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滅秦而置十八諸侯,他為什麼不稱帝而稱霸王。這是延續戰國思維,還是反對秦始皇帝制?

坎坎且伐檀


項羽不稱帝原因有很多原因:

一、項羽是楚國王室出生,思想裡還是延續了戰國思想,這種格侷限制了他的想像。沒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和野心。

二、他是秦始皇的頭號反對者,他反秦的目的是要推翻秦,報玩亡國之仇。所以在他打心裡排斥秦王朝建立的郡縣制,肯定不會延續秦始皇的帝制。

三、從個人性格來講,項羽虛榮心太重,急著榮歸故里享受生活,當時的條件下要稱帝最大的對手是劉邦,鴻門宴上他沒有下定決心殺劉邦就可以看出他沒有稱帝的想法,他不願與劉邦這邊的勢力撕破臉。

四、項羽的手下都是分封制的思想戰國思想,對稱帝后的中央集權制度阻力較大。


牛史官


秦滅以後,功勞最大或者說當時最有威信的項羽為什麼不直接稱帝,許多人會有疑問。他沒有稱帝而稱霸王,還封分了十八路諸侯,這是為什麼呢?
要解讀這一段歷史,先要看看這段在正史裡是怎麼寫的

《史記·項羽本紀》:“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結合《史記》的記載,我認為,項羽不稱帝稱霸王,分封諸侯有以下幾個原因:

禮法的正統性

周以禮作為統治的基本手段,雖然自東周鄭莊公公然和周天子對陣開始,禮崩樂壞,但作為六國的舊貴族還是要講究一些禮的,做事要合乎天下人的基本看法,簡單來說就是服眾。

秦僅十五年就被滅,六國的舊貴族很多還在世,在百姓潛意識裡還是國君(諸侯)最尊貴,雖然已經國滅,在六國百姓心中國君還是國君,不可能當平常人對待。而六國的貴族身份次於國君,也是很尊貴的,再次之是大臣、將領。項羽屬於那一類呢?他是楚國貴族,名將項燕的長孫,在鉅鹿之戰打響了名號,在身份上屬於有大功的貴族。但貴族畢竟不是國君,項家也從未成為過諸侯,所以,在禮法上,項羽擔心自己稱帝身份不夠,不能服天下。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項羽是做了努力的,第一步就是封分諸侯。《史記》原文上面引過,文中項羽對將領們說的話就能說明他封分的目的,他的意思就是說,大家起義之初,暫時擁立諸侯後裔為王,好名正言順的聚眾反秦。但是真正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是包括項羽在內的諸位將領,只有義帝沒有功勞,本來就應該瓜分他的土地,封大家為王。

這裡很明顯,項羽想要天下認同幾件事:

一、諸侯的後裔當王是反秦的需要,其實他們沒有功勞;

二、平定天下的功勞在各路將領,應該論功行賞。

當天下人認同了這兩點,自然諸侯及其後裔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就下降了,相反有功將領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就上升了,長此以往,很可能蓋過諸侯及其後裔。這樣的話,有功將領代替諸侯就合乎“禮法”了。而項羽本人毫無疑問是最有功的將領,還是貴族,身份高於其他有功將領,那時再稱帝就順理成章了。

削弱各派力量

在反秦戰爭中各家舊諸侯、舊貴族、有功將領都積累了不小的實力,項羽要靠一己之力把他們全平了有困難,所以要用一些辦法讓他們能相互牽制甚至相互爭鬥,以削弱他們的實力,之後再以逸待勞把他們都收拾了。項羽的辦法就是封分。


封分的具體內容很多,主要就是用秦降將堵劉邦,遷徙或縮小舊諸侯的封地,讓他們的手下佔他們的故地,項羽自己佔九郡,稱西楚霸王。“霸王”聽著就比“王”高級,估計有當年春秋五霸的“霸”那個意思,意思是眾王的首領(後世隋末還有一個薛舉效仿項羽稱西秦霸王)。

項羽封分時讓相互有矛盾的做鄰居,又讓舊諸侯讓地盤給自己的手下,目的很明顯——你們互毆,我收餘利。

緩稱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當時楚懷王還在,被項羽尊為義帝,但沒有什麼實權,權利把握在項羽手裡。項羽不馬上稱帝估計有和歷朝歷代的權臣一樣的想法,自己已經權傾朝野,皇帝是傀儡,稱帝又何必急於一時。曹操是這樣想的,司馬昭也是,朱元璋也是。


也有反例,袁世凱當大總統的時候反對聲不算太大,可一稱帝,立馬天下聲討。

所以,項羽先來個凌駕於諸王之上的霸王幹著,等時機成熟再稱帝。

雖然接下來的發展出乎項羽和範曾的預料,分封諸侯的做法是為劉邦做了嫁衣,但他們最初定下的計劃其實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如果劉邦沒有重用韓信,估計那段歷史會基本按項羽、范增的計劃那樣發展,項羽還真有可能實現他指著秦始皇說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

綜上所述,項羽並非想延續戰國的封國制度,也不是對秦始皇的郡縣制有意見,他稱霸王封分諸侯是為正式稱帝做準備。

我是卷舒風雲潤天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卷舒風雲潤天地


項羽封分18諸侯,自稱西楚霸王這個事情我們需要來細細分析。這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所決定的,由改朝換代的規律所決定的。

首先我們我們來說說秦末楚漢的歷史。秦末自陳勝揭竿而起,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只要能拉起人馬佔領山頭,便能稱王稱。後來比較出名的如項梁項羽叔侄、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劉邦蕭何的豐沛集團等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起家的。

再說說滅秦這件事。事實上,並不是項羽滅掉了秦國,只能說是他消滅了咸陽城秦軍最後的主力部隊。

當時的實況是這樣的,項羽在鉅鹿,邊打仗,邊談判,有效地消滅了秦軍最後的主力,對於秦王朝給予雷霆一擊,當然這也是項羽能夠在咸陽主持分封的主要原因。但是滅掉秦國,各諸侯全都出了力,武臣、韓廣、張耳、陳餘、田儋、魏豹等人,都是通過和秦軍作戰才得以光復了六國的土地,所以在滅秦上,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可忽視的。而且除了這幾個人,由劉邦蕭何主導的豐沛集團,更是滅秦的大功臣,劉邦的大軍從彭城出發,一路攻城略地,摧毀了秦政府的一道道防線,最終逼秦王子嬰投降。

滅秦之後,就到了項羽在咸陽城主持封分的事情了。對於這個事情,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在場所有的諸侯都心知肚明,以當時各諸侯的實力,是沒有人可以像秦始皇一樣稱帝的,只能大家先各自稱王,然後再慢慢爭搶土地和人口。這就是當時各諸侯心裡的小九九。

當時其他諸侯之所以能夠同意由項羽來主持分封,只不過是因為此時項羽的軍事實力更強,誰都不會傻到無緣無故地和項羽作對。而項羽更加明白,自己和各諸侯之間不是統屬的關係,只是盟友關係,倘若自己處事公道的話,可能大家會尊稱自己一聲大哥,否則定會被群毆。

自古就有言:好漢不吃眼前虧!項羽能在咸陽城自封霸王,與各諸侯平起平坐,這足見其膽識與謀略。若不然,他能不能走出咸陽城都需要畫個問號!


盛說紛紜


所謂的十八路諸侯是在反秦過程中壯大的起義軍,不是項羽置的,無論項羽封不封這些人,這些人都算做是獨立的勢力,並且不是項羽能夠控制的。

項羽在滅亡秦國後,就面臨很多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最為緊迫:



1、滅秦後,是像秦始皇一樣稱帝,還是回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狀態?恢復戰國晚期的政治秩序?

2、如何對待這些反秦的十八路諸侯?

針對第一個問題,項羽的反應很明顯,就是選擇回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的狀態,再作下一步的打算。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不能以今天開上帝視角來看待當時的政治問題,我們今天知道秦始皇的郡縣制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在當時的時代,除了秦始皇、李斯、劉邦等極少數人這麼認為外,大部分人,包括秦朝中央政府中都有很多人反對實際郡縣制,主張恢復分封制,包括秦始皇當時的丞相王綰、博士淳于越等絕大部分秦政府官員都認為分封制好於郡縣制,就更不要說這些反秦的起義軍了,在當時佔主流思想的是恢復分封制,而郡縣制則是非主流思想。

項羽出生於戰國晚期,是原楚國的貴族,上將軍項燕的孫子,項羽無論於公於私都更加傾向分封制,於私,秦國殺了他的爺爺和族人,於公,秦國滅了他的國,毀了他的貴族生活,項羽當然會實行分封制,況且當時很多人認為秦國的滅亡是由於郡縣制造成的,沒有分封自已的貴族,沒有諸侯王來勤王,才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被滅亡,有這種思想的,還包括劉邦。



既然實行分封制,就不可能稱帝,包括分封時自稱西楚霸王,也能看出項羽不想稱帝,當然也有其它原因,後面再說。

既然項羽想恢復戰國晚期的政治秩序,就必須實行分封制,也就回到了第二個問題,如何對待這些反秦勢力?

我們先看一下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有哪些:



1、封楚王熊心為義帝

2、封自已為西楚霸王

3、封劉邦為漢王

4、封秦國降將章邯為雍王

5、封秦國降將司馬欣為塞王

6、封秦國降將董翳為翟王

7、封原魏王魏豹為西魏王

8、封趙國國相張耳的部下申陽為河南王

9、封原韓王韓成韓王

10、封趙國將領司馬昂為殷王



11、封原趙王趙歇為代王

12、封張耳為常山王

13、封英布為九江王

14、封吳芮為衡山王

15、封原楚國上柱國共敖為臨江王

16、封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17、封燕國將領臧荼為燕王

18、封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19、封齊國將領田都為齊王

20、封齊國將領田安為濟北王



仔細研究一下項羽的這個分封,你會發現有很多的名堂,項羽的這個分封很大可能是范增的意見,這個分封對項羽自已是很有利的,但是對有些諸侯可就是不公平了。

一、原來六國的王基本上是被遷移分封,目的就是削弱這些原六國的諸侯王勢力,如原來的趙王趙歇被封成代王,遷移分封;原來的燕王韓廣被為遼東王,遷移分封;原來的齊王田市被封為膠東王,遷移分封;而原來的韓王韓成雖然沒有被遷移分封,但是韓成被項羽扣押了,不讓他回封國,原因是因為張良幫忙劉邦,後來項羽還殺了韓成。



二、原來六國實力相對較強的國家都被分成幾個相互制衡的國家,避免一家獨大。如原秦國關中之地,被封成三個秦國降將,互相制衡;原來齊國的齊地也被一分為三,分別封了三個諸侯王,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獨大。

三、項羽把最重要的防範對象劉邦封在當時看上去還算偏遠的漢中及巴蜀地區,並且讓秦國三個降將牢牢控制劉邦的出川路線,以制衡劉邦。

四、沒有隨項羽入關的諸候,項羽沒有封,如彭越、陳餘;與項羽有私仇的諸候,項羽也沒有封,如田榮。



從項羽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項羽是故意而為之,就是故意這樣封的。項羽把自已封為西楚霸王,意思很明顯,就是恢復春秋戰國時期的思維,只有春秋時期只有霸王這個稱號,至於後面是否會統一天下稱帝,我認為項羽是走一步算一步,因為他非常年輕,當時才26年,有的是時間跟這些諸候來耗著。所以是先稱霸王,暫時不稱帝。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項羽當時的實力雖然是最強大的,在鉅鹿之戰前項羽的嫡系人馬只有五萬人,鉅鹿之戰勝利後,項羽的軍隊人數急劇增加,有可能達到20萬,當時劉邦的軍隊有10萬,其它諸侯王的軍隊合在一起也有20萬,項羽的實力不足以吞下所有的諸侯王勢力,只能是先分封,之後再逐個收拾。

而且項羽在26歲就被稱為天下霸王,肯定是非常的自傲,這個年齡就達到這麼高的地位,項羽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基本上是由著自已的性子來做事情的,以至於後來的最終失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國末年,天下大亂,六國貴族紛紛起兵,逐鹿中原。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破位於今陝西丹鳳縣東南的“武關”,繞過位於今西安市藍田縣城南的“?i關”,大敗秦軍於藍田縣南,屯軍於今西安東南白鹿原“霸上”。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好素車白馬,繫繩於頸,向劉邦投降,秦王朝至此滅亡。項羽違反楚懷王與諸將領所說的“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命令將士破關而入,於十二月中旬進至臨潼戲水,屯兵今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東南的“鴻門”,與屯軍霸上的劉邦軍隊短兵相接。


劉邦勢弱,鴻門宴後,項羽率領大軍進入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火焚咸陽宮殿,掘秦始皇陵,然後在戲下這個地方大封諸侯。說起戲下這個地方大有來歷,傳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笑失江山”,從驪山跑到此地被犬戎兵所殺,百姓嘲笑其“似江山為兒戲”,故將此地命名“戲下”。項羽在戲下共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項羽先遙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並採納了范增的建議,詭辯稱“秦有巴、蜀亦關中之地”,隨封劉邦為漢王,轄漢中、巴、蜀地,定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


為了防止劉邦越秦嶺再回關中,將原秦國故地關中封給原秦朝的三個降將:封原秦軍主將章邯為雍王,統轄咸陽以西之地,定都廢丘(今陝西興平市東南);封原秦軍長史司馬欣為塞王,統轄咸陽以東之地,都櫟陽(今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封原秦軍都尉董翳為翟王,統轄上郡之地,定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東南)。史書上將他們稱為“三秦王”,簡稱為“三秦”。秦國勢力被一分為三。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自漢中出故道暗度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佔有了關中三秦之地。

項羽封封趙國貴族趙歇為代王,統治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封趙王隨從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封張耳的謀士申陽為河南王,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封趙國大將司馬昂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趙國勢力被一分為四。分封過後,因趙國大將陳餘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陳餘聯合齊相田榮趕走常山王張耳,恢復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

項羽封齊國貴族田市為膠東王,統治膠東,定都即墨(今山東平度南);封齊國大將田都為齊王,統治齊地,建都臨淄(今山東臨淄東);封齊國大將田安為濟北王,統治濟北,建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齊國勢力也被一份為三。分封過後,因齊相田榮也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與趙國大將陳餘串通聯絡,在分封后不到三個月,就起兵反叛。田榮就趕走齊王田都,攻殺濟北王田安,後來又殺死膠東王田市。

項羽封燕國貴族韓廣為遼東王,統治遼東、建都物種(今天津薊縣);封燕國大將藏荼為燕王,統治燕地,建都薊縣(今北京西南);燕國勢力被一分為二。分封過後,原燕王韓廣佔住地盤,拒不去遼東,新燕王臧荼與之發生火併,將其擊殺於無終,並佔有遼東之地。

項羽封魏國貴族魏豹為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封韓國貴族韓成為韓王,統治韓地,建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封楚懷王嫡系共敖為臨江王,統治南郡,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

項羽封自己先鋒大將英布為九江王,統治淮南,建都六縣(今安徽六安北);封支持自己的鄱君吳芮為衡山王,統治長沙,建都邾縣(今湖北黃崗北);分封過後,最早追隨陳勝吳廣起義的首義功臣彭越也沒有封王,第一個直接起兵,猛攻梁地,為自己爭地盤。


項羽在滅秦之後共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使秦統一之後的中國又重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項羽刻意將戰國時期五國諸侯的後人從原來的富地遷往惡地,將一個國家分成幾個國家,以削弱其勢力。並將自己部將封到各國之間的富裕之地,監視制衡。此舉雖然削弱了原五國諸侯的勢力,但是確在五國諸王之間留下了很深的矛盾。項羽離開關中,迴歸彭城,派人殺死了義帝楚懷王,稱諸侯盟主。


項羽這個人比較怪,殺死了義帝楚懷王后,自己沒有當皇帝,而是心安理得地當起了諸侯盟主。終其原因,實則項羽也有稱帝之心,否則為何要殺掉自己頭上的名譽領袖楚懷王,只不過稱帝時機不成熟。按古代的政治程序,皇帝不是自封的,而是天下子民擁戴勸進。這種形式,哪怕走過場,如果擅自稱帝,那就“名不正言不順”。當時在反秦義軍崛起的各路諸侯中,多是六國舊貴族或其後代,有響噹噹的王者血統。而項羽的祖上,只是楚國舊將,並沒王族血脈。六國舊貴族在反秦大起義中,投機鑽營,本意都是復辟舊制,恢復一方霸權,自然沒人領唱擁戴和勸進項羽稱帝的高調。


後來雖然項羽把諸侯默認的滅秦名譽總統領義帝楚懷王殺了,但是天下諸侯並沒有順勢把他尊為皇帝。反而把項羽視為弒主叛上之輩,公開或暗裡和項羽鬧騰起來,項羽東征西討,疲於奔命,劉邦聯合五國諸侯王終於扳倒項羽,建立漢朝。或許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要的就是其相互攻殺,為稱帝掃平道路。只是項羽猜對了開頭,沒有想到結尾,結果被劉邦這個市井之徒摘了桃子。


聞道國學


項羽率諸侯聯軍40萬入關,所率是諸侯兵,估計項羽自己的軍隊最多20萬。

而劉邦有10萬軍隊在霸上(今西安市東)。

齊國兵馬沒有一起入關,估計兵力也在10萬左右。

還有一個彭越也沒有入關,雖然是遊擊部隊,大概也有3萬人馬。

匈奴在北邊虎視眈眈,南越尉佗在南邊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就怕你們不鬥,等中原幾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

滅秦三年,大家都缺糧,不光秦將章邯缺,項羽也缺。沒有糧草再戰獲勝很難。如果項羽要稱帝就要把各國諸侯國的兵都控制住,而除了一個九江王英布是自己的將領,其他都不是。

如果此時項羽稱帝,就會受到各方夾擊,勝算很小。只能把滅秦有功勞的都分封為王,然後再一一消滅和征服。

而劉邦稱帝不同,楚漢戰爭五年,六國立的王都差不多消滅了,就算還有餘孽,也成不了氣候了。其他諸侯也臣服了。韓信又不稱帝,就只有劉邦勢力最大,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了。總之項羽是當時“勢力”不允許。而劉邦運氣好。


豬豬大師


歷史上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他父親項燕在秦始皇時期戰死後,隨叔叔項梁到處飄蕩。後來參加反秦義軍,由於他的神勇被楚懷王封為王,他自稱西楚霸王,後來把楚懷王弄死了,自己當王。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下:

1、項羽出生問題,在當時那個年代,是講究出生的,他分封的那些諸侯很多是原六國貴族和秦國降將,項羽是楚國名將之後。

2、項羽擔心諸侯不服,他分封諸侯,而諸侯又願意臣服他的原因是,項羽神勇諸侯害怕,另一點是諸侯要從項羽這裡起步,分到兵力實權,有反秦的本錢。等諸侯坐大後,他們就不當項羽是帝王了。

3、項羽沒有深謀遠慮,得過且過,項羽勇武大於謀略,而身邊又沒有像張良那樣的治世人才。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留言和評論,謝謝。


華夏曆史館


公元前208年十月到公元前207年九月,項羽鉅鹿一戰消滅秦軍主力,使得曾經統霸天下的秦王朝名存實亡。項羽經此一戰更是名動天下,確立了其在反秦隊伍中的領導地位,儼然已經成為當時天下諸多反秦勢力中的“扛把子”。

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秦都咸陽,在一系列的“騷操作”下秦王朝徹底滅亡,留給項羽的似乎就只剩下“承天順命,繼位九五了”。可是,令人費解的是項羽並沒有坐皇帝,而是自立為“西楚霸王”,同時他又分封十八位諸侯王,讓他們各行其是,治理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筆者認為項羽首先是有實力坐皇帝,他之所以稱霸而不稱帝恐怕原因不止一個,這裡小編就淺談幾點因素。

1.夙願達成,稱霸得以彰顯其滅秦之功。

項羽是當年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算是六國貴族行列的人。他一生秉承“滅秦復楚”的人生理念。從一開始就打著恢復楚國的旗號進行反秦鬥爭。終於強秦被他親手毀滅,完成了夢想當然就要恢復原來楚國的輝煌,所以他自稱“西楚霸王”,預示著楚國後裔剪滅秦國,稱霸諸侯,也算是對祖國的一種致敬吧。從這一點看的話似乎稱霸是最能顯示項羽的功績的。

2.秦朝滅亡的教訓讓他不敢輕易嘗試皇帝寶座。

在當時,秦朝是第一個創立“皇帝”尊號的諸侯國。 那時君、公、霸、王似乎是很普遍的尊號,因為戰國時期就有很多的霸主存在過。“皇帝”一詞雖說是代表至高榮譽,但秦國卻是二世而亡,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都被滅了,自然“皇帝”的尊號也會被取消,項羽當然也就不敢輕易的嘗試坐皇帝了。

3.對自己的高度自信

項羽其人處事果敢霸氣,力能扛鼎,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鉅鹿一戰就已經能夠說明他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和人格魅力。滅秦後天下又陷入了戰國時期的那種諸侯林立的局面,項羽自認為只有他的“王霸之氣”才能夠掌控全局,主宰天下。只要是有人反叛他,西楚霸王便會立即發威,像滅秦一樣剿滅他,完全沒有必要坐皇帝,因為當了皇帝后就很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霸王氣概”了,這對項羽而言似乎是不妥的。

4.稱帝的時機不到。

項羽稱霸時天下共主仍然是楚懷王,此時項羽稱帝豈不是比懷王還大?這樣一來當時起義的理念就沒有意義了;

除此之外整個滅秦戰爭中六國的其餘貴族雖說沒有出多大的力,但他們趁機紛紛復國,也有了很強的軍事實力,這些人個個都有吞吐天下的志向,項羽雖說勇猛異常,諸侯們都懼怕他,但鉅鹿一戰諸侯們都作壁上觀,此時稱帝難保陰溝裡翻船。所以項羽就封他們各自為王,先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等到合適的機會在逐步的消滅他們。

以上四點便是筆者分析的結果,總的來說,項羽分封諸侯當霸王而不稱帝既不是戰國思維也不是反對秦朝的制度。這是一種時代選擇,當時的天下形勢還遠沒有到稱帝的時候,此時對於而言項羽稱霸卻是最合適的,倘若是稱王的話,筆者感覺項羽是不會的,因為他是王中之霸。


雜家小子177790247


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相遇不具備稱帝而稱霸的認識。秦朝統一不久,六國起兵反秦最主要的原因是滅火之恨。項羽也代表了楚國,也是基於此,他並沒有大一統的觀念,不像後期的朝代,大一統的觀念還不夠成熟,大一統此時與周王室分封制度的觀念相悖。

其次,稱帝名不正言不順。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後裔,在周王室存在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新晉諸侯王的話也需要周王室分封,不然是不會得到各諸侯國的認可的。更何處是稱帝,而成為大一統的帝王。

再者,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我們都知道秦末反秦勢力不止項羽這一支,這些勢力雖然組成了反秦聯盟,但實則各懷鬼胎,他如果貿然稱帝,必然會群起而攻之。

以上拙見,歡迎指正。




爾等可知朕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項羽已經推翻了秦朝,成為天下第一人,那他為何不稱帝建立朝,而是分封諸侯,使天下重回戰國時代,最終造成了自己的敗亡!



其實原因還是很明顯的,時機不成熟!

是項羽不想稱帝嗎?我看不見得!“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他應該還沒忘記。

事實上,當時的形勢根本不利於他稱帝。推翻秦朝項羽固然功不可沒,但是如果沒有六國貴族的支持,哪有那麼容易。



這些人憑什麼聽項羽的?為的不就是裂土封王,重拾昔日六國榮光。如果項羽稱帝,那他們的拼死努力,就等於是為別人做了嫁衣,那他們自然是不願意的。而且他頭頂還有個名義上的楚懷王,那是義帝啊,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稱帝也輪不到項羽啊。

所以,此事需要從長計議,項羽需要暫時滿足他們,等到後面時局穩定再來慢慢收拾。這一點其實從項羽分封給諸侯們的地盤就可以看出來,沒安好心!


首先劉邦咱就不說了,原本是關中王,結果把人家趕到了蜀地。而原本的秦地,他交給了章邯等三位秦朝降將,這可不是什麼好差事,更不是放虎歸山。

因為秦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和章邯他們的投降有關,特別是項羽坑殺二十萬關中子弟,章邯也是幫兇。這導致關中秦人對章邯是恨之入骨,所以項羽把他們分回故地,顯然是在為其製造麻煩。



然後原趙地,項羽將原趙王歇改封為代王,王代地,原趙國相卻封為常山王,王趙地。君臣顛倒,這又是一顆定時炸彈。同樣的手法項羽也用在了燕國身上,封原燕王韓廣於遼東,封燕將臧荼於燕地,最終導致兩者大打出手。

而對於實力強大的田齊,項羽更狠,他將原齊地一分為三,分別是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至於最開始於齊地起兵恢復齊國的田榮一點兒好處都沒得到,這導致了田榮後來的大反叛。



還有義帝楚懷王,項羽後面也將其暗殺!

從這一切來看,項羽想做什麼,已經很明顯了。所以,分封諸侯不是什麼開歷史倒車,只是緩兵之計。



只不過項羽他沒想到,自己會輸給劉邦這個老混混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