨旱莲、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桑葚子、菟丝子、续断、杜仲、白芍 等。同时在基于辨证之基础上,积极通利血气,使卵巢气血调畅,功能恢复,从而增加可获取优质卵子的概率,最终收获成功之妊娠。还需结合月经周期疗法,在经间期加促排卵药,如川芎, 石楠藤、鸡血藤,补骨脂等。

『交通心肾、滋养雨露、充培阳光』

◆ 《石室密录》云:“肾水衰者,则子宫燥涸,禾苗无雨露之润,亦成萎黄”。血海不足,肾气阴虚为高龄妇女不孕的基本病机。雨露充盛( 肾精充足、肾气旺盛、血海满盈) 是女子成功受孕的前提条件,故应先予调理冲任气血,土地得雨露滋润,则禾苗茁壮成长。当以滋阴养血,补肾填精为基本大法。可用阿胶、制首乌、熟地黄、当归、墨旱莲、女贞子、沙参、麦冬、石斛等滋阴养血; 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等益肾填精; 真阴不足可加龟、鹿二胶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待阴血渐

复,肾阴渐充,再酌情加用益母草、川芎、红花、桃仁、苏木、茜草等活血之品,使雨露充沛、土壤肥美。

◆ 《傅青主女科》有言: “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又“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为少阴君火,起于下焦,统领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主持全身活动的动力。相火主三焦,为少阳相火。相火具有蒸化肾水和腐熟水谷的作用。相火无定位,亦无定体,随所寄脏腑发挥作用,肾门之火是相火之源,三焦为相火之用,相火发于命门,畅行三焦,内寄于肝胆、心包、脾胃诸脏腑之间,总领人体之三焦熏蒸散布,遍及脏腑、经络、肢节、营卫气血等,为机体神明之用。故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安位,五脏六腑功能正常,三焦气化遍及周身,则犹如“阳光雨露”滋润“土地”,土载万物,水火既济,心明下安,孕卵静养。

◆ 如若“心不宁则肾不安”、“心不静则阴不足”。中医认为着床期子宫收缩频率增加,妊娠期间梦交,皆属于心肾阴虚,相火妄动。故治疗以调济心肾,包括清降心火,交济心肾; 镇惊降逆,交济心肾;滋养心阴,交济心肾; 舒心解郁,交济心肾。药用肾气丸合交泰丸加减治疗; 心气不足者,加用党参、茯苓、甘草、黄芪; 心阴不足者,用酸枣仁、当归、柏子仁、龙眼肉、生地黄; 心火偏旺者加莲子心、淡竹叶;肾阴虚者用生地、麦冬、龟板; 肾气不足者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 相火偏旺酌加知母、黄柏、桑叶;龙骨、牡蛎乃滋阴潜阳、收敛浮阳、宁心安神之佳品。以达到相火静,君火安,孕卵得以静养的目的。

“好孕医生”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自然规律及女性的生理病理特征,临证重视培膜促泡,使其在充满阳光雨露的环境中孕得上、育得出、生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