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擅长拼刺刀,为何淞沪会战中会被中国军队赶着跑?

tuoshan


日军擅长拼刺刀,在淞沪会战中被中国军队赶着跑?也太能幻想了吧。查遍淞沪会战的资料,也没有看见日军因为拼刺刀输了而被中国军队赶着跑的事吧。

爬楼看了一遍,回答中居然还有人在正儿八经分析日军刺刀和中国军队大刀的优劣,然后分析出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巷战中多次被中国军队赶着跑了。

还能说什么了?抗日神剧看多了吧。

淞沪会战长达三个月,是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有100多万,中国军队投入80多万人,最后伤亡了30多万人;日军投入20多万人,伤亡了四万多人,以中国战败撤退,上海沦陷而结束。

但是淞沪会战也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也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魂。不过拿着刺刀的日军被中国军队追着赶,还真的没这回事了。

一,战场上很少有拼刺刀的武士道精神。

电视剧中,日军崇尚武士道精神,似乎很乐意拼刺刀,其实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他希望的是速战速决。而在战场上,在有武器弹药的情况下,很少会有拼刺刀的情形出现吧。

拼刺刀也只有在双方都弹尽粮绝,或者一个城市沦陷后,巷战中才会有。而淞沪会战中,双方都不缺弹药,只是中国军队的武器相对落后,情报侦察工作也落后,战略方针上也有失误,蒋还存有议和的侥幸心理,最后导致了失败。

淞沪会战的三个阶段都很惨烈,中国军队打得无比艰辛。第一阶段攻没攻上去,第二阶段守没有守住,第三阶段在反击不了,议和无望的情况下,仓皇撤退。

日军是海陆空全出动,飞机,军舰、重型火炮,坦克全方位作战,不会轻易和你拼刺刀的。

二,会战惨烈,虽败却粉碎日军野心。

虽说没有题主说的日军拼刺刀输了,被中国军队赶着走的情形,但是在淞沪会战中,也的确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这里我想说说嘉善之战中的湘西人。

湖南人流血不流泪,在抗战中绝不退缩。

根据史料显示,湖南军队投入到淞沪会战中的有八万左右的兵力,这个是什么概念了?湘军占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吧。为此,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还专门编著了《湘军与淞沪会战》,专门记录湘军的浴血奋战和赫赫战功。

(淞沪会战中,嘉善之战的湘西人)

上图的照片是一群湘西凤凰人应征入伍时的合影,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戴着头帕,手上拿的是火枪和钩镰刀等简陋的兵器,就这样远离家乡,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这些人在嘉善之战后,几乎都牺牲了。

他们被编入128师,作为淞沪会战的外围战,上司给他们下达的目标是:坚守嘉善4天,以粉碎日军阴谋。

可是这支杂牌军靠着低劣的武器,硬是和日军血战了七天七夜,牵制了日军进攻的兵力。在这七天七夜里,日军只前进了11公里。一个日本人这样说:按照这样的速度,要想占领全中国,起码需要96年。


电视剧《十一公里》讲述的就是这段真实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在师长顾家齐的率领下,七千湘西子弟和日军鏖战了七天七夜,最后撤退的时候,伤亡了3000多人。他们都来自湘西凤凰,那只是一个小县城,3000多人就意味着城里的青壮男儿几乎都去参战了,沈从文的亲弟弟也去了。

嘉善之战后,伤亡了3000多人,凤凰城几乎是家家挂白幡、户户戴孝帕。

淞沪会战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正是有了他们的浴血奋战,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才被粉碎。但是拼刺刀,赶着日军跑,应该只是我们美好的臆想吧。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淞沪会战日军投入了30万部队,并占据着绝对海空优势,除陆军炮兵外,黄埔江上的大口径舰炮和天上的飞机轰炸给国军造成重大伤亡。与其被动挨炸,不如近身肉搏,这是落后的中国军队无奈之下的选择,堪称悲壮。

黄维后来回忆淞沪会战就一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



淞沪会战中期有很多次巷战和近战,中日两军只能刺刀见红,虽然老鬼子们拼刺技术了得,但是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数次被中国军队用刺刀赶着跑,有一定的特殊因素。

第一,淞沪会战蒋介石投入了70万大军,绝大部分是中国最能打的部队,像中央军的第一军、第五军、第十八军,以及湘军桂军川军等地方精锐,实际上已经押上老本了。这些部队经过十年内战 ,步兵战斗力并不弱,也都经过一定的刺杀训练和实战, 再加之报国热情高涨,白刃战中迸发出较强的水准。

1943年石牌保卫战,第11师胡琏部就用白刃战最后击溃日军第39师团。



第二,狡猾的日军很清楚,他们在兵力上不占优势,白刃战这种最消耗步兵有生力量的战法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吃亏的,所以经常会后撤防御,再用优势的陆海空火力杀伤中国军队,如果全靠拼刺刀解决问题,30万日军怎么可能击败70万国军。

第三,中央军的德械师和其它王牌部队,装备了相当数量的驳壳枪和冲锋枪,中国军队近战中对付一色“三八大盖”的日军具备火力优势,这些精锐国军不会蠢到像日本人那样退了子弹完全刀对刀,各色自动火器和手榴弹一起招呼,日本人是肯定要跑的。

后来的缅北反攻也证明了这一点,新38师和新22师装备大量美式冲锋枪,近战中完胜日本,汤姆逊和M3没等日军靠近就打得对手满身窟窿,可惜德械师在淞沪和南京拼光,之后也再无德式武器补充。



第四,日军普遍装备的皮制军鞋,野战结实,但非常不适合上海地区的多雨和泥泞,在近战拼刺中反而不如中国军队的布鞋和草鞋灵活;三八大盖枪身过长,也不利于在上海狭窄的街巷中白刃对战。

不过,也无需过于乐观评价淞沪会战的国军表现,国军毕竟火力密度是低水平的,武器和弹药都显不足,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构不成太有效的拦阻射击,一对一拼刺还是落于下风的,因为日军训练有素、身体强壮。反观后来的太平洋战场,美国人几乎不跟鬼子玩刀,就是突突,就是火力覆盖,日军也会意志崩溃。


度度狼gg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会战之一,中日双方前前后后投入的部队有上百万人之多,中国军队除了八路军和晋绥军在华北战场外,其他的如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川军、滇军、东北军、西北军这些纵横中国近代战史的军阀部队悉数上场,年轻的海空军也倾巢而出。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与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浴血拼杀三个多月,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和战斗意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

但是因为官兵素质、军兵种协调上中国军队远逊于日军,在整个作战期间基本上是中国军队死守阵地,迎战日军进攻直到守军全部战死在阵地上。当然,整个会战是从中国军队主动发起攻击开始,确实有过中国军队追杀日军的情况。

简单介绍一下。

在会战爆发前,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基本兵力是陆军第87、88师,8月13日会战开始后,远在西安的第36师紧急车运上海参战。这三个师是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由德国军事专家帮助按照德军的编制、训练方式、德式装备组建起来的3个大名鼎鼎的德械师。

最开始进攻的第87、88师因为受到多方掣肘,打得十分艰难。当36师上场后,攻击位置位于87、88师之间的天宝路一线,目标是汇山码头。该师所属215团2营首先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与日军展开街巷战。既然是街巷战就不可能没有白刃格斗!但是日军用坦克、装甲车塞住路口,集中火力横扫潮水般进攻的中国军队。最后,2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紧接着,36师另外两个团——212团和216团继续发起攻击,216团团长胡家骥身先士卒,率官兵与日军继续逐楼逐屋的争夺,顽强推进。在战斗中,胡家骥团长身中五弹,两名贴身警卫一个牺牲一个重伤。日军最终没能挡住中国军队的进攻,狼狈向外白渡桥方向溃逃。胡家骥则率部一路衔尾穷追,在逼近汇山码头时,胡团长第一个爬过日军设在这里的铁栅栏,官兵也随后跟进,冒着日军的侧射火力,继续追杀败逃的日军。跑到外白渡桥的日军最后走投无路,只好向桥南英租界里的英军投降。36师师长宋希濂见部队伤亡他打,并且友邻部队没能及时赶到,于是下令停止进攻。

汇山码头一战,36师没有任何重武器增援,基本上就是靠着枪械、刺刀、手榴弹这些轻武器与日军拼杀,并且多以街巷战为主,不可避免的与日军拼刺刀。最后以伤亡近6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余人,宋希濂因此得意的认为这是开战36师以来“最精彩、最激烈、功绩卓著”的一仗。

所以说到拼刺刀,日军固然凶悍野蛮,但是中国军队中也有以白刃格斗作为基本战斗技能为传统的军队,比如西北军。在1933年长城抗战中,西北军出身的第29军37师偷袭日军,就是在半夜三更提着大刀片摸进日军营房,砍下了数百颗日军士兵的脑袋。此事后来成为日军的噩梦!


大将军威武K


谁说的日军被中国军队赶着跑?被哪支部队?在哪个地方?淞沪会战十分惨烈,中国军人非常英勇,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没有让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野心得逞。

我觉得“抗日神剧”很害人,让很多人都误认为日军很脆弱,咱们可以轻松打败日本。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查了一个小时以上的资料,就是没找到拼刺刀日军被赶着跑的记载。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打了三个月时间。中国出动了近80万精锐部队,打了3个月,死伤30万人。

在战斗当中,有一些阵地存在拉锯战,阵地的攻守防会经常变化,但是这绝对不能说成是日军被中国军队赶着跑,因为抢到这些阵地,是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的,没有一句话说的这么轻松。

说说拼刺刀的吧,9月2日至9月5日,中国军队第98师夏楚中部防守防守月浦、宝山一带。日军为了攻占这里,连续几天配合军舰、飞机、坦克猛烈进攻,98师伤亡惨重,他们与日军反复进行白刃战搏斗,因牺牲人数过多而撤出阵地。9月5日上午,98师583团3营500多人,在营长姚子青的带领下,与日军血战到底,除了一个人奉命突围汇报战况外,其余全部牺牲。

再说一次川军团的白刃战(当时除了中央军之外,全国的“杂牌军”也都纷纷赶来参战,包括湘军、川军、桂军、粤军、黔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第20军134师402旅408团奉命收复顿悟寺。这个团实际上只有两个营的兵力,而且装备水平很差,根本无法和日军相比。

所以团长向文彬决定采用白刃战的方式,夺回阵地。他们等到夜晚,向文彬团长亲自率领部队冒雨冲向日军,最前面的尖刀排冲到日军阵地前,只剩下了1个人!川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冲进了日军阵地,经过反复拼杀,终于用手榴弹和刺刀把日军击退。408团撤出阵地的时候,全团只剩下120人,连长全部阵亡,排长只剩下4人。

再说一下桂军的白刃战。桂军的战斗力其实算是不错的,10月21日的时候,桂军第21 集团军奉命从左右两翼向谈家头、陈家行进行反击。桂军反击部队采用刺刀冲锋的方式,对日军阵地进行猛烈进攻。桂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激战一夜才占领陈家行、桃园浜。但是很快日军就组织了猛烈的炮火反击,尽管桂军作战勇猛,但是在日军猛烈的攻势下,伤亡非常大,这次反击以失败告终。

还有著名的十九路军,这支精锐部队与日军血战33天,伤亡约三分之一。

日军当时配备了大量的飞机、坦克、火炮,装备水平很高。而我们的很多战士连坦克都没有见过,就这样还能坚守这么长时间,让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被彻底粉碎。

中国部队靠的不是运气,靠的也不是什么神功附体,我们靠的是流血牺牲,靠的是勇敢的拼杀,向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七追风


这个问题是一个伤感史重现,当年的松沪会战,国民党高层并没有想真正与日军作战上海。松沪会战,本来是个绝好的防守反击机会,进入南方的日军,会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陷入被动,国民党的主战派,多次提出利用运动战,分梯次,多方位袭击日军对南方的增援,真正与日军展开较量。

松沪会战,本来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由松沪会战真正开始全国抗战,可当时的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官,想用妥协退让换来国际社会的干预,这种侥幸心理让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占尽便宜。当时参加松沪会战的有保定陆军学校,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三个军事学校组成的五个教导团,国民党有63万部队参加了松沪会战。

在松沪会战的开始,日军遭到重创,松沪会战的第一周,歼灭日军六万八千多人,松沪会战中,表现突出的是国民党73师,89师66师和五个军校教导团,教导团在上海外滩与日军进行十三次战斗,九次白刃战,共歼敌2万6千日军,云南讲武堂教导团团长懂海明,带领教导十九团,夜袭日军弹药库,打掉日军169师团指挥部,打死师团长三本一郎。

在松沪会战中,最著名的一场白刃战是教导七团一连的外滩阻击战,连长赵强民带领一连,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冲出阵地,面对十倍于我的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当时的一连,全是保定陆军学校的精英,排列有序的组合,进退章法严谨,那是一场棋逢对手的厮杀,一连居然遇到的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一批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战场成了两种传统,两种精神的比拼。一连的刺刀,最后已经无法刺尽日寇体内,刀在日军的血内变得弯软,他们只能用枪体,拳脚。一连长赵强民铁掌毙敌37人,三排长吴真,金刚腿踢死日寇43人,这在【松沪会战口述史】中可以看到具体的记载。教导七团和十三团及时赶到,一连以伤亡十三人的代价,在白刃战中毙敌1009人。创造了抗日白刃战的奇迹。

松沪会战的下级官兵,抗日情绪高涨,不怕牺牲,只是国民党的抗日策略出现了问题,造成松沪会战最后失败。


白这个颜色


日本擅长拼刺刀,是用牛板筋做的梗吗?

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至少纵横看过的大部分关于淞沪会战的资料都没有中国军队赶着日本跑的情形,更别提什么拼刺刀了。

关于拼刺刀这个梗,我就想问问,是不是牛板筋做的,我怎么咬不动啊!

日本人的确擅长拼刺刀,这个的确不能否认,以当时国军训练的程度和士气来说,日本军人在和国军一对一拼刺刀的情况下,中国肯定不是日本的对手,但问题的关键中,中日战争往往中国数倍于日军,如果日本人愿意拼刺刀,中国未尝不敢一对一。

淞沪会战是一场近代中国最大型的对列强入侵的会战之一,国军投入将近八十万人,而日军投入三十万人,相对来说,日本的武器比国军先进的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重火力打击,海军舰队的远程打击,以及制空权等等现代战争中重要的争夺点,中国都没有。

中国的防御工事还停留在军阀混战时代,面对日本人的现代化火力打击,中国的防御体系简直就是五毛钱特效啊!

所以,为了避免日军的重火力打击,因此会选择等日本靠近了再打,或者干脆把日军放到战壕里打,这样做的好处是,日本的重火力会等到日本步兵解决战斗之后再进行打击。

然而真到了拼刺刀的时候,中国也没有拼过日本,因为在枪的上面加一把小刀,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对国军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所以,二十九军会有大刀队!

真正的战场没有人跟你玩武士道精神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从来就没有输给过日本,近代史之后,日本凭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才逐渐赶超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胜中国,实际上,当时日本胜的也只是体制上不如日本的清政府而已,真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说,中国未必会虚日本。

为什么会有拼刺刀这个梗呢?在日本人看来,崇尚武士道精神,因此,不忘劈砍的精神,其本质上和清军不忘骑射一个道理,在英法联军侵华时候,八旗铁骑被英法联军打的是魂飞破灭,因此,武士道这种冷兵器时代的精神,也只是精神而已,不到万不得已,日本根本不会跟你拼刺刀。

在现在的很多抗日神剧中,动不动日本鬼子就不打枪了,要和中国拼刺刀,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根本就是在歪曲历史,也不符合人性和常识,能用一枪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用刺刀。

打仗不是过家家,不是演戏,而是真刀真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了胜利双方都会不择手段,日军在侵华期间的卑劣手段更是令人发指。

尤其是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研制细菌战,真正的武士道精神难道就是这种下九流吗?

所以说,任何对日本人的洗白,都是一种不要脸!

淞沪会战的时候中日双方都不缺子弹

另外,淞沪会战的时候,中国出动的全是精锐,其中光德械师就上阵不少,基本全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武器弹药也都够,根本就没到要拼刺刀的地步,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有枪有子弹的话,没人会去拎菜刀的。

而日本人更是寻求速战速决,以日本的国力来说,根本不允许日本进行长时间的扩张战争,一旦战争陷入僵持,整个日本都将被战争的机器压死,并且当时日本号称三个月灭亡中国,用刺刀真的不赶趟。

淞沪会战的时候,我们的确失败了,而且败的很惨,这一点,我们要勇于承认,但是,要记住并不是我们打不过日本,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武器的差距上,所以,不要用拼刺刀这种牛皮筋做的梗来展示我们的自负。

知耻而后勇,才是硬道理!


史论纵横


我给你看以下这段...你肯定就不会这么想了。 1937年8月12日,第88师从无锡、江阴紧急移防上海。次日,淞沪会战爆发,作为清一色德式装备的主力部队主力之一,第88师冲在了最前面,其战力、其士气不言而喻。 11月5日,日军第10师团登陆杭州湾金山卫成功,形成对淞沪前线中国第三战区部队的包抄之势。

为避免全军覆没,蒋介石无奈下令“转进”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命令第88师暂不“转进”,继续坚守闸北抗敌,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期望人家能伸出援手。 孙元良分析了面临的战场形势后,认为坚守只能是无谓牺牲,没有任何取胜或者逆转败局的可能,不如选拔一支精干部队坚守几个主要据点,掩护大部队撤退。这样既可以减少伤亡,又可能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这个提议得到了顾祝同的赞同。于是,孙元良把守卫闸北最后阵地的重任交给所属第524团l营。后来才有了该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为450人的加强营)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


李三万的三万里


不知这个所谓淞沪抗战中国士兵在白刃战中追着日军士兵跑的说法出处是哪里。

从武器、训练和组织角度上看,白刃战中中国士兵占据优势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首先白刃战并不是脑子一热就往外冲,任何一方发动白刃战,都是基于一些考虑和战场环境而做出的决断。对日军而言,在掌握技术兵器优势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通过炮兵和航空兵来对中国军队展开单方面杀伤,唯有在判断中国阵地的火力核心,例如机枪等已经被摧毁,且整个组织体系已被彻底削弱的情况下,才会主动发动白刃战。而中国方面发动白刃战则是考虑到日军具备绝对火力优势,如果通过白刃战将战斗拖入混战,那么日军的火炮和航空兵优势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但是,如果是中国方面主动发动白刃战,那么就必须与日军接近到50米以内的距离,在没有特殊地形,例如城镇等掩护下,中国军队在火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如何一步步接近到50米是个巨大的问题。因此比较可能出现的是日军主动发动白刃战,中国方面应战,此时中国部队的防御体系已经被打破,火力和士气也会遭到削弱。

更糟糕的是,当时中国军队大多是缺乏白刃战训练的。我看有些人提到所谓德械,实际上德国人在白刃战方面的研究不如日军,跟苏俄这样喜欢打近战的军队是不一样的。而且中国方面步枪和刺刀也适合跟三八式加三零长刺刀去打白刃战,身体素质、训练、装备都不如日军,如何可能出现追着日军的情况?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有过中国士兵在上海市民支援下在弄堂里追杀日军的记录,但这个情况有着明确的前提,首先一二八中国方面追打的是上海特别陆战队,日本海军的带枪水兵,拼刺装备都不如旧日本陆军。而且城市巷战,在熟悉环境的老百姓引导下的中国部队进行渗透,是有备打无备,预先没有遭到过日军火力的削弱。这样的条件在淞沪战场上是很少出现的。


强武堂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第一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结果日本获胜,上海沦陷。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中国第一批参战的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来的两个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为国军之精锐,原是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


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还有两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加上空军、坦克的助战,占了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随着日本装备精良的鬼子兵的不断登陆增加,以及死抱着对九国公约签字国来干涉的不切实际幻想的蒋介石战略的形势误判,数十万将士在混乱中撤退成了溃退。

这场淞沪会战,中国参战总兵力为75万人,伤亡30万;日军投入28万人作战,伤亡4万多。虽我们伤亡惨重,但却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迷梦。

同时这历时三个月的战争,更是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忱,也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德国顾问后来总结说,中国军事最高当局缺乏果断、一致性和决心,是上海沦陷的原因。我认为,除了蒋介石策略的误判,与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水平差、兵员身体素质低的战斗力有关系。

日军狂热崇拜白刃战,喜欢拼刺刀,是受其法国军队强调火力掩护下的刺刀冲锋的影响,在战场上摆出一副同归于尽的亡命姿态罢了。

至于三八大盖,是日本专门为中国东北战场而设计的,由于技术的原因,拼刺刀时必须退出子弹。说鬼子在淞沪会战中被中国军队赶着跑,只是国人的臆想。


时过境迁08


凇沪会战,抗战史上又称813会战,是中日双方战争史上第一次大型会战。

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全面打响。当时国政府成立了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令长官、陈城任前敌总指挥。先后调集中央军、两广军、湘军、川军、贵军、滇军和税警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及部分省市保安总队,总兵力70多万人。

日方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在飞机、军舰、大炮护卫下,兵力22万余人。

会战持续了3个月,日方伤亡4万余人;中方伤亡30万人。最终中方惨败,上海沦陷。但其根本的意义是:彻底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是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并为中国沿海工业向内迁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诱导日军从东向西的战略方针。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枕。

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4名。可以肯定说:淞沪会战是抗战史最惨烈的会战。淞沪会战说明了两个问题,1,落后就要埃打。2,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就是当时落后、分裂的中国无奈拚刺刀的选择,堪称抗战史上的悲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