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李绂:李卫,考试办砸了,帮帮我 李卫:OK

1.事发背景:

鉴于人才难得,雍正上台后开始重开恩科,决定录取一批优秀人才为朝廷办差。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在保密工作十分严格的情况下,还是发生了试题泄露的事件。首先是副主考李绂在伯伦楼遇上贩卖试题的小贩,他花了七十两买下了。

李绂这人书读的多,但是是个直肠子,遇事不知道转弯。便把试题拿给靠山王老三胤祉。胤祉聪明得多,叫李绂千万不要打开看,真到了考场的时候再打开看不迟。为什么胤禛叫李绂千万不要打开看呢?因为此时还没有开考,谁都不知道考题是什么,如果此时擅自打开,除了和出题的雍正皇帝对题之外,你根本无从知道真假,泄密之人可以瞬间销毁证据,让你吃不了兜着走,那你李绂就是有千万张嘴也说不清了。这就是胤祉厉害之处。

《雍正王朝》李绂:李卫,考试办砸了,帮帮我  李卫:OK

待到开考的时候,李绂发现试题果然已经泄露,于是先和主考张廷璐商量,要求立即停考,上报皇上。但是科场自古事大,张廷璐此前与弘时是有交易的,这题就是弘时泄露的,张廷璐想压住不报。但是直肠子李绂不干了,脱了官帽直奔老三胤祉处,说明了情况。

这回还是老三胤祉聪明,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去找回京述职的李卫,说只有他管得了。

老三身为郡王,为什么自己不管,让李绂去找李卫管呢?难道亲兄弟还不如一个办差的奴才吗?

且李卫当时只是江苏巡抚,要是发生在江苏地界,他还有权限可以管一管,可这是发生在京城,他有什么资格和权限去管科场舞弊的事儿?搞不好,这是要杀头的,他是不是胆子也太大了?

2.老三胤祉的逻辑。

发生科场舞弊这样的大事,雍正可谓脸面不保。他想发现一批人才,既是为了朝廷办差,也是为了笼络人心,发展一批自己人。士为万民之首,考取功名的基础是读书人,老三胤祉恰恰是朝廷清流的考上,严格来说,他也是读书人的靠山。不管这些读书人是不是真才实学,是不是鱼龙混杂,但归根结底,还是读书人,是士民。

如果老三胤祉自己前去揭发这件事,也不是不可以,说不定还会得到雍正的赞许。但是这是不是背叛了士民呢?这就会让那些将他作为靠山的读书人寒心,从此也就会失去读书人的支持,反而落下读书人的骂名了。

所以,老三胤祉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去揭发这件事的。但是既然李绂告诉了他这件事,他又不能当作不知道,如果那样被雍正知道了的话,就会落下个“知情不报”的罪名,他也受不住啊。李绂又是朝廷清流的领袖,虽然李绂自己是个书呆子,遇事不知道怎么办,但是老三胤祉可不能把这件事往外推,还得给他出主意解决才能了事。

老三胤祉知道李卫在京城,要是李卫恰巧不在,老三胤祉不知道会出什么主意。估计他会跑去找老十三胤详了。反正一条,他自己不会出面揭发的,不然他就不是靠山王了。

3.为什么李卫敢管科场舞弊案。

《雍正王朝》李绂:李卫,考试办砸了,帮帮我  李卫:OK

面对这杀头的案情,李卫居然当仁不让,他只是个江苏巡抚,怎么就敢管京城里的事儿了呢?

第一,李卫与雍正的关系太硬。李卫是雍正当王爷的时候在江南筹款赈灾时收留的乞丐奴才,是雍正一手培养起来的,对雍正尽忠职守,不忘恩情。雍正十分信任李卫,虽然李卫大字不识一箩筐,读书又少,但是却把巡抚的担子交给他来做,可见雍正对其的重视和器重。当然,李卫也不负雍正的厚望,在职期间,屡屡做出让雍正满意的事情。老三胤祉深知李卫和雍正的这种信任关系,所以,他让李绂去找李卫,起码,将这件事的风险转嫁到李卫头上,比转嫁到其他任何人头上要强得多。

第二,李卫有兵,可以便宜行事。恩科考场是天子门生的大会试,自然也少不了兵员的监督看管,但是仅限于考场之内的巡视和监督,兵员人数有限。既然像李绂这样的副主考都拿主考张廷璐没有办法(主考应该是正一品或从一品大员),一般的普通官员既没有权力管,就是管也很难管得下来,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张廷璐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下不来台。但是李卫就不同了,他虽然是江苏巡抚,但是却有带兵之权,同时巡抚也是封疆大吏,一品大员,对付一个没有兵权的一品主考,还是绰绰有余的。

《雍正王朝》李绂:李卫,考试办砸了,帮帮我  李卫:OK

第三,李卫不按常理出牌,以抓取证据为要。这大概是李卫的强项,因为他知道官场的潜规则,只要找到证据,任你是一品主考还是什么,都无话可说。所以,当李绂要李卫包围伯伦楼抓小贩的时候,李卫却跑到考场找证据,因为只有此时,才能在考场上捕获证据,有了真凭实据,张廷璐就无话可说。这也是李绂和李卫的区别,李卫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事情自然就好办得多了。他知道,这样的事情要证据,没有证据,万事徒然。

综上所述,李卫之所以敢于越权办这件事,凭的还是雍正对他的十二分信任和支持,也凭的是他一颗忠心赤诚。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但凡是具有李卫这般精神,雍正又岂会轻易去伤害而寒人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