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醫聖張仲景,治療嘔吐,只用了一個兩味藥的經方

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经方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張仲景的方子以小而精著稱,臨床使用常作為基礎方加減。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金匱要略》裡的一個小方子——小半夏湯。

這個方子組成只有兩味藥物:半夏、生薑。《金匱要略》原文記載:“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解,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经方

這段話對於小半夏湯證的描述最典型的症狀是嘔吐,因為嘔吐必然伴隨著津液的大量流失,所以正常情況下頻繁嘔吐的病人必然會口渴。但是小半夏湯證的病人是嘔吐但是並不口渴,這就說明胃中必然存有大量水液。張仲景認為這一病的病機在於“心下有支飲”,心下也就是胃脘部,支飲作為水飲邪氣的一種,是體內水液停聚而轉化成的病理產物,其質地相較於痰來說更清稀。

在《金匱要略》還有一段關於小半夏湯證的記載:“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飲食水谷不能下嚥,是胃寒不能收納水谷,水飲邪氣停滯於胃脘,胃氣不降反上逆而為嘔吐。

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经方

小半夏湯的組成:半夏18克、生薑15克。當中包含的半夏、生薑都是止嘔的良藥,被後世醫家作為止嘔的基本方。這個方子所針對的嘔吐是水飲阻遏胃氣所致,該證的嘔吐特點是嘔吐清水、稀痰,但不會感覺口渴,病者可以伴有脘腹痞脹,腸間水聲漉漉。飲為陰邪,其性必寒,停滯胃脘則導致胃寒嘔吐。

方子當中的半夏,味辛、性溫、有毒,有很好的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以及消痞散結的作用。而生薑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作用,擅長於溫中止嘔。可以針對停聚於胃脘的水飲邪氣,以辛溫的半夏溫化水飲,以辛散的生薑發散水飲。水飲得除,胃脘之氣和暢,嘔吐自然消除。而且用生薑與半夏配伍,既可以解半夏的毒,又可以協同增強止嘔作用。

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经方

但是,一定要注意生半夏是有毒的,《雷公炮炙論》就記載到:“將半夏投於水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而且張元素認為:“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半夏溫燥之性強,津傷口渴的患者切不可使用,而且孕婦也是要夠使用的。

一千多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治疗呕吐,只用了一个两味药的经方

Hello,夥伴們

長按二維碼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