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宝黛初见:最美的相遇,却是灾难的开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人与人之间的初见,都是美好的,尤其是小儿女的初见。

黛玉进贾府,本是“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却不料遇见了前世冤孽,走进了一条死路。

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长着凶恶嘴脸的人,而是那些有着花容月貌、让你一眼就陷进去、然后一点点消耗你的人。

正如宝黛二玉。

《红楼梦》| 宝黛初见:最美的相遇,却是灾难的开始

一叶以障目,世间男女为外表之美所误的人实在太多,为了能更突出一点,作者曹先生别出心裁,设置了两个神仙转世的人物:宝玉的前世是神瑛,黛玉的前世是绛珠。

我们形容人长得美,经常用”美若天仙“,于是作者就把他们设置为天仙,已达人间至美。

到底美成什么样子呢?作者通过二人初见,分别用他们的眼睛来为我们描述。

先看宝玉之美。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美到什么程序?就像当今精心化妆后的流量小生,360度无死角,而且还饱含情感,极具亲和力。

也就是说,美而不高冷,并非霸道总裁款,而是深情暖男款。

作为男性,长得太美并非可喜之事,此处有一句脂批:少年色嫩不坚劳,以及非夭即贫之语,余犹在心,今阅至此,放声一哭。

结合脂批来理解,宝玉这种美,是“非夭即贫”之象。这并非唬人的相术,我们都听过“男孩要穷养”,男孩就该多一些摔打,养得太过娇嫩,经不起风浪,要么一点小病就玩完,要么一点小挫折就能打垮,自然是“非夭即贫”。

这种说法,后文得到了验证,所以脂批才有“放声一哭”之叹。

但是,这种美,却能吸引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尤其是内心处于空虚时期的小女孩。

黛玉正是这样的小女孩。

母亲已逝,远离了父亲,孤身一人来到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的大家族。这里的每个人,都讲礼节,讲规矩,唯一可亲近的外祖母,也是气场威严,至少不能像在母亲面前一样任性撒娇了。(参看上一篇:《谁还记得,那个初进贾府极具教养惹人怜爱的林姑娘?》

一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会下意识地寻找可亲近的人,作为心理上的依靠。宝玉的出现,悄然安抚了黛玉内心不动声色的张惶。

《红楼梦》| 宝黛初见:最美的相遇,却是灾难的开始

这便是暖男的疗愈功能,只是黛玉这样的小女孩并不知道,暖男之暖,属于天然属性,释放暖意是他们的天然功能,且不会只对一人释放,好比中央空调。

因此,“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这一句话,把前世之因联系了起来,同时突出了黛玉内心的亲近感。所谓一见如故,其实是这个人符合内心的想象。这一点,研读过弗洛伊德的人应该深有体会。《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其中一科就是心理学科,作者对人物心理揣摩得深入而细致,虽然作者并不知道这属于心理学。

那么,宝玉眼里的黛玉,又是怎样的天仙之貌呢?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美?总结下来就是三个字:娇、弱、愁,其实是一种病态之美,娇弱愁都因病体而起。

这种病态美最符合宝玉这种暖男的审美:我见犹怜,暖有所用。

上面分析到,暖男的功用,就是释放暖意,就像发光发热的太阳。可是,并非人人都喜欢这种暖意,只有那些娇弱无力自身缺乏温暖的人,才有迫切需求。

从小在内帷厮混的宝玉,见到的女孩也只是自家姐妹和丫头们,她们个个身体健康,从无娇弱之态,宝玉的暖意无处释放。黛玉这样的病态美,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自己的释暖功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便是世人所理解的一见钟情:你正好需要,我正好拥有。其实这种一见钟情,与灵魂无关,只是一种精神上的供需对接。

《红楼梦》| 宝黛初见:最美的相遇,却是灾难的开始

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提到: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8页)

简言之,因需要而爱,是幼稚的爱,因爱而需要,才是成熟的爱。很显然,宝黛之爱,是因需要而爱。

如果供需关系能够一直保持平衡,因需要而爱同样能保持长久。问题就在于:这种供需关系,很容易被打破。

比如宝黛初见的美好,很快就被宝玉摔玉而打破。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宝玉对暖意的释放,是很彻底的,无私且竭尽全力。在他的观念里,只要是他看重的人,就应该和他享受同等待遇,他有玉,“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宝玉的这句话里有一个细节,“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只提姐妹,不提兄弟,在宝玉心里,其实是把自己认同为和女儿一样了。

这种共享心理,本是极好的,但世间之物,哪能都做到共享?尤其是“通灵宝玉”这种“命根子”,是万万不能共享的。

通灵宝玉”是宝玉的命根子,而宝玉本人却是贾母的命根子。

回到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到宝玉衔玉而生,“因而乃祖母便觉爱如珍宝”,及至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惹得政老爹“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

不言而喻,黛玉的出现,动了贾母的奶酪,这就注定了宝黛这种幼稚的爱情要短命:只要贾母在一天,就会全力维护宝玉这个命根子的利益,而会损害到宝玉利益的,唯有黛玉。

也因摔玉这一事,进贾府第一天,黛玉就“淌眼抹泪”,开始了还泪之旅。

这一场美好的相遇,也就成了宝黛人生灾难的起点。

回头再看宝黛初见,那种纯纯的美好之感荡然无存,所谓的美好,不过是当事人的自我陶醉,也符合吸引力法则:你需要什么,就会吸引什么来到你身边。

多少人的人生,就毁在这样看似美好的初见里呢?


特别说明:这次的红楼解读,是按照章节顺序来写的,主要抠文本细节,力求从细节中去发现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人物和情节重新进行诠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第一篇《红楼一梦,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少读者误入歧途!》读起,这样更便于理解。

往期回顾: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