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墓葬在哪里?

小林林的想法


朱允炆的墓葬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如问,朱允炆有墓嘛?

燕军攻入南京之后,皇城大火,灭火后,有三具烧焦的尸体,经太监辨认,是皇帝、皇后、太子

那么争议就在建文帝是不是去世了?

第一,建文帝没有去世

朱棣登基后,对忠于建文帝的臣子,剥皮、下油锅,他们的女眷罚做官妓,并且实行‘转营’(轮流送到军营),一个女人一天要被二十多个人凌辱,还有专人时刻给朱棣汇报,死了的下圣旨喂狗

这TM就是变态,对无辜的女人都这么残忍,建文帝要是落朱棣手里,结果不言而喻

如果,建文帝隐姓埋名,最多的传闻就是做了和尚,不管他做了什么,失去皇位之后,终其一生别说夺回皇位,就是小一点动乱也跟他没关系,很明显他就算没死,也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的墓葬,几百年了,谁知道在哪

第二,建文帝确实去世了

一般情况,王朝更替,新建立的王朝都会对前朝尊重有加,修缮陵墓的事数不胜数,更别说是本朝的皇帝

可是,朱棣不仅没有尊重他这位侄子皇帝,甚至抹除他的存在,将洪武三十二年延长至洪武三十五年(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三十二年为建文元年,朱元璋要是知道自己多活了四年,估计挺开心的),并且更改历史,删除建文帝一切记录,还谎称自己是马皇后亲生

1595年10月,万历皇帝,恢复建文帝的年号

1644年7月,南明君主福王朱由崧定朱允炆庙号‘慧宗’,谥号‘让皇帝’

人都不存在,怎么会有墓?

最早知道朱允炆还是小时候看徐峥、张庭主演的《穿越时空的爱恋》,小呆瓜和小丸子,当时跟姐姐一起看,还为朱允炆失去帝位愤愤不平,而姐姐只关心朱棣的扮演者长的很帅,转眼已各自成家,童真不在

希望看到这个回答的小伙伴告诉我,还记得朱元璋的老伙计是什么嘛?









飞哥讲历史


建文帝朱允炆墓葬在何方至今没有确切答案,全国“自称”是朱允炆墓的有五十多个,但可以确切的是,这些坟墓都不是朱允炆真正的葬身之地,想知道答案还得从朱元璋驾崩说起。

公元1398年6月,南京正是酷暑,朱元璋病倒了,到了24日,这位开创一代先河的皇帝驾崩了,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心爱的孙子朱允炆,六后,朱允炆据登上了皇位,后世称之为建文帝,朱元璋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的亲叔叔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一位贡妃所生,有野史记载,他的母亲是蒙古的一位公主,或许是遗传了游牧民族的基因,朱棣天生好战,在明朝各位将领的教导下,他成为了一名有勇有谋的勇士,徐达对他照顾有加,所以年长后他娶徐达的女儿为妻。

朱棣年长后,一直戍守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朱元璋所有儿子当中,燕王朱棣是战功最大的一个,可是朱元璋觉得他有些目中无人,并没有得到青睐,他更加喜欢长子朱标,朱标为人善良,待人温和,又饱读经书,按照古人继承制度,立嫡长子为太子无可厚非,朱棣虽有些不甘,但他此时也是心服口服。

可没曾想,太子朱标年仅37岁就病逝,朱元璋很是震惊,朱棣此时也很兴奋,太子病逝,那么他就成为那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可是朱元璋还是不喜欢朱棣,临终前将朱允炆立为接班人,这引起朱棣强烈不满。

论打仗能力,论学识,论胆量,乳臭未干的朱允炆都不及朱棣,所以他的不满很正常,朱元璋这么做,朱棣的心中就种下了造反的种子。

朱允炆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登基后,他没有正确分析形势,朱允炆只是觉得自己的权力太小了,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蠢事,在政权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就对诸王进行削藩,但是削藩要怎么削呢?

有人就建议了,先削最强的燕王,也就是朱棣,他拥有十多万强兵,威胁很大,但又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燕王有功,也没有犯过错,这样做难以服众,争来争去,他们决定取中间的来削,那就是周王,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干掉周王,燕王的实力就会大减。

没过多久,周王的儿子就把自己的老爸给告了,说他有造反的意图,于是周王全家被贬为庶人,迁至云南居住,随后建文帝又削了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贬为庶人,这些全部在三个月内发生,削藩的理由也是漏洞百出,建文帝这么一闹,诸王们都惶惶不得终日,加上建文帝又大肆贬低武官,抬高文官的地位,导致宫中大量的官员被贬,武将们因此对皇帝产生不满。

朱棣看到侄子闹这么一出,知道自己被削是早晚的事,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也没办法确保自己能够一直不犯错,于是他一边装病争取时间,一边让儿子去为战争做准备。

造反需要理由,朱棣想了很久,终于从《皇明祖训》中找到借口,号称清君侧,朱棣对外称建文帝被身边的皇亲国戚威胁了,所以才做出如此多荒唐的事迹,这些祸害需要铲除,所以称自己的举动是为国“靖难”,甚至还正大光明地上书建文帝,告诉皇帝:“我要起兵帮你平定国难了”,这场谋反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开始只有十万士兵,建文帝至少有四十万精兵,可朱棣是个笼络人心的高手,在他的鼓舞下,所有将士全心战斗,而建文帝呢?他身边亲信大多是文官,对管理朝政还有点用,可打起仗来,都是乱提歪点子了,很快,建文帝就溃不成军。

朱棣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带兵打进了金陵城,从此江山易主,靖难之役也到此结束,那么,朱允炆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朱棣提出“清君侧”的口令,也并非全是借口,对于自己的这个侄子,朱棣还是有感情的,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对朱棣很好,念及旧情,他还没有要杀掉亲侄子的想法,可是朱允炆看到江山易主,就一把火烧了皇宫,最终下落不明,朱棣进宫后,为朱允炆自焚而哭泣,并按天子的礼仪为朱允炆修建了衣冠冢,并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的消息,可是建文帝真的死了吗?他又去了哪里?

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这,建文帝的传说在民间一直兴盛不衰,但是在我国的西南一带,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是最多的,在今贵州广顺一带的石壁上,题有一首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贵州红岩天书,疑似朱允炆所留

这看似很符合朱允炆的身份,可这永远无法证实,其实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我想这可能永远没有答案,原因很简单,朱允炆如果没有死,无论他去了哪里,注定只能当个普通人,等他去世后,墓碑也不敢刻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普通人入土的方式都很简单,不会像皇家那样修建皇陵,而普通人的尸骨,几百年过去了,早就化为黄土了。

但还是希望有天证据能浮出水面,为我们揭晓这一历史疑案。


晓雨历史观


有人说成祖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成祖孙子派的)是找建文帝,这绝对胡说。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朱棣的皇帝来路不太正,有点李世民。通过威加海内外,万国来朝,显示正统加以补救。

郑和原姓马,回民,元朝云南色目人,从小跟有钱的父亲到麦加朝圣,是个伊斯兰。10岁蓝玉征云南,被俘成了小太监(明朝将俘虏的儿童全部变太监,是个传统)。在南京被朱棣,姚广孝带到北京,后成了亲兵,获战功无数!朱允炆真在南洋一带,早被郑和下西洋那个阵仗吓跑了,上那儿找?朱棣,姚广孝,郑和都是人精,这样找岂不弱智?再说朱允炆一文弱皇帝,要坐船,到语言都不通的异国他乡,就不怕海盗抢了?就不怕海里喂王八?所以朱允炆就在国内,我通过明史及有关资料分析,建文帝就在闽浙边界,活了49岁。

这结论从何而来?我有推论也有事实。一、当时朱棣靖难打到南京在内奸的帮助下攻入内城,停止进攻等侄儿朱允炆死,突然皇宫火起,建文帝不见了。二、心腹大臣齐泰,在朱棣过淮河时就到东南募兵,实际是考查退路,已将钱两布于相关寺院。三、朱棣登基后一直安排一心腹在长江流域找朱允炆,此人叫胡英(广),找人要秘密进行,打枪的不要。胡名义上是替皇帝找仙人张三丰。张三丰什么人,那是宋朝得道成仙的人,道教老祖之一,传说得道成仙了。他老人家如活到明朝,应该三百多岁了,胡代表皇帝找张三丰,属于上坟烧报纸,呼弄鬼的!胡找仙人,不去道观,也不上武当山,偏偏一个接着一个的寺庙转!这个工作很辛苦的,胡二十多年没在家过一个春节,到永乐十年,朱棣看他辛苦,召回京师封了个礼部左待郎(第一副部),但工作性质不变,继续找。找到没有?还真找到了。请看明史:在朱棣去世的前几个月,当时有一个人拼命赶往北京,恰巧朱棣最后一次出征,出长城在宣化打仗。这人到北京后又不怕疲劳,又快马赶到宣化。这人就是在外找张三丰的胡英,有什么事这么急,一定是有又急又大的事,甚至超过军情。找着张三丰了,肯定不是;有紧急军情,胡广不管打仗的事;莫不是找着建文帝了?应该是,胡英到了朱棣的野战帐篷,把朱棣从梦中吵醒,正要发火,一看是胡广,朱棣立马冒冷汗!这个不用多想,失踪二十多年的侄儿找到了,不然胡英多大胆,敢夜闯皇帝大帐。他们谈了什么,这个明史无记录,但明史记载君臣一直谈到天亮,以后胡没有再去找张三丰了,而是回礼部上班了。史上记载此后朱棣异常高兴,可能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一下放松了几十年的紧张神经,皇帝病了,并且一病不起,不久就找老爸朱元璋报到去了。如果你还要问,他们到底谈什么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根据情况分析至少应有以下对话:建文帝要胡英传话,请转告四叔(朱棣),四叔皇帝做的不错,我也年老体衰,出家几十年,对皇位已无兴趣!请四叔安心做皇帝吧。朱棣:胡爱卿以后多注意吾侄允炆的消息,死后悄悄安葬,在多地多搞几个坟。记住:此事只你我君臣知道。胡当即叩头:我替朱允炆谢谢万岁!这是分析得来的,信不信由你。一年不到,胡又出差闽浙交界处,这时的皇帝已是朱高炽,出差了半年!应该是安葬朱允炆!这样推算建文帝49岁。朱高炽下旨,解放了包括朱允炆儿子(仍被隔离)在内的有罪(其实无罪)大臣,包括灭十族的方孝孺

从此胡英没再出差,也不用出差了。


书华36


一说福建宁德,一说湖南


昨夜闲潭1973


在明太宗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